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设计 >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教案

时间:2023-02-10 09:15:03 来源:网友投稿

第六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 第一课时:口算乘法 学习内容:教科书p68中的主题图。

学习目标:使学生加深对乘法含义的理解,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乘法。

学习重点:通过观察能熟练用乘法解决问题。

学习方法:讲授、练习 学习时间:3课时 学习过程:
一、复习。 6×4        8×5     9×7     7×5    6×8    9×7 二、结合生活情况使学生加深体会乘法的含义。

1、学习p68的主题图。

(1)、让学生独立观察教科书p68中情境图。思考:①这幅画面是什么地方?②你发现了画面中有什么游戏项目。

(2)、在小组中互相说说自己观察到了什么内容。

(3)、各小组代表汇报。

(4)、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数据。根据你们提供的信息(条件),你能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大家在小组里议一议。

2、感知生活中有乘法。

(1)、学生汇报。(略)
(2)、师:这些活动,你们在哪亲身体验过呢? 3、体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师:除以上这些数学问题,你们谁还能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使用乘法计算?学生通过思考,自由回答。

三、练一练     ⊙ ⊙ ⊙     ⊙ ⊙ ⊙     ⊙ ⊙ ⊙      ⊙ ⊙        ⊙ ⊙        ⊙ ⊙  ⊿⊿⊿⊿    ⊿⊿⊿⊿    ⊿⊿⊿⊿   ⊿⊿⊿⊿  ¤¤¤¤¤¤¤¤¤    ¤¤¤¤¤¤¤¤¤      以上练习学生独立完成。

四、全课小结。

第二课时:整百、整千数的口算乘法 学习内容:教科书p68——69,练习十五1、2、3题。

学习目标:1、使学生掌握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会进行相应的口算。

2、使学生知道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简便算法。

学习重难点:理解一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法。

学习方法:讲授、练习 学习时间: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复习。

①  6个十是多少?       ②  8个百是多少?     ②  40是几个十? 二、探究新知。

1、示情境图,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

2、出示例1,进行学习。

⑴、出示情境图1。坐旋转木马每人2元,9人要多少钱?10人要多少钱? 有谁想解决这个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 ①、学生独立思考。

②、自由汇报 ③、教师肯定,鼓励说得好的学生,板书2×9﹦18(元)    2×10﹦20(元)
答:9人要18元。10人要20元。

⑵、出示情境图2。坐碰碰车每人3元,20人要多少钱? ①师:这个问题,同学们会做吗?,你是怎样想的?同桌互相讨论并计算。

②学生汇报,上台板演,学生评议。

三、巩固练习。

1、完成书p69“做一做”先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同桌订正答案。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有什么发现? 2、完成练习十五中的第一题口算,学生独立完成。

3、练习十五的第2、3题,分小组讨论完成,汇报。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2、这节课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第三课时: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乘法 学习内容:教科书第70页例2,练习十五第4,5,6题。

学习目标:引导学生体验估算的过程,初步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学习过程:
一、提出问题。

1、幻灯片逐一出示各种图片。引导学生提出用乘法计算问题。内容:邮局邮票出售处,有的邮票一枚80分,有的邮票一枚60 分。

百货商店鞋柜,一双旅游鞋78元,一双皮鞋164元。

电影院售票处:日场一张电影票15元,夜场一张电影票20元。

小袋鼠蹦跳一次约2米,小袋鼠蹦跳33次。

文具商店柜台,每合 图钉120个,每包日记本25本。

2、出示书第70页例2主题图: 三年纪一班29个同学去参观航天航空展览,门票每张8元。

请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补充提出如果老师这时只带250元钱去够吗? 二、尝试解决。

1、教师先请学生猜一猜带250元够不够?再请学生思考怎么知道我们猜得对不对呢?看看小精灵是怎么说的? 2、怎么才能知道8×29大约是多少呢?能用我们前面学过的计算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3、启发学生想出前面我们已经学过整十乘一位数的乘法口算。我们可以把29看成最接近的整十数来估算。

4、因为8×30﹦240,所以8×29的积比较接近240。我们可以列成8×29≈240。再由小精灵介绍约等号。可见带250元够买门票。

三、拓展引伸 估计下列几道乘法算式的积大约是多少? 32×6      49×5     218×4      581×2 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说明各应看成几百或几十。说明因数是三位数时,只要看成最接近的整百数既可。

四、巩固练习。

1、完成书第70页“做一做“中的4道题。先由学生独立计算,然后订正答案。结合订正答案的过程让学生说一说估算的过程。

2、书第4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3、呈现的几个问题情境和学生们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估算结果,找出答案。

4、请学生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

五、全课小结 1、这节课开头我们碰到了什么问题。是怎么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的? 2、上这节课,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学习反思:在原有的求近似数基础上,较轻松的学会将其中一个多位数变成整十、整百、整千来进行乘法口算,以提高计算速度。但个别同学却是用竖式计算来求积之后再进行约等,没实现方便计算,因此要强到估算的意义来明确算法。

第四课时: 练习课 学习内容:练习十五中的第7、8、9、10、11、12题。

学习目标:1、使学生通过训练,体会到乘法在生活中,能初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学习过程:
一、引入(略)
二、解决问题。

1、出示教科书p73第8题,先由学生独立口算然后同桌互相检查订正答。

2、出示教科书第73页第9题。学生读题后问:这道题你是怎样想的?会列算式吗?然后学生独立完成。

3、教科书p73第11题为开放题,学生能写多少算多少写对既可。

4、出示教科书p73第7、10题 ①分小组讨论,由组长将讨论结果记下。

②小组汇报,说说是怎样想的? ③小组派代表上台板演。学生评议。

5、出示教科书p73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检查并说一说。

三、课堂小结 1、今天的训练,你还有什么想说的? 2、教师小结学生的学习情况。

第五课时: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乘法 学习内容:教科书第74页例1,练习十六第1——4题。

学习目标: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学习过程 一、提出问题:出示例1情境图。

  师:元旦到了。小明、小华和小丽正在用彩笔画画,准备布置“迎接元旦”专刊。你能提出哪些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呢?先请同学们估算一下,3盒大约有多少枝彩笔? 如果我们要知道准确的枝数,该怎么办呢?怎样算一共有多少枝彩笔? 二、探讨交流:用什么方法计算?怎么列式?12×3表示什么意思?这道题与我们以前学过的乘法计算有什么不同?该怎样算呢? 1、让学生思考,计算摆一摆小棒或画图等。能想出几种算法的,就把几种算写出来。

2、算完后,在小组里交流,把自己的算法说给同组的其他同学听。

3、全班汇报。教师将汇报板演在黑板上。

三、介绍竖式。

  12  。。。。。。因数                 × 3  。。。。。。因数               36 。。。。。。积  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做一做”的三道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四、巩固练习:学生完成练习十六的作业。每道题让学生估算,然后再用竖式计算。

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为什么是用乘法计算。

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互相检查并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第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再交流这道题有哪几种算法。

五、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笔算不进位乘法 ,还知道了乘法竖式各部分的名称。

  第六课时:多位数乘一位数(进位)乘法 学习内容:教科书p76例2,练习十七的第1、2、3题。

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感知乘法处处在生活中。 2、培养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

学习过程:
一、复习 二、探讨交流 1、学生观察情境图。这幅图是在什么地方?在小组里说说自己观察到的内容。

2、学习p26中的例2。这道题应该怎样算?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⑴、将图中信息用文字表达出来。书店有许多书,连环画每套18本,王老师买了3套,一共是多少本? ⑵、你能算出王老师买了多少本连环画吗? ⑶、学生独立完成,把自己的算法说给同组的同学听。

⑷、教师将小组的汇报板演到黑板上。

18×3=54(本)
    1 8             1 8     1 8        ×  3   +1 8             5 4       5 4          答:王老师一共买了54本。

  三、做一做:学生在练习上完成“做一做”的三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四、巩固练习 1、练习十七第1题,独立完成后,同桌互相检查。

2、练习十七第2题,独立完成后,同桌说说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3、练习十七第3、4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内说你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

五、全课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有什么想说的。

   学习反思:学生以学过进位加法,因此在进位乘法的算理了较轻松的理解和掌握。练习中大多数学生能能正确计算,个别同学忘记加进位后写得数。

第七课时:连续进位乘法 学习内容:P79例4。

学习要求:掌握一位数乘法中连续进位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铺垫:
1.复习乘法竖式计算。

2.计算517×3后订正,并让学生说说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二、新课学习。

1.P79例4的学习。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看图列出乘法式子 (2)先由学生试算,通过集体评论订正、进行学习。

(3)把例4与例3的竖式对照,找出异同点,使学生理解进位的道理。

2.小结: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计算时应注意:用一位数乘第一个因数的某一位时,要看看后一位乘得的积有没有进位,如有进位,不要忘记加上进上来的数。

三、练习设计:
1.P79“做一做” 订正后,让学生找出哪一道题最容易出错,为什么? 2.填上适当的数。

四、课堂作业:P80第1题       学习反思:因刚接触多位数乘法,学生在知识运用还不牢固,时有时习惯性出现前面几位突然用到加法计算的现象或记得和该位相乘却忘记加进位的现象。

第八课时:连续进位乘法练习课 学习内容:课本P80第2题—第4题   补充练习 学习目标:1.能正确地、熟练地应用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法则进行计算。

2.通过练习,体现认真、细致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铺垫: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法则。

二、练习设计:
1.听算:
500×7    21 ×4    320× 3   1000×9    430×2 2.找出下面各题的错误,并改正:135×5= 525    269×6 = 6564     4273 × 5=8456 3.计算下面各题。

(1)5乘173是多少?   (2)4个2531是多少?   (3)23的2倍是多少? 4.课本P80第2、3题。

5.第4题可用比赛形式(看谁用最短的时间完成或3分钟内全做对的给予表扬。

6.做好练习的订正工作。

三、作业:书P80第5题—第13题 第九课时: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学习内容:P83例5——例6和练习十九1——4题 学习目的:1.使学生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2.使学生掌握第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学习准备:3个盘子,6个苹果. 学习过程 一、复习 1.口答:
3×4表示几个几相加?     2×5表示几个几相加? 2.第二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法则。

二、新课 1.学习例5:认识零乘任何数都等于零.     (1)要求3个盘子里一共有多少个苹果,用加法怎样列式? 用乘法呢?学生回答后,板书:
0+0+0=0     0×3=0 师:“0×3”表示什么呢?(3个0相加,结果得0.想一想,0×5等于多少呢?为什么?板书)  (2)我们刚学过0X3=0,那么3×0得多少呢? 学生回答后,板书3×0=0 , 再出一组算式0×9和9×0让学生回答得数是多少,最后出0×0让学生填,得出0×0=0.   小结:大家看这些算式(指着上面的算式),0乘一个数和一个数乘0都得0,0乘0也得0,所以”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让学生一齐读一遍. 2.完成“做一做”中的题目.     3.学习例6:出示518×3,让学生用竖式计算.订正时,让学生说说用一位数乘多位数乘的顺序和积的书写位置.然后将第一个因数518改为508.    508×3,第一个因数中间有0,乘的顺序和积的书写位置同518×3是一样的.乘的时候也要用第二个因数去乘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数.第一个因数十位上的0也要乘,乘得的积是0,要在积的十位上写0.教师边说边把算式的得数写出来.     三、课堂练习 1. 做练习十九中的第1题.让学生独立笔算,再让一两个学生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2. 做练习十九中的第4题  四、作业 :
让学生做练习十九中的第2、3题. 第十课时: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学习内容: P86例7和练习二十1——8题 学习目的: 使学生掌握第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计算. 学习过程:      一、复习: 20×3  12×4  200×3  120×4  2000×3  1200×4 口算后问:观察每一组题,第一个因数有什么特点?乘积有什么特点?怎样算比较简便? 总结:第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可以先用第二个因数乘第一个因数0前面的数,再看第一个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后面添几个0.  二、新课  1.学习例7.  出示例题,问:这道题求“一共需要多少钱?”怎样列式?怎样用笔算?学生试做后,问:还有更简便的算法吗?  学生回答后,告诉学生:第一个因数末尾的0可以先不计算,只用乘法去乘0前面的数,最后再把第一个因数末尾的0落下来.然后让学生列竖式用简便算法计算.  教师接着出示2500X3,让学生用简便方法试算.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计算简便.  2.做例7下面的“做一做”中.先让学生独立做,教师要注意巡视,了解学生计算的情况.  三、课堂练习   1.做练习二十第1题。让学生独立做,然后集体订正,结合学生出现的问题加以说明. 2.做练习六的第4题. 让学生独立做,直接把得数写在教科书上.教师了解学生在2分15秒内全做完的学生有多少,哪些学生还没有做完.然后集体订正. 3.做练习六中的第5.7.8题.     四、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以后碰到这类题都可以用简便写法. 五、布置作业:练习二十第2.3.6题 第十一课时:整理复习 学习内容:P89——90的整理和复习和练习二十一 学习目标:1、整理和复习笔算乘法。2、能够利用乘法笔算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学习过程:
一、整理和复习口算乘法 1.做练习二十一第1题:口算。700 ×6怎样口算,要特别注意什么? 2. 做整理和复习第2题 3.估算:整理和复习第1题,怎样进行乘法的估算? 二、整理和复习笔算乘法      整理和复习第3题:学生列式解答后,问:笔算一位数乘多位数,要注意什么? 三、课堂练习 1.做练习二十一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做一做,然后集体订正. 2.练习二十一第3题.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根据第一行的数怎样得到第二行的数。

四、布置作业:练习二十一第4题 ※数字编码 学习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P77-78综合与实践运用内容。

学习目标:
1、通过提供丰富的生活素材,引导学生在观察、交流和调查活动中了解数字信息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它们的实际价值。

2、结合现实、有趣的生活素材,引导学生探索数字编码的思想和方法,发展实践能力。

3、通过知识的实践与综合运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学习重点:体会数字与生活紧密联系,探索编码编排的方法,学会编码。

学习难点:如何比较科学合理的编码。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知道“数字家族”都有哪些成员吗? 谈话:阿拉伯数字虽然只有10个,但是如果按照不同要求、不同顺序把它们编排起来,就会组成各种数字编码。今天这堂课让我们一起来研究数字编码。

二、初步感知。

1、了解电话区号 谈话:你们会打电话吗?怎样打外地电话呢? 提问:看一看这个电话是从哪里打来的?你怎么知道的?(021代表上海的电话区号)听一听。

追问:这个电话是从哪儿打来的?你又是如何知道的?(010代表北京的电话区号)
再问:这个电话又是从哪里打来的?(025代表南京的电话区号)
谈话:同学们对这些知名城市的电话区号非常熟悉,在调查中你们还知道我国哪些城市或地区的电话区号呢? 小结:电话号码是一种数字编码,通过电话号码中的区号可以看出这个电话是从哪里打来的,也就是说,数字编码可以用来表达一定的信息。

2、了解特殊电话号码 谈话:生活中用数字编码表达信息的例子有很多,比如我们常见的特殊电话号码,你还记得生活中哪些常见的特殊电话号码,它们又表达什么意思呢? 谈话:事实上,在我国这样的特殊电话号码有很多。像我们比较熟悉的有110匪警电话、120救护电话、119火警号码等等,还有一些可能对同学们而言暂时还没有用它的需要,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社会的需求以后可能要用到的,比如:……(多媒体展示)
提问:特殊的电话号码也是一种数字编码。想一想,这些数字编码使用起来你觉得怎么样呢? 谈话:这些数字编码使用起来让人们觉得非常的方便。如果把报警电话110改成“48789653”,你觉得好吗? 小结:为了使用方便,在编制编码时应该注意“简洁”。

提问:这里有两个银行的热线电话,交通银行的服务热线是“95559”,光大银行的服务热线是“95595”。这两个电话号码都是由两个“9”和三个“5”组成,为什么表达的信息却不一样呢? 小结:一个数字编码只能表达一个固定的信息,也就是说数字编码表达的信息应该是唯一的。

三、探索发现。

1、确定研究方向 提问:刚才我们了解了一些数字编码,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见到过数字编码呢? 谈话:看来同学们都很善于观察,确实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要用到数字编码。(多媒体展示)
提问:这些数字编码你们想了解吗?想具体了解哪些方面呢? 2、确立研究对象 提问:你打算先研究哪一种数字编码?为什么? 3、激发研究兴趣 提问:课前同学们搜集了家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身份证号码,谁愿意任意报出其中的一个,老师马上能够猜到这个身份证号码是你家里哪个大人的,谁愿意来试试? 谈话:老师为什么能猜得这么准呢?其中肯定藏着什么奥秘,我们一起来研究。

4、小组讨论研究 要求:把搜集到的身份证号码放在一起,在小组内仔细研究,看看这些身份证号码是如何编制的?它们又表达了哪些信息?学生讨论,教师巡视。

5、学生汇报交流 交流:通过研究,你发现了什么?教师随着学生的交流有机拓展相关问题,渗透数学思想。

6、介绍编制规律 谈话:通过观察、讨论、研究,我们发现了身份证号码中一些数字所表达的信息, 但有些数字所表达的信息还不太清楚。其实身份证号码的编制有其特定的规定……(介绍编制规律)
7、解决研究困惑 谈话:刚才通过研究发现大多数同学收集的身份证号码都是18位的,但个别同学收集的号码却是15位的,这是怎么回事呢? 解疑:老师这儿就有一个15位的身份证号码,你能看出他的出生日期吗?为什么? 说明:到了21世纪,年份如果不完整的话很难判断出他的出生日期,身份证号码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完善的。

8、实践运用规律 谈话:老师这儿有一个身份证号码,从这个身份证号码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呢? 9、揭示课题内容 谈话:用18位数字组成的身份证号码,却能表达这么多的信息。看来数字编码真的十分神奇。(板书:神奇的数字编码)
四、运用编码:
1、编运动员号 问题:洛社中心小学即将开展五年级学生田径运动会,届时将有350人参加比赛,请根据实际情况为运动员编号。

活动:选择其中四位运动员编号。

交流:你是怎样编的?这些编号中,有的是以谁开头的? 追问:为什么要以“0”开头呢? 小结:同一组编号中,所用数字的个数一般来说应该是相同的。

2、编房间号 问题:某宾馆有一幢12层的客房大楼,每层都有20个房间。你认为宾馆应该怎样为房间编号,才能使旅客拿到房间号就明白自己房间的位置。

提问:这道题要我们干吗?你觉得这个房间号里应该包含哪些信息? 尝试:学生在练习纸上为1楼第5个房间编号。

交流:明确最合理的编法。

提问:按照这种编法,9楼第5个房间如何编号?12楼的第5个房间如何编号? 这里的房间号都用到几个数字? 3、编学生证号 提问:学生证号应该包含哪些信息比较合理? 讨论: 小组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试着为自己编一个学生证号。

反馈:你觉得学生证号里应该包含哪些信息?你编的号码是怎样的?学生自由汇报。

交流:根据学生编的号码,交流和提炼出比较合理的信息。并按这种方法为自己编个学生证号。

五、课后延伸。

谈话: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神奇的数字编码”,应该说数字编码和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密切相关。当然生活当中还有很多数字编码值得我们好好地研究,课后我们可以去研究、调查,然后再来交流我们的发现。

第七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 第一课时: 四边形的认识 学习内容:本册教材第34—36页上的例1、例2,完成“做一做”中的题。

学习目的: 1、使学生初步认识四边形,了解四边形的特点,并能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精神。 3、通过主题图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热爱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思想教育。

学习重点:
找出四边形的特点。

学习难点:
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学习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吗?喜欢什么运动? 2、这是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同桌说或小组说。)
3、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许多图形。生汇报、交流。

4、揭示课题。“四边形的知识”。

二、探究新知。

1 、学习例1。(认识四边形)
(1)下面的图形中,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就把它剪下来。 学生剪完后汇报,并说说理由。

(2)小组讨论。你发现四边形有什么特点?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回答板书:
                    四条直的边        四边形有                     四个角 (3)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

2、学习例2。(给四边形分类)
(1)把你剪下的四边形进行分类。(学生独立操作)
(2)还有不同的分法吗?(小组交流)学生汇报,并说理由 三、巩固应用。教材第36页的“做一做”中的第1、2题。

四、全课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四边形,掌握了四边形的特点;
还能根据四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给四边形分出不同的类型。

第二课时: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学习内容:本册教材第37—38页上的内容,完成第37页上的“做一做”。

学习目的:
1、使学生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2、通过学生手动、脑想、眼看,使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中积累感性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学习重点: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学习难点:学生动手画、剪平行四边形。

学习过程 一、认识平行四边形  1、出示主题图。从图中你看到了哪些图形,指给同桌看。

 2、出示带有平行四边形的实物图片。它们是正方形吗?是长方形吗?它们有几条边?几个角?它们叫什么图形呢?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这样的图形叫平行四边形。

 3.感受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1)让学生拿出三条硬纸条,用图钉把它们钉成三角形,然后拉一拉。

(2)再拿出四条硬纸条,用图钉把它们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拉一拉。

(3)小组讨论操作:怎样才能使平行四边形拉不动呢?学生汇报时,要说说理由。

二、掌握平行四边形。

1、在钉子板上“钩”。你认为什么样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在钉子板上围。

2、在方格纸上“画”。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

3、折一折、剪一剪。你会剪一个平行四边形吗?(学生动手操作,然后汇报、展示并说说各自不同的剪法。)
4、通过上面的活动,你发现平行四边形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小组讨论)
三、巩固平行四边形。

1、课堂练习:完成练习九第1—3题。

2、课外练习:完成练习九第5题。

四、全课总结:今天我们认识了平行四边形,还掌握了它的边和角的特征。

第三课时:周   长 学习内容:本册教材第41页上的例1。

学习要求:
1、通过活动使学生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概括能力。3、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学习重难点:使学生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 学习过程:
一、认识周长 1.活动一 ⑴摸一摸自己的腰在哪,你能用软尺量一量自己腰的长度吗? ⑵谁能说说你的腰的长度? ⑶你的腰一圈的长度我们叫做腰的周长。

⑷摸一摸你腰的周长在哪。

2.活动二 ⑴出示以各种实物:钟面、数学书、国旗、叶子 ⑵你能指出这个钟面的周长在哪吗? ⑶那么数学书、国旗、叶子的周长又在哪呢?请你们同桌互相指一指。

⑷全班汇报、互相指正。

3.活动三 ⑴出示 ⑵这些图形的周长指的指哪里?请你用笔描一描。

⑶学生独立完成 ⑷汇报:它们的周长在哪? 4.周长的概念 ⑴通过刚才我们量腰的周长,找数学书、国旗、叶子的周长,描这些图形的周长,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周长吗? ⑵学生说一说 ⑶打开课本看看书什么叫做周长,全班读一读。

⑷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叫做周长,为什么要加上封闭两个字呢? 二、巩固周长的概念,探究求这些图形周长的策略 1.你有办法知道这些图形或实物的周长吗?自己选一个看看你能用几种方法知道它的周长,然后再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

2.学生活动,汇报:你选的是哪个图形?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周长的?还有什么办法吗? 三、总结: 周长在生活中应用和广泛,你能举出一个周长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吗?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问题吗? 四、练习 1.要计算下图的周长,你准备量哪几条边?最少量几条?为什么? 2.思考题:小冬沿着跑道跑一圈,他跑的总长度是不是运动场的周长?在长方形镜框的四周围上铁皮,铁皮的长度是不是这个长方形镜框的周长? 五、作业:回家和爸爸妈妈说说什么是周长,量一量自己家里人头、腰的周长,并记录下来。

第四课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学习内容:教材第42页—43页例2、例3以及第44页练习十的第1、2题。

学习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概念,通过探究理解、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并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概括能力。

学习重难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学习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做周长? 2.同桌摸一摸课桌的周长。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分别叫做什么?有什么特点? 二、新授 1.出示两张卡片,如图:
2.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哪个长一些?你有什么办法证明你的判断是正确的? 3.学生探究 ⑴学生独立思考计算:要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首先要知道什么?你怎样算出这两个图形的周长? ⑵四人小组交流,全班汇报: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哪个长一些?你是怎么知道的?还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 ⑶思考: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求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4.算法概括 ⑴长方形周长的算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⑵正方形周长的算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⑶你喜欢哪种算法就用哪种方法计算,只要你算的又快又准。

5.巩固 (1) 一块长方形的台布,长5分米,宽4分米,在它的四周绣上花边。花边长多少分米? (2)一个正方形的镜框,四周钉上木条,镜框的边长是4分米。至少需要木条多少分米? (3)一个长方形花坛的长是5米,宽是3米,这个花坛的周长是多少米? 三、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学会了哪些本领?有什么感受?还有问题吗? 四、机动发展题 ⑴要计算下图的周长,你准备量哪几条边?最少量几条?为什么? ⑵计算下图的周长呢? 第五课时: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练习课 练习内容:教材第44页练习十 练习要求: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并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练习重难点: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

练习过程:
一、基础练习 1.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做周长。要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2.先量一量,再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⑴自己先量一量记录下来,然后再计算。

⑵全班汇报,集体订正。

3.课本44页第二题:出示一幅长方形的地图,求出它的周长。

⑴学生独立完成,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⑵集体订正。

二、综合练习 1.用2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1)独立完成 ⑵集体订正,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中间哪条边为什么不算? 2.一块正方形的手帕边长是2分米,用90厘米长的绸带能围一圈吗? ⑴独立思考:用90厘米的绸带围一圈指的是什么? ⑵在四人小组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⑶全班汇报 3.在课本上找两幅自己喜欢的图画,算一算它们的周长,再和同桌交流。

三、活动练习 四人小组合作量一量,填一填。姓名  头围厘米                                   胸围厘米                                   腰围厘米 四、作业:一件表面是长方形的物品,想办法算出它的周长。

第六课时:估 计 学习内容:教材第45页例4例5,46页练习 学习要求:通过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获得对长度单位的感性认识,掌握对长度估计的方法,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能较准确地估计出物品的长度。

学习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2.用手比划一下1米、1分米、1厘米和1毫米分别有多长。

3.不用尺子,在本子上画出一条长8厘米的线段,再和同桌比一比看谁画得最准确。

4.说说自己估计得怎么样,有什么感想? 5.今天我们就来估计一样物体的长度,看看谁估计得最准确。

二、新授 1.学习例5 ⑴摸一摸数学书的面,是什么形状的? ⑵你有办法知道它的长和宽吗?你能计算出它的周长吗?学生独立完成。

⑶全班汇报: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的。

⑷学生在四人小组里活动:拿出彩带估计一下,用彩带数学书围一圈至少要多长?剪一段试一试。并讨论:怎样才能估计得更准确? ⑸全班汇报:你估计得怎样?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办法能估计得更准确吗? 2.巩固练习。

⑴下面哪个图形的周长最长?先估计,再量一量,算一算。

⑵46页做一做第二题:从小红家到学校有下面几条路可以走(如图)。

第八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 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 学习内容:教科书第91~93页。

学习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具、学具准备:实物投影仪、苹果、圆片、正方形纸、纸条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出示苹果 1、把这4个苹果分给小强和小芳,可以怎样分?如果分得比较公平,每人分几个?学生说出想法后,教师板书:平均分。

2、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板书:1 3、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板书:一半 提问:一半苹果还有别的表示方法吗? 引出并板书课题:分数。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1、认识二分之一。

1)、课件演示分苹果。指出: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个苹果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2)、指导学生读写二分之一 3)、学生活动:用纸片折出它的二分之一,并写上分数。

4)、实物投影出示判断题。

下面哪些图形的阴影部分是原图的二分之一?哪些不是?说出理由。

2、认识1/4 1)要得到一个苹果的1/4应该怎样分,这个1/4怎么表示出来?怎么写? (1)组织学生活动。拿出纸片通过折、涂、看、说等活动感知1/4。

(2)教师演示把一个苹果分成四块,每块是它的四份之一。

(3)小结:像1/2、1/4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三)认识其他分数 1、你们还想认识其他的分数(几分之一)吗? (1)组织学生活动。拿出纸片通过折、涂、看、说等活动认识其他的分数。

(2)全班集中汇报。学生自愿将成果展示,在实物投影仪上,说一说各自的分数。

2、完成教科书第93页“做一做”第1题。

(四)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1、出示第一组图1/2和1/4。

(1)猜想:哪个分数大一些? (2)引导学生讨论并交流讨论信息。

(3)演示1/2和1/4比较重叠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

2、独立探究,完成第二组图片,1/4和1/3的比较,再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是怎样比较的? 3、让学生小组讨论。通过上面两组数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师生共同小结几分之一的分数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

4、完成第93页“做一做”等2题。

(五)作业:完成第96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3题。

第二课时:几 分 之 几 学习内容:  教科书第94页~95页。

学习目标:1、使学生认识几分之几,会读、写几分之几。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比较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具、学具准备:正方形纸,彩纸条 学习过程:
引入:我们已经认识了几分之一的分数,大家还想再认识其他的分数吗?揭示课题板书:几分之几。

(一)学习例4 1、学生小组合作,每个学生将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根据自己的意愿涂出几份,写出涂色部分是正方形的几分之几,再在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 让学生说出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1/4,2份是它的2/4,3份是它的3/4,4份是它的4/4。

3、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理解:四分之几是由几个四分之一组成的,它与四分之一比,只是取的份数不同。

(二)学习例5 1、让学生把1分米长的彩纸平均分成10份;

2、把1条彩纸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板书:1/10 把1条彩纸平均分成10分,2份是它的几分之几?板书:2/10 .3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让学生类推出十份之几就是几个十分之一。

3、小结:像2/4、3/4、2/10、7/10…这样的数,也是分数。

4、让学生再说出一些其他分数。

5、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6、完成教科书第95页的“做一做”第1题。

(三)学习例6 1、出示例6第一组图2/5和3/5;

1)猜想:哪个分数大一些? 2)同桌分别在长方形纸上涂色表示出2/5和3/5,再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3)演示2/5和3/5比较重叠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

2、出示例6第二组图:让学生独立探究、完成6/6和5/5的比较,再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是怎样比较的? 3、小组讨论,通过上面两组数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师生共同小组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

4、完成教科书第95页“做一做”第2题。

(四)课堂练习:练习二十二4——6题 (五)作业:教科书第97页第7—11题。

第三课时:分数的简单计算 学习内容:教科书第99页~100页 学习目标:1、使学生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2、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使学生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教具、学具准备:西瓜图片,圆片,方格卡片 学习过程:
(一)课前练习 1、填空:
3/4里有(   )个1/4       2/5里有(   )个1/5 2、展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板书课题:分数的简单计算, (二)探索新知 1、学习分数的加法 1)让学生借助学具计算:2/8+1/8 2)学生交流:请学生说出计算的方法 3)教师用教具演示2/8+1/8的过程。让学生理解分数加法的算理。

2、学习分数的减法 1)用教具演示从5/6里减去2/6的过程 2)让学生说出教师演示的过程并根据教师演示的过程列出算式 3)提问:5/6表示几个1/6? 2/6表示几个1/6?引导学生说出算理并计算 3、学习例3 1)出示1个圆片:整个圆可以用几表示?用分数表示是几分之几? 2)用教具演示减的过程,让学生说一说演示的意思。

3)学生根据演示列出算式  1-1/4= 4)让学生计算,全班交流.请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4、学生先探讨,然后师生共同小结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5、练习:(1)教科书第100页的1、2题 (2)练习二十三1——3题 三、作业:教科书第102页的4——9题 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集合 教材简析:
本节学习内容是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九章《数学广角》的例题1。这一单元主要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让学生初步体会集合和等量代换这两种数学思想方法,并运用这些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集合思想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从学生一开始学习数学,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了。本单元的例1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渗透集合的有关思想,并利用直观图的方式求出两个小组的总人数。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表述。

过程与方法:学生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和能力,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学习重难点:学生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学习课时:一课时 学习准备:
画好的韦恩图 学习流程:
一、激趣导入,明确主题 1、我想考考同学们:请大家猜个脑筋急转弯。

2、这节课看谁想别人没想到的?我们一起走进《数学广角》。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1、同学们,每天“阳光体育”时间你们都做了哪些运动? 2、老师调查其中一个小组的体育爱好情况:第三小组喜欢踢毽子的有哪些同学?(假设7人)喜欢跳绳的有哪些同学?(假设8人)有没有两样都喜欢的?(假设3人)
3、老师在讲台的两边分别画了两个圈:左边黄色的圈表示喜欢踢毽子的,右边红色的圈表示喜欢跳绳的。

4、现在请第三小组踢毽子的同学到左边黄色的圈内集合;
请喜欢跳绳的同学到右边红色的圈内集合。我们看看他们怎么站? 5、问题出在哪儿呢?谁有好的建议以指导他们站到他们该站的位置? 6、接下来请大家拿出纸和笔,想一想,画一画,写一写,怎样能使别人一看就知道喜欢踢毽子的有哪些同学,喜欢跳绳的有哪些同学,两样都喜欢的有哪些同学?同时还方便我们数人数? 7、谁愿意展示一下你的想法?(适时肯定学生合理的想法。)
在100多年前,英国有一位名叫韦恩的逻辑学家,用一个图很方便地解决了我们今天遇到的这个问题。让老师来展示给大家看。

8、这种图是韦恩最早发明的,所以就以他的名字命名,叫韦恩图。利用韦恩图,既能表示重复的部分,又能方便统计总数。接下来,如果要用算式表示喜欢踢毽子和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又该是怎样的呢? 9、刚才同学们交流了很多算法,你觉得哪种比较容易理解。把你比较容易理解的那种算法,说给你的同桌听。

三、实践运用,解决问题 1、请看图(练习二十四,第1题),它们是谁呀?在这些动物当中有会飞的,有会游泳的。找找哪些是会飞的,哪些是会游泳的,你能把它们的序号填到图中合适的位置上吗? 2、看图,文具店昨天进了5种货,今天又进了5种货,两天一共进了多少种货?(练习二十四,第2题)
四、拓展延伸,提高技能 1、昨天咋们班的作业24位同学得了满分,其中23人数学得了满分,20人语文得了满分。请问这是怎么回事? 2、老师要求学生摆正方形。小明想出了高招,四个顶点上都放了一颗玉米,这样每条边上都放了10颗玉米,你知道小明摆成的正方形一共用了多少颗玉米吗? 五、总结收获,提升认识 1、今天我们遇到的数学问题都有什么共同特征?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  2、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数学广角 画韦恩图 列算式计算时减去重复的一次 第十单元 总复习 复习内容:
一、数与计算:  1、万以内的加减法(笔算)        2、多位数乘一位(口算、笔算)
3、有余数的除法                   4、分数的初步认识 二、量与计量:  1、测量(毫米、分米、千米、吨)
 2、时、分、秒 三、空间与图形:1、四边形                 2、周长 四、统计与概率:可能性 五、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广角(排列与组合)
六、实践活动 复习目标: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
会笔算一位数乘两、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
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
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初步体验有些事物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的;
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口算的分阶段要求 单元结束时 期  末 平均错误率 速度 平均错误率 速度 有余数除法 6%以内 8道/分钟 4%以内 10道/分钟 复习重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四边形以及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
第1课时:万以内的加、减法    P120     1、2     P124    1、2 第2课时:有余数的除法        P120-121   3、4     P124    3、4 第3课时:多位数乘一位数      P121     5、6     P125    5、6 第4课时:四边形              P121-122   7、8     P125    7 第5课时:时间单位、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     P122     9、1     P125   8 第一课时:万以内加减法的整理和复习 学习内容:万以内的加、减法     P120    1、2     P124    1、2 学习目标:1、正确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能结合情境进行估算,提高估算意识和能力。

3、理解验算的意义,会进行加减法的验算,初步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学习重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 学习难点:连续进位的加法和连续退位的减法。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共享资源 1、让学生说说三位数在平时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说说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用到的三位数有哪些? 2、汇集资源:估计学生会说到:人数、钱数、重量、长度…… 二、提出问题,编计算题 让学生根据“人数、代数、重量、长度”等提出用加法或减法解答的问题。

三、系统整理 1、加、减法分别抽1题,(连续进位,连续退位)进行计算(估算)
2、笔算加减法要注意什么?①计算法则             ②易错地方            ③验算 四、组织竞赛:看谁在规定时间内做对全部题目 五、小医生治病(根据本班学生平时易错的地方)
六、揭示课题,全课总结 七、独立完成书本作业 第二课时:时间单位、长度单位、质量单位的整理和复习 全面复习已经学过的时间单位、长度单位、质量单位,充分体现知识的全面性、完整性,构建系统的知识网络,同时结合实例让学生体会这些单位的大小和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学习内容:P122、    9       10      P125      8 学习目标:建立时、分、秒时间观念,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的长度观念,吨和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它们的进率,并进行简单的计算和估计。

学习过程:
一、重建知识结构 出示一系列不完整的动物知识,让学生感受到计量单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导入:同学们都喜欢动物吗?动物世界有许许多多很奇妙的东西,请看! ①驼鸟是世界上最大的鸟,它不能飞,但奔跑迅速,一步可迈出8(      )。

②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动物蓝鲸,体重相当于35头大象的重量,光它的一条舌头就重约3(     )。

③刺猬熟睡时,几乎不呼吸,把它扔到水里,过30(    )的时间再捞上来,它仍然睡着,一个冬眠期能睡200多(       )。

2、看完这些不完整的信息,你们有什么想法?(补充完整)。

3、小结并揭题:所有的量都可以用一定的单位来计量,这节课我们一起整理和复习已经学过的时间单位、长度单位、质量单位。

二、突出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本节课复习的概念多、涉及的面广,给知识的系统整理带来一定的难度。

1、整理:①我们学过的时间单位、长度单位、质量单位分别有哪些? ②怎样整理? ③对刚才的内容,有什么想法吗? 2、感受大小 ①这些时间单位哪个最大,哪个最小?长度单位、质量单位呢?说说什么时候用时间单位?什么时候用长度单位?什么时候用质量单位? ②分别感受1个单位的大小。

③找一找,生活中1个单位大小的实例。

④强化:(估计、估测)
1小时、1分钟、1秒钟你能分别做些什么? 什么东西的长度约是1千米、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 什么东西的重量约是1吨、1千克、1克? 3、进率 ①填写:
时—→分—→秒 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吨—→千克—→克 ②强化记忆:如妙用左手五个手指“直观法”巧记长度单位间的进率。

③单位换算 3千米=(       )米           2分米=(       )厘米 8000m=(       )千米         40毫米=(       )厘米 5000千克=(       )吨        2小时=(       )分 4吨=(        )千克          7分=(       )秒 4、应用 ①填写合适的单位名称或数。

我的身高是15(       ),体重是15(        )
茶杯的高是10(       ),书本的厚约(        )厘米 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70(         )
大象的体重约(         )吨,小明大约每天睡10(        )
②计算:3千米-200米=(        )米    7000千克+5000千克=(         )吨 2分-20秒=(          )秒 ③书本作业 ④选几个单位名称,让学生写数学短文。

三、探究生活问题 1、目测指定实物的长度、重量? 2、说说时间单位的应用? 四、全课总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时间单位、长度单位、质量单位,并熟记了它们之间的进率。

第三课时:多位数乘一位数 学习目标:
1、通过对全单元所学知识进行回忆整理,使学生体验分类总结、归纳整理的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方法,加深学生对其计算方法的理解。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具、学具准备:实物投影仪、“爱心小屋”展示图、汇报表。

学习设计:
一、分类整理 1、学生自由出题。请全班同学每人出一道多位数乘一位数的题,分排(或分组)全写在黑板上。[说明:每一位孩子都要出题、做题,突出了“面向全体”参与性强。] 2、计算。算出每题结果并板书。可由第二排学生做第一排学生出的题,其他依次类推。

3、分类。师:黑板上这么多题,咱们把它分分类,整理一下,好吗?可以先在小组内商量商量。[说明:让学生在自己分类的过程中学习归纳、整理,同时也锻炼孩子们观察、分析的能力。] 4、小组汇报分类结果,并简要说明为什么这样分类。可能的分类有:
①多位数乘一位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
估算)   笔算(不进位;
进位;
有0的乘法)
②多位数乘一位数: 口算、估算、笔算 5、总结注意事项:这些都是我们学过的知识,在做这些题目时,你有什么想要提醒大家的吗? [说明:引导学生总结注意事项,培养概括、归纳的能力。让学生自己提醒自己,比单纯的总结归纳效果要好。] 可能会这样提醒:我想提醒大家,做估算时要把两位数看成整十数、把三位数看成整百数来计算。我要提醒大家注意是:在做“末尾有零”的乘法时,可以用简便算法来计算。[说明:使学生体会到,只需要知道大略结果的可选择估算;
能够口算的尽量用口算,只有自己不会口算,又需要知道准确结果的才用笔算。] 二、发展练习 1、用投影仪出示,书第89页上的三道题及小精灵的提问:“你会选择合适的算法吗?” 2、组织学生讨论:各题应选择什么样的算法?并说明选择理由。

3、学生汇报并解答。

4、师小结:学习知识很重要,可学会运用知识更重要。你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吗? 三、“用数学”小组活动 1、谈话明确任务要求:新的一年快要到了,希望小学准备为敬老院的老人们购买一些礼物。敬老院里有9位老人,分别住在3个房间里。几位老师到“爱心小屋”去选礼物,不知道买什么好。你愿意帮助他们吗?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

出示“爱心小屋”展示图。“都有哪些物品?价钱是多少?”“你准备为住在3个房间里的9位老人们买些什么?你能不能根据你买的东西提一个有关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数学问题?”(将学生们提出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可能的提问:买三台VCD需要用多少钱?买9束鲜花大约需要多少钱?…… 根据同学们提问题的情况,适当给予评价。然后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

[说明: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所学数学知识是有用的、有价值的,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活动要求:
a、四人商量,选定1—2人问题,由小组长执笔进行记录。

b、讨论解决这一问题用哪种算法最合适。

c、列式解答。推出一名发言人准备向大家汇报。

2、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可能汇报的情况有:我们想为老人们每人买一把舒服的椅子。我们提的问题是:买9把椅子大约需要多少钱?算式是…… 我们想为老人们买3台电暖器,分别放在3个房间里。问题是:买3台电暖器需要多少钱?带1000元钱够不够?算式是…… 4、检查黑板上提出的问题是否都解决完了,如果没有解决的,再集体讨论解决。

5、由学生评选出最佳小组,发小红旗。[说明:关注学生情感,使学生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四、教师小结:1、今天的活动你喜欢吗?2、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收获:如果希望小学准备用2000元左右的资金来办这件事,怎样做更合适?

推荐访问:上册 位数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