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长江师范学院校园白颊噪鹛取食生态位的初步研究

时间:2022-10-19 16:10:02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2010年2~6月,对长江师范学院校园白颊噪鹛(Garrulax sannio)的取食生态位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该校园内共观察到白颊噪鹛165只,取食行为365次,白颊噪鹛主要倾向分布于建筑区及其周边绿地(55.62%),其次为乔灌林(19.45%)、水域(12.33%)、农田(12.60%);白颊噪鹛的取食策略是采取拾取的取食方式(73.70%,B=1.74),以地面作为最佳的取食基质(32.88%,B=4.24)和取食高度(45.75%,B=3.00);白颊噪鹛的取食生态位很广,为杂食性鸟类,对生境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

关键词:长江师范学院;白颊噪鹛(Garrulax sannio);取食生态位;适应

中图分类号:Q959.7+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02-0402-03

白颊噪鹛(Garrulax sannio)隶属于雀形目(Passeriformes)画眉科(Timaliidae)噪鹛属,仅有3个亚种,即四川亚种(G. s. obletans)、云南亚种(G. s. comis)、指名亚种(G. s. sannio)[1,2],全部为当地留鸟。本研究对象为四川亚种[3],是中国南方常见的低山灌丛鸟类之一,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因鸣声优美,广受人们喜爱,为观赏鸟类,在长江师范学院为鸟类优势种[4,5]。国内外学者对白颊噪鹛的研究有过一些报道,大都集中在繁殖习性[6,7]、巢寄生[8]、消化系统[9]、鸣声[10]等方面,尚未见白颊噪鹛生境分布和取食方面的研究。为此,本研究对长江师范学院白颊噪鹛的生境分布、取食生态位进行了初步研究,以期为白颊噪鹛的保护以及城市自然保护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区域与方法

1.1 研究区域

长江师范学院李渡校区地处重庆市涪陵区,位于四川盆地东南边缘、重庆市中部,E 106°56′-107°43′,N29°21′-30°01′,热量丰富、雨量充沛,云雾多、 日照少、风力小,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7.0~18.8 ℃,常年降水量为1 000~1 400 mm。面积84.14 hm2,其中绿化面积35.4 hm2。冬暖夏热,春早秋短, 四季分明, 无霜期长等气候特点,对鸟类的繁殖生长十分有利[11]。

根据校园植被类型、建筑比例、干扰因素等差异,将生境划分为①乔灌林: 落叶或常绿阔叶林、针叶林以及大量灌丛的人工次生林;②农田:校园内种植各种水果和农作物的区域;③水域:校园内的人工湖和河流;④建筑区:各种人为建筑及其围绕的空地、道路和草坪[12]。

1.2 调查方法

根据观察,白颊噪鹛胆大不畏人,容易近距离观察,为此本研究采用直接观察法中的随机取样法和扫描取样法,调查选择在天气晴朗、少雾、无大风的情况下进行,调查时间为2010年2~6月,一般在早上6∶00~9∶00和下午17∶30~18∶30。调查时两人一组,用望远镜观察,记录白颊噪鹛取食所处的分布生境和取食行为,取食行为包括取食方式(拾取:直接用嘴从基质表面啄取静止或移动缓慢的食物;探取:用嘴或爪探取基层表面之下的食物,然后取食;出击:静栖于某处,见到食物时飞出捕取,然后再飞回原处或附近;飞取:在空中鼓翼悬停取食静止的食物;追捕:在空中或枝条间追赶捕食快速移动的猎物)、取食基质(叶层:包括植物叶、花和果实;小枝:直径小于1.5 cm的小树枝;粗枝:大于1.5 cm的侧枝;树干:直径大于15 cm的所有枝、干,以及大于7 cm的小树主干;地面;空中;水中)、取食高度(地面:0~0.1 m;低层或灌丛:0.1~1.0 m;中层:1.0~5.0 m;高层或树冠:大于5.0 m)。

1.3 数据分析

所收集的数据用Microsoft Excel 2003对白颊噪鹛的生境分布、取食方式、取食基质、取食高度进行分析,计算出白颊噪鹛的取食生态位宽度用Simpson多样性指数(B)[13]表示,

B=1/■Pi2

式中,Pi为第i种食物在所有被利用的食物中所占的比例。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境分布

试验共观察到白颊噪鹛165只,取食365次。由图1可知。根据校区的实际情况,白颊噪鹛的栖息及取食生境分为4类:建筑区(203次,55.62%)、乔灌林(71次,19.45%)、水域(45次,12.33%)、农田(46次,12.60%)。白颊噪鹛主要倾向于建筑区及其周边绿地,此生境为白颊噪鹛的主要取食地,其次为乔灌林、水域和农田。

2.2 取食生态位

2.2.1 取食方式 由图2可知,白颊噪鹛的取食方式有5种,即拾取(269次,73.70%)、探取(60次,16.44%)、出击(20次,5.48%)、追捕(15次,4.11%)、飞取(1次,0.27%),白颊噪鹛的主要取食方式为拾取,其次为探取,取食方式的生态位宽度为1.74。

2.2.2 取食基质 由图3可知,白颊噪鹛的主要取食基质有6种,即地面(120次,32.88%)、叶层(102次,27.95%)、小枝(47次,12.88%)、粗枝(61次,16.71%)、树干(23次,6.30%)、空中(12次,3.29%),地面和叶层成为白颊噪鹛的主要取食基质;另外,在调查中也发现了少量白颊噪鹛也会在建筑区的建筑物屋顶取食,白颊噪鹛在取食基质上表现出了较强的适应,其生态位宽度为4.24。

2.3 取食高度

由图4可知,白颊噪鹛在各取食高度均有取食行为,利用率最高的取食高度为地面(167次,45.75%),其次为中层(101次,27.67%)、低层(77次,21.10%)、高层(20次,5.48%),其生态位宽度为3.00。

3 小结与讨论

长江师范学院李渡校区校园建设将原有连续的生境分割成几个斑块,对鸟类分布和繁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鸟类所依赖的食物种类、数量、分布、来源等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而这些食物资源的改变对鸟类取食集团的数量、分布、物种组成、结构等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随着校园的建设,建筑区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绿化面积也逐渐增加,众多的人造景观代替了自然林地,鸟类在建筑区及其周边绿地的主要食物来源是分布于地面或草丛的废弃垃圾、植物种子、谷粒、面包等食物碎屑[14],因此少数几种以地面拾取来获取食物的鸟类和杂食性鸟类在取食上具有很大优势。本研究发现,白颊噪鹛不仅主要分布在建筑区及其周边绿地,而且采用的取食方式也为拾取,取食基质和取食高度均以地面为主,这说明了白颊噪鹛为适应校园破碎化生境、人为干扰在取食策略上发生了改变,以最大程度适应新的生境类型,这也是其逐渐能成为校园优势种的主要原因之一。

另外,白颊噪鹛的取食生态位很广,这也是它们成为校园优势鸟种的原因之一。从生境分布来看,白颊噪鹛不仅分布在建筑区,而且在乔灌林、水域、农田也有分布,且乔灌林的比例达到19.45%,大面积的乔灌林不仅为白颊噪鹛提供了丰富的食物,也为白颊噪鹛提供了筑巢地。从取食方式来看,除拾取外,探取也成为白颊噪鹛的主要取食方式。究其原因,我们认为这主要与其食性密切相关,非育雏季节白颊噪鹛采用拾取为主,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比如植物的种子、芽、果实,而到了育雏季节白颊噪鹛采用探取为主,主要以动物性食物为主,比如甲虫、象甲、金龟甲等昆虫,动物性食物可以提供蛋白质等雏鸟生长发育所必需的物质[15]。从取食基质和取食高度来看,中层和叶层也成为白颊噪鹛取食的重要区域,它们在此主要采食乔、灌木的芽、嫩叶、花、花蜜、果实和捕食乔、灌木上的昆虫。

总之,白颊噪鹛往往采取最佳的取食策略来适应破碎化生境和各种干扰,以维持、扩大其种群数量,成为当地的优势种群,提高与其他鸟类物种的生态位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郑光美.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 郑光美.世界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3] 李桂垣.四川资源动物志(第三卷 鸟类)[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4] 郑光美.鸟类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5] 曹长雷.长江师范学院校园夏季鸟类群落与多样性分析[J].生物学杂志,2009,5(26):44-47.

[6] 李桂垣.白颊噪鹛繁殖习性的初步观察[J].动物学研究,1982, 3(3):245-251.

[7] 朱 峰,周材权,杨志松,等.四川南充白颊噪鹛的繁殖行为观察[J].动物学杂志,2010,45(4):150-155.

[8] 蒋迎昕,梁 伟,杨灿朝,等. 鹰鹃在白颊噪鹛巢中寄生繁殖[J].四川动物,2007,26(3):509.

[9] 姚永芳,徐怀亮,潘 阳.白颊噪鹛消化系统形态的初步研究[J].畜禽业,2008,38(12):38-41.

[10]李 明,郭延蜀,韩艳良,等. 白颊噪鹛四川亚种繁殖期鸣声声谱分析[J].四川动物,2009,28(6):913-916.

[11] 曹长雷,曹 玉,蒋 兵.长江师范学院鸟类调查及保护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3):7809-7810,7899.

[12] 曹长雷. 长江师范学院校园白鹡鸰(Motacilla alba)的生境分布和繁殖习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5):17530-17532.

[13] MACARTHUR R H. Geographical Ecology[M]. New York: Herper & Row,1972.

[14] LANCA STER R K, REES W E. Bird community and the structure of urban habitats[J]. Canadian J of Zoology,1979,57: 2358-2368.

[15] 孙仁杰.广西底定自然保护区鹎科鸟类群落研究[D]. 南宁:广西大学,2007.

推荐访问:长江 师范学院 生态 校园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