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中国探月工程

时间:2022-10-19 16:40:03 来源:网友投稿

古今中外,人们对月亮都充满了好奇和敬畏,尤其是古希腊的神话“月亮女神阿尔忒弥斯”及中国的传说“嫦娥奔月”,又给月亮披上了神秘的面纱。随着各国航天技术的发展,近代对月球的研究层出不穷。迄今各种探究月球的活动多达127次,其中美国在1969年的“阿波罗”登月活动,让人类对这样一个神秘的星球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

从1994年开始,中国航天局对探月工作就制定了计划。经过十年的酝酿,至2006年最后确定了我国的整个探月工程分为“绕”、“落”、“回”三个阶段完成。迄今为止,我国已经先后发射了“嫦娥一号”、“嫦娥二号”两颗探月卫星,成功完成了第一阶段计划“绕”。接下来,我们一起认识一下这两颗环月卫星。

“嫦娥一号”环月卫星是我国第一颗人造探月卫星,以中国古代的神话人物命名,并搭载了31首歌曲,发射成功后,通过电视和广播可接收到卫星传回来的歌曲,不过不提供下载服务,其中包含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东方红》等,体现了中国特色。该卫星于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2009年3月1日完成使命,撞向月球预设地点。卫星的总重量为2350千克左右,尺寸为2000毫米×1720毫米×2200毫米,太阳能电池帆板展开长度18米,预设寿命为1年。该卫星的主要探测目标是:获取月球表面的三维立体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的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和地球至月亮的空间环境。

“嫦娥一号”卫星平台利用“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技术研制,科研人员对其结构、推进、电源、测控和数传等8个分系统进行了适应性修改。其有效荷载包括CCD立体相机、成像光谱仪、太阳宇宙射线监测器和低能粒子探测器等科学探测仪器。该卫星利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卫星的升空过程采用了物理学中的变轨技术完成。所谓变轨技术就是在卫星绕地球的椭圆轨道的近地点对卫星加速,使其进入更高的椭圆轨道。“嫦娥一号”卫星在火箭的运载下,先进入一个环绕地球的椭圆轨道,经过第一次变轨后进入另一轨道,该轨道近地点为500公里,远地点为7万公里,探月卫星将用26小时环绕此轨道一圈后,通过加速再进入一个更大的椭圆轨道,距离地面最近距离为500公里,最远为12万公里,需要48小时才能环绕一圈。此后,探测卫星不断加速,开始“奔向”月球,大概经过83小时的飞行,在快要到达月球时,依靠控制火箭的反向助推减速。在月球万有引力的作用下,可以在月球表面200公里的高度完成环月飞行,开展捕摄三维立体影像等活动。卫星发射后将用8天至9天的时间,完成调相轨道段、地月转移轨道段和环月轨道段飞行。

“嫦娥一号”的发射成功,对于我国的航天事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首先,它开启了我国卫星事业从地球转向外太空的行程。“嫦娥一号”卫星距离地面约38.44万公里,是之前发射的地球卫星的最远距离4万公里的10倍。其次,本次采用了“零窗口”发射,即在预先计算好的发射时间分秒不差地将火箭点火,不允许有任何延误。“零窗口”发射,可减少发射前卫星的燃料损失,提高卫星的工作时间和工作寿命。该卫星预设工作寿命为1年,而实际工作时间延长了3个月,这与“零窗口”发射有很大关系,也体现了我国航天事业的精密性和可靠性。再次,就本次发射任务而言,对我国下次的探月活动和月球的研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

1.获得月球的三维立体影像,对分析月球表面的撞击坑的形状、大小等研究,对月球进行分区,为月面的软着落选址提供资料,并且还可以为类地行星表面年龄的划分和早期演化历史研究提供基本数据;

2.通过分析月球表面的各元素的含量及分布,评估月球的矿产资源及开发前景。

3.探测月壤厚度,即利用微波辐射技术,获取月球表面月壤的厚度数据,从而得到月球表面年龄及其分布,并在此基础上,估算核聚变发电燃料氦一3的含量、资源分布及资源量等。

4.通过奔月过程,探究月球与地球平均距离为38万公里的区域太阳宇宙线高能粒子和太阳风等离子体,研究太阳风和月球及地球磁场尾与月球的相互作用。

“嫦娥一号”圆满完成任务后,我国科学家对“绕”的计划并没有止步。为了得到更精确、更丰富详实的资料信息,于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嫦娥二号”卫星(简称“二号星”)。虽然“二号星”是“嫦娥一号”的姐妹星,但是在很多技术上都有了很大的改进,其任务也更加的复杂。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嫦娥二号”的改进之处。

第一,发射方式发生了改变。

“嫦娥二号”并不是采用变轨技术发射的,而是在地月之间开辟了“直航航线”,也就是说将卫星直接发射至地月转移轨道,这样将会大大缩短地月飞行时间。本次发射的地月飞行时间不到5天,而“嫦娥一号”的飞行时间约为12天。这项技术的改进主要是因为运载火箭的改良。“嫦娥二号”的运载火箭是“长江三号丙”,比“长江三号甲”多了两个助推器,所以可以直接送上转移轨道。

第二,月球表面的运行高度更低。

相比于“嫦娥一号”卫星运行距月表距离200千米,“二号星”的距月表距离仅为100千米,缩短了一半。根据物理知识我们可以知道,运行的轨道半径越小,运行的速度越大,制动量也更大。同时,月球的重力场对卫星轨道的摄影影响也会更大,这对卫星的控制能力和测控系统的测量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然这些技术的改进同时提高了卫星测量的精确度。“嫦娥二号”激光高度计测距精度可达5米,从而获得了月球上几个重点区域的高密度高程测量数据。另外,“嫦娥二号”所携带的CCD立体照相机的分辨率也由“嫦娥一号”的120米左右提高到小于10米,这样使得测量数据更加详实。

第三,卫星的任务更具前瞻性和复杂性。

“嫦娥二号”除了对“嫦娥一号”的任务进行核实和提高精度测绘外,又赋予了它其他特殊的任务。

1.“嫦娥二号”进入了15千米×100千米椭圆轨道,这是探月卫星首次如此接近月球表面,这也是为“嫦娥三号”的软着落提前做了演练。

2.对二期工程的备选着陆区进行高分辨率成像实验。

3.2011年6月9日16时50分5秒“嫦娥二号”飞离月球轨道,飞向第2拉格朗日点进行测量,其任务就是到达预定的区域,证明我国有能力到达那里,也为以后对火星等其他深度测量打下良好的基础,并储备一些宝贵的信息资料,成为第一颗直接从月球轨道飞向深空轨道的卫星。

4.“嫦娥二号”搭载轻小型化x频段深空应答机,配合我国新建的x频段地面测控站,试验x频段测控技术使得我国深空测控通信能力将扩展到“地球——火星”间的距离。

5.试验遥测信道低密度奇偶校验码(LDPC)编码技术,月地高速数据传输技术及降落相机技术。

其实,除了以上的技术改进之外,“嫦娥二号”在很多方面都体现了我国航天技术的精确性。比如,卫星由于在第一次轨道中途修正的效果十分好,卫星运行很正常,将原计划的第二次轨道中途修正取消,卫星的实际寿命要大大超出其设计寿命。

我国的探月工作至今已经圆满完成了计划的第一步,正在准备着计划的第二步“落”。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嫦娥三号”将会稳稳地着落在月球表面,获取更多的开发月球的信息资料。我们也相信,将来不仅“嫦娥”可以在地月之间来回穿梭,华夏儿女们也可以来往于地月之间。

推荐访问:中国 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