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促进学困生转化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2-10-21 11:00: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提起“学困生”,教师头疼、家长叹息、学生自卑,“学困生”成了教育工作的难点和重点。在转变“学困生”的工作中,教师要不唯分数论、善于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注重方式方法、从关爱和理解入手,从而消除“学困生”的心理障碍,让他们以良好的心态融入班集体,正常地生活和学习,快乐地成长和发展。

关键词:学困生;转化;成长;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20-0099-01

每学期考试结束后,中小学的校园里又会产生一批考试成绩差的所谓“学困生”。很多“学困生”免不了“挨批”,更有甚者,个别“学困生”回家后还会遭受到父母的训斥或皮肉之苦,使这些心理脆弱、正在成长中的孩子饱受煎熬,不少“学困生”甚至会走向极端。“应试教育”下,考试成为学生快乐成长的负担,压力的灰霾遮蔽了成长的阳光。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说过,对学生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到了21世纪的今天,为什么还会出现令人痛心的“学困生”现象呢?要怎样做才能有效转化“学困生”,使其快樂学习、健康成长呢?

一、不唯分数论,善于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

可以说,中国的家长一向特别关心孩子的学习,把分数看得尤其重要。中国的教师为了培养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是呕心沥血、兢兢业业。激烈的学习竞争使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尤其是所谓的“学困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圣洁的、充满朝气的中小学校园里,学习成绩决定了学生的尊卑贵贱,有人会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处在“金字塔”底部的就是所谓的“学困生”。缺少关爱,学习和生活不被重视,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歧视,他们在灰暗的角落里悄然无声地生长,自卑自闭、对学习厌倦、盲目地逃避,出现了各种心理问题。其实,“学困生”这种名词原本不该出现在校园中,在人格尊严面前,在受教育的权利面前是人人平等的,不能够被侵害的。如果教师不平视“学困生”,不走近“学困生”,不跟“学困生”交朋友,就不可能理解“学困生”,就会对他们缺乏正确的认识。

要知道,对于人才的培养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分数,而是他们的道德修养,人格发展的程度。“学困生”只是在分数上不如其他学生,但不能说他们的道德修养也不如别人,也许他们还会在其他方面有特殊的才能,比如体育成绩很好,劳动能力特别强,绘画技能突出等。教师不应只是冥思苦想、呕心沥血地去改变“学困生”的缺点,而更应该去发现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尽可能地发扬他们的长处,让优点成为他们生命中的主流。教师要与“学困生”交朋友,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障碍,让他们以良好的心态融入班集体,正常地生活和学习,并展示他们的特长和优点,让他们感受到强烈的自豪感,这对他们的转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注重方式方法,从关爱和理解入手

“学困生”令教师头疼,家长叹息,成了教育工作的难点和重点。许多教育工作者在改变“学困生”的道路上苦苦探索,煞费心机。从对“学困生”现象和本质的阐释到提出其科学的诊治之道,从总结先进学校和个人的创造性经验到如何提升教育实践品质等,都有了相当的建树。但是,“学困生”仍然是教师们心中抹不去的痛。一位执教十几年的教师因为用尽千方百计而没能转化某个“学困生”而痛心不已。苏霍姆林斯基也深有感触地承认:“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学困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没有哪一位老师不这样认为。”

然而,“天生没有‘学困生’,只有有差异的学生。”“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要抛弃陈旧的教育观念,积极投身于“用爱转化学困生”的行动中,赋予“学困生”更多的关爱和理解。例如,教师可以与“学困生”交朋友,进行谈心,消除他们的心理隔阂,让他们从自我封闭中走出来,积极地参与班级的各项活动;可以从改善班级教学着手,进行分组教学实践,结对帮扶体现集体温暖,着力改善“学困生”学习的状况;还可以为他们提供参与班级活动的平台,设计与组织针对性的活动,不让“学困生”成为旁观者和门外汉,而是要创造机会让他们施展才能,让他们感受到主人翁的责任感,感受到自己是班级中不可或缺的成员,从而增强对班级的认同感,主观上会更加努力,把学习成绩提高上来。

莎士比亚有一句名言:“事情没有好坏,只在于如何看待。”教育也应遵循自然规律,差距是必然的,十个手指都一样齐反而不利于生活。所以,教师应转变对“学困生”的教育观念,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平等对待“学困生”。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生得两分没什么,但也应该是愉快的两分,就算他一直到毕业了还是两分,但这两分应该是和谐的。”这位教育大师一直强调学生的和谐发展,教育是为了育出一个人,一个完整人格的人,品行胜于一切,养成良好的品质,即使是“学困生”,将来如果能踏实地做好自己的事就可以。要让“学困生”能够享受自然和谐的学习氛围,尊重他们的人格,使他们能够心情愉悦地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马凤敏.多元智能理论下的小学学困生转化工作[J].辽宁教育,2014(01).

[2]江建成.让学生在自信中走向成功——学困生转化策略探微[J].甘肃教育,2010(03).

[3]黄林.学困生转化工作策略探析[J].广西教育,2016(04).

[4]韦耀阳,秦涛.认知行为疗法在学困生转化中的应用[J].基础教育研究,2014(11).

推荐访问:转化 实践 思考 学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