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淮北地区小麦综合栽培技术组装配套研究

时间:2022-10-21 11:40: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以影响淮北地区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基本苗、基施氮量、施磷量、施钾量和拔节期追氮量为决策变量,以产量为目标函数,建立了烟农19在淮北地区生态点的产量模型,即基本苗440.25万苗/hm2,施氮113.7kg/hm2,施磷156.9kg/hm2,施钾126.0kg/hm2,拔节期追氮103.35kg/hm2时,可获得最高理论产量9 795.22kg/hm2;同时提出了预设产量9 000kg/hm2的590种方案及95%分布量的区间数值。在设定的五项农艺措施中,以基本苗对烟农19产量的影响作用最大;其次是施磷量,基本苗的设定是烟农19在生态点高产栽培的关键。

关键词烟农19;农艺措施;产量模型;淮北地区

小麦产量的高低除与基因型有关外,还受环境因素与多项农艺措施的综合制约。实现高产优质栽培除要求适宜的品种和生态条件外,更需要一些主要农艺措施的合理配合。由于基因型的差异,各品种所要求的农艺措施适宜值不同。鉴于此,本研究以影响淮北地区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基本苗、基施氮量、施磷量、施钾量和拔节期追氮量等五项主要农艺措施为决策变量,以产量为目标函数,建立了烟农19的产量效应模型,确定了高产优质栽培的优化农艺措施,为烟农19在淮北地区高产栽培科学化和农艺措施定量化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目的

选用优质中强筋品种烟农19,研究密度、氮、磷、钾素施量等主要栽培因子与产量的关系,建立起以产量指标为目标函数的综合效应模型,寻求各目标的最佳结合点及适宜值。

1.2试验设计

试验于2005~2006年度在安徽省淮北柳湖林场繁育基地试验站进行。试验设基本苗(X1)、基施氮量(X2)、施磷量(X3)、施钾量(X4)和拔节追氮量(X5)五个因素,采用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设计方案见表1)。试验36区,另加1个不施肥处理,以测定土壤基础肥力,共计37区。小区面积6.67m2(3.33m×2m)。氮肥用尿素,磷肥用过磷酸钙,钾肥用氯化钾。施肥前取土分析土壤养分。

2结果与分析

2.1数学模型的建立

以籽粒产量(Ya)为目标性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烟农19的基本苗、基施氮量、施磷量、施钾量和拔节期追氮量五项农艺措施与产量关系的数学模型为:Ya=9 394.858 75 +333.944 17X1-70.837 50X2+293.465 83X3+57.344 17X4+131.554 17X5-86.859 38X12-339.846 88X22-238.651 88X32-289.249 38X42-86.859 38X52-328.885 00X1X2-5.060 00X1X3+55.657 50X1X4-136.612 50X1X5+106.255 00X2X3-75.897 50 X2X4-187.212 50X2X5+389.602 50X3X4-5.060 00X3X5-65.777 50 X4X5,F回归=2.096,显著水平为0.061 38;F失拟=1.165,显著水平为0.374 98。

F检验结果表明,产量数学模型的二次方程回归项显著水平,失拟性检验未达显著水平,说明五项农艺措施与产量间的函数关系是真实的,回归结果可靠,可直接用此模型进行优化分析。对各回归系数进行显著性测验,结果表明,产量效应模型中X1的一次项、X2和X4的二次项以及X3与X4的互作项达到5%显著水平。

2.2各栽培因素的效应分析

2.2.1产量效应分析。对各因素与产量间的效应关系采用“降维法”进行分析,得出各因素与产量的效应方程:

基本苗:Ya1=9 394.858 75 +333.944 17X1-86.859 38X12;

施氮量:Ya2=9 394.858 75-70.837 50X2-339.846 88X22 ;

施磷量:Ya3=9 394.858 75+293.465 83X3-238.651 88X32;

施钾量:Ya4=9 394.858 75+57.344 17X4-289.249 38X42;

拔节追氮量:Ya5=9 394.858 75+131.554 17X5-86.859 38X52。

由表2单因子产量效应分析及模型方程检验分析得出,在柳湖林场试验点各试验因子中基本苗对烟农19产量影响大,依次是施磷量、拔节追氮量、氮肥量、钾肥量。

由各因子效应方程可知,二次项均为负值,即存在极大值解。分别求各因子对产量Ya的一阶偏导数,并令其为零。解方程得:X1=1.922 3,X2=-0.104 2,X3=0.614 8,X4=0.099 1,X5=0.757 3。即基本苗440.25万苗/hm2,施氮113.7kg/hm2,施磷156.9kg/hm2,施钾126.0kg/hm2,拔节期追氮103.35kg/hm2时,可获得最高理论产量为9 795.22kg/hm2

2.2.2模型优化分析。由于非控因子和随机因子的影响,在千差万别的农艺措施中,考虑到实现最优方案的可能性,我们在-2≤Xi≤2(i=1、2、3、4、5)的取值范围内,按设计水平为步长,以理论产量9 000kg/hm2为基准,共计模拟提出了590套组合方案,并将组合进行频率分析,结果见表3。另外,模拟理论产量超过9 000kg/hm2时,以频率95%的区间分布得出了组合方案中实际设计和投入的理想范围。

2.3主要栽培因素的交互效应分析

2.3.1基本苗与基施氮量的交互作用。为分析基本苗和基施氮量与产量的关系,将其他项固定在零水平。

由图1可知,基本苗设定的情况下,产量随基施氮量的增加均呈先增加后下降趋势。但不同的基本苗,达到最高产量的基施氮量不同。在基施氮量0~180kg/hm2时,其产量随播种量的增加而提高;在基施氮量180~240kg/hm2时,其产量随播种量的增加而减少。说明高肥水平下,必须严格控制群体,走小群体、壮个体的高产途径。

2.3.2施磷量与施钾量的交互作用。由图2可知,施磷量与施钾量互作曲线均为抛物线,不同的施用量组合达到的产量最大值不同。施钾量各个水平,随施磷量的增加产量呈逐渐提高趋势,说明增施磷肥有利于对钾肥的吸收利用。互作效应的模拟分析得出,最高理论产量时施磷量180kg/hm2,施钾量180kg/hm2,产量为9 550.03kg/hm2。但从经济效应考虑,不能以较高的施磷量和较高的施钾量来达到产量的最大化。

3讨论

采用回归旋转组合设计,可实现多因子综合效应的组装,并以较少的试验处理,通过计算机模拟得到广泛的数量化栽培信息。具有一定的主动性和科学性。

作物产量受环境因素与多项农艺措施的综合制约。高产栽培除要求适宜的气候、土壤条件外,更需要农艺措施的合理配合。多因素二次回归旋转组合数学模型的建立,为实现小麦目标产量的模式化、数量化栽培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通过试验研究建立了烟农19在淮北地区生态点的产量模型,即基本苗440.25万苗/hm2,施氮113.7kg/hm2,施磷156.9kg/hm2,施钾126.0kg/hm2,拔节期追氮103.35kg/hm2时,可获得最高理论产量9 795.22kg/hm2;另外,提出了可达9 000kg/hm2的590种方案及95%分布量的区间数值。基本苗设定348.66~365.37万苗/hm2,基施氮量91.86~101.4 kg/hm2,施磷量159.00~169.44kg/hm2,施钾量139.68~150.12 kg/hm2,拔节期追氮量70.73~79.28kg/hm2。因此,可通过生产中农艺措施的调控达到烟农19在该地区的高产。

本试验表明,在基本苗、基施氮量、施磷量、施钾量及拔节期追氮量五项农艺措施中,以基本苗对产量的影响作用最大;其次是施磷量,说明基本苗的设定是烟农19在生态点高产栽培的关键。

本试验在方案优化模拟中仅提出了以高产为第一目标,未涉及实际的投入与产值的综合效益。可通过各调优因子的实际投入来确定较高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4参考文献

[1] 冯承业,郭秀焕,赵平,等.农业栽培技术对小麦品质影响的探讨[J].种子,2002(5):58-59.

[2] 郭波莉,魏益民,张国权,等.小麦品种籽粒品质与食品品质关系的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9(5):61-64.

[3] 沈建辉,姜东,戴廷波,等.施氮量对专用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及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3,26(1):1-5.

[4] 贾振华,李华,姜子英.施肥对小麦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J].北京农学院学报,1998,3(2):136-138.

[5] 葛鑫.淮北地区不同类型小麦氮肥施用技术的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03.

[6] 张军.追施氮肥时期对淮南中筋小麦品质的影响[J].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3,24(2):44-48.

[7] 赵广才,李振华.不同追肥比例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北京农业科学,2000,18(5):7-9.

[8] 马元喜.小麦的根[J].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推荐访问:淮北 栽培技术 小麦 组装 配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