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猪鞭虫病的诊断与防治

时间:2022-10-23 09:35:04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随着猪场规模化程度的发展,环境的优化及先进设备设施的完善,饲养者对细菌和病毒性的疾病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而往往忽视了寄生虫疾病给猪场带来的潜在威胁。本文从猪鞭虫病的病因开始逐渐引入到该病的防控方法,以给生产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猪;鞭虫病;诊断;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9737(2016)09-0156-01

1 危害

临床常见的猪体内寄生虫有猪蛔虫、猪囊尾蚴、猪球虫、猪鞭虫、猪弓形体、猪附红细胞体、猪肺丝虫等等;体表寄生虫有苍蝇、虱子、疥螨等,这些寄生虫虽然引起猪的死亡率很低,但会造成机体不同程度的间歇性损伤。肠道寄生虫会损伤肠道影响营养的吸收,降低饲料转化率,更有甚者会造成猪只顽固性腹泻而导致脱水致死;有些也会损害猪只肺脏,引起间歇性消瘦而衰竭致死(如肺丝虫)。寄生虫对肠道、呼吸道、皮肤的损伤,即破坏了天然的防御屏障,让细菌或病毒能够长驱直入,故建议在重视预防病毒和细菌性疾病的同时,也不要忽视预防寄生虫疾病的重要性,做好猪群的驱虫保健。

猪鞭虫病是由猪毛首线虫引起的以贫血、腹泻、渐进性消瘦为主要重要的寄生虫病。该病发病猪主要集中于保育阶段,表现为消瘦,严重腹泻,致死率较高;育肥阶段存在散发现象。通过剖检发病死亡猪,在盲肠端发现大量的鞭虫,通常使用伊维菌素和芬苯达唑能有效防控该病的发生。

2 病原

猪鞭虫属于毛首科,虫体前部细长,后部短粗,呈乳白色,外观极似马鞭。猪鞭虫雄虫长20~50cm,雌虫长40~50cm,寄生于猪的盲肠,鞭虫以头部钻入肠黏膜,引起盲肠发炎。成虫在盲肠中产卵,虫卵随粪便排至体外,因卵壳的保护,虫卵可在土壤中存活6年;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虫卵经过大约21天时间发育为内含有感染性幼虫的虫卵。虫卵被猪只吞食后,幼虫在小肠内脱壳而出,8天后移行至盲肠和结肠并吸附在肠黏膜上,经过约35天左右发育为成虫,成虫的寿命为130天左右。

3 临床症状

临床主要以间歇性腹泻(粪便颜色为黑色,后期转为黄色)为主要特征。发病猪食欲差,被毛粗乱无光泽,顽固性下痢,逐渐脱水而导致严重消瘦,皮肤苍白(贫血),瘦弱无力、渴欲增加。通常采用针对仔猪猪痢疾、仔猪下痢、仔猪黄白痢的药物“痢菌净”(主要成分为乙酰甲喹)、土霉素等治疗效果不明显。

部分下痢的猪3~4天后衰竭而死;随着病情的发展,下血痢的猪越来越多。有的虫体牢固地固定在黏膜上,钻入处有大量虫体,周围分泌炎性渗出物,形成纤维性坏死性薄膜,聚集成圆形的囊状结节。肠黏膜层溃疡状坏死,盲肠和结肠段最为严重,并有充血、出血和水肿现象。

4 剖检变化

剖检可见病猪外观消瘦明显,被毛粗乱并伴有可视黏膜苍白。小肠壁增厚。盲肠、结肠表面可见寄生虫结节。剖开结节可见白色虫体。肝脏肿大,色泽暗红。有时肺脏出现出血点,尖叶、心叶变实。电镜下观察,肠道黏膜上皮脱落。结肠和盲肠上皮脱落严重,黏膜表面和深层可见寄生虫断面。

5 治疗

猪鞭虫病临床初期症状常与仔猪副伤寒相似,所以早期给予青霉素等抗菌素的治疗效果不佳。随着病程的加重,往往贻误病情。因此,正确的诊断结果是治疗该病的重要因素。通过确诊为猪鞭虫病的发病猪,使用伊维菌素(0.6%预混剂330~1000g/t)和芬苯达唑(5%预混剂600~800g/t),拌饲料,连续喂7~9天进行治疗。用药后第二天见粪便中排出大量的白色虫体,治疗3天后猪只采食逐渐恢复正常。在伊维菌素和芬苯达唑对猪鞭虫病有确实效果的前提下,建议每个季度对母猪群和公猪进行驱虫保健1次,保育和育肥阶段各做一次驱虫以防猪鞭虫病在该猪场的再次发生。

6 预防

猪鞭虫的虫卵随粪便排出,约经 3 周发育成感染性虫卵,感染性能长达6年。该病分别广泛,每年四季均可发生。所以如果防控措施不当,该病将持续对猪场经济效益产生负面影响。由于该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健康猪食入含有鞭虫卵的饲料、泥土、饮用水而导致的感染。因此,为防止该病再次发生,应加强日常的饲养管理措施,保持圈舍卫生,经常更换干净的垫料。合理处理受到污染的工具、圈舍,如采取有效的圈舍清洗、消毒措施。

推荐访问:诊断 防治 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