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学习研讨材料10篇

时间:2022-10-25 15:20:03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学习研讨材料

  马克思主义民族政策与理论

  绪 论

  1、中国民族理论: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是根据马克思 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以及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结合我国民族的实际, 在长期的实践中创立和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特 色的民族理论。

  2、民族分布的特点: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 3、我国少数民族的社会结构:封建地主所有制、封建农奴制、奴隶 制、原始公社制残余 4、少数民族地区政治制度:保甲制度、盟旗制度、政教合一的僧侣 贵族专政制度、家支制度、山官制度、千百户制度、头人制度、土司 制度 5、民族观: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认识,它一方面表现为人们 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 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 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上。

  第一章 民族的一般特征

  1、民族的概念: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的 共同体。一般说来,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 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

  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 程中,宗教起着重要的作用。

   2、民族的六要素(一般特征) :共同历史渊源、共同生产方式、共同 语言、共同文化、共同风俗习惯、共同心理认同 3、民族基本历史类型:民族自然(或族体)属性、民族社会属性、 民族生物属性 (1)民族类型的分类,是以民族属性和民族特征为根本依据 (2)从民族自然属性分:古代民族、近代民族、现代民族 从民族社会属性分:奴隶制民族、封建制民族、资本主义民族、 社会主义民族 4、宗教: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人们的思维能力和意识 有了相应的发展之后产生的, 是对自然力压迫和社会压迫的无能为力 的表现,是对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的幻想反映。

  5、民族与宗教的联系:

  (1)有些民族基本上是全民信仰宗教 (2)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 (3)宗教对一个民族的特征有着重要影响 6、民族识别:

  指对一个族体的成分和名称的辨别与确定 (1)必要性:

  ①民族识别是落实党的民族平等团结政策, 使各少数民族真正成为中 华民族大家庭平等一员的需要。

  ②民族识别是确定我国民族数量和称谓的需要 ③民族识别是顺利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础

   ④民族识别是增强民族内部凝聚力, 推动各民族发展繁荣的重要条件 (2)依据:

  ①民族特征是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 ②民族的源流是重要的历史依据 ③民族意愿是民族识别的重要依据:

  民族意愿是民族成员对其民族成 分的看法、愿望、要求 ④实行相近和就近认同 (3)1979 年,居住在云南西双版纳的基诺族经识别得到确认,这是 最后识别的民族

  第二章 民族发展的规律

  1、民族的产生、发展、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人类社会发 展的进程中,民族的消亡比阶级、国家的消亡还要久远。

  2、民族是以语言、地域、经济生活和心理素质为区分标准的 种族是以肤色、面容、体形、头发等外部生理形态的特征为区分 标准的 3、民族是在原始社会末期(野蛮时代高级阶段)进入阶级社会时形 成的 4、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 民族 5、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

  在民族形成后的发展的过程中,通过民族分化、同化、组合而形

   成新的民族,也可以称为次生形态民族。次生形态民族的形成规律属 于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同源异流、异源同流 6、民族发展的基本动因 (1)民族发展的基本动因:

  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民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②阶级斗争是影响民族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③民族精神是民族发展的重要动因 (2)民族发展的基本内容: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人口 发展 7、民族发展的基本条件:

  (1)民族属性与民族发展:

  民族的多重属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生物属性 民族的多重属性决定了民族的发展既是社会的、又是自身的发 展;既是物质生产的发展,又是精神的发展,也是民族自身生产(人 口生产)的发展 (2)民族结构与民族发展 民族结构一般包括:人口结构、家庭结构、经济结构、政治结 构、文化结构、意识结构 民族结构是民族静态的存在形式, 民族结构运动是民族动态的 表现形式,即民族发展。

  在民族结构的运动中, 作为民族结构的核心要素的民族经济结 构,对其他各要素起推动或制约作用。

   民族内部结构对民族发展有重大的意义, 民族内部结构的协调是 民族发展的动力、协调力的基础和前提。

  (3)民族素质与民族发展 民族素质包括:科学文化素质(核心) 、思想政治素质、心理素 质、身体素质 民族素质既是民族发展的重要内容,又是民族发展的重要条 件 。民族发展最根本的内容是民族素质的提高和优化。

  (4)民族关系与民族发展 民族关系受民族内部结构的影响和制约。民族内部结构决定着 民族关系的格局;民族内部的阶级结构决定民族关系的性质。

  外部交往包括:平等友好的交往、征服奴役的交往。外部交往 既可能促进民族内部结构的合理化、完善化建设进程,又可能阻碍这 个过程, 甚至破坏民族内部原有的结构, 使民族结构出现缺损性局面, 甚至是畸形状态。

  协调、和谐的民族关系,是民族健康、迅速发展的条件和助推 力。

  (5)自然环境与民族发展 每个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导致民族发展自然条件的差别 良好的自然条件和优越的地理环境,是民族发展得天独厚的有 利条件 (6)社会环境与民族发展 民族发展的社会环境,指民族社会的阶级阶层构成及其关系、

   国家政权的性质、社会政治和法律制度、政策环境以及宗教信仰、 社 会心理等方面的状况。

  8、民族发展的基本模式:

  民族的常态发展:基本的、一般的、普遍的形式 民族的异态发展:极度缓慢的发展、停滞发展、暂时倒退 民族的跳跃式发展:发展的总趋势是快速向前迈进 9、民族同化:

  (1)含义:指民族在自身发展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失去自己民族的 特征,接受别的民族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 会过程。

  (2)类型:

  分为:强迫同化、自然同化。其分界点在于是否使用强制手段, 是否凭借暴力和特权来实现同化的过程。

  强迫同化指丧失本民族的特征,接受别的民族的特征的变化过 程是用强制手段,即凭借暴力和特权来实现的社会现象。是民族同化 主体对被同化民族的不平等强制, 对被同化民族的征服及对其特征的 消灭。

  自然同化指不同民族在长期交往相处过程中,在生产、生活、 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下,一方民族在完全自然的、自愿的情况下接受 另一方民族的特征,改变自己民族的特征而变成另一方民族的现象。

  (3)特点:

  民族同化是一个过程;民族同化中人为和自然因素并存;民族

  

篇二: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学习研讨材料

  党的民族政策学习资料

  一、我们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是什么? 1、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历史过程,民族问题将长期存在。

  2、社会主义阶段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兴旺的时期,各民族间的共同因素在不 断增多,但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将继续存在。

  3、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民族问题只有在解决整个社会问题的 过程中才能逐步解决,我国现阶段的民族问题只有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共同事业中 才能逐步解决。

  4、各民族不分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发展程度高低,都对祖国的文明作出 了贡献,都应该一律平等,应该加强各民族人民的大团结,维护国家的统一。

  5、大力发展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也是我国现阶段民族工作的根本 任务,各民族要互相帮助,实现共同进步和繁荣。

  6、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大贡献,是解决 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

  7、努力造就一支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是做好民族工作和解决民 族问题的关键。

  8、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在一些地方往往交织在一起,在处理民族问题时还 要注意全面正确地贯彻落实党的宗教政策。

  二、民族平等政策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民族平等最初由资产阶级提出,曾在反对封建主义和民族压迫的斗争中起过 进步作用。但在资产阶级取得政权后,便成为欺骗和压迫本民族人民及其他弱小 民族的工具。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才被赋予了它真实的内容和科学的涵义, 成为无产阶级民族观的核心,成为无产阶级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其基本内 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

  (2)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的完全平等。

  (3)帮助一切民族实现民族平等权利,对弱小民族的利益和平等权利给予 特殊照顾。

  (4)各民族都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

  三、民族团结政策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民族团结是各民族间和各民族内部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结成的平等互助、友好 合作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社会主义民族关 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社会主义社会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是以中国共产 党的领导和我们党的团结为核心的,是以社会主义制度和祖国统一为基础的。作 为我国民族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含义:

  (1)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2)维护、促进各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团结。

  (3)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发展繁荣。

   (4)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

  四、中国政府在维护民族团结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l)将民族团结的原则明确地写入《共同纲领》、历次《宪法》等法律之 中,使民族团结成为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也使维护民族团结成为每一个人的法 定义务。

  (2)努力消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间的隔阂。1951 年,政务院发布《关 于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揭、匾联的指示》,消除 不利于民族团结的旧的痕迹。50 年代,国家还组织慰问团、访问团,并组织少 数民族参观团,增强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了解和信任。

  (3)通过广播、电影、电视、报刊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民 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并运用多种形式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共 产主义和民族团结的宣传教育。1952 年和 1956 年,进行过两次民族政策的大 检查、大教育,1979 年又在全国进行了民族政策的再教育,都不断地增强了民 族团结。

  (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绝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召 开了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并逐步形成了层层召开、定期召开的制度,在此基 础上,国务院于 1988 年 4 月首次召开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表彰民族 团结进步的先进人物和集体,总结推广典型经验。使民族团结正在成为一种社会 舆论,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5)旗帜鲜明地进行反分裂斗争,打击了少数分裂主义分子,团结和教育 了各族人民,使各族人民在尖锐复杂的斗争中提高了对分裂活动的识别力和抵制 力。

  (6)及时地、妥善地处理民族关系中发生的问题,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政 治教育工作。

  (7)把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事业作为促进民族团结的基础。党的一 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整个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民族工作的重点也随之转移, 明确地提出了民族工作一是经济建设,二是加强团结。并采取相应措施帮助少数 民族发展经济文化事业。

  五、涉及少数民族地名、称谓要注意哪些问题?

  1951 年 5 月 16 日,政务院总理周恩来签发了<<关于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 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揭、匾联的指示>>。

  《指示》要求正确称谓少数民族,如发现有歧视、蔑视少数民族的称谓,在 经过一定程序后,改用适当称谓;凡各地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意思的碑竭、匾 联,需予撤除或撤换。如有特殊情况者,则可酌情处理。

  1986 年 1 月 23 日,国务院发布的《地名管理条例》指出:地名的命名要 “有利于人民团结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尊重当地群众的愿望,与有关各方协 商一致”。对于带有民族歧视性质和妨碍民族团结的地名,必须进行更改。

  自五十年代初以来,各级政府对此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对发现的问题都做了 妥善的处理。如将带有侮辱之意的“归化族”、“西番”、“崩龙”分别改为“俄 罗斯”、“普米”、“德昂’等族称替代;将“卡瓦”改写为佤族等。

  六、对于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行为如何惩处?

   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反国家政策法规,侵犯 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使少数民族的民主权利受到侵害,也会使民族关系受到损害。

  对此,刑法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非法剥夺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和侵犯少数 民族风俗习惯,情节严重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七、如何惩处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的行为?

  1997 年 3 月 14 日由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刑法》明确规定:“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 刑、拘役、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 刑。”

  八、如何惩处在出版物刊登歧视、侮辱少数民族内容的行为?

  在全国人大八届五次会议上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增列了“在出 版物刊载歧视、侮辱少数民族内容罪”。

  主要是指无视有关政策和法律的规定,以书籍或报刊为载体,出于牟利或猎 奇等原因,发表含有歧视、侮辱少数民族的文字或图片、绘画等,且造成损害民 族关系等后果的犯罪行为。

  刑法规定:“在出版物中,刊载歧视、侮辱少数民族的内容,情节恶劣,造 成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九、什么是民族识别?我国民族识别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民族识别是指对一个民族成份的辨认。是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落实民族政 策的一项基本工作。在旧中国,由于存在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许多少数民族的 民族成份不能确定。新中国后,为改变旧中国民族成份和族称混乱的状况,有利 于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自 195O 年起,由中央及地方民族事务机关组织科 研队伍,对全国提出的 400 多个民族名称进行识别。加上原来已经公认的民族 1983 年共确认了 55 个少数民族成份。

  十、我国民族识别工作的基本原则是?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民族理论为指导,密切结合中国的历史和实际,灵活运 用斯大林关于现代民族的特征的理论,对民族语言文字、地域、经济生活、文化 和心理素质等要素,进行历史的综合考察和分析,只要具有构成单一民族的条件, 不管其社会发展水平如何,不论其居住区域大小和人口多少,也不论周邻国家是 否居住有相同的民族,在充分照顾该民族人民意愿的基础上,都一律承认为一个 民族,同样享有民族平等权利。

  十一、不同民族通婚后,如何确定中国公民的民族成份?

  根据国家民委、国务院第四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公安部联合于 1990 年 5 月 10 日下发的《关于中国公民确定民族成份的规定》:

  l、确定公民的民族成份必须以国家正式认定的民族族称为准,任何人不得 以国家未确认的族称为自己的民族成份。

  2、个人的民族成份,只能依据父或母的民族成份确定。

  3、不同民族的公民结婚所生子女,或收养其他民族的幼儿(经公证部门公 证 确认收养关系的),其民族成份在满十八周岁以前由父母或养父母商定,满十八 周岁者由本人决定,年满二十周岁者不再更改民族成份。

   4、不同民族的公民再婚,双方原来的子女如系幼儿,其民族成份在十八周 岁以前由母亲和继父、或父亲和继母商定;双方原来的子女已满十八周岁的,不 改变原来的民族成份。

  5、不同民族的成年人之间发生的收养关系、婚姻关系,不改变各自的民族 成份。

  6、原来已确定为某一少数民族成份的,不得随意变更为其他民族成份。

  十二、司法机关应向少数民族诉讼参与人提供哪些帮助?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在 依法行使职权时,对于不通晓当地通用的语言文字的少数民族诉讼参与人,应该 为他们提供翻译。《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 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等法规也都对这一问题作了类似的规定。

  在民族自治地方的司法活动中,则有更为明确的规定,要求民族自治地方的 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应当用当地通用的语言检察和审理案件。保障各民族公民 都有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对于不通晓当地通用的语言文字的诉 讼参与人,应当为他们翻译。法律文书应当根据实际需要,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 或者几种文字。

  十三、国家对居民身份证使用民族文字和民族成份填写问题上有哪些规定?

  为了证明居民身份,便于居民进行社会活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的合 法权益,全国人大常委会于 1985 年 9 月 6 日 1 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 份证条例》规定:

  居民身份证登记项目使用全国通用的文字填写。但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可以决定同时使用本民族的文字或者选用一种当地通用 的民族文字。为保障《条例》的贯彻执行,并使证件式样和项目填写方法基本一 致,公安部、国家民委于 1986 年 2 月 1 日联合下发了《关于居民身份证使用民 族文字和民族成份填写问题的通知》,对居民身份证使用民族文字和民族成份填 写等有关问题作了具体的规定:

  1、居民身份证正面的文字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字样,只用汉 字印刷,不另加民族文字;背面的登记项目可由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决定同 时使用本民族文字或者选用一种当地通用的民族文字印制和填写。

  2、少数民族公民申领居民身份证交的标准相片,应当考虑到一些少数民族 的风俗习惯,如当地妇女平时不免冠的,可以不免冠照相,以保证证件相片能反 映本人社会生活中的真实面目。证件同时使用汉字和少数民族文字填写的,标准 相片成相规格为 48 X 33 毫米。

  3、居民身份证民族成份项目,应按照国家认定的民族名称填写全称。对下 列情况可以采取适当的措施解决:

  (1)国家认定的民族名称,本人有不同意见,经做工作仍坚持填写自称的, 可在民族名称后加注。如“纳西族(摩梭)”、“苗族(革家)”;

  (2)省、自治区、直辖市已认定为少数民族,但尚未明确是单一少数民族或 为某一少数民族成员的,可填写“XX 人”,如“澄人”;

  (3)已定汉族(如穿青人)而本人有意见的,仍应填写为“汉族”;

   (4)对于外国人加入中国籍的,如本人的民族名称与我国某一民族名称相就 填写某一民族,如“朝鲜族”;如没有相同民族的,本人是什么民族就填写什么 民族,但应在民族后加注“入籍”二字,如“乌克兰(入籍)”。

  十四、我国对少数民族的人口政策

  我国政府对少数民族的人口政策是根据其具体情况而制定的。如:地理环境、 人口密度、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水平、计划生育工作的基础等。

  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时间:

  从 80 年代初开始的(对汉族在 70 年代就已经开始)。

  生育数量的控制:

  根据不同民族和民族地区的人口数量、人口分布、自然生存条件以及社会经 济发展等因素区别对待。分两种情况实施计划生育。

  第一种:人口超过 1,000 万的少数民族地区,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严格控制二胎,坚决杜绝多生。

  第二种:人口在 1,000 万以下的少数民族,允许一对夫妇生育二胎,个别 的可以生育三胎,不准生育四胎。

  但由于各少数民族的具体情况不同,在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时,个别的也可生 育四胎,甚至在人口较少的几个少数民族中不实行计划生育。

  婚龄规定:

  由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特殊的人口状况、经济状况和社会文化差异,《婚 姻法》规定,民族自治地方可根据当地民族婚姻家庭的具体情况,制定某些变通 的或补充的规定。如新疆、内蒙古和西藏等自治区都把结婚的最低年龄变通为女 18 岁,男 20 岁。

  

篇三: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学习研讨材料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 第三章民族与国家

  第一节民族与国家的关系 一、世界各国的民族结构

  单一制单一民族结构:即主体民族占全国总人 口在 95%以上的单一制主权国家。例:德国、葡萄牙、意大利、 丹麦、冰岛、爱尔兰、匈牙利、希腊、日本、朝鲜、孟加拉、 马耳代夫、也门等。

  单一制多民族结构。即众多的民族生活在统一 的单一制国家内。例如:中国、越南、巴基斯坦、菲律宾、 缅甸、土耳其、沙特阿拉伯、肯尼亚、坦桑尼亚、阿尔及利 亚、泰国、法国、罗马尼亚、瑞士、西班牙等等。

  联邦制多民族国家。即分立的单民族国家联合, 在国家结构上实行联邦制的多民族国家。例如:英国、美国、 俄国、瑞士、印度等。

  二、民族与国家的相互关系

  民族与国家既相联系又相区别,国家对民族的 形成起了重要推动作用,民族则是国家存在发展的一个重要 基础。它们之间的关系既密切又复杂,既相互影响又相互促 进。

  一)民族与国家联系性 第一,民族与国家都是人类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社会历史现 象,都属历史范畴。

  第二,民族和国家都是人们共同体。

  民族与国家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

  (二〉民族与国家的区别性

   民族与国家既有联系性、相互作用的一方面,同时在它们的 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又有很大的区别性。

  第一,民族与国家形成的要素不完全相同。

  第二,国家比民族更具政治性。

  第三,国家的稳定性比民族更容易受社会治乱的影响。

  第四,民族的共同语言、地域、经济生活和心理素质,对国家 来说有共性一面,也有特殊性一面。

  第二节多民族国家与民族问题 一、多民族国家及其特点

  当代世界近 190 个国家中,绝大多数是属于 多民族国家,单一民族国家占不到其中的 1/10。

  绝对的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情况几乎不存在。

  多民族国家一般都地域辽阔、人多势众,在国际 上往往有较大影响。

  多民族国家,经济、文化的多元性、互补性特点 突出。

  二、多民族国家的民族问题 第一,国家的整合性与民族个性发展的矛盾。

  第二,多民族国家保持国家与各民族问权益、利益合理分配, 是民族与国家关系问题的主要内容。

  第三,国家的民族政策及其贯彻实施是否正确,也是影响民 族与国家关系问题的重要内容。

  第三节牢固地树立马克思主义国家观 一、国家及其形成和发展演变 我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各族 干部群众树立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对于

   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国家的统一和兴盛,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树立马克思主义国家观

  当代世界,西方发达国家推行强权政治、霸权 主义,他们往往以民族冲突、宗教自由、人权侵害等为借口, 破坏主权原则、主权平等原则,肆意干涉别国内政,甚至诉诸 武力。他们还通过各种方式散布和鼓吹"民族分离主义"、" 主权过时论"、"人权高于主权"等思想,以达到其干预别国内 政、"分化"、"西化"他国之目的。所以,树立牢固的马克思 主义国家观,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区域化的挑战,反对霸权 主义,对于维护祖国统一,增强民族团结篝具有十分重要的 意义。

  当前要着重树立以下几个基本思想观念: 第一,我国是统一多民族的国家。

  第二,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祖国。

  第三,近代后中华民族在拯救祖国危亡的爱国主义斗争中, 维护了祖国统一。

  第四,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意识其核心内容包括: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中国各 民族共同缔造了祖国,共同创造了祖国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中国任何一个地区,包括台湾在内,都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 部分。中国是社会主义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下,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指引下,建设社 会主义现代化的国家,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各民 族间是平等、团结、互助的,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国家加快 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的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中华 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所 有的国民必须遵循。

  国民意识的基本内容包括:

  凡是拥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 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公民都 享有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公民 的基本权利有:选举和被选举权,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 游行、示威的自由;有宗教信仰的自由;有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的权利;有对任何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向有 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有劳动、休息、 受教育的权利等等。同时,公民还必须尽自己的义务,如行使 自由权利时,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及其他公民 合法的自由权利;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族人民团结的义务;必 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机密,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 利益的义务;有保卫祖国、反对侵略的义务;有劳动、受教育、 纳税的义务等等。

  第四章中国的民族和民族问题 第一节中华民族及其发展 一、中华民族的含义

  中华民族既是我国历史上存在过的各民族的 总称,更是指今天中国疆域内各个民族的总称,我国民族多 元的共同体;我国 56 个民族中无论哪个民族的成员,都认为 自己是中国人,是中华民族的一员。56 个民族是多元,中华民

   族是一体。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正是中华民族的内涵。

  二、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江泽民同志在 1992 年 1 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

  "我国历来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长 的历史发展中,经过长期的锤炼,形成了具有强大的内聚力 的中华民族。

  把我国各民族维系于一个统一的大家庭中而又世代传承的 纽带,主要有三个;

  一是国家的长期统一; 二是各民族相依共存的经济文化联系; 三是近代以来各民族在抵御外来侵略和长期革命斗争中结 成的休戚与共关系。

  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是历史的必然。

  〈一〉地理环境多元基础上的单元性 (二)中华民族的多元起源与交融汇集 〈三〉各民族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开拓、捍卫了祖国疆域, 促进了祖国统一 (四〉各民族以自己开拓进取、勤劳勇敢的精神,共同创造了 我国古代的物质文明,为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牢固 的物质基础 (五)各民族以其聪明智慧,在发展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民族文 化的基础上,共同创造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

  (六)近代以来,反帝反封建的共同历史使命,把各族人民 的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开创了中华民族解放事业的 新纪元。

  第二节中国民族概况

   一、中国民族及人口 在中国辽阔的土地上,居住着 56 个民族,总人

  口 13、4 亿人。各民族的族称,在历史古籍上早就有了记载, 只是由于历史时代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据统计,出现在史 书上的古代民族族称达 100 余种。新中国成立后,进行民族 识别,到目前为止,国家已识别 56 个民族。

  一、中国民族分布及特点

  中国的汉族人口遍布于全国,主要居住在黄 河、长江、珠江三大流域和松辽平原等内地各省、市。55 个 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的地区很广,他们分布面积约占 全国总面积的 60%以上。主要分布在边疆各省、区的新疆、 内蒙古、西藏、广西、宁夏、黑龙江、吉林、辽宁、甘肃、 青海、四川、云南、贵州、广东、福建、台湾等地。另外, 还有近二千万的少数民族人口散居在全国各省、市的大小城 镇和农村。由于历史上朝代更迭,屯田或逃避战乱、自然灾 害、经商等原因,使中国形成各民族大杂居的格局,并有着十 分显著的特点。

  一、中国民族分布及特点 第一,以汉族为主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互相交错居往。

  第二,各少数民族地区,地广人稀,大多位于边疆和国防要冲 地带。

  第三,民族地区幅员辽阔、资源丰富。

  三、中国各民族的社会历史发展

  历史上中国各民族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不 仅各民族所处社会发展阶段有别,而且在一部分民族内部不 同地区之间社会经济、阶级结构也有很大差别。新中国成立

   以前,一般说来,汉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不但有发 达的封建农业经济,而且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也有相当程度 的发展。少数民族仅有一部分地区经济获得较快发展,居住 在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则比较落后,而且发展水 平各不相同。

  第三节新疆多民族格局的演变发展 一、新疆多民族格局及演变

  新疆是祖国的西北边陲,总面积 165 万平方公 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 1/6。新疆与蒙古国、俄罗斯、哈萨克 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 度等八国接壤。边界线长达 5400 余公里,约占全国边界线 总长度的 1/4。

  新疆多民族格局及演变

  维吾尔族,是新疆的自治民族。分布于全疆各 地,人口 825 万多人,其中 80%聚居在南疆的和田、喀什、阿 克苏和库尔勒地区。

  汉族,是以我国古代华夏族为核心,并在长期 的历史过程中,融合周围其他民族而形成的一个全国人口最 多的民族。

  哈萨克族,主要居住在伊犁晗萨克自治州、木 垒和巴里坤两个哈萨克自治县及北疆沿天山一带,人口 130 余万人。

  回族,主要聚居在昌吉回族自治州和焉番回族自治县,人口 79 万余人。

  柯尔克孜族,主要聚居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人口 16 万余人。

   蒙古族,主要聚居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 治州、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人口 16 万余人。

  新疆多民族格局及演变 塔吉克族,主要聚居地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人口 3 万余 人。

  锡伯族,主要聚居在伊犁河南岸的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人 口 3 万余人。

  满族,散居在全疆各地,其中以居住在乌鲁木齐、伊犁地区的 人数较多,人口 1.8 万余人。

  乌孜别克族,居住在全疆各地,人口 1.4 万余人,主要分布在 乌鲁木齐市、伊犁地区、塔城、喀什、莎车、叶城等地,以 伊宁最多。

  塔塔尔族,主要居住在伊宁、塔城和乌鲁木齐,人口 4800 余 人。

  达斡尔族,主要分布在塔城地区,人口 5000 余人。

  除了以上 13 个主要民族外,新疆还有其他民族 8 万余人。

  他们分布在全疆各地。

  新疆这种 13 个世居民族及众多民族成分的格局,是长期历史 演化的结果。

  第一,远古时期新疆就有人类活动、生存了。

  第二,西汉及其以后,四面八方不断有新的民族迁入新疆,或 加入新疆民族过程,或凭借新疆这块历史舞台演出雄壮史剧, 对中国、世界历史产生影响。

  第三,以回鹊西迁为标志,新疆历史上出现的突厥语化、回鹊 化和伊斯兰化的巨大文化变迁,其影响深远。

  二、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新疆很早就与内地有了密切联系,大量的考古 文化证明新疆同陕西、甘肃以及黄河流域等地的先民的联系 性。

  当历史进入距今两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从 战国时记录成文的《山海经》、《穆天子传》等古籍中,有 许多关于西域的早期传说和对新疆山川、河流、物产等方面 的描写。

  继秦统一全国之后,汉朝是巩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 要时期。

  公元前 60 年,匈奴发生内乱,理应继承"单于 "(王)位的日逐王先贤掉率属归汉。西汉任命"护部善以西使 者"郑吉为"西域都护",驻乌垒城(今轮台县东策大雅〉,治理 西域全境,西域各国首领接受西汉政府的册封。

  二、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东汉建立初,匈奴重新控制了西域。

  公元 499 年高昌人拥立掬嘉为高昌王,"纳氏高昌"政权,前后 经历九世,将近一个半世纪。

  隋朝(公元 581-618 年〉的炀帝巡视到甘肃武威时,高昌玉和 西域各国使者都前往朝贺。

  唐朝是封建经济高度繁荣昌盛的强大王朝。

  唐灭亡后,五代至宋、辽、夏、金时期,这时西域形成高昌回 鹊汗国,喀喇汗朝和李氏王朝鼎立局面,但他们都与内地政 权保持着密切联系。

  中国共产生成立后极关注新疆人民的解放事业,从 30 年代起 就不断派遣共产党员来新疆工作。

  新疆自古以来就成为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有其深厚的

   社会历史基础的。

  第四节中国的民族问题 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民族问题近代中国民族问题 的基本内容是:对外反对帝国主义的压迫,求得中华民族解 放,对内推翻封建主义的压迫,实现各民族的一律平等;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各族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民族问题 四、新时期的民族问题 四、新时期的民族问题 第一,少数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上的差距问题。

  第二,在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中的问题。

  第三,在民族传统文化发展和提高中的问题。

  第四,民族意识普遍增强中的问题。

  第五,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的任务繁重,国际敌对势力、 民族分裂主义的破坏和渗透,往往影响到民族关系。

  

篇四: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学习研讨材料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创立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及其体系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研究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政党和国家制定民 族政策的理论基础、指导思想。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针,坚持辩证 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揭示民族发展的规律,并形成自己关于民族和 民族问题的观点处理民族问题的纲领和政策即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创立 19 世纪 40 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自己从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者的转变,树立了辩证、 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重视和研究了民族问题规律。

  到 19 世纪 40 年代末至 60 年代,欧洲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深入发展,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解放运动兴起,欧洲和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也随之高涨。

  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创立 19 世纪 70 年代到 90 年代,自由资本主义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马克思恩格斯以极大的精 力技人理论研究,他们广泛收集并研究了近代民族学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探索了无产阶级革 命战争与被压迫民族解放的关系、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的建国问题。

  提出无产阶级应建立尽可能大的民主集中制的统一而不可分割的共和国原则;并对联邦制提 出原则上反对,但在特殊情况下可以采用的思想。对民族自决、民族平等、各民族自由联合 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原则、理论观点进行深刻、全面论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完 全形成并成熟起来。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诞生是时代的需要,是无产阶级革命的需要,就其条件而言,主要有: 第一,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理论基础。

  第二,近代积累的民族学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创立的知识基础。

  第三,民族运动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创立的实践基础。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作为一个科学的体系,其基本内容主要有: 一、民族概念、民族基本特征古今中外人们都曾对民族从语言、地域、血缘、习俗、宗教、 体质特点上,作过一定的研究。"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 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

  民族具有四个基本特征 民族语言、是指一个民族在交往联系中所使用的共同语言,它是民族最外露的一个特征。

  共同地域,指一个民族共同居住、生活和生产的地区,民族生存的地理环境,这是民族形成的客 观基础。

  共同经济生活,指民族经济上些联系性和经济类型。

  共同心理素质,指民族发展过程中社会经济、历史传统、生活方式及地理环境作用于民族的 精神、气质、心理现象。

  民族的四个特征,彼此联系、互相影响、制约。这四个特征是在社会发展中自然形成的,是从 物质、经济和文化要素方面提示了民族的本质属性。

   二、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 人类之初并没有民族,民族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社 会完成了三次大分工,终于促使氏族解体、民族形成。民族形成后,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 展,民族素质提高、民族特征发展、社会结构变化及历史类型演进,则表明民族不断摆脱落 后状态向发达状态的发展。民族发展变化从根本上说是取决于它的生产以及内部和外部的交 往程度"。民族的发展变化,又会影响社会的发展。民族作为社会历史现象,有产生、发展就必 然有其消亡过程。

  三、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 民族问题,一般指民族间的矛盾问额,主表现于政治、经济、文件、语言文字、风俗习惯、 宗教信仰等方面,贯穿于民族存在发展的全过程。民族问题是发展变化的,不同社会历史条件 下其内容性质不同。民族问题产生的前提条件是民族差别的存在。民族问题还有其社会根源, 主要指阶级压迫和剥削制度。

  四、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既相联系又相区别 马克思主义还坚持辩证地看待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的关系,认为它们既相联系又相区别。马 克思主义认为,在阶级社会里民族是由阶级组成的。作为民族,即作为属于一定的民族,具有一 定的语言、文化、生产方式、风俗习惯的劳动者受压迫。就是说被压迫民族人民往往遭受阶 级和民族的双重压迫。阶级消亡后民族才消亡,所以民族问题比阶级问题存在的时间更长。

  五、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 民族平等是资产阶级革命中首先提出的,但是资产阶级建立的国家都存在民族压迫,可见其" 民族平等"之虚伪。马克思主义诞生后,赋予民族平等真实的彻底革命内容,并把它作为无产阶 级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平等的含义是: 第一、主张一切民族平等。认为民族只有大小和先进后进之分,绝无优劣之分,各民族都对人 类历史发展做出了贡献,应该一律平等。国内各民族、世界各民族都应平等。

  第二,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完全平等。即在国家社会生活、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语言 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一律平等。反对任何民族特权,并无条件地保护一切少数 民族的权利 第三,社会主义革命胜利是实现民族平等的前提条件。列宁指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要消灭 民族的〈和政治上的)压迫是不可能。为此必须消灭阶级,也就是说,要实行社会主义。

  第四,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后,要采取各种措施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使他们充分享受法 律赋予的平等权利。

  六、坚持民族自主原则处理民族问题 马克思主义坚持各民族在平等的基础上,各民族可以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处理自己民族事 务。但采取何政治方式,则要依据各民族发展的历史条件和基本国情。

  马克思主义主张民族自决权不是无条件的,而是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坚持民族自决权是争取民主和社会主义的斗争武器,是根据民族解放运动日益兴起的事 实,纳入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中的。

  第二,坚持民族自决权的目的不是为了走向分裂,而是实现新的联合。

  第三,坚持民族自决权,应根据不同民族、国家的具体历史条件来决定,它要服从无产阶级革命 斗争的利益。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区域自治是多民族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普遍原则。

  七、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正确看待民族和处理民族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的状态之中,一成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

  一切事物都在联系中,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必须坚持用发展、辩证的观点看待事物,坚持把

   一切事物放在具体环境中,放在与其他事物的联系中看待分析。

  第二章中国特色民族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实践

  一、党的民族纲领 党的民族纲领,就是指党根据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制定的解决民族问题总原则和行动的指南。

  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纲领,就其基本内容而言经历了: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反对民族压迫,实行 民族自决和联邦制。建立单一制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实行民族区域自 治,发展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文化 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坚持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维护国家统一, 逐步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发展过程。从时间上看,党的民族纲领经历了建党初期,抗日战争 到新中国成立,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样几个演化发展阶段,党的民族纲领日趋成熟。

  抗日战争以后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后,党的民族纲领逐步成熟。这是因为: 第一,党领导的红军万里长征,纵横驰骋,走过十多个少数民族地区。

  第二,1935 年遵义会议召开,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内的领导核心地位。

  第三,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一个基本策略,就是分化中国。

  第四,新中国成立,党更是面对全国范围内各少数民族解放、发展问题,维护国家统一,使各民族 走社会主义道路,帮助各民族发展经济文化,迅速改变贫穷落后状态等一系列问题并解决这些 问题。

  二、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政策 党的民族工作经历了建党初期 20 年代起始,三四十年代得到重视、初步发展,50 年代大发展, 60 年代经历曲折,新时期全面发展的历史过程。展望新世纪,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党的民族工 作将会更加辉煌,必将对祖国的统一、社会稳定、各民族的现代化发展、共同繁荣发挥重要 作用。

  党的民族工作基本经验 第一,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高度重视民族工作,把握民族工作规律,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根 本保证。

  第二,建设好民族工作职能部门,培养高素质的民族工作干部队伍。

  第三,坚持党的基本理论思想,保持民族政策的相对稳定、连续性。

  第四,坚持依法管理民族事务,正确处理民族间纠纷。

  第五,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是一项重要的民族工作。

  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 ---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 ---民族识别政策 ---少数民族社会改革政策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政策 ---保障杂居散居少数民族权利政策 ---民族语言文字政策 ---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政策 ---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建设事业政策 ---建立和发展民族地区改革开放试验区政策 ---民族人口政策

   ---发展民族文化教育政策 ---对少数民族爱国上层人士的统一战线政策 党和国家制定民族政策遵循的原则: 第一,以中国共产党解决社会总问题的战略方针、基本路线、总政策为根本指针。

  第二,坚持民族平等飞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

  第三,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增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自我发展活力原则。

  第四,扶持照顾、统筹兼顾、分类指导原则。

  第五,把握各民族特点,把握发展机遇,充分酝酿,慎重出台原则。

  第六,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全面性与重点性相结合原则。

  三、有中国特色民族理论的基本内容 1.民族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坚持以历史唯物、辩证发展的观点认识民族现象。社会主义阶段是 各民族共同繁荣时期,民族间共性因素增多,但民族特点、差别将长期存在。

  2、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的发展既符合民族演化规律,又具有自己特定发 展的内涵。

  3·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它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重要性特点,我国当代民族问题 只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逐步解决 4·立足民族平等、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

  5·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改革开放,增强自我发展活力,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6 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和基本制度,必须坚持与完善民族区域自治 制度。

  7·努力造就一支政治上坚强、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

  8、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反对资产阶级民族主义。

  9·正确处理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的关系,依法加强对民族宗教事务的管理 10·支持一切被压迫民族的独立和解放斗争,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为推进入类进步事业而 奋斗。

  中国特色民族理论基本特点有;

  第一,中国特色民族理论,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从规律性意义上正确认识民族现象和民族 问题。

  第二,中国特色民族理论立足中国和世界的发展,把中国民族问题纳入时代主题。

  第三,中国特色民族理论与社会主义的本质高度统一,把解决我国民族问题与改革开放、维护 社会稳定、祖国统一相结合。

  第四,中国特色民族理论提出了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目标,基本思路、根本任务、基本制度、 手段和基本保证。

  第三章民族与国家 第一节民族与国家的关系

  一、世界各国的民族结构 单一制单一民族结构:即主体民族占全国总人口在 95%以上的单一制主权国家。例:德国、葡 萄牙、意大利、丹麦、冰岛、爱尔兰、匈牙利、希腊、日本、朝鲜、孟加拉、马耳代夫、也 门等。

  单一制多民族结构。即众多的民族生活在统一的单一制国家内。例如:中国、越南、巴基斯 坦、菲律宾、缅甸、土耳其、沙特阿拉伯、肯尼亚、坦桑尼亚、阿尔及利亚、泰国、法国、 罗马尼亚、瑞士、西班牙等等。

   联邦制多民族国家。即分立的单民族国家联合,在国家结构上实行联邦制的多民族国家。例 如:英国、美国、俄国、瑞士、印度等。

  二、民族与国家的相互关系 民族与国家既相联系又相区别,国家对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推动作用,民族则是国家存在发展 的一个重要基础。它们之间的关系既密切又复杂,既相互影响又相互促进。

  一)民族与国家联系性 第一,民族与国家都是人类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社会历史现象,都属历史范畴。

  第二,民族和国家都是人们共同体。

  民族与国家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

  (二〉民族与国家的区别性 民族与国家既有联系性、相互作用的一方面,同时在它们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又有很大的区 别性。

  第一,民族与国家形成的要素不完全相同。

  第二,国家比民族更具政治性。

  第三,国家的稳定性比民族更容易受社会治乱的影响。

  第四,民族的共同语言、地域、经济生活和心理素质,对国家来说有共性一面,也有特殊性一面。

  第二节多民族国家与民族问题

  一、多民族国家及其特点 当代世界近 190 个国家中,绝大多数是属于多民族国家,单一民族国家占不到其中的 1/10。

  绝对的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情况几乎不存在。

  多民族国家一般都地域辽阔、人多势众,在国际上往往有较大影响。

  多民族国家,经济、文化的多元性、互补性特点突出。

  二、多民族国家的民族问题 第一,我国是统一多民族的国家。

  第二,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祖国。

  第三,近代后中华民族在拯救祖国危亡的爱国主义斗争中,维护了祖国统一。

  第四,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国民意识的基本内容包括: 凡是拥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 公民都享有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公民的基本权利有:选举和被选 举权,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有宗教信仰的自由;有人身自由不受侵 犯的权利;有对任何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 者检举的权利;有劳动、休息、受教育的权利等等。同时,公民还必须尽自己的义务,如行使自 由权利时,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及其他公民合法的自由权利;维护国家统一和各 族人民团结的义务;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机密,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 有保卫祖国、反对侵略的义务;有劳动、受教育、纳税的义务等等。

  第四章中国的民族和民族问题 第一节中华民族及其发展

  一、中华民族的含义 中华民族既是我国历史上存在过的各民族的总称,更是指今天中国疆域内各个民族的总称,

   我国民族多元的共同体;我国 56 个民族中无论哪个民族的成员,都认为自己是中国人,是中华 民族的一员。56 个民族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正是中华民族的内涵。

  二、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江泽民同志在 1992 年 1 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历来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 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经过长期的锤炼,形成了具有强大的内聚力的中华民族。

  把 我国各民族维系于一个统一的大家庭中而又世代传承的纽带,主要有三个;

  一是国家的长期统一; 二是各民族相依共存的经济文化联系; 三是近代以来各民族在抵御外来侵略和长期革命斗争中结成的休戚与共关系。

  第二节中国民族概况

  一、中国民族分布及特点 第一,以汉族为主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互相交错居往。

  第二,各少数民族地区,地广人稀,大多位于边疆和国防要冲地带。

  第三,民族地区幅员辽阔、资源丰富。

  二、中国各民族的社会历史发展

  历史上中国各民族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不仅各民族所处社会发展阶段有别,而且在 一部分民族内部不同地区之间社会经济、阶级结构也有很大差别。新中国成立以前,一般说 来,汉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不但有发达的封建农业经济,而且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 也有相当程度的发展。少数民族仅有一部分地区经济获得较快发展,居住在边远地区的少数 民族,经济文化则比较落后,而且发展水平各不相同。

  第五章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第一节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首先,国家明确宣布各民族一律平等。

  其次,派遣解放军和大量汉族干部,到少数民族地区去工作。

  再次,中央人民政府和地方政府派出民族慰问团、访问团,深人到西南、中南、西北、东北 和内蒙地区慰问和访问少数民族群众。

  第四,消除历史遗留的民族歧视的痕迹。

  第五,开展了民族识别工作。

  第六,推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二、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实质和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其实质是体现着基本上是 各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之上,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建立在人民民 主专政基础之上,并受宪法制约。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其指导思想是元产阶级的民族观,即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为指导。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是:平等、团结、互助。

  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关系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

   第一,当前民族关系已是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但它还具有不完善性。

  第二,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遵循社会主义性质,不断处理具体利益矛盾,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充满 活力发展,其动态平衡性特点更突出。

  第三,目前我国民族关系问题具有过渡性。

  第四,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共同繁荣的初步性。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民族关系 第一,市场经济使民族关系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而且紧紧围绕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问题向多 层次、多方面演化。

  第二,各民族间人口双向流动,交往增强,民族关系更为融洽;但是摩擦和矛盾也时有增多,一些 问题、利益矛盾往往表现于社化化层面和民间。

  第三,民族意识不断增强,其双重性影响增强。改革开放以来"振兴中华"的中华民族共同意识 增强。

  第四,面对市场经济竞争机制,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不适应性的矛盾突出,其适应过程更艰难 复杂。

  第五,市场经济条件下与国际接轨、对外开放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面对外部复杂环境挑 战,经受着新的考验。

  第三节大力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

  一、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意义 (一〉有利于有中国特色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二)有利于维护安定团结、社会稳定 (三〉有利于巩固边防 二、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一〉抓住历史机遇,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 (二〉正确处理民族方面人民内部矛盾,依法管理民族事务 (三)全面正确地贯彻党的民族政策 (四〉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武装各族干部群众 (五〉坚决反对资产阶级民族主义 (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根本保障 三、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发展的趋势 第一,新时期民族关系将继续沿着平等、团结、互助和共同繁荣的大趋势发展,这将是民族关 系的主流。

  第二,各民族共同发展进步趋势与民族间一定差距存在的状况,还会在一定阶段存在第六章坚 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七章加快地区民族经济发展 第一节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意义

  一、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新中国成立前,各族人民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各民族剥削阶级的统治 和压榨,使我国各少数民族社会经济长期停滞落后,社会经济发展迟缓,生产力水平很低,民族 地区还保留着原始社会的、奴隶制的、封建农奴制的和地主制的等社会经济制度。产业结构 基本上是单一的农牧业经济,商品经济只存在于自然经济的夹缝之中,各族人民生活极端贫

   困。

  二、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重要意义 (一)是逐步缩小全国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要求 (二〉有利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三〉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统一 (四〉有利于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二节全面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一、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基本原则 (一〉在国家帮助下坚持实行以自力支生为主的原则 (二)要坚持国家利益和少数民族地区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二、加强宏观调控,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一〉发挥宏观政策的调节作用 (二〉加大投资力度 (三)促进东西优势互补、互助,进一步加强对口支援 三、深化改革,加快发展 (一〉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 (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三)加强联合,扩大开放 (四)优化经济结构,实现良性循环

  第八章促进民族地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第一节必须促进民族地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全面发展民族地区社会事业 二、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是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发展社会事业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内在要求

  第二节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教育、科技和卫生事业

  一、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政治、经济、生活和地理环境的特点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是 具有民族特点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之总和。民族物质文化主要包括民族的饮食、服饰、住 宅、建筑、生产工具等方面的内容。民族精神文化则主要包括民族语言、文字、哲学、科学、 文学、艺术、教育、风俗、宗教、节庆、禁忌等方面的内容。

  发展各民族的文化政策措施 第一,大力加强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

  第二,积极抢救濒于失传的优秀民族文化,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

  第三,加强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

  第四,积极培育民族文化市场。

  第三,调整和优化教育结构,大力加强基础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教育。

  第四,在指导思想上要注意普及教育,更要注意重点培养。

   第三节提高人口素质

  一、计划生育,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素质 第一,绝大多数民族地区执行"适当放宽"的计划生育政策。

  二、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促进各民族现代发展 必须转变几个基本观念: 第一,从传统的"人多力量大"观念转向"科技力量大"的现代观念。

  第二,从单纯追求人口高自然增长,到高素质的低自然增长观念的转变,实现现代人口再生类 型。

  第三,从传统"封闭人口"向现代"开放人口"观念转变。

  第四,从传统,单纯强调绝对量的观念,向强调人均占有的现代观念转变。

  第九章民族语言文字与民族风俗习惯 第一节正确处理民族语言文字问题

  一、民族语言文字的形成和发展 语言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人们思维的直接体现,是人们最基本的交际工具,也是民族的一 个基本特征。

  语言这种社会现象,从有社会存在的时候起,就存在了。

  文字是记录和传达语言的符号,是扩大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际能力的工具,它是语言发展 到一定阶段后才产生的。

  二、民族语言文字在民族发展中的作用 语言对人类,对民族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都是和本民族的发展紧密相关的。

  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共同文化得以维系继承和传播的条件。

  语言文字对民族、民族关系发展的作用概括起来集中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语言是使人类从动物界划分出来的一个重要标志。

  第二,共同的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得以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第三,语言文字是人们组织和进行生产、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重要工具。

  第四,民族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民族传统和民族历史的重要载体,它与民族的发展和繁荣息 息相关。

  第五,民族语言文字问题往往是构成民族问题的一个重要内容,从而对民族关系的发展产生深 刻的影响。

  三、党和国家的民族语言文字政策 (一〉我国各民族语言文字概况 我国是个多民族语言的国家,民族语言文字的情况比较复杂。

  我国各民族由于杂居和往来密切、交流频繁、相互学习、彼此影响,各民族间有互相学习语 言的传统,互通语言的情况十分普遍。

  民族文字是民族语言形成和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形成的,它是民族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 物。

  第二节正确处理民族风俗习惯问题

  一、民族风俗习惯及其基本特点

   (一〉什么是民族风俗习惯 民族风俗习惯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家庭婚 姻等社会生活方面的行为方式,历史传统;它通过民族在饮食、服饰、生产、居住、婚姻、生 育、丧葬、节庆、娱乐、礼仪等方面表现为一个民族的喜好、风气、习惯和禁忌等。

  〈二〉民族风俗习惯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民族风俗习惯的形成受各个民族生产方式的制约。

  第二,民族风俗习惯的形成和民族居住地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第三,民族风俗习惯的形成和各民族特殊的社会历史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第四,民族风俗习惯的形成和宗教有着一定联系,有的则直接源于宗教。

  第五,有些民族风俗习惯的形成还和该民族的文化艺术体育有联系。

  (三〉民族风俗习惯的基本特点 民族风俗习惯是历史的产物,它既有历史客观性又具有时代的局限性。总的来说有以下这样 几个基本特点: 第一,民族风俗习惯具有浓郁的民族性, 第二,民族风俗习惯具有地域性。

  第三,民族风俗习惯具有继承性和稳定性。

  第四,民族风俗习惯具有群众性。

  第五,民族风俗习惯具有敏感性。

  第六,民族风俗习惯具有约束性。

  〈四〉民族风俗习惯的作用 第一,民族风俗习惯中的某些部分对民族和民族关系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二,民族风俗习惯中的某些部分对民族和民族关系的发展起阻碍的作用。

  第三,民族风俗习惯的中性作用。

  

篇五: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学习研讨材料

  .

  -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 第三章民族与国家

  第一节民族与国家的关系一、世界各国的民族结构 单一制单一民族结构:即主体民族占全国总人

  口在 95%以上的单一制主权国家。例:德国、葡萄牙、意大利、 丹麦、冰岛、爱尔兰、匈牙利、希腊、日本、朝鲜、孟加拉、 马耳代夫、也门等。

  单一制多民族结构。即众多的民族生活在统一 的单一制国家。例如:中国、越南、巴基斯坦、菲律宾、缅甸、 土耳其、沙特阿拉伯、肯尼亚、坦桑尼亚、阿尔及利亚、泰 国、法国、罗马尼亚、瑞士、西班牙等等。

  联邦制多民族国家。即分立的单民族国家联合, 在国家结构上实行联邦制的多民族国家。例如:英国、美国、 俄国、瑞士、印度等。二、民族与国家的相互关系

  民族与国家既相联系又相区别,国家对民族的 形成起了重要推动作用,民族则是国家存在发展的一个重要 基础。它们之间的关系既密切又复杂,既相互影响又相互促 进。一)民族与国家联系性第一,民族与国家都是人类社会发 展一定阶段的社会历史现象,都属历史畴。第二,民族和国家 都是人们共同体。民族与国家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互动 关系。(二〉民族与国家的区别性民族与国家既有联系性、相 互作用的一方面,同时在它们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又有很大 的区别性。第一,民族与国家形成的要素不完全相同。第二, 国家比民族更具政治性。第三,国家的稳定性比民族更容易受 社会治乱的影响。第四,民族的共同语言、地域、经济生活和 心理素质,对国家来说有共性一面,也有特殊性一面。第二节

  .

  -可修编-

  .

   .

  -

  多民族国家与民族问题一、多民族国家及其特点 当代世界近 190 个国家中,绝大多数是属于

  多民族国家,单一民族国家占不到其中的 1/10。

  绝对的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情况几乎不存在。

  多民族国家一般都地域辽阔、人多势众,在国际

  上往往有较大影响。

  多民族国家,经济、文化的多元性、互补性特点

  突出。二、多民族国家的民族问题第一,国家的整合性与民族 个性发展的矛盾。第二,多民族国家保持国家与各民族问权 益、利益合理分配,是民族与国家关系问题的主要容。第三, 国家的民族政策及其贯彻实施是否正确,也是影响民族与国 家关系问题的重要容。第三节牢固地树立马克思主义国家观 一、国家及其形成和发展演变

  我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各族 干部群众树立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对于各 民族的共同繁荣、国家的统一和兴盛,都具有重要意义。一、 树立马克思主义国家观

  当代世界,西方发达国家推行强权政治、霸权主 义,他们往往以民族冲突、自由、人权侵害等为借口,破坏主 权原则、主权平等原则,肆意干涉别国政,甚至诉诸武力。他 们还通过各种方式散布和鼓吹"民族分离主义"、"主权过时论 "、"人权高于主权"等思想,以达到其干预别国政、"分化"、"西 化"他国之目的。所以,树立牢固的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正确认 识经济全球化、区域化的挑战,反对霸权主义,对于维护祖国 统一,增强民族团结篝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要着重树立 以下几个基本思想观念:

  .

  -可修编-

  .

   .

  -

  第一,我国是统一多民族的国家。第二,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祖 国。第三,近代后中华民族在拯救祖国危亡的爱国主义斗争中, 维护了祖国统一。第四,我国是人民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 华人民国的国家意识其核心容包括: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中国各 民族共同缔造了祖国,共同创造了祖国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中国任何一个地区,包括在,都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 国是社会主义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 国的根本制度,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马克思主 义、思想和理论指引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国家,最终目 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各民族间是平等、团结、互助的, 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维护民族 团结,反对民族分裂,国家加快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的发展,促 进各民族共同繁荣。《中华人民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所有的国民必须遵循。国民意识的基本容 包括:

  凡是拥有中华人民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 民国公民,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公民都享有宪法法 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公民的基本权利有: 选举和被选举权,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 自由;有信仰的自由;有人身自由不受侵犯的权利;有对任何国 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失职行为,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 告或者检举的权利;有劳动、休息、受教育的权利等等。同时, 公民还必须尽自己的义务,如行使自由权利时,不得损害国 家、社会、集体的利益及其他公民合法的自由权利;维护国家 统一和各族人民团结的义务;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

  .

  -可修编-

  .

   .

  -

  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有保卫祖国、反对侵略的 义务;有劳动、受教育、纳税的义务等等。第四章中国的民族 和民族问题第一节中华民族及其发展一、中华民族的含义

  中华民族既是我国历史上存在过的各民族的 总称,更是指今天中国疆域各个民族的总称,我国民族多元的 共同体;我国 56 个民族中无论哪个民族的成员,都认为自己是 中国人,是中华民族的一员。56 个民族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 体。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正是中华民族的涵。二、中华民族的 形成与发展 同志在 1992 年 1 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

  "我国历来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 历史发展中,经过长期的锤炼,形成了具有强大的聚力的中 华民族。把我国各民族维系于一个统一的大家庭中而又世代 传承的纽带,主要有三个;一是国家的长期统一; 二是各民族相依共存的经济文化联系; 三是近代以来各民族在抵御外来侵略和长期革命斗争中结 成的休戚与共关系。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是历史的必然。

  〈一〉地理环境多元基础上的单元性(二)中华民族的多元起 源与交融汇集〈三〉各民族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开拓、捍卫 了祖国疆域,促进了祖国统一(四〉各民族以自己开拓进取、 勤劳勇敢的精神,共同创造了我国古代的物质文明,为中华民 族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牢固的物质基础(五)各民族以其聪明 智慧,在发展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共同创造 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六)近代以来,反帝反封建的共 同历史使命,把各族人民的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开创 了中华民族解放事业的新纪元。第二节中国民族概况一、中

  .

  -可修编-

  .

   .

  -

  国民族及人口 在中国辽阔的土地上,居住着 56 个民族,总人口

  13、4 亿人。各民族的族称,在历史古籍上早就有了记载,只是 由于历史时代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据统计,出现在史书上的 古代民族族称达 100 余种。新中国成立后,进行民族识别,到 目前为止,国家已识别 56 个民族。一、中国民族分布及特点

  中国的汉族人口遍布于全国,主要居住在黄河、 长江、珠江三大流域和松辽平原等地各省、市。55 个少数民 族人口虽少,但分布的地区很广,他们分布面积约占全国总面 积的 60%以上。主要分布在边疆各省、区的 XX、、、 XX、、、、、、、、、、、、等地。另外,还有近二千万的少 数民族人口散居在全国各省、市的大小城镇和农村。由于历 史上朝代更迭,屯田或逃避战乱、自然灾害、经商等原因,使 中国形成各民族大杂居的格局,并有着十分显著的特点。一、 中国民族分布及特点第一,以汉族为主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 居,互相交错居往。第二,各少数民族地区,地广人稀,大多位于 边疆和国防要冲地带。第三,民族地区幅员辽阔、资源丰富。

  三、中国各民族的社会历史发展

  历史上中国各民族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不 仅各民族所处社会发展阶段有别,而且在一部分民族部不同 地区之间社会经济、阶级结构也有很大差别。新中国成立以 前,一般说来,汉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不但有发达的 封建农业经济,而且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也有相当程度的发 展。少数民族仅有一部分地区经济获得较快发展,居住在边远 地区的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则比较落后,而且发展水平各不相 同。第三节 XX 多民族格局的演变发展一、XX 多民族格局及

  .

  -可修编-

  .

   .

  -

  演变 XX 是祖国的西北边陲,总面积 165 万平方公里,

  约占全国总面积的 1/6。XX 与蒙古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 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等八 国接壤。边界线长达 5400 余公里,约占全国边界线总长度 的 1/4。XX 多民族格局及演变

  维吾尔族,是 XX 的自治民族。分布于全疆各地, 人口 825 万多人,其中 80%聚居在南疆的和田、喀什、阿克和 库尔勒地区。

  汉族,是以我国古代华夏族为核心,并在长期 的历史过程中,融合周围其他民族而形成的一个全国人口最 多的民族。

  哈萨克族,主要居住在伊犁晗萨克自治州、木 垒和巴里坤两个哈萨克自治县及北疆沿天山一带,人口 130 余万人。回族,主要聚居在昌吉回族自治州和焉番回族自治县, 人口 79 万余人。柯尔克孜族,主要聚居在克孜勒柯尔克孜自 治州,人口 16 万余人。蒙古族,主要聚居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 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人口 16 万余人。XX 多民族格局及演变 塔吉克族,主要聚居地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人口 3 万余 人。锡伯族,主要聚居在伊犁岸的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人口 3 万余人。满族,散居在全疆各地,其中以居住在乌鲁木齐、伊 犁地区的人数较多,人口 1.8 万余人。乌孜别克族,居住在全疆 各地,人口 1.4 万余人,主要分布在乌鲁木齐市、伊犁地区、塔 城、喀什、莎车、叶城等地,以伊宁最多。塔塔尔族,主要居 住在伊宁、塔城和乌鲁木齐,人口 4800 余人。达斡尔族,主要

  .

  -可修编-

  .

   .

  -

  分布在塔城地区,人口 5000 余人。除了以上 13 个主要民族外, XX 还有其他民族 8 万余人。他们分布在全疆各地。XX 这种 13 个世居民族及众多民族成分的格局,是长期历史演化的结 果。第一,远古时期 XX 就有人类活动、生存了。第二,西汉及 其以后,四面八方不断有新的民族迁入 XX,或加入 XX 民族过 程,或凭借 XX 这块历史舞台演出雄壮史剧,对中国、世界历史 产生影响。第三,以回鹊西迁为标志,XX 历史上出现的突厥语 化、回鹊化和伊斯兰化的巨大文化变迁,其影响深远。二、XX 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XX 很早就与地有了密切联系,大量的考古文化 证明 XX 同、以及黄河流域等地的先民的联系性。

  当历史进入距今两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从 战国时记录成文的《山海经》、《穆天子传》等古籍中,有 许多关于西域的早期传说和对 XX 山川、河流、物产等方面 的描写。继统一全国之后,汉朝是巩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的重要时期。

  公元前 60 年,匈奴发生乱,理应继承"单于"(王) 位的日逐王先贤掉率属归汉。西汉任命"护部善以西使者"吉 为"西域都护",驻乌垒城(今轮台县东策大雅〉,治理西域全境, 西域各国首领接受西汉政府的册封。二、XX 自古以来就是祖 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东汉建立初,匈奴重新控制了西域。公元 499 年高昌人拥立掬嘉为高昌王,"纳氏高昌"政权,前后经历九 世,将近一个半世纪。隋朝(公元 581-618 年〉的炀帝巡视到 时,高昌玉和西域各国使者都前往朝贺。唐朝是封建经济高度 繁荣昌盛的强大王朝。唐灭亡后,五代至宋、辽、夏、金时期, 这时西域形成高昌回鹊汗国,喀喇汗朝和氏王朝鼎立局面,

  .

  -可修编-

  .

   .

  -

  但他们都与地政权保持着密切联系。中国共产生成立后极关 注 XX 人民的解放事业,从 30 年代起就不断派遣共产党员来 XX 工作。XX 自古以来就成为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有 其深厚的社会历史基础的。第四节中国的民族问题一、中国 旧主义革命时期的民族问题近代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容是: 对外反对帝国主义的压迫,求得中华民族解放,对推翻封建主 义的压迫,实现各民族的一律平等; 二、新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各族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三、社会 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民族问题四、新时期的民族问题四、 新时期的民族问题第一,少数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 上的差距问题。第二,在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中的问题。

  第三,在民族传统文化发展和提高中的问题。第四,民族意 识普遍增强中的问题。第五,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的任 务繁重,国际敌对势力、民族分裂主义的破坏和渗透,往往 影响到民族关系。

  .

  -可修编-

  .

  

篇六: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学习研讨材料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第七章 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

  教学目的及要求:认识中国政府对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视与关心;了解 中国的民族干部政策。

  教学重点、难点:1、中国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和政策;

  2、中国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现状和发展。

  教学安排:2—4 学时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教学

  教学主要内容及设计

  大量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中国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 的一贯方针和主张,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及帮助少数民族进步、发展和繁 荣的根本途径。

  第一节 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是解决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是管 长远、管根本的大事。要努力造就一支宏大的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 伍。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是一项战略任务,要大力培养民族地区现代化 建设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一、中国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现状 (一)少数民族干部的特点和优点 1、少数民族干部来自本民族群众之中,同本民族群众有密切联系,了 解和熟悉本民族和本地区的历史、现状和特点,熟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 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了解本民族人民的思想感情和要求愿望;

  2、少数民族干部对本民族的解放、对改变本民族地区的落后面貌,加 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强烈的要求和愿望,并担负有不可替代的责任 感,善于理解并愿意积极反映本民族人民中的问题、意愿和要求。

  60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二)少数民族干部的作用 1、少数民族干部是党和政府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桥梁,是贯彻党的路

  线、方针政策的保证;

  2、少数民族干部是组织少数民族人民群众从事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骨 干,是带领少数民族人民群众前进的带头人;

  3、少数民族干部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中起着桥梁作用、保证作用、 骨干作用、带头作用,是少数民族地区的领导力量和核心力量。

  (三)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意义 1、坚强党的领导,使社会主义事业在各民族中深深扎根并取得胜利的 关键;

  2、做好民族工作和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特别是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巩 固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的中心环节;

  3、建设边疆,巩固国防,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实现现代化的可靠保证;

  4、是将来彻底解决民族问题的带有根本性的重要条件。

  二、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党和国家的一贯主张 (一)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1、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就培养了水族的邓恩铭,回族的马骏、 郭隆真(女)、刘清杨(女),白族的张伯简,蒙古族的李裕智、多松年, 侗族的龙大道,壮族的韦拔群、陈洪淘等;

  2、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培养了大批藏族、彝族、苗族和羌族的 少数民族干部;

  3、抗日战争时期,培养了东北、内蒙古地区的满族、蒙古族的关向应、 陈翰章、乌兰夫、嘠达梅林等;西南地区彝族、白族的罗炳辉、张冲、果 基小叶丹、周保中、格达活佛等;中南地区壮族、黎族中的黄治峰、谢扶 民、王国兴等;西北地区维吾尔族、回族中的阿合买提江·哈斯林、马本 斋等。

  61

  4、建国以来,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少数民族干部。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二)少数民族干部培养的措施 1、创办民族学院,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2、在实践中锻炼和应用少数民族干部。

  第二节 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政策

  一、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原则 (一)1950 年—1958 年 1、提出“普遍而大量地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

  2、确定以“培养普通的政治干部为主,迫切需要的专业与技术干部为 辅”,“ 既培养少数民族出身的干部,又要培养适当数量从事民族工作的 汉族干部”的原则。

  (二)1958 年—1966 年:“ 必须培养和提高少数民族的政治干部外, 还必须以极大的努力在少数民族中加速培养科学技术干部和理论干部,普 遍大量地培养少数民族知识分子,建立起一支又红又专的少数民族知识分 子”的方针原则。

  (三)1978 年—1984 年:“ 大力培养四化所需的具有共产主义觉悟 的少数民族政治干部和专业技术干部、技术人才,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 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方针原则。

  (四)1984 年—1996 年:培养“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 的方针原则。

  (五)1996年—至今: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大学100周年纪念会上对青年 人提出的四个统一要求。

  二、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的政策、措施 (一)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

  2、坚持任人唯贤的原则;

  3、坚持“两个离不开”的原则。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二)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应注意做好的几方面工作 1、信任和放手让他们工作,并及时给予指导;

  2、充分给予他们学习的机会,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工作能力、理论 素养;

  3、适时检查和监督他们的工作,发现错误及时帮助改正,发扬成绩和 优点;

  4、尽量关心和照顾他们的困难和疾苦。

  第三节 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建设

  一、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现存的问题 (一)少数民族干部的数量结构表现不足;

  (二)少数民族干部的文化知识结构失衡;

  (三)少数民族干部队伍专业结构不合理;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分布 结构不均衡;

  (四)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不适应;

  (五)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性别结构不科学;

  (六)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整体素质能力的发挥不充分。

  二、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调整与完善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切实落实具体措施;

  (二)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努力协调总体布局;

  (三)强化教育,加强培训,积极提高数量和质量;

  (四)确定标准,采取措施,不拘一格选拔和任用各类人才。

  三、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 抓好民族教育,培养合格人才;

  (二) 大力开展干部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

  (三) 加强轮训,及时更新知识和提高理论水平;

  (四) 着力培养少数民族的公务员。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思考题:

  一、如何正确理解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我国选拔和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应遵守的原则和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三、我国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现状及调整对策和措施有哪些?

  

篇七: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学习研讨材料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要从战略的高度来重视民族工作和民族 问题;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让民族地区共享改革开放 的成果,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进步。

  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 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 党和国家一贯坚持民族平等团结的基本原则。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 论的指导下,遵循民族、民族问题发展的客观规律,一贯把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当做 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和政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坚持不懈地 贯彻民族平等团结的政策。对国内各民族一视同仁,积极深入民族地区发动群众, 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组织革命武装,开辟革命根据地。各民族劳动人民团结一 致,推翻了压在各民族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我国各民族平 等团结的新纪元。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和国家强调:“中华人民共 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把民族平等团结这一党的民族政策, 用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固定下来,使之成为全国各民族人民的行为准则。党和政府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还颁布了一系列保障少数民族平等权利的政策法令。如《关于 处理带有歧视性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碣、匾额的决定》《关于保 、 障一切散居的少数民族成分享有民族平等权利的决定》等等,切实保障杂居、散居 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民族区域自治的全面推行,保障并实现了各民族当家做主管 理本民族、本地区内部事务的权利。国家向民族地区派出大批工作队、民族贸易队、 医疗队、宣传队等,积极帮助各少数民族恢复生产,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等各 个方面,努力实现各民族的平等权利。经过我们党的不懈努力,巩固和发展了新型 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同时,也消除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

  消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间的“事实上的不平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 主义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使社会成员,包括所有的民族都走向共同富裕,这也是我国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完成的一项艰巨的任务。

  在社会主义时期,尤其是在初级阶段, 民族之间还存在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事实上的不平等,这就要求进一步坚持以马克思 主义民族理论和政策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不断地发展少数 民族的经济和文化事业,切实解决各少数民族群众最直接、最现实、最关心的问题, 从而逐步消除事实上的不平等,使各民族走上共同繁荣发展的道路。这对于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坚持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政策 坚持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政策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从中国实际出发而做出的历史抉择,它是半殖民地半 封建的统一多民族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一种独特的政权形式和政治制度。近代中国 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既要反对帝 国主义的压迫,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又要反对国内的民族压迫,实现国内 各民族的一律平等。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进程中,各族人民联合斗争,共 求解放的历史趋势,表明以民族分离为前提的联邦制并不符合中国的国情,实行民 族区域自治才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唯一正确道路。

  民族区域自治在新中国的确立, 在世界上也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它对于那些同我国情况类似的国家,将产生深远的 影响。从世界民族自治史上来讲,也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

   新中国成立 60 年来,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充分显示了这 一政策和政治制度的巨大优越性。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先后建立了 5 个少数民族 自治区、30 个少数民族自治州、120 个少数民族自治县(旗)以及众多的民族乡;

  在各级党委、政府、人大、政协里都有各少数民族的代表,他们充分行使着当家做 主的权利,或为国家的发展出谋划策,或执政一方;各民族自治地方依照法律规定 行使自治权,并享有国家相关特殊优惠政策;

  各少数民族都有接受各类教育的权利, 并享受国家的特殊优惠政策。目前各民族中均有自己的大学生、硕士生甚至博士生, 各民族受教育的权利得到应有的保障;各少数民族的经济权利也得到保障,他们经 营自己的产业,在税收方面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各民族的语言文字,也得到国家 的充分保护,凡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均要译成蒙古、藏、回、朝鲜、维吾尔等多 种民族文字,全国每年的“两会”(人大、政协)均要进行民族语言的同声翻译;国 家充分保障各少数民族群众的信教自由,各宗教也和睦相处;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得 到国家的大力保护,如国家支持新疆的“十二木卡姆”成功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录,出巨资维修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大昭寺等,出版具有世界影响的少数民族 文学史诗《格萨尔王传》《江格尔》《嘎达梅林》 、 、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以后,国 家又全力拯救羌族文化。

  进入新世纪以来, 国家大力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 实施“兴 边富民行动”、 “农牧民安居工程”等等。

  党的惠民政策大幅度地向西部民族地区倾斜, 使得民族地区的面貌焕然一新。

  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行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发 展,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才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必由之路!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强 大的生命力,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 指出国家在“十一五”期间,落实了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颁布实施了全国总体功能区 规划,制定了西部大开发新十年指导意见和一系列区域发展规划,推出了促进西藏 和四省藏区、新疆等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新举措。西部民族地区发展加快、经济 增速等主要指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处理民族问题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处理民族问题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要诚心诚意地积极帮助少数民族搞好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

  “我们要采取更加得 力的政策措施,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逐步缩小发展差距,实现 区域协调发展, 最终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

  ”帮助少数民族搞好经济文化建设, 是建设伟大祖国的需要;是消灭各民族事实上的不平等,彻底解决民族问题的必不 可少的条件。民族地区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各种资源,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是祖国建 设必不可少的有力后盾,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没有少数民族经济的支撑是不行的。

  要着力解决民族地区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切实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 要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思想。“和谐社会建设,要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 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为群众多办好事、实事。这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必然要 求,也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必然要求。” 要切实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投入,认真落实各项帮扶项目,切实解决边远地区广大农 牧民群众看病难、住房难、子女上学难等一系列现实问题,要从讲政治的高度、战 略的高度来充分认识对口帮扶的重大意义,要让改革开放的成果由广大的劳动人民 群众共享,也要由广大的少数民族同胞共享。中共四川省委、省政府近年来推出的 一列旨在促进和改善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措施,如牧民新生活运动、“安康工程”、

   牧民安居工程、农牧民子女教育的“十年行动计划”、“9+3”计划、“村村通”工程等, 使广大的农牧民群众得到了实惠,解决了少数民族同胞最实际、最现实、最迫切的 民生问题,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得到了广大农牧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改 善了干群关系和民族关系,也进一步巩固了党在民族地区的地位和执政基础。“不断 改善人民生活,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和‘三个代表’要求的最终体现, 是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推进改革就会 得到更加广泛的支持,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就会更加巩固。”以人为本就是科学发展观 思想在党的民族政策方面的具体体现。

  进一步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实现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共同繁荣,是我们解决民族问题的宗旨和出发点。实 践证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完全符合我国的实际,“我们是根据中国民族历史的 发展、经济的发展和革命的发展,采取了最适当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这种民族 区域自治,是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正确结合,是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的正确结 合。”“是我们解放以后在民族问题上的一个根本性的政策。”“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 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在当前, 就是要在科学发展观思想的指导下,进一步完善民族区域自治,依法管理民族地区 的一切事务,这不仅仅是一个形式问题,而是真正实现各民族当家做主。实行民族 区域自治,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关键,要在广大的少数民族干部中进行马克思主义 民族观的教育、祖国意识的教育、民族团结的教育,要不断地建章立制,注意发现 在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当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调动各族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增 强各民族间的互信、互助、互爱、互学,把“三个离不开”的教育落到实处,成为全 体人民的共识,从而建立起民族地区稳定的长效机制。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 各民族共同繁荣和进步 当前,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澄清在民族工作上的一些模糊认识,坚 决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即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更好地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

  “要从全国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高度,着眼于地区优势的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相互 促进,共同发展,把东中西各地区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我们强调协调发展,是要 在东部地区快速发展的同时,促进和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得更好。”要使全体人民充 分认识到,“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本质要求在民族工作 上的体现,也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民族地区地域广大,资源丰富, 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在国家未来的发展战略中,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将摆在更加突 出的位置。这是逐步缩小全国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的要求,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 的要求,也是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维护祖国统一的要求。”当前,要进一 步保持民族地区的稳定,“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 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尤其是民族地区的稳定,对全国的稳定 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大张旗鼓地进行民族团结的宣传教育活动。民族团结教育 不仅要纳入中、小学课程,还应在大专院校和全社会中进行。要抓住庆祝建党 90 周年的有利契机,大力宣传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的照耀下,民族地区所发生的翻天 覆地的变化。要进行各族人民之间的大走访活动,进一步加深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 友谊,畅叙各民族之间的大团结,要建立健全民族和谐统一的长效机制。要进一步

   搞好各项在民族地区的恵民工程,真心实意地帮助民族地区加快发展,进一步增强 各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要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各民族大团结的重要性。在促进民 族地区发展经济的时候,既要授之以鱼,也要授之以渔;要因地制宜,变“输血”功 能为“造血”功能;要切实把开发与保护结合起来,完善相关的法律机制,保护好各 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

  在刚刚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中,对我国未来 5 年民族地区的发展作了专门的规划。规划提出要加大对革命老区、 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 要贯彻落实扶持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 大力支持西藏、新疆和其他民族地区发展,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要深入推进兴 边富民行动,陆地边境地区享有西部开发政策,支持边境贸易和民族特需品发展, 要在南疆地区、青藏高原东缘地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西边境山区、秦巴山 ——六盘山区以及中西部其他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实施扶贫开发攻坚工程,加 大以工代赈和易地扶贫搬迁力度,支持新疆建设兵团建设和发展。总之,只要坚持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民族工作的体制和机制,进一步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 构建新型的、和谐的民族关系,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就一 定会开创民族工作的新局面。

  

篇八: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学习研讨材料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研究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政党和国家制定民族政策的理论基础、指导思想。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揭示民族发展的规律,并形成自己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观点处理民族问题的纲领和政策即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基本内容:

  一、民族概念、民族基本特征

  (一)概念:古今中外人们都曾对民族从语言、地域、血缘、习俗、宗教、体质特点上,作过一定的研究。"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

  (二)民族具有四个基本特征:

  ●民族语言、是指一个民族在交往联系中所使用的共同语言,它是

  民族最外露的一个特征。

  ●共同地域,指一个民族共同居住、生活和生产的地区,民族生存的

  地理环境,这是民族形成的客观基础。

  ●共同经济生活,指民族经济上些联系性和经济类型。

  ●共同心理素质,指民族发展过程中社会经济、历史传统、生活

  方式及地理环境作用于民族的精神、气质、心理现象。

   民族的四个特征,彼此联系、互相影响、制约。这四个特征是在社会发展中自然形成的,是从物质、经济和文化要素方面提示了民族的本质属性。

  二、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

  ●民族消亡是指全世界所有民族的民族特征、差异消失,实现民族

  大融合

  ●民族消亡前,始终存在着民族融合因素。

  ●民族作为历史范畴,产生于原始社会解体、阶级社会确立时期,经

  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以后逐步地最终消亡。这是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

  三、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

  民族问题,一般指民族间的矛盾问题,主表现于政治、经济、文件、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贯穿于民族存在发展的全过程。

  ●民族问题是发展变化的,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其内容性质不同。

  ●民族问题产生的前提条件是民族差别的存在。

  ●民族问题还有其社会根源,主要指阶级压迫和剥削制度。

  ●争取民族独立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

  ●民族问题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部分。

  ●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建立民族国家、统一国内市场,使资本

  主义获得完全胜利,促使民族意识觉醒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

   一个重要特点。

  社会主义社会民族问题仍然长期存在

  民族问题就主要表现为后进民族要求发展经济文化的问题,成为社

  会主义建设、现代化发展问题的一部分。

  四、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

  民族平等是资产阶级革命中首先提出的,但是资产阶级建立的

  国家都存在民族压迫,可见其"民族平等"之虚伪。马克思主义诞生后,赋予民族平等真实的彻底革命内容,并把它作为无产阶级处理民族问

  题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平等的含义是:

  第一,主张一切民族平等。

  第二,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完全平等。

  第三,社会主义革命胜利是实现民族平等的前提条件。

  第四,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后,要采取各种措施帮助少数民族发

  展经济文化,使他们充分享受法律赋予的平等权利。

  马克思主义坚持民族平等,是为了达到各民族的团结,去战胜资

  本主义,完成无产价级的历史使命。

  五、马克思主义所坚持的民族团结其含义是

  第一,坚持各民族无产阶级的团结,就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

  来!"各民族的无产阶级只有以"工人兄弟联盟来对抗各民资产阶级

  兄弟联盟",才能战胜资本主义。

  第二,坚持各民族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团结,即:"全世界无

  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十月革命后,这成为国际间民族团结

   的中心内容。

  第三,在多民族国家里,要求各民族团结、联合起来。列宁指出"各民族的工人在统一的无产阶级组织,如政治组织、工会组织、

  合作社和教育组织中融合起来,"使各民族工人为统一的共同工作而

  团结起来,联合起来,融合起来。

  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前提,民族团结是民族平等的必然结果

  和保障。

  党的民族政策

  我国有56个少数民族。民族问题的处理,关系着国家统一、

  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中国民族的实际结合起来。制定出一套的民族政策。几十年来的实践证明,党的民族政策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愿望,是处理我国民族关系的唯一正确的政策。党的民族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八项:

  一、坚持民族平等团结

  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作为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在中国的宪法和有关法律中得到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

  二、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政府解决民族问题采取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一样,同为我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内部事务。

  截至目前,中国有民族自治地方155个,其中自治区5个、自治州30个、自治县(旗)120个。

  三、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尽一切努力,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国家根据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特殊的政策和措施,帮助、扶持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并动员和组织汉族发达地区支援民族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有十三条规定了上级国家机关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发展的义务。近年来,为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国家还采取了以下三项措施:

  一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二是开展“兴边富民行动”。

  三是重点扶持22个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

  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解决民族问题

  的关键。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把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状况看作是衡量一个民族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情况,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一是根据民族工作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各级各类院校培训学习,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素质。二是注重实践锻炼,各地、各部门有计划地开展干部交流、岗位轮换,选派少数民族干部到中央、国家机关和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挂职锻炼,培养了大批少数民族干部,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三是在坚持德才兼备原则的前提下,同等条件优先选拔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使少数民族干部在各级党委、政府、人大和政协等领导班子中占有适当比例。

  

篇九: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学习研讨材料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研究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规律的科学, 是无产阶级政党和国家制定民族政策的理论基础、指导思想。无产 阶级及其政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 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揭示民族发展的规律,并形成自 己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观点处理民族问题的纲领和政策即马克思 主义民族观。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基本内容:

  一、民族概念、民族基本特征

  (一)概念:古今中外人们都曾对民族从语言、地域、血缘、 习俗、宗教、体质特点上,作过一定的研究。"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 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 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

  (二)民族具有四个基本特征:

   民族语言、是指一个民族在交往联系中所使用的共同语言,它是

  民族最外露的一个特征。

   共同地域,指一个民族共同居住、生活和生产的地区,民族生存的

  地理环境,这是民族形成的客观基础。

   共同经济生活,指民族经济上些联系性和经济类型。

   共同心理素质,指民族发展过程中社会经济、历史传统、生活方

  式及地理环境作用于民族的精神、气质、心理现象。

   民族的四个特征,彼此联系、互相影响、制约。这四个特征是在 社会发展中自然形成的,是从物质、经济和文化要素方面提示了民族 的本质属性。

  二、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 民族消亡是指全世界所有民族的民族特征、差异消失,实现民族

  大融合 民族消亡前,始终存在着民族融合因素。

   民族作为历史范畴,产生于原始社会解体、阶级社会确立时期,经

  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 到共产主义社会以后逐步地最终消亡。这是民族发展的一般规 律。

  三、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

  民族问题,一般指民族间的矛盾问题,主表现于政治、经济、文 件、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贯穿于民族存在发展的 全过程。

   民族问题是发展变化的,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其内容性质不同。

   民族问题产生的前提条件是民族差别的存在。

   民族问题还有其社会根源,主要指阶级压迫和剥削制度。

   争取民族独立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

   民族问题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部分。

   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建立民族国家、统一国内市场,使资本

  主义获得完全胜利,促使民族意识觉醒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

   一个重要特点。

   社会主义社会民族问题仍然长期存在 民族问题就主要表现为后进民族要求发展经济文化的问题,成为社 会主义建设、现代化发展问题的一部分。

  四、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

  民族平等是资产阶级革命中首先提出的,但是资产阶级建立的国 家都存在民族压迫,可见其"民族平等"之虚伪。马克思主义诞生后, 赋予民族平等真实的彻底革命内容,并把它作为无产阶级处理民族 问题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平等的含义是:

  第一,主张一切民族平等。

  第二,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完全平等。

  第三,社会主义革命胜利是实现民族平等的前提条件。

  第四,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后,要采取各种措施帮助少数民族发展 经济文化,使他们充分享受法律赋予的平等权利。

  马克思主义坚持民族平等,是为了达到各民族的团结,去战胜资 本主义,完成无产价级的历史使命。

  五、马克思主义所坚持的民族团结其含义是 第一,坚持各民族无产阶级的团结,就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 来!"各民族的无产阶级只有以"工人兄弟联盟来对抗各民资产阶级 兄弟联盟",才能战胜资本主义。

  第二,坚持各民族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团结,即:"全世界无 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十月革命后,这成为国际间民族团结

   的中心内容。

  第三,在多民族国家里,要求各民族团结、联合起来。列宁指出

  "各民族的工人在统一的无产阶级组织,如政治组织、工会组织、合 作社和教育组织中融合起来,"使各民族工人为统一的共同工作而团 结起来,联合起来,融合起来。

  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前提,民族团结是民族平等的必然结果 和保障。

  党的民族政策

  我国有 56 个少数民族。民族问题的处理,关系着国家统一、民 族团结、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和中国民族的实际结合起来。制定出一套的民族政策。几十年来的 实践证明,党的民族政策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愿望, 是处理我国民族关系的唯一正确的政策。党的民族政策主要包括以 下八项:

  一、坚持民族平等团结

  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作为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在中国的 宪法和有关法律中得到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 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对任 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

  二、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政府解决民族问题采取的一项基本政策, 也是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 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一样,同为我国 三大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 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 权,使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内部事务。

  截至目前,中国有民族自治地方 155 个,其中自治区 5 个、自 治州 30 个、自治县(旗)120 个。

  三、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尽一切努力,促进各民族的共同

  发展和共同繁荣。国家根据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和采取了一 系列特殊的政策和措施,帮助、扶持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并动员和 组织汉族发达地区支援民族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 法》中,有十三条规定了上级国家机关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发展的义 务。近年来,为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国家还采取了以 下三项措施:

  一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二是开展“兴边富民行动”。

  三是重点扶持 22 个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

  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解决民族问题的 关键。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把 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状况看作是衡量一个民族发展水平的重要标 志。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情况,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 效的措施:

  一是根据民族工作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各级各类院校培 训学习,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素质。二是注重实践锻炼,各地、 各部门有计划地开展干部交流、岗位轮换,选派少数民族干部到中 央、国家机关和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挂职锻炼,培养了大批少数民族 干部,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三是在坚持德才 兼备原则的前提下,同等条件优先选拔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使少 数民族干部在各级党委、政府、人大和政协等领导班子中占有适当 比例。

  五、发展少数民族科教文卫等事业

  在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方面,国家坚持从少数民族的特点和 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积极支持和帮助少数民族发展教育事业。如 赋予和尊重少数民族自治地方自主发展民族教育的权利,重视民族 语文教学和双语教学,加强少数民族师资队伍建设,在经费上给予 特殊照顾,积极开展内地省市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对口支援等。

  在发展少数民族科技事业方面,国家采取了许多特殊措施,如:

  重点培养、培训少数民族科技人员,在普通高等院校有计划地招收 少数民族学生或举办民族班;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引进人才和

   先进技术设备,改造传统产业和传统产品,扶植提高传统科技,提 高经济效益等。、

  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卫生事业,国家有关政策强调,要加强少数 民族地区卫生队伍的建设,切实做好防病治病和妇幼卫生工作,大 力扶持发展民族医药事业等。

  在繁荣少数民族文化政策方面,国家扶持和帮助少数民族发展 文化事业,组建民族文化艺术团体,培养少数民族文艺人才,繁荣 民族文艺创作。

  六、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中国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和权利。《中

  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 的自由。”“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执行公务的时候,依照本 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条例的规定,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或者几种语言 文字。”《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十条规定:“民族 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保障本地方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 文字的自由。”第二十一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执 行职务的时候,依照本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条例的规定,使用当地通 用的一种或者几种语言文字;同时使用几种通用的语言文字执行职 务的,可以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语言文字为主。”

  七、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中国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表现在服饰、饮食、居

  住、婚姻、礼仪、丧葬等多方面。国家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少数民族享有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权利。在社会生活的各 方面,政府对少数民族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权利加以保护。

  第一,尊重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第二,尊重和照顾少数民族年节 习惯。第三,尊重少数民族婚姻习惯。第四,尊重少数民族丧葬习 俗。第五,在大众传播媒介中,防止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事情 发生。第六,尊重少数民族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

  八、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 中国是一个有着多种宗教的国家,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

  教、天主教、基督教等。中国少数民族群众大多有宗教信仰,有的 民族群众性的信仰某种宗教,如藏族群众信仰藏传佛教。有一些民 族信仰同一种宗教,如我国有 10 个民族信仰伊斯兰教。我国宪法规 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在中国,宗教信仰 自由,即每个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 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一种宗教里面, 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 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现在不信教的自由。目前,中国有 清真寺 3 万座。在西藏,有藏传佛教各类宗教活动场所 1700 多处。

  

篇十: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学习研讨材料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

   主要内容

  • 一 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政策的 重要性。

  • 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及其体系 • 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内容 • 四、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实践

   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政策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有中国特色主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事业的发展 (二)有利于维护安定团结、社会稳定 (三)有利于巩固边防 (四)有利于民族职业高中的和谐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及其体系

  •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研究民族和 民族问题发展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 级政党和国家制定民族政策的理论 基础、指导思想。无产阶级及其政 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针,坚 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 立场、观点和方法揭示民族发展的 规律,并形成自己关于民族和民族 问题的观点处理民族问题的纲领和 政策即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及其体系

  •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产生之后,列宁和斯 大林对民族理论进行了发展。

  •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的革命和实践 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民族理论的部分。这一 理论随着中国特色的实践不断的丰富和发 展。

   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民族概念、民族基本特征古今中外人 们都曾对民族从语言、地域、血缘、习俗、 宗教、体质特点上,作过一定的研究。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 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 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 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

   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内容

  (二)民族具有四个基本特征:

  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 生活、共同的心理素质。

   • 民族语言、是指一个民族在交往联系中所 使用的共同语言,它是民族最外露的一个特 征。

  • 共同地域,指一个民族共同居住、生活和生 产的地区,民族生存的地理环境,这是民族形 成的客观基础。

  • 共同经济生活,指民族经济上些联系性和经 济类型。

  • 共同心理素质,指民族发展过程中社会经 济、历史传统、生活方式及地理环境作用 于民族的精神、气质、心理现象。

  • 民族的四个特征,彼此联系、互相影响、制 约。这四个特征是在社会发展中自然形成 的,是从物质、经济和文化要素方面提示了 民族的本质属性。

   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内容

  (三)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 • 人类之初并没有民族,民族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 段才出现的。

  •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社会完成了三次大分工, 终于促使氏族解体、民族形成。

  • 民族形成后,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民族素质 提高、民族特征发展、社会结构变化及历史类型 演进,则表明民族不断摆脱落后状态向发达状态 的发展。民族发展变化从根本上说是取决于它的 生产以及内部和外部的交往程度"。

   • 地理环境与民族发展关系密切,自然环境条件,如气 候、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等,是民族生存的基础, • 民族经济增长是民族发展的重要内容。

  • 民族的发展还需要其政治文明、民族关系协调发 展。

  • 民族精神文化同样是民族发展的一个内容,其实 质是民族精神。

  • 民族的发展还体现在人口规模和不断提高的人口 素质上。

  • 简而言之,唯物史观认为民族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 的过程,它有自己的规律并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

  • 民族的发展变化,又会影响社会的发展。民族作为 社会历史现象,有产生、发展就必然有其消亡过

  程。

   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内容

  (四)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 民族消亡是指全世界所有民族的民族特征、 差异消失,实现民族大融合 • 民族消亡前,始终存在着民族融合因素。

  • 民族作为历史范畴,产生于原始社会解体、 阶级社会确立时期,经过奴隶社会、封建社 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 到共产主义社会以后逐步地最终消亡。这 是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

   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内容

  (五)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 民族问题,一般指民族间的矛盾问额,主表现于政 治、经济、文件、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 仰等方面,贯穿于民族存在发展的全过程。

  • 民族问题是发展变化的,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其内 容性质不同。

  • 民族问题产生的前提条件是民族差别的存在。

  • 民族问题还有其社会根源,主要指阶级压迫和剥削 制度。

   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内容

  (六)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既相联系又相区别 • 马克思主义还坚持辩证地看待民族问题与阶级问 题的关系,认为它们既相联系又相区别。马克思主 义认为,在阶级社会里民族是由阶级组成的 • 作为民族,即作为属于一定的民族,具有一定的语言、 文化、生产方式、风俗习惯的劳动者受压迫。就 是说被压迫民族人民往往遭受阶级和民族的双重 压迫。阶级消亡后民族才消亡,所以民族问题比阶 级问题存在的时间更长。

   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内容

  (七)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是解决民族问题 的根本原则 民族平等是资产阶级革命中首先提出的, 但是资产阶级建立的国家都存在民族压迫, 可见其"民族平等"之虚伪。

  • 马克思主义诞生后,赋予民族平等和民族团 结真实的彻底革命内容,并把它作为无产阶 级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四、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实践

  • • • • • • 党的民族工作经历了建党初期20年代起始, 三四十年代得到重视、初步发展, 50年代大发展, 60年代经历曲折, 新时期全面发展的历史过程。

  展望新世纪,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党的民族 工作将会更加辉煌,必将对祖国的统一、社 会稳定、各民族的现代化发展、共同繁荣 发挥重要作用。

   党的民族工作基本经验

  • 第一,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高度重视民 族工作,把握民族工作规律,是做好民族工 作的根本保证。

  • 第二,建设好民族工作职能部门,培养高素质 的民族工作干部队伍。

  • 第三,坚持党的基本理论思想,保持民族政策 的相对稳定、连续性。

  • 第四,坚持依法管理民族事务,正确处理民族 间纠纷。

  • 第五,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是一 项重要的民族工作。

   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

  • • • • • • • • • • ---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 ---民族识别政策 ---少数民族社会改革政策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政策 ---保障杂居散居少数民族权利政策 ---民族语言文字政策 ---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政策 ---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建设事业政策 ---建立和发展民族地区改革开放试验区政策

   谢谢大家

  

推荐访问:民族政策 研讨 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