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青少年期社会化双向模式的发展特征

时间:2022-10-28 11:25:02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 本研究就青少年的反向社会化和父母影响存在的程度对722名初中和高中青少年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如下:1.反向社会化在中学生家庭中普遍存在,中学生的反向社会化处于中等偏低水平;2.父母影响和青少年反向社会化之间并非此消彼长,而是相辅相成、并行不悖,且父母影响的整体水平高于青少年反向社会化的水平;3.青少年的反向社会化和正向社会化具有不同的发展特征,反向社会化呈现不规则的年级趋势,并非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加,而是在初三出现峰值,然后呈下降趋势,在高三又开始升高,而正向社会化的两个维度却呈现比较平稳的趋势,父母影响(行为)呈下降趋势,父母影响(观念)平稳中略有上升;4.女生比男生表现出更多的消费休闲反哺行为,男生比女生更容易接受父母的观念影响。

[关键词] 青少年;社会化;双向模式;发展特征

[中图分类号] C913.5 [文献标识码] A

社会化是指个体学习所处社会的行为模式的过程。教育社会学的奠基人涂尔干首度提出社会化概念,并将其与教育的功能联系起来“教育是利用适当方法使下一代社会化的过程”。

因此,“社会化”一直被看作一个由长及幼、由父及子、由长辈群体到晚辈群体的教化过程。二十世纪50年代,随着人本主义心理学、符号互动理论等心理学理论的提出,社会化逐渐被赋予了“双向互动”的含义,研究者们认识到社会化的过程是双向的,也就是说,儿童不仅被社会化,也在社会化着他人;既是被社会化者,又是使他人社会化的因素[1]。这一时期强调被教化者作为个体的人在受教化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对施教者的反作用,社会化的方向依然未变。

1968年,贝尔在《再释社会化研究中的影响方向》一文中,提出了社会化的“双向模式”。1970年,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后喻文化”理论。她从文化传递的角度将人类社会由古至今分为三种基本形式: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前喻文化是指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并喻文化,是指晚辈和长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而后喻文化,则是指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十多年后,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巨大的社会变迁也导致亲代与子代之间教化关系的改变。在急速的社会变迁面前,亲子两代由于对新事物的理解吸收能力和对新社会的适应能力不同,年长一代在失去教化的绝对权力的同时,年轻一代却“反客为主”获得了新的文化权威,反过来对施教者施加影响。一些研究者敏锐地感觉到这种变化,并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将其命名为“文化反哺”或曰“反向社会化”。

国内外对反向社会化的研究基本都集中于青年期和青少年期,青少年期个体逐渐摆脱父母的控制,开始走向独立,生活和活动范围较儿童更为扩大,因此社会化的途径也更多。社会的转型、科技的发展为青少年超强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因此青少年期的社会化其影响方向的多向性开始比较突出地表现出来。

自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国内对“文化反哺”现象的研究已接近20年,但我们对该现象的了解似乎并没有随着研究时间的增长而加深,究其原因还在于实证研究量的缺少和质的欠缺。在反哺现象出现的初期,周晓虹先生以典型小组讨论法进行的研究在方法上是毋庸置疑的,其研究结论也是令人信服的。然若想更深入地了解和认识某种现象,仅靠定性研究显然是不足的,我们可不可以用量化的方法对文化反哺进行研究?杨立、郜健以及陈正良等人在这方面进行了尝试,值得称道,但他们三位所做的量的研究还是停留在浅层次的描述阶段的,得出的结论也仅仅是频次的多少,百分比的分布等,难以对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做出科学考察。另外,国内学者研究“反向社会化”或曰“文化反哺”多从青年文化或者文化传承的角度,宏观论述者多,研究对象多为大学生或工作青年,专门针对中学阶段青少年的研究几乎没有。

本研究着眼于微观视角,研究传统的社会化场所——家庭内的两大主体,即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双向社会化,探索青少年期家庭内社会化的两种方向之间的关系,尝试描述青少年期社会化双向模式的发展趋势。

一、方法

(一)被试

以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从山东省德州市和济南市的6所中学选取初二、初三、高一、高二、高三各3个班进行调查,有效被试722人。被试的年级、性别分布如表1。

(二)研究工具

文化反哺和父母影响问卷。此问卷在参阅大量有关文化反哺的研究资料和对青少年和家长进行访谈的基础上编制而成。问卷采用5点记分(1-从不,5-总是),由青少年作答。

通过因素分析考察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最后抽取出5个因子,分别是:消费休闲反哺、技术反哺、父母对青少年的行为影响、父母对青少年的观念影响、青少年对文化反哺的态度。父母对青少年的行为影响和父母对青少年的观念影响在下文中简称“父母影响(行为)”和“父母影响(观念)”。5个分量表的Cronbach系数分别为0.79,0.84,0.74,0.72和0.57,总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是0.82。

(三)施测方法与程序

以自然班为单位进行施测,每班由一名主试负责。被试一般在20分钟左右完成问卷,最后由主试统一回收问卷。

采用Foxbase4.0和SPSS13.0进行数据的管理与统计分析。

二、结果

(一)青少年期社会化双向模式的基本特点

对青少年消费休闲反哺分量表和技术反哺分量表均分的统计显示:0.8%的青少年几乎不对父母进行消费休闲方面的反哺(得分等于1),67.3%的青少年 “偶尔”对父母进行消费休闲方面的反哺(得分大于小于3),27.3%的青少年“有时”对父母进行消费休闲方面的反哺(得分大于等于3小于4),只有4.6%的青少年经常对父母进行消费休闲方面的反哺(得分大于等于4)。2.9%的青少年几乎不对父母进行技术方面的反哺(得分等于1),37.4%的青少年 “偶尔”对父母进行技术方面的反哺(得分大于1小于3),33%的青少年“有时”对父母进行技术方面的反哺(得分大于等于3小于4),26.7%的青少年经常对父母进技术反哺(得分大于等于4)。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表明,青少年的消费休闲反哺与技术反哺存在极其显著差异(F(1,721)=166.752,P<.001),青少年的技术反哺程度极其显著地高于消费休闲反哺(M技术=3.08,M消费=2.60)。

对青少年接受父母影响的统计显示:在行为表现方面,25.8%(186人)的青少年“偶尔”接受父母的影响(得分小于3),57.8%(417人)的青少年“有时”接受父母的影响(得分大于等于3小于4),16.5%(119人)的青少年经常听从父母的指导(得分大于等于4)。在观念方面,24%的青少年“偶尔”接受父母的影响(得分小于3),49%的青少年“有时”接受父母的影响(得分大于等于3小于4),27%的青少年经常听从父母的指导(得分大于等于4)。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显示:父母影响(观念)与父母影响(行为)存在极其显著差异(F(1,721)=77.993,P<.001),青少年接受父母观念影响的程度极其显著地高于接受父母行为影响的程度(M观念=3.35,M行为=3.09)。

将消费休闲反哺分量表得分和技术反哺分量表得分相加求其平均得到青少年反哺总均分,将父母影响(观念)得分和父母影响(行为)得分相加求其平均得到父母影响总均分,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显示:父母影响存在的水平显著高于青少年对父母的文化反哺水平(M父母影响=3.22,M文化反哺=2.84,F(1,721)=121.827,P<.001)。

将青少年反哺总均分与父母影响总均分进行双变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家庭内青少年的文化反哺与父母影响呈低度正相关(r=0.154,P<.01)。

(二)青少年反向社会化的性别、年级差异

分别以消费休闲和技术反哺为因变量,性别和年级为自变量,进行2×5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青少年的消费休闲反哺存在极其显著的性别和年级主效应(F(1,712)=26.138,F(4,712)=3.468,P<.01),女青少年消费休闲反哺的程度高于男青少年(M男=2.46,M女=2.75),LSD比较显示,高三(P<.01)和初三(P<.05)青少年的消费休闲程度显著高于其他三个年级,其他三个年级之间、初三和高三之间差异不显著。不存在性别和年级之间的交互作用(F(4,712)=0.656,P>.05)。

青少年的技术反哺存在极其显著的年级主效应(F(4,712)=4.917,P<.01),LSD比较显示,初三青少年的技术反哺程度显著高于初二(P<.001)、高一(P<.05)、高二(P<.001)和高三(P<.05),其他四个年级之间差异不显著。不存在性别主效应和性别与年级之间的交互作用(F(1,712)=0.532,F(4,712)=0.641,P P>.05)。

(三)父母影响的性别、年级差异

分别以父母影响(行为)和父母影响(观念)为因变量,性别、年级为自变量进行2×5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青少年在行为方面接受父母影响的程度存在极其显著的年级差异(F(4,712)=5.407,P<.001),LSD比较显示,初二青少年在行为方面接受父母影响的程度显著高于初三(P<.05)、高一(P<.01)、高二(P<.01)和高三(P<.001)。性别与年级之间的交互作用显著(F(4,712)=2.747,P<.05),简单效应检验发现,男青少年在行为方面接受父母影响的程度存在极其显著的年级差异(F(4,351)=7.634,P<.001),初二男青少年在行为方面接受父母影响的程度显著高于初三(P<.05)、高一、高二和高三(P<.001),初三男青少年在行为方面接受父母影响的程度显著高于高三(P<.01),其他年级之间差异不显著。青少年在行为方面接受父母影响的程度不存在性别主效应(F(1,712)=2.034,P>.05)。

青少年在观念方面接受父母影响的程度存在显著的性别主效应(F(1,712)=4.533,P<.05),男青少年得分显著高于女青少年(M男=3.36,M女=3.25)。不存在年级主效应和年级、性别之间的交互作用(F(4,712)=0.339,F(4,712)=1.986,P>.05)。

三、分析与讨论

(一)社会化双向模式的基本特征

研究显示在最能代表中学生反哺水平的两个方面——消费休闲和技术反哺——绝大部分青少年都对父母进行过反哺(消费休闲:99.2%;技术:97.1%),这说明文化反哺在中学生家庭中是普遍存在的。对消费休闲和技术反哺两个分量表均分的比较显示,青少年技术反哺的水平极其显著地高于消费休闲反哺,频次统计也发现经常对父母进行消费休闲反哺的青少年占4.6%,而经常对父母进行技术反哺的青少年却占到了26.7%,这说明相对于父辈,青少年在现代技术的运用方面具有绝对的话语权,这和已有研究基本一致[4-5]。

从整体上看,青少年的文化反哺处于中等偏低水平(反哺总均分为2.84),即在范围上看几乎每一位青少年都存在文化反哺行为,但在程度上看他们的反哺发生的频率还是较低的,多数是偶然的、自发的行为。青少年的文化反哺存在个体上的差异,大部分青少年只是偶尔对父母进行文化反哺,只有少数青少年能够经常性地反哺父母。

研究显示,家庭内的青少年反哺和父母影响呈低度正相关,这说明青少年反哺和父母影响之间并非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并行不悖的。家长不必担心子女的反向社会化会导致父母影响力的降低,越是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对待子女的反哺,反而会更有利于让孩子接受你的影响。而且我们的研究也证明,子代反向社会化的存在并没有瓦解亲代的影响作用,研究显示,父母对青少年的影响要高于青少年对父母的影响。这一结果足以令对“反哺现象”惶惶不安者欣慰,父母权威的存在使文化得到传承,社会传统得以传递,青少年反哺的存在使新的文化、新的观念不断补充进来,但又不会对已有传统造成太大冲击,社会得以前进,文化永保活力。

但是,青少年毕竟尚未成熟,往往对各种外来文化、各种新生事物缺乏鉴别力,或是全盘接受,或是否定一切,缺乏应有的批判分析和尊重。因此,青少年的反哺中既有合理的部分,也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消极的、甚至腐朽的内容。作为父母,在宽容对待子女反哺的同时,应该利用自己丰富的经验、较好的鉴别和判断能力、较强的信息把握、过滤能力,引导子女正确认识各种新现象、新事物、新观念,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二)社会化双向模式的年级趋势

由图1、图2可以看出,青少年的反向社会化和正向社会化具有不同的发展特征,反向社会化的两个维度呈一种不规则的年级趋势,而正向社会化的两个维度却呈现出比较明确的方向趋势。具体来说,青少年的消费休闲反哺和技术反哺并非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加,而是在初三出现峰值,然后呈下降趋势,在高三又开始升高。这一方面和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征相吻合[4],另一方面也和青少年在学校所处的地位有关。初三和高三分别是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的最高年级,较高的年级地位更促使他们产生一种成人感,一种“我是老大”的自我意识,这种成人感和“老大意识”反映到家庭内的社会化中,就是对父母“指点”行为的增多。

父母影响(行为)随年级的升高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父母影响(观念)随年级的升高呈现出比较平稳的上升趋势。这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简单的、行为指令式的教育逐渐对青少年失去作用,而向孩子说明事理、解释观念更能得到他们的认同。图1、图2的结果同时也显示,社会化的双向模式是相对独立的,与父母影响相比,中学阶段青少年的反哺具有不确定性,没有成为一种持续而稳定的行为。尽管前述结果表明反向社会化与父母影响呈低度正相关,但是不能把他们之间的关系简单化理解,在运用这一相关指导亲子关系时,还应把青少年的心理特点考虑进来。

(三)社会化双向模式的性别差异

研究显示,女生的消费休闲反哺水平比男生要高,男生比女生更容易接受父母的观念影响。这可能是因为女生比男生更关注家庭的内部事物,而这些内部事物突出地表现在消费休闲方面,因此女生在这个方面表现出更多的反哺倾向性。与女生相比男生的独立性更强,顺从度更低,更关注父母要求自己做某件事情的内部原因,更关注行为背后的认知指导,因此他们更愿意在观念层面接受父母指导。男生接受父母影响(行为)的程度随年级升高而降低,这同样也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男生获得了更多的自主性,他们强烈要求摆脱父母的行为控制,作自己的主人。

四、结论

1. 反向社会化在中学生家庭中普遍存在,中学生的反向社会化处于中等偏低水平;

2. 父母影响和青少年反向社会化之间并非此消彼长,而是相辅相成、并行不悖,且父母影响的整体水平高于青少年反向社会化的水平;

3. 青少年的反向社会化和正向社会化具有不同的发展特征,反向社会化呈现不规则的年级趋势,并非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加,而是在初三出现峰值,然后呈下降趋势,在高三又开始升高,而正向社会化的两个维度却呈现比较平稳的趋势,父母影响(行为)呈下降趋势,父母影响(观念)平稳中略有上升;

4. 女生比男生表现出更多的消费休闲反哺行为,男生比女生更容易接受父母的观念影响。

[参考文献]

[1] [美] E.齐格勒,I.基尔德,M.拉姆著.社会化与个性发展[M].李凌等译,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88.49.

[2] 白显良.青年社会化中的“文化反哺”现象探析[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3,(2).

[3] 周晓虹.文化反哺:变迁社会中的亲子传承[J].社会学研究,2000,(2).

[4] 杨立,郜键.网络传播时代青少年“文化反哺”现象调查与研究[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

[5] 陈正良.“文化反哺”现象及社会意义探析[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1).

[6]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79.

推荐访问:社会化 双向 青少年 特征 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