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食品之毒

时间:2022-10-29 09:15:06 来源:网友投稿

2011年3月,我国台湾的管理机构对食品进行例行检测时,在食品中意外发现塑化剂,而且送检的食品中塑化剂浓度竟高达600ppm,远远超过台湾制定1.029ppm的安全标准。经过追查后发现,一家香料公司在其生产的食物添加剂“起云剂”中加入了塑化剂,沉寂30多年的塑化剂添加黑幕被撕破。目前,受塑化剂风波牵连的台湾厂商和内地厂商已达数百家,被检测出含塑化剂的食品超过千种。

近年来,我国不断有破坏食品安全的事件发生,比较恶性的事件包括苏丹红辣椒、三聚氰胺奶粉、瘦肉精猪肉、毒豆芽、染色馒头、塑化剂饮料等。令人们义愤填膺的是,这些食品中出现有毒有害物质并非过失造成的,而是不良商家为了多赚不义之财而有意加入到食品中。非法添加物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引起人们的愤恨,也引起了政府高层人士对此问题的重视。2011年4月14日,温家宝总理称这些恶性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而随后的4月21日,李克强副总理也表态称,对食品安全问题,“要以《食品安全法》为准绳,重典治乱”。

食品奸商原本希望通过非法添加物来获取最大的利益,但是食品安全问题却对食品行业带来了短期或长期的危害,因为食品安全事故一旦出现,老百姓会在短期或长期内拒绝购买该商品或类似的商品,导致整个食品行业销售量的下滑。比如,三聚氰胺事件发生之后,国产奶粉和奶制品的销售量大大下降,人们抢购外国奶粉。最近的塑化剂事件爆发后,台湾消费者开始抵制多种饮料和相关食品。因此,目前无论是从消费者维护健康的角度来看,还是从食品行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都必须严厉打击向食品中添加有毒有害物质的行为。

奸商向饮料中“投毒”

在近期的各种食品安全事件中,影响最大的大概要算是塑化剂事件了,因为这是继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又一重大恶性食品安全事件。塑化剂与食品“联姻”,纯粹是黑心厂家的“杰作”。在果汁、果酱等食品加工过程中,为了提高和改善产品性状,都要加入一种叫起云剂的物质。这些物质通常是阿拉伯胶、乳化剂、棕榈油或葵花油等物质混合而成,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分散体系。可让饮料避免油水分层,看起来更均匀。但是,因正规食品添加剂价格较高,台湾昱伸香料公司遂以便宜却有毒性的塑化剂取代,加入到起云剂中。

塑化剂原本是一种工业原料,有利于增加塑料的延展性、弹性及柔软度,是沙发、按摩器材、汽车座椅、橡胶管、化妆品及玩具的不可或缺的原料之一。工业用的塑化剂种类繁多,目前影响食品和日用品安全的塑化剂主要为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被昱伸香料公司作为起云剂使用的是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中的DEHP,其化学名的中文全称是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是一种无色、无味液体。依据国际癌症研究组织(IARC)的分类,塑化剂属致癌物质。研究还发现,塑化剂对睾丸具有较强毒性。塑化剂会对人体的生殖系统、免疫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带来危害。虽然塑化剂能改善果汁等食品的感官性状,使其色泽亮丽、均质稳定,迎合了消费者的感官需求和制造商的逐利本性,但是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可以说,黑心的奸商为了非法的利益,向人们的饮料中“投毒”。

我国台湾大学食品研究所教授孙璐西研究认为,DEHP毒性是三聚氰胺的20倍,一个人喝一杯500毫升掺了DEHP的饮料,就已经超过单日食量上限。世界卫生组织对塑化剂DEHP规定的每日耐受摄入量为每千克0.025毫克。英国农渔食品部规定的DEHP耐受量,即每千克体重每天摄入不超过0.05毫克。2005年12月14日,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发布的法规规定,儿童玩具和儿童护理用品中塑化剂的含量不得超过0.1%。我国的国家标准《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9685-2008)》中,明确规定DEHP在食品中的最大迁移量为1.5ppm,不允许使用于油脂食品和婴幼儿食品的包装材料中。

非法添加物令人恐慌

说起食品安全问题,食品专家认为我国食品安全状况现在要比以前好,因为衡量食品安全的重要指标之一是食品合格率,在15年前,食品合格率是百分之五六十,现在已经达到90%左右。但是,这与老百姓的感受完全不一样,老百姓认为现在的食品比以前要危险得多。由于非法添加物的不断出现,导致人们越来越对加工过的食品心存疑虑,减少了人们上餐馆的次数。不少人开始减少从超市购买熟食和其他加工食品,尽量自己在家加工食品,一些城里人甚至自己到农村租地种菜、种粮和养猪。

为何官方数据和民间感受有所差异?这就是因为人们对“投毒”奸商在道德上的憎恶所致。十几年前的食品可能比现在的“更脏”,但是那时的商人在道德上要比现在“高尚”一些,那时的食品可能因为加工技术的原因合格率不高,或者因不注重环境卫生和消毒技术导致食品中毒事件发生,但是这些食品安全事件大多是无心或疏忽导致的,而且危害的范围小,程度低,不会导致人们对食品商人过度的憎恶。比如,某个饭店如果卫生没有搞好,可能会导致食品受到污染,到这里吃饭的消费者可能会因此而中毒。

然而,现在的一些食品生产商和销售商为了追求高额利润,故意在食品中添加有毒有害物质,而且不少是工业用的有毒化学物质,台湾昱伸香料公司把塑化剂用作饮料添加剂就是如此。这些不安全食品的危害范围就要大得多,因为随着运输的便利,现在某地生产的食品可能销往全国甚至全世界。比如,三聚氰胺事件爆发之后,全国各地都查出了“结石宝宝”,他们就是因食用被三聚氰胺污染的奶粉而患上了结石。在这次塑化剂事件中,不只是台湾的相关食品受到了污染,内地的不少食品也陆续查出超标的塑化剂污染。

食品中的非法添加物对幼儿的伤害比成人大得多,引发的社会恐慌也比一般性的食品安全事件大得多。由于幼儿的免疫系统和排毒系统更加脆弱,他们更容易受到食品中非法添加物的危害。因此,台湾的一些家长获知塑化剂真相之后,愤怒的同时也悔恨不已,怪自己亲手为宝宝“常年喂毒”。现在的家长为了幼儿的健康成长,往往会为幼儿购买乳制品,而乳制品是近年来非法添加物的“重灾区”。前两年的三聚氰胺主要存在于乳制品,引发幼儿结石病。而最近查出的塑化剂污染虽然主要在果汁类饮料中,但是在一些乳制品中(比如乳酸饮料、酸奶)也加入了这种非法添加物。另外,非法添加物往往出现在各种花花绿绿的零食中,而幼儿容易被这些零食所吸引,其摄入的比例要比成人大得多。

食品安全问题是个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西方发达国家也有食品安全问题。比如,最近在德国蔓延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疫情仍在继续扩散,造成上千人中毒,感染的患者中至少有10%出现溶血性尿毒综合征并发症,重症者丧失肾功能甚至死亡。2010年,美国出现“毒鸡蛋”事件,沙门氏菌疫情引发的“问题蛋”召回数量达到数亿枚,造成美国上千人感染中毒。然而,外国人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恐慌程度很低,不像中国人如此之关注,就是因为外国人的问题食品基本上都是无心之作,并非商人为了追求利润而向食品中添加有毒有害物质。

非法添加物难以监控

人们对食品中非法添加物的憎恶还在于它难以检测,具有很强的隐蔽性。而且,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在含有非法添加物的食品的安全性问题暴露之前,也不知道如何去避免。在日常生活中,对于不新鲜的食品,人们可以选择不买;对于卫生条件不好的餐馆,人们可以选择不去消费。但是,含有非法添加物的食品往往从表面看不出它的安全隐患。

从政府层面来说,监控非法添加物也是一件令人头痛的事情。目前,对食品中的非法添加物的分析测定都不存在问题,问题的关键是市面上在售的化学物质太多,共有10万种左右,大部分都有一定的毒性,被列入监管的毒性化学物质只有近300种。如此多的化学物质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任何检测,将是一笔耗时费工的事情,这是监管的难度所在。

现在,相关部门对食品进行安全检测往往是监控已经列入黑名单的非法添加物,没有列入名单中的物质则不会去主动检测。塑化剂的发现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案例。揭开塑化剂事件盖子的是一名52岁杨姓女士,她是台湾卫生署食品药物管理局的一名普通检测员。2011年3月,在给某公司益生菌做例行稽查检测时,她意外发现了一个异常信号。这本不属于她的职责范围,因为此次检测主要是探究益生菌食品中是否含减肥西药或安非他命。然而,这位有着两个孩子的细心母亲还是花了两个星期的时间,将这个异常信号与各种物质的图谱进行了一一比对,她意外发现,这个异常信号其实就是本不该出现在食品中的塑化剂。

塑化剂的检测并不十分困难,通过液相层析仪和气相质谱联用仪就可完成DEHP测定。当然,还要进行萃取、过滤等必要的前处理工作,完成一件样品的检测一般需要2至3天的时间。然而,塑化剂的发现却得依靠“意外”事件。如果没有检测员这次耐心的“意外”发现,或许出现了已经30年的塑化剂污染还要继续延续下去,更多的幼儿将遭受到塑化剂的毒害。因此,有专家建议食品安检部门改变现有的检测方法,不只是检测黑名单上的非法添加物质,要鼓励检测员对食品中出现的各种“异常信号”严加追查,把那些隐藏的违法奸商尽早揪查出来。

面对奸商们越来越“高科技”的非法添加技术,普通消费者难以辨别市场上林林总总的食品是否安全,这就需要政府监管部门加大监管力度。一方面,要开发更加先进的监管技术,以应对越来越“先进”的非法添加技术;另一方面,监管者一定要增强责任心,主动出击,把不安全食品消灭在危害之前,而不是等到事件被媒体披露之后才出来“灭火”。政府的各个部门在保障食品安全时一定要密切配合,不能各自为政甚至互相推诿,导致有毒有害食品无人监管的怪象出现。如果食品监管部门觉得力量不够,可以发动热心维护食品安全的人民群众,打一场反不安全食品的“人民战争”。

非法添加物令添加剂蒙冤

非法添加物的出现,令人们对所有的食品添加剂都产生了恐慌,人们购买食品时开始查看包装袋上的成分表,认为其中添加剂种类越少越好。这正是非法添加物对整个食品行业伤害的结果之一。其实,造成食品安全事件的绝大多数是非法食品添加物,而不是食品添加剂,所有适量的食品添加剂都是不会危害身体健康的。可以说,非法添加物让合法的食品添加剂蒙上了不白之冤。食品一出事,就说添加剂有害,添加剂一直在“背黑锅”。

按照科学的定义,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物或天然物质。也就是说,食品添加剂都是按照法规合法加入的,其中不包括非法的添加物。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将其分为防腐剂、凝固剂、品质改良剂、增味剂、营养强化剂等22类1500多种。目前,近97%的食品中使用各类添加剂。全世界食品添加剂品种有2.5万多种,常用的添加剂品种有5000多种。美国是世界上食品添加剂使用量最大、使用品种最多的国家,目前允许直接使用的有2300种以上;日本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约有1100种;欧盟允许使用的有1000至1500种。

食品添加剂之所以伴随着食品工业发展而被广泛应用,主要原因是食品添加剂在提高食品的质量、改善食品的风味、促进食品工艺的改革创新、加快食品的机械化或自动化生产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把防腐剂取消,还有多少东西能在货架上保存?酱油可能还没拿回家就已经长霉了。蒸馒头用的小苏打也是添加剂,如果没有小苏打,馒头就不会那么松软可口。没有添加剂,货架上的饼干、方便面肯定没有了。如果不允许添加色素,那市场上销售的产品都是暗淡的,糖果肯定也不是现在的颜色。

当然,合法添加剂并不意味着在食品中可以随便添加,它们的添加有一定的范围,超过范围添加就是违法;在合理范围内添加也要适量,超量添加也是违法。食品添加剂毕竟不是食品的天然成分,在一定范围内使用一定剂量虽对人无害,如果不加限制地使用,食品添加剂就有可能使食用者出现一些中毒症状。食品添加剂中容易出问题的是防腐剂、面粉处理剂、高倍甜味剂和部分合成色素。在这几类添加剂的使用过程中,生产商为了经济利益和产品保质期,往往超标或超范围使用,而且其标志被隐瞒或篡改。

编辑:陈畅鸣charmingchin@163.com

哪些因素会引发

食品安全问题

非法添加物引发了人们在食品安全问题上的注意力。其实,还有不少食品安全问题是由其他因素引起的,而且危害性可能比非法添加物更大。从来源性质上分,对食品安全带来的危害可分为3种:那生物性危害、化学性危害和物理性危害。

生物性危害主要是由食品中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引起的危害。最近德国爆发的出血性肠炎就是由蔬菜中的一种大肠杆菌引发的,2010年美国的“毒鸡蛋”事件则是由沙门氏菌病引发的。1998年春天,上海爆发大规模甲肝,是因为人们食用的毛蚶体内携带了甲肝病毒。由细菌、病毒为主的微生物所致的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率每年都在增加。据统计,发展中国家由微生物性腹泻引起的死亡儿童数为210万,全球超过330万。

化学性危害一般可分为天然的化学性危害、添加的化学性危害和外来的化学性危害。天然的化学性危害是在动植物自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比如人们常说的毒蘑菇的蘑菇毒素、某些生长在谷物上的霉菌体内的毒素、河豚中的毒素等。添加的化学性危害就是本文重点论述的非法添加物。外来的化学性危害主要来源于农药、兽药和工业污染。化学性危害对人体可能造成急性中毒、慢性中毒,影响人体发育、致畸、致癌,甚至致死等后果。

物理性危害是指在食品中发现的不正常有害异物及其他物理的危害因素。当人们误食后,可能造成身体外伤、窒息或其他健康问题。包括辐照食品、食品包装问题等。2011年3月,日本发生地震以来,我国非常关注食品的辐射问题,以防人们误食后造成伤害。

推荐访问:之毒 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