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革命后记》的常识性问题

时间:2022-10-29 13:30:02 来源:网友投稿

一个作家在写作时偶尔用错词语,写错句子,甚或出现常识性错误,这都是正常不过的事情,虽然严格地说来是不应该的。鲁迅《不通二种》一文里早就说过,“……做中国文其实是很不容易‘通’的,高手如太史公司马迁,倘将他的文章推敲起来,无论从文字,文法,修辞的任何一种立场去看,都可以发见‘不通’的处所”①。可是,如果一部作品从开始到结束,几乎每个段落都存在问题,这便是一个很不正常的现象了,而韩少功的长篇散文《革命后记》(载《钟山》2014年第2期),正是这样一个纰缪百出的文本。

以下从知识错误和文理不通两个方面,尝试作些分析。

一、 知识错误

这方面除了明显的、确切无疑的常识性错误,更多表现在对一些术语、概念的理解方面缺乏基本的界定,尤在涉及观念的使用及发挥上,多为臆见。

例一:一堂课开始了。几位身份不明的人闯进教室,与老师先是口舌相争,继而动手动脚,闹得现场一片混乱,直至校内其他职员赶来恢复秩序。有意思的是,接下来,当老师要求学生们动笔记录刚才一幕,提供一份目击证词,结果却五花八门。谁说了什么,谁做了什么,是谁先骂人,是谁先动手,是谁站在这个位置,是谁捶了桌子或扔了课本……大家对每一细节都说法有异,难有统一的记忆。

老师微笑了:同学们,知道吗?这就是历史。

原来,这不过是历史老师精心设计的第一课,也是后来广为传说的经典案例。老师的大意是这样:如果一件事发生后不过几分钟,一群目击者的记忆也歧义丛生,那么我们如何判断哪一种记录更接近真实?如果现场记忆一开始都难免误差,那么所谓历史,由一些非目击者们书写于现场的数百公里乃至数千公里之外,书写于现场的数十年乃至数百年之后,就那样可靠?由非在场者们一再引用、转述、推论、发挥的大部头,经过复制和再复制,加工和再加工,转换和再转换,就不会是一堆以讹传讹的流言蜚语?

这也是我的困难。(第6页)

这位历史老师对历史的认识是相当庸俗、外行的,按照这种关于历史书写的逻辑,《史记》是不“可靠”的,因为司马迁即使写汉代历史时,未必能够事事“在场”;《资治通鉴》也是不“可靠”的,因为司马光是“书写于现场的数十年乃至数百年之后”;当代的诸多历史著作,更是不“可靠”的,因为都是“一再引用、转述、推论、发挥的”。

罗素在论述历史写作时说过,历史学家开始撰述之前,主要面对的是材料,也即文献史料,“他应该对材料了如指掌”,“打算写历史巨著的人,也不应该指望亲自去作艰苦的准备工作”,需要的是分工和依赖他人成果,罗素举例说,考古学家写不成卷帙浩繁的历史著作,是因没有时间和精力;吉本得益于法国基督教会的历史学家提累蒙特,否则,他不可能在一生中完成自己的作品②。

要求历史书写具有“现场”特点,等于取消了书写本身。

事实上,上引所谓“历史老师”的“经典案例”,根本上是不存在的,是子虚乌有的,是作者把一则心理学实验改头换面,变成了一个自称“广为传说”的历史教学案例。这则实验出自于1984年出版的《心理世界窥探》一书,其中有一节名为“国际心理学会议上的枪声——注意”,第一、二段即写道:

“在一次国际心理学会议正在举行的时候,突然从外面冲进一个村夫,后面追着一个黑人,手中挥舞着手枪。两人在会场中追逐着,突然‘呯’地一声枪响,两人又一起冲出门去。事情发生的时间前后不过二十秒钟。

“在与会者的惊慌情绪尚未平息的时候,会议主席却笑嘻嘻地请所有与会者写下他们目击的经过。原来这是一位心理学教授请求做的关于‘注意’的实验。结果,在上交的四十篇报告中,没有一个人的记载是完全正确的。其中只有一篇错误少于20%,有十四篇的错误在20-40%之间,十二篇的错误在40-50%之间,十三篇的错误在50%以上。而且许多报告的细节是臆想出来的。虽然每个人都注意到两人之中有一人是黑人,然而四十人中只有四人的报告说黑人是光头,符合事实。其余有的说他戴了一顶便帽,有些甚至替他戴上了高帽子。关于他的衣服,虽然大多数都说他穿一件短衣,但有人说这件短衣是咖啡色的,有说是红色的,还有人说是有条纹的。而事实上,他穿的是一条白裤,一件黑短衫,系一条大而红的领带。”③

一个在全文中起主脑作用并颇能体现作者历史观的“经典案例”,其蓝本竟然是一则心理学实验,而全文注释多达209个,唯独这一“广为传说”的案例却不注出处。

例二:问题是,这些人的“文革”印象错在哪里?凭什么我就认为自己的“文革”记忆比他们的更可靠?凭什么我能相信自己的记忆不是另一种瞎子摸象,在这里的饶舌不是以白诋青、以宫笑角,五十步看百步?(第7页)

“五十步看百步”应为“以五十步笑百步”,语出《孟子·梁惠王章句上》,这个句子已经是一个成语,其中笑为讥笑、嘲笑之意,杨伯峻先生译为“耻笑”④,更为准确、传神。把“笑”改为中性意义的“看”字,肯定是错误的,而且与前面同属并列结构中的“诋”、“笑”,没有关系了。

例三:还有很多问题,虽未被时间取消,……因“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胡适语),……(第7页)

谢泳在2003年就曾撰文考证,胡适从来没有说过这样的话。胡适《实验主义》中有一段话:“实在是我们自己改造过的实在。这个实在里面含有无数人造的分子。实在是一个很服从的女孩子,她百依百顺地由我们替她涂抹起来,装扮起来。好比一块大理石到了我们手里,由我们雕成什么像。”谢泳说,胡适的原话是讲哲学的,与历史没有关系,可好多人一写文章就说胡适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五十年代批判运动中,人们也不敢、不愿弄清真实情况,至于这句话是如何流传开来的,他认为“可能与另一位著名哲学家当时的一篇文章有关”。虽然谢泳没有说出这个哲学家的名字,但他标出文章名《哲学史与政治——论胡适哲学史工作和他底反动的政治路线底联系》,则知为冯友兰所写,冯文中有几句话:“实用主义者的胡适,本来认为历史是可以随便摆弄的。历史像个‘千依百顺的女孩子’,是可以随便装扮涂抹的。”可见,“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是由这句话变化来的,与胡适无关⑤。

推荐访问:后记 性问题 革命 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