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农业景观资源利用模式发展研究

时间:2022-10-31 12:05: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农业景观是一种重要的物质资源,在乡村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从国内外对农业景观资源开发利用的历史和现实情况来看,对于农业景观资源利用主要有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和创意农业四大模式,这四大模式各有特色,但都存在着一些问题。为充分挖掘农业景观的价值,农业景观资源的利用应逐步走向标准化、生态化、协同化、园区化、系统化。

[关键词]农业景观资源;利用模式;生态规划;综合利用

[中图分类号]TU982 [文献标识码]A

农业景观是一种重要的物质资源,在乡村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国是农业大国,近年来农业产业化发展使农业不仅具有生产功能,而且具有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提高人居环境质量的景观资源属性功能。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物质条件得到改善,与此同时,工作压力增大,工作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加快,环境污染严重,因而人们对休闲、观光、旅游需求增大,休闲观光的农业景观资源利用模式应运而生。利用好农业景观资源,不仅可以带动当地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当地人的生活环境,给观赏者带来美的享受,而且可以让农业生态环境在合理利用中得到更优的保护。然而,我国对农业景观资源的开发经营时间较短,开发利用尚存在许多不合理之处,对农业景观资源利用这方面的研究较少。因此,研究农业景观资源利用模式的历史、现状、目前存在的问题,可以为农业景观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和进一步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 农业景观资源的内涵与特征

1.1 农业景觀

农业是人类在自然基础上对自然进行改造,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产业,属于第一产业。景观指某地区或某类型的由自然、半自然和人工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色,是一种嵌套结构的地表综合体,外在表征为其结构与功能,具有生态、经济、社会、文化和美学价值。农业景观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农业特征的景观类型。由于农业技术水平、地域土壤类型、区域气候条件的不同,人类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进行农业生产活动的方式不同,景观就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农业景观包括农耕制度、生产技术、耕作方式、农业产品、农俗风情等,外在形态有作物田、花卉田、畜牧场、果园、鱼塘等。

1.2 景观资源

景观不单纯是一种景物,需要能够引起观赏者的审美与欣赏活动,并产生愉悦感,具有满足个人审美、社会需要和求知欲望等功能,能为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并为人类所利用,就成为了景观资源。景观资源相较于其他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不是单纯的物资资源、能量资源,而是一种信息资源,是人在社会实践中用以满足自身基本欲望和社会发展需要而创造的一种产物,需要通过社会生产与交换的过程来体现自身的价值。如今,景观资源作为一个地区的风貌不再局限于提高当地居民的环境质量,满足其精神需求,更是一种旅游资源,甚至影响区域的发展战略。

1.3 农业景观资源

农业景观资源是由农村周边自然环境、农业活动、农村聚落等自然、历史、人文因素共同组合而成的土地景观形态,是农村聚落周围河流、农田、沟渠、植物等要素共同呈现的视觉特征。农业景观资源是人类建立在自然景观基础上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具有生态功能的综合体,具有观赏、体验、教育、保健等开发价值。

2 农业景观资源利用的主要模式

2.1 观光农业

观光农业是以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貌、农民生活为主要吸引物,与旅游业相结合而形成的新产业。观光农业的导向是市场,基础是地域的优势,融合了直接效益、观赏效益、长远效益和社会效益。

2.1.1 发展历程。早于1855年观光农业的雏形在法国形成。1865年,意大利成立了“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用以专门给市民提供前往农村体验的机会,19世纪在欧洲逐渐发展,20世纪80年代兴盛。在美国,政府出台扶持政策,颁布保障型法律法规,辅助以农业基金协会及各州的农业行业组织的咨询指导、宣传推广、资金募集,各地区根据自身资源特色,建立起了有针对性的主题产品。在日本,观光农业发展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工推动,财政支持、国际合作由中央政府负责,地区规划、经营培训由地方政府负责。在韩国,由于其城市人口占比87%,且20世纪30年代起韩国的工业发展迅速,农业发展滞后,因而政府开始投资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同时银行为观光农业项目提供低息贷款,观光农业借势迅速发展。

20世纪80年代后期,深圳开办荔枝节,其他地区纷纷效仿,自此我国各种带有地域特色的观光农业开始发展起来。1998年,国家旅游局以“华夏城乡游”作为主题,提出“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做农家活、看农家景”的宣传口号,为观光农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2.1.2 发展方式。欧洲的观光农业已经从单一的观光农业园发展成了规模化的多功能、多层次的观光农业区和农业带。日本观光农业类型丰富,主要有乡野自然型、城市郊区型、民俗风貌型、教育农园型四种类型。我国的观光农业发展模式包括科教型、养殖型、参与型、生态型四种观光农业模式。

在具体建设方面,施叶冰从景观美学角度对丘陵地的观光农业提出评价体系,为观光农业的景观规划提供参考。高旺,陈东田等通过对山东蓬莱凤凰山庄的开发规划研究探讨结合山地的观光农业园的建设手法。徐海顺,卞新民等对城郊矿区废弃地观光农业生态规划进行了探索,提出了将观光农业与废弃地的生态恢复项目相结合的思路,探索区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

2.1.3 存在问题。通过对观光农业发展模式和现状的研究探索,发现存在许多问题,主要归纳为以下五方面:布局分散、规模偏小、内容单一、缺少规划、创意雷同。政府在观光农业发展中引导较少,因而在起初构建观光农业园时缺少了高起点规划,导致其发展中出现布局分散,规模偏小的问题。同时,缺少整体规划的开发对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的破坏,缺少高起点的规划导致山寨模仿,创意雷同,内容单一,缺少地方特色。

2.2 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是以农业为基础,以休闲为目的,以乡村自然、人文和社会资源为依托,以农业生产和乡村生活为载体,演化而来的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为游客和本地居民提供农产品和相应的服务。

2.2.1 发展历程。19世纪上流阶层中并不成熟的乡村旅游理念可算作美国休闲农业的萌芽。第一个休闲牧场在1880年正式成立,到1970年时仅东部就有500处以上的休闲农场,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时全美休闲农场已超过2000处。

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快速发展,休闲农业是20世纪70年代在台湾首被提出和开始发展的,受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冲击,农业发展逐渐趋于不利,因而促进了农业的转型和提升,台湾地区提出“三生”,即生产、生活、生态相互协调发展的休闲农业,目前休闲农场已超过3000多个,进入发展平稳期后的台湾休闲农业产业目标已从大量发展转变为品质质量提升,国际市场开拓和服务质量提高。随着近年来城市工作竞争日益激烈,人们收入的增加,PM2.5居高不下的现状,休闲农业满足人们对休闲消费意识增强和需求提高的要求,迅速发展。同时,政府也在积极推进休闲农业发展,编制了休闲农业发展规划,制定了相应的评定标准和管理条例。2011年,农家乐超过 150 万家,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园超过 2 万个,全年接待游客人数超过 6 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 1500 亿元,带动了 1500 万农民受益。2014年,农业部发布文件《农业部关于进一步促进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休闲农业管理部门提出目标任务,到2020年,在规模、布局、功能、特色、效益方面进一步扩大和提高,接待人次和营业收入年均增长要达到10%,全国农民受益面要达到3500万人。2016年,在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中再一次着重提出一二三产业融合,一村一品建设,推进休闲农业发展。

2.2.2 发展方式。在韩国,休闲农业的经典形式为“周末农场”和“观光农园”,以泡菜、大酱等具有韩国特色的东西作为特色产业,迎合参观者需求,辅助以绿茶静坐冥想、赤脚漫步森林等体验活动。在欧洲,“民宿农庄”、“度假农庄”最为突出,是将度假和农业结合,产生了露营农场、骑马农场、美食农场、教育农场等模式。我国台湾地区休闲农业大发展模式主要有自助菜园型、休闲游憩型、田园体验型。大陆地区休闲农业表现形式以农家乐、农庄、科技园为主。

在休闲农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等方面,王树进,陈宇峰通过对我国省域的发展数据的分析,得出休闲农业发展的空间相关性的结果,以此建立模型并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我国休闲农业发展在各省域之间具有较强的空间依赖性和正的空间溢出效应的结论。靳晓青以国家旅游局公布的359个观光休闲农业示范点为研究对象,揭示了这些示范点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就其发展模式进行了归纳。徐晖,周之澄等通过对北美国家休闲农业的研究,了解到乡土气息浓厚、重视居民需求、类型多样化以及信息化程度高为其最重要的特征,可以为我国的休闲农业发展带来启示作用。

2.2.3 存在问题。李娟,王健等通过分析认为我国目前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公地悲剧现象,市场秩序混乱,环境严重破坏,缺乏旅游创新型人才。陈磊,刘志青分析了中国休闲农业发展的现状特征后,总结得出存在的问题主要为政策支持力度弱,缺少指导和规划,区域发展差异大,从业人员观念落后,休闲农业产品缺乏特色,没有形成规模化建设,以及衍生的生态环境问题。

2.3 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指遵循生态经济学原理,在已有科学研究成果和传统农业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系统工程和现代管理的方法进行的农业行为,并根据已有的相关科学实践获得较高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具有良性循环、持久发展、低耗高效、集约化等特征。

2.3.1 发展历程。20世纪30年代中期,英国、日本等国生态农业开始迅速发展。20世纪50年代,美国对生态农业的管理和发展颁布相关法律法规,同时进行有力的财政扶持,开始实施农业“绿色补贴”,同时有雄厚的科研实力作为发展动力,美国生态农业实现快速发展,美国目前生态农场已经有2万多个。据世界有机生态农业联合协会(IFOBM)统计,截至2011年,全世界的生态农业种植用地已经从2007年的1900万hm2发展到了3300万 hm2。生态农业种植面积澳大利亚高居榜首,为680余万 hm2,中国排名第二,是唯一一个排名前五的发展中国家。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施生态农业建设。目前,生态农业建设面积已经拓展到1000万hm2左右,约占农业耕地总面积的12%。

2.3.2 发展方式。美国强调农业资源的可再利用,为维护自然资源的自然繁殖性控制农药、化肥的投放量。以色列水资源匮乏,农业生态环境恶劣,气候条件不利于农产品的生产,但是以色列却拥有 “欧洲厨房”的美称,其生态农业模式的特色是滴灌技术的应用,发展生态农业的目的是生产农产品的同时逐渐改造沙化土。德国生态农业要求采用轮作或间作等方式种植,使用天敌和机械除草法,坚决不使用化学合成的杀虫剂、除草剂、易溶的化学肥料、化学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

我国传统的生态农业模式主要为基—塘模式、台田—鱼塘模式、山区模式、庭院经济模式、水田农业。近年来发展了各种新型的生态农业模式,如北方 “四位一体”模式、南方“猪—沼—果”模式、西北内陆地区“五配套”模式等。2009年,網易计划创办生态养猪场,到2016年11月首次推出,1kg装猪肉礼盒以2161元成功拍卖,这是生态农业的一个非常成功案例。

2.3.3 存在问题。任淑荣提出目前缺乏相关法律来规范生态农业的发展、经济基础薄弱、对农业投入减少等问题。刘应元,冯中朝等认为我国生态农业的投入要素中存在大量的冗余,尤其是农业资金和农业劳动力。在实践方面,章家恩,骆世明认为存在着思想认识落后、技术资金不足、建设管理不到位等问题。

2.4 创意农业

创意农业是指利用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资源,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发挥文化内涵、艺术活动、知识创意、创新构思,研发设计出具有高文化品位、高知识化、高盈利性、智能化、特色化农产品或体现农村生活、生态的创意娱乐活动。

2.4.1 发展历程。20世纪90年代末期,创意农业在发达国家首先被提出,1997年,英国对创意农业提出了界定,属于21世纪的新業态。日本大分县从1979 年开始实施 “一村一品”农业活动,到目前为止,培育出的特色产品多达 336 种,接近创意农业活动。现在,日本政府每年都会组织美丽乡村建设大赛,包括故乡山村摄影、创意农村居住、乡村景观大赛等,激励创意农业发展。除此以外,还有一些自发活动,如大分县汤布院镇的“一头牛牧场”运动及“品尝肥牛大喊大叫大会”,体现了民众对农业的创意思维。

我国最早提出将创意产业理念与农业景观结合的是台湾地区,我国创意农业还处于起步和探索的阶段,目前大致包括特色农产品生产和农业与其他行业合作这两方面。台湾地区举办农业创意大赛,通过对农业体验活动进行设计,展示特色农产品和纪念品。在上海,有专门设置针对创意产业的集聚区。北京以创意为龙头,发展京郊农村的创意农业,通过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将农业与创意产业、旅游业紧密结合。

2.4.2 发展方式。荷兰为“高科技创汇型”的创意农业,利用高科技发展,荷兰农业的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新设备成果层出不穷,这又进一步推动创意农业发展,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圈。日本为“多功能致富型”的创意农业,因地制宜地发展创意农业,各地区均有其各自发展特色,功能齐备。英国的创意农业为“旅游环保型”,英国是世界上发展农业旅游的先驱国家,同时将农业与环保结合,在发展农业的同时发展旅游,传播环保理念。德国的创意农业为“社会生活功能型”,主要目的是服务居民的社会生活需求。

我国创意农业发展模式主要有农业资源替代型、农业过程利用型、农业废弃物利用型、农产品用途转化型、农业节庆开发型、农业生态修复型这六种类型。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田园综合体”,这是一种创意先导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融为一体的综合开发模式,将城市的资本与管理理念与农村农业发展相结合,是对创意农业发展的进一步推进。

2.4.3 存在问题。影响创意农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文化创意、消费人群、智能科技,相较于国外,我国创意农业目前存在投资依然较少,政府扶持力度不大,技术含量较低,农产品创意性缺乏,规模和集约化发展不够等问题。刘丽伟认为创意农业的运行与增值主要有农业产业各环节文化创意化、知识产权农业产业链高端化、发展模式转型化三条路径。夏宁,侯春生通过对广东省创意农业发展的研究,总结出其发展的思路为政府大力支持,形成规模效应,构筑产业链,利用科研机构和高校的科研资源,培养专业开发团队 。

3 发展建议与对策

3.1 标准化

政府引领,健全法律法规,行业内共同协商,建立行业标准。规范产业发展,完善农业景观资源开发利用的模式和方法,让农业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

3.2 生态化

生态化是实现农业景观资源价值的前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开发农业景观资源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做到开发和保护并重。

3.3 协同化

在产业结构方面,目前的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创意农业都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在进一步发展中,可以更多地将农业产业与文化产业串联起来,给农业景观资源赋予更多的人文精神和自然情怀。

3.4 园区化

扩大农业园区范围,完善农业园区功能,未来的农业景观资源利用应更多地与当前的居民需求相结合,将单一农业景观资源利用模式发展为综合的农业园区产品。

3.5 系统化

做好顶层设计,注重人才培养,根据地区的需求导向,因地制宜,规划先行。完善网络服务系统,将农业景观资源的利用智能化、信息化。建设田园综合体,让农业景观资源利用成为一个系统工程,提高利用效率,加速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建,吕慧玲,刘焱序,等.国内外多功能景观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球科学进展,2015,30(4):465-476.

[2]刘敏.泰山风景名胜区景观资源评价和景观营造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2.

[3]杨晶.基于3S技术的黑龙江省风景名胜资源综合评价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7.

[4]赵桂慎,贾文涛,柳晓蕾.土地整理过程中农田景观生态工程建设[J].农业工程学报,2007,23(11):114-119.

[5]付梅臣,胡振琪,吴淦国.农田景观格局演变规律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05,21(6):54-58.

[6]刘洁,葛志超,尚玲,等.基于景观格局分析的昌黎县基本农田分区[J].贵州农业科学,2013,41(10):102-106.

[7]田逢军.近年来我国观光农业研究综述[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26(1):107-112.

[8]黄梦晨.观光农业园的需求层次规划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16.

[9]罗桐香,刘显利.国外观光农业发展经验及中国发展模式[J].世界农业,2015(7):146-148.

[10]黄福江,高志刚.日本观光农业发展的特征及经验[J].世界农业,2016(4):139-143.

[11]施叶冰.丘陵地观光农业园景观设计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6.

[12]高旺,陈东田,董小静,等.结合山地景观开发利用的农业观光园区规划设计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8,24(11):290-293.

[13]徐海顺,卞新民,汤国辉.城郊矿区废弃地观光农业生态规划[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3):275-279.

[14]章敏妍,周学锋.我国观光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8(15):98-99.

[15]黄爱莲,魏小安.休闲农业与创意发展研究[A].2011全国休闲农业创新发展会议论文集[C].广西:中国农学会农业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2011.

[16]王树进,陈宇峰.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空间相关性及影响因素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3,14(9):38-45.

[17]徐晖,周之澄,周武忠.北美休闲农业发展特点及其经验启示[J].世界农业,2014(11):110-116.

[18]张玏,张玉钧.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休闲农业的比较研究[A].第十六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荆门: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区域旅游开发专业委员会,2012.

[19]李洪远.生态学基础[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20]靳晓青.我国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的空间布局和发展模式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1.

[21]张健.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与启示[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1):288-291.

[22]李娟,王健,任喆.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北方园艺,2014(9):214-218.

[23]陈磊,刘志青,赵邦宏.中国休闲农业发展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2):2644-2647,2656.

[24]曹志平.生态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21(1):29-38.

[25]任淑荣.世界生态农业发展探析[J].世界农业,2014(6):158-161.

[26]李伟娜,张爱国.美国发展生态农业的成功经验[J].世界农业,2013(1):92-94.

[27]邓宏泉.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J].农技服务,2017,34(12):172.

[28]车将.国外生态农业建设对比及其对我国生态农业建设的启示[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29]何艳桃.我国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及其发展趋势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1,50(14):2809-2812.

[30]汪斌,董亮,王飞.“网易养猪”对安徽省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启示[J].现代农业科技,2017(18):251-252.

[31]刘应元,冯中朝,李鹏,等.中国生态农业绩效评价与区域差异[J].经济地理,2014,34(3):24-29.

[32]章家恩,骆世明.现阶段中国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实践和理论问题探讨[J].生态学杂志,2005,24(11):115-120.

[33]夏宁,侯春生.创意农业促进广东新农村建设和发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8):389-394.

[34]周胜芳,李红,刘益曦.国外政府扶持创意农业发展的经验及启示[J].农业展望,2010(9):54-58.

[35]刘平.日本的创意农业与新农村建设[J].现代日本经济,2009(3):56-64.

[36]劉丽伟.发达国家创意农业发展路径及其成功经验[J].学术交流,2010(8):79-82.

[37]林炳坤,吕庆华.创意农业研究述评[J].经济问题探索,2013(10):177-184.

[38]覃善建.浅析观光农业园的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方法[J].农业与技术,2017(9):169-172.

[39]陈佳.地域特色观光农业园区建设模式初探[J]. 现代园艺, 2017 (1): 120-122.

[40] Sandhu H S, Wratten S D, Cullen R, et al. The future of farming: The value of ecosystem services in conventional and organic arable land. An experimental approach [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8, 64(4): 835–848.

[41] Gliessman S.Agroecology and food system change[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Agriculture,2011,35( 4) : 347-349.

推荐访问:景观 利用 模式 农业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