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英语语篇连贯理论研究

时间:2022-10-31 14:10:04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 本文追叙了英语语篇连贯理论的起源与发展历程,并讨论了该理论向多层次、多方向发展状况;介绍了英语语篇理论涉及的衔接理论与连贯理论的研究成果,区分了英语语篇衔接理论与连贯理论的差别,重点探讨了英语语篇连贯理论的核心意义,指出了英语语篇连贯理论的构式和价值。

[关键词] 英语语篇;连贯理论;研究

英语语篇理论研究的兴起并非“空穴来风”。该理论的研究得益于现代结构主义语言学。追根溯源,现代语言学之父、结构主义语言学的鼻祖索绪尔是语篇理论研究的启蒙者和发起者。而索绪尔是在亚里士多德哲学思想的启发之下,提出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索绪尔除了提出“历史语言学和共时语言学、语言和言语、纵聚合和横聚合”语言学观点外,他还明确地指出语言存在内部语言与外部语言之分;语言研究必须与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研究结合起来。后来布龙菲尔德的描写语言结构理论,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韩礼德的语言理论等极大地推动了英语语篇理论研究。英语语篇理论研究在国外兴起是在上个世纪60年代,80年代传入我国。虽然英语语篇理论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成果,但该理论的研究方兴未艾,研究潜势很大,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在不断地得以拓展。

一、英语语篇理论的多层次、多方向研究

到目前为止,英语语篇理论更加丰富多彩,其研究向多层次、多领域发展,涉及面愈来愈宽广,如语音学、韵律学、词汇学、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符号学、语法学、修辞学、文体学、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交际学、翻译学、教育学、逻辑学、美学、人类学、民俗学等。在研究中,我们发现,英语语篇理论虽属于语言学研究范畴,虽然基于词汇学、句法学、语法学、语义学、语用学,社会语言学、逻辑学、心理学、符号学等学科,但又超越以上学科,形成了较为独立的、完整的、系统的学科,同时又与以上学科发生交叉与共建。

二、英语语篇的定义与语篇理论构式

那么,语篇是什么呢?根据C. Fillmore的观点,“语篇是人的语言能力所产生的任何完整的产物”。英语语篇理论认为,一个语篇(text, discourse)可小可大:语篇可小到一个词语、一个短语、一个句子;语篇可大到一篇文章,一部作品,一套书,甚至可以是一个作家终生创作的作品、一个流派撰写的著作。

语篇由“三维关系” 或“三个元素”构成,即“语篇互文性、语篇内涵关系和语篇外延关系”。语篇必须具备语篇性。语篇性的一些基本要素是,“任何语篇须满足Beaugrande & Dressler (1981)提出的语篇和非语篇的七项标准:衔接(cohesion)、连贯(coherence)、意图性(intentionality)、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信息性(informativeness)、情境性(situationality)、互文性(intertextuality).”丁言仁认为语篇性应该具有至少三个条件:“A text must be a meaningful whole. A text must have a lexical network that carries the meaning embedded in the text. A text must have a grammatical cohesive structure in which the sentences are related and mutually reinforcing.” “语篇的另一个重大特征是互动性因素,即action→←reaction=interaction,只有在此状态下,语篇交际功能才能得以实现。”语篇的呈现形式多种多样,有“独白”、“对白”、“旁白”。胡壮麟总结了韩礼德语篇理论观点,指出“在使用时的语言有三个纯理功能,即概念的、人际的、和语篇的。语篇功能对其他两个功能有促进作用,使语篇能根据语言的特点产生。”语篇内部的语义关系呈现出相互关联、映射、制约状态。

根据英语语篇理论最新研究表明,语篇理论主要分为两部分:衔接(cohesion)与连贯(coherence)。据研究成果证明,衔接和连贯理论主要是指“内指”与“外指”涉指。“外指”主要是与“连贯理论”相关。“内指”与衔接理论相关。“内指”又细分为“前指”与“后指”。“内指”是指文本内部语言指示词语的互相指代来实现,无论是语篇中的“前指”与“后指”,文本中定能寻到“先行词”或“后行词”。“衔接”是指文本内部呈现出的“前言搭后语”或“后语搭前言”的状况。“前言”与“后语”是“靶子”与“箭”的关系。“靶子”,即被指代的词语;“箭”,即“指代词”。语篇衔接理论研究认为,如果没有“靶子”,就没有“箭”,反之亦然。“靶子”与“箭”具有必然的关联性。因此,可以得出结论,衔接是语篇的表层结构。

在此,有必要分清文本(包括口语)内部语言(internal language of text)与内在化语言(internal language, internalized language, I-language)的关系。文本内部语言,特指呈现在文本里文字符号。而内在化语言的是乔姆斯基最先提出的。他认为,内在化语言是指“个人心理一部分的语言,个人掌握这种语言的知识,学习者所习得的、说话人—听话人所使用的都是这种语言”。从韩礼德所认定的情况来看,内在化语言具有较大的语言“连贯机制”成分。

语篇连贯则指的使用词汇手段、语义手段、语法手段、逻辑手段来勾连句内、句间、段内、段间、文本内,文本间的意义。因此,我们认定,连贯具有两层意义,一是指包括“衔接”在内的连贯,二是专指文本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连接手段。

三、英语语篇连贯理论及理论内核

程晓堂总结了语篇连贯理论并做出了语篇理论树形图:“语篇连贯由概念连贯(正常性、描写顺序、话题延续性、连贯关系)、人际连贯(角色定位、知识预设)和语篇连贯(主位结构、信息结构、命题宏观结构、语类宏观结构)”(构成。他总结了连贯性的“六个统一”:即“连贯是显性与隐性的统一;连贯是形式与意义的统一;连贯是静态与动态的统一;连贯是内部机制与外部机制的统一;连贯是微观连贯与宏观连贯的统一;连贯是局部连贯与整体连贯的统一;连贯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结论是,连贯性就是语篇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综合表现形式。

与语篇连贯手段相比之下,语篇衔接手段(主要以文本语言符号或指代词为主)较为容易研究、归类、总结及运用。而语篇连贯手段,如前述,主要靠语义手段、逻辑手段来实现。对语篇内涵的理解,主要是靠信息发出者与信息接受者的一种信息共同认可、约定,即双方达成一种“共识”、一种“默契”, 一种“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沟通。研究语篇连贯理论须涉及到语义学、语用学、心理学、认知学、交际学、社会学、哲学、人工智能、人类学等学科,方才透彻地领悟到语篇的深层意义,即隐含意义。

研究表明,语篇连贯机制理论主要探讨信息发出者与接受者,即“对话者”的“信息共享”、“知识共享”的问题。语篇理论认为,信息共享基于知识共享,知识共享是信息共享的前提。陈忠华等指出:“知识是一种心理状态,具有模板表征。” “知识可以表征为框架。知识可以取图式这种构型。知识可以表征为计划。知识可以表征为脚本。”由框架理论、图式理论、计划理论、脚本理论构成的“知识模板”成为了破解语篇连贯手段的重要法宝。语篇中的信息交流,特别是信息交流的连贯性(有效性、成败)取决于“对话者”对己方和对方、客观世界(言外世界)的一种“认知”。语篇是否连贯依赖于“对话者”已知信息、共享信息、客观世界信息、上下文信息等“知识”。换言之,“对话者”的成功交流主要取决于双方利用“旧的知识”、“储备知识”。

结语:英语语篇理论源于结构主义语言学,得益于数代语言学家、语法学家、修辞学家、心理学家、逻辑学家、哲学家、人类学家等孜孜不倦的探索与奉献。英语语篇理论主要揭示语言的“衔接机制”和“连贯机制”。连贯机制理论的探索主要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互文性理论等高相关,并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多样性、综合性。英语语篇连贯理论研究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该理论研究的前景十分广阔,具有十分重大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英语语篇连贯理论如同“透视镜”和“粘合剂”,可以探知英语语篇的成分、构式、构架;可以提高语言使用者表达的有效性、可信性;可以促进语言学及相关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可以拓展人类思维的广度与深度,提高语言使用者的认知能力并有助于破解认知世界的奥秘。

参考文献:

[1]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2.

[2]R.R.K.哈特曼等·语言与语言学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3.

[3]陈忠华,刘心全,杨春苑·知识与语篇理解[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9.

[4]唐叶青·语篇语言学[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1.

[5]丁言仁等·英语语言学纲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2.

[6]王向东·英语语篇分析理论研究[J]成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6.

[7]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4.

[8]戴维·科里斯特尔·现代语言学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7.

[9]程晓堂·基于功能语言学的语篇连贯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3.

作者简介:黄芬(1990—),女,籍贯:湖北省咸宁市;西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英美文学。

王向东(1954—),男,籍贯:山东省东营市;西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英美文学。

推荐访问:连贯 英语 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