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形式及研究

时间:2022-11-01 11:10:05 来源:网友投稿

现时代的高校经过近十年的扩招和快速发展,在校大学生已颇具规模。由此带来的直接影响便是课堂规模变大、学生水平的日趋参差及课堂秩序的操控变难等问题。加之大学课堂教学内容的专业性比较突出,难度有所增大,使许多学生逐渐丢失了对所攻专业的兴趣,给传统大学课堂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带来了挑战。因此,有必要引入新的理念和思想,探索一些新的途径,以改变大学课堂教学的被动局面。笔者认为引入研究性学习理念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

1 立足大学课堂看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近些年在我国教育界,尤其是基础教育视阈中出现的热点课题,经初步的实践检验,其对素质教育的强大推动力已有所显现。以学习中的探索为主,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作为主要目的和方式的学习,都应视为“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主要是带着问题学习,围绕着问题学习,为了解决问题或探索问题的解决方式而学习。

研究性学习,改变了单一的接受性学习,学习不再是被动的行为。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创造性。提倡研究性学习,带来了学习方法的改变,有利于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把这种新的学习理念和方式引入到大学课堂教学中极为迫切。但,这种迫切需求的背后,还需要我们理性地去思考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贯彻落实研究性学习的指导精神。

2 大学课堂渗透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

大学课堂较之中学课堂在学习任务、学习环境、教师的教学风格等都有明显区别。相对而言,大学教学主要具有教学内容的专业性、教学方式的灵活性、教学资源的广拓性等三个鲜明特点。

2.1 教学内容的专业性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确立提供了便利条件

中学课堂教学是完全围绕升学这一首要任务展开的,主要学习基础性学科综合知识,各学科基本并重;而在大学阶段,以就业为主要目的,学习任务以专业知识为重点。尽管大学低年级没有取消基础性学科知识,但其深度和广度均已远远超过中学所学。大学高年级专业课程门类、教材内容和课堂信息量大大增加,许多课程的内容与现代科技的前沿更加接近,教学内容的专业度和难度均有很大提升,这对教和学双方都提出了更高要求,但也为开展研究性学习带来了先天优势。研究性学习注重课题研究,着重学生的主动探究学习。专业课程不再像中学基础课程那样过于强调逻辑性,而是有一定的宽度和跨越性,为设计小课题提供了便利,达成研究性学习目标。

2.2 教学方式的灵活性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了广阔平台

大学课堂中是教与学方式灵活。作为“纯粹”的知识传授场所,学生卸掉了中学时片面追求成绩的重担,很大程度上历练了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有了更大的空间去主动思维。在“学”的同时,不同程度上包含“研究”的内容和性质。

2.3 教学资源的广拓性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与中学相比,大学有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功能完善的阅览室和仪器完备的实验室;有知识密集、擅长科研的教师群体。更为重要的是某些专业还有德高望重的学术大师。除课堂教学之外,大学还经常举办各种形式的学术报告、讲座、研讨会;有与学生关联密切的形式多样的社团组织。这些资源都为大学生的学习尤其是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浓厚的氛围和有力的支撑条件。

3 现时代大学课堂渗透研究性学习理念的实施策略

大学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模式有很多种,浙江大学王素文老师在《大学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特点与模式》[1]一文中有详实论述可资借鉴。现时代大学课堂渗透研究性学习理论的实施应该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入手。

3.1 研究性学习应以学生的主动性为前提

研究性学习必须以学生的主动性为前提,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就不会有持久而成功的研究性学习。学生永远是教学的主体,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成效不可能好。近年来就业形势的严峻,使学生感受到更大的压力,这对于很多学生来说,都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但不应否认,还是有部分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够。

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有四种:

其一,部分学生缺乏理想,缺乏追求。在学习上没有高的要求,也没有持久不衰的动力。研究性学习是需要高度的自觉性、顽强的刻苦精神和坚强的毅力的学习,低标准的要求,得过且过的生活方式,是不会注重研究性学习。学习必须有刻苦的精神。老一辈的学者,无不具有刻苦的精神和坚强的毅力,像著名学者胡士莹先生那样,“三年的大学生活,除难得在假日游览南京名胜外,终日在图书馆埋头苦读,搜集资料,写作诗文”[2],现在不少大学生已经难以相比了。其二,部分学生对所学的专业兴趣不大,始终没有主动要求。有一句话还是有道理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诚然,一个人具有学习主动性的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持久不衰的兴趣,终究是诸多原因中十分重要的一种。其三,部分学生不重视对自己能力的培养。研究性学习培养独立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的学生缺乏这种能力,又恰恰是不重视不追求培养这一。其四,是一个客观原因,有些学校课时安排过满,再加上太多的课外活动,学生能用来自己支配的时间太少,在这种情况下,学习的主动性当然也就很难谈起。高校的学习,更重在自主,要求有自己的目标和计划。学生具有较大的个体差异,只有允许有较大的个人空间,才能使个人有较大的发展。而有的学生,他们只是听课,按照要求“完成任务”,而很少去图书馆。

研究性学习,要求内容的开放性,而内容的开放性与学习的主动性之间,有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要是在开放的学习内容中去寻求更大的发挥。学的开放性,就是学习内容外延的扩大。

著名老一辈文学史家杨公骥教授(1921—1989)谈他的学习时说:“我学习中涉猎的科目之所以如是庞杂,并不是出于计划,而是被学习中的疑难所牵引。其情形往往是,始则由一点疑难出发,继之跟踪求索,进而扩延,终于跳槽越界。”他还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由于我母亲生我时是难产而死,所以隐痛在心,总想探讨个究竟。为此曾在湘雅医学院借了一堆妇产科医书仔细阅读。读时,阅文观图,一面恍然大悟,一面冷汗淋身。……以后,由此扩延开来,我看了不少关于生理学、解剖学、遗传学、古人类学、性心理学、婚姻史、一般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以及民族民俗、图腾禁忌等方面的文章。当我以后从事人文科学的研究时,这些不意中得之的知识都成了我库存的有用材料。”③学习的主动性,最基本的是要勤于思考。好学的人随时都在思考,任何问题都会引发他的思考和寻求解答的冲动。2000多年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④史学家张维华(1902—1987)也就思与学的关系谈过他的体会:“在学习过程中学与思要好好的结合起来。思而不学流于空洞,学而不思,也必然深入不下去,不能发现问题,理解问题,自然也就谈不上解决问题。在我的经验中,有的时候觉得思重于学,如不深思深虑,对于自己学习的是不会达到融会贯通的地步的。”⑤

3.2 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指导

毫无疑问,研究性学习和任何内容、任何方式的学习一样,最终必须通过学生本人的努力才能得以实现。在这方面,是无法越俎代庖的。但是,教师负有引领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责任。这也是教师之“教”,为师之“为”的根本任务。

教师对于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引导,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随时强调和提醒学生,不要忘记大学生的学习应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这样提醒是很重要的,也是必要的。尤其对于刚刚进入大学的学生来说,很容易产生学习上的依赖性,忘记了自己应当和必须具有的主动性。如果没有学习的主动性,也就不会有研究性学习的自觉性。因此,教师要经常地提醒学生,把研究性学习的热情和方法贯穿于大学阶段的始终。二是向学生传授研究性学习的经验。在本学科的前辈、名家中,有很多在早年学习中坚持研究性学习的成功做法,教师应经常对学生介绍他们成功的经验。其实,作为教师,也是过来人,自己一定也有这方面的体会,完全可以将经验体会传给学生,使他们在听到以身说法的亲切感中,易于吸收自己老师的成功经验。三是对学生研究性学习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对于并不习惯研究性学习的学生来说,研究性学习会遇到较多的新问题,存在较大的困难,特别需要教师的指导。研究性学习即是学习,就是在实践中学习,通过学习增长才能。如何研究,如何学习,都要教师给予指导和帮助。特别是如何选定课题,如何寻找资料,如何在研究中深入,如何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都是指导的重点。四是关心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为他们进行研究性学习提供帮助,帮助他们解决具体的困难。在当前的情况下,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还是有较大的困难的,有的单靠学生去解决是不容易的。教师应当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例如,在学生遇到资料上的困难时,教师是有可能提供帮助的。五是着意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努力提高自己的指导水平。教师也应不断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提高自己在这方面指导学生的能力。“研究性学习”古已有之,但对于“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还刚刚开始。对于大学师生来说,如何更科学地进行学习,如何将研究性学习的功效尽可能地发挥出来,还是一个有待很好探索的问题。

总之,正如本文标题所识:研究性学习是大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同时也完全可以说:指导大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使学生主要通过研究性学习不断提高能力和综合素质,是大学教师的基本任务。

参考文献

[1] 朱永兴,徐亚东,主编.中国教育家展望21世纪[m].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2] 霍益萍.研究性学习—— 实践与探索[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

[3] 胡永生,主编.中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与范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注释

①王素文.大学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特点与模式[J].教育发展研究,2007.

②胡士莹先生事略[m].中国当代社会科学家,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

③杨公骥.自传及著作简述[m].中国当代社会科学家,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

④论语·为政.

⑤张维华自传[m].中国当代社会科学家,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

推荐访问:研究性学习 形式 大学生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