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从《茶馆》英译本的翻译实例评文学作品的等效翻译

时间:2022-11-01 14:40: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文学作品翻译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剧作家老舍三幕剧《茶馆》(1957)里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元素对于翻译者是个不小的挑战。结合等效翻译理论,本文客观地评析《茶馆》两个英文版本文化信息翻译的差异。本文目的不是要得出采用哪个版本更好的结论,而是研究等效翻译理论在文学作品中较好的应用实例,并且讨论在具体作品中可以采取的策略。

[关键词]文学作品;等效翻译;英译本;《茶馆》

17世纪AFTytler第一次提出等效翻译理论。他认为优秀的翻译作品中源文本中重要的思想观点通常都已经完全转化至目标语文章中了,目标语受体能够得到像源语受体从源文本中得到的一样清晰的思路和强烈的感觉。(金堤:2000:14)前苏联的翻译学家AVFedorov提出翻译必须自然并且语言的使用必须符合目的语的标准, 即译文在语言和风格上应与源文本相当。20世纪70年代翻译专家JI.C.Barhudarov在Language and Translation中把翻译当做是一个把原文内容保持不变地从源语言转换为目的语的过程。他同时指出保持内容不变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不可能达到100%的等价。(1998:127)

翻译学家Eugene ANida认为所谓翻译,是指在译语中用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的语言对源语信息进行再创造——首先是就意义而言,其次是就风格而言, 即动态对等和功能对等。(1)“目的语言和目的语受体之间的关系应大致与源语和源语受体之间的关系相当。正是这种双重关系为动态对等提供了基础”。(Nida:1984:85)(2)“等价”不能按其数学意义理解,而只能是以接近的形式理解,也就是在贴近其功能特性的基础上。(Nida:2001:87)

金堤是另一位等效翻译理论的专家,他很欣赏认同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中的独特视角,但他认为,翻译的功能对等理论不适合文学作品的翻译,所以他提出等效翻译理论。等效翻译是指目的语文本对目标受体的影响应与源文本对源语受体的影响基本等同。(金堤:2000:24)金堤认为,等价是一个相对概念,并不意味着完全对等,而是意味着达到一种最接近的源文本对源语受体影响的效果。在等效翻译中,源语文本和目的源文本的形式可能有点不同,甚至是完全不同的,但是像源语受体一样,目的语受体也能顺利地从译文中获得相同的或大致相同的信息,其中包括文章主要精神、具体的事实以及语境氛围等。

三幕剧《茶馆》(1957)不但是剧作家老舍的巅峰之作,同时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故事发生在一个北京茶馆——裕泰茶馆。全戏跨越三个时期: 第一幕发生在1897年早秋。那时的茶馆生意兴隆,来自各行各业的客人都在那里喝茶。王利发是位年轻的老板,精明能干,他在茶馆里到处都贴上标语写着“莫谈国事”。但“国事”在茶馆里到处都是。第二幕是在十多年后,茶馆经历了巨大的改变,前半部分卖茶而后半部分变改成了一个学生公寓。虽然茶馆里的一切都变了,但是茶馆的命运却没有改变。警察、特务都想从王利发的收入中分到一杯羹,所以茶馆里从来没有片刻的安宁。第三幕是抗日胜利后。美国军队和国民党特务称雄的时候,茶馆的境况变得越来越差。虽然王利发一直都很温顺,但是最后他还是无奈地选择了为自己撒纸钱,上吊自杀了。

《茶馆》有两个英文版本。一是英若诚1979年翻译的并由中国翻译出版公司于1999年出版。英若诚是翻译家、演员和当时中国的文化部副部长,通过将中国戏剧作品翻译成英文及将国外作品翻译成中文,来推动新中国的戏剧国际化。另一是约翰·霍华德翻译由外文出版社于2001年出版的。约翰·霍华德是加拿大人。虽然他是一个外国人,但在台湾和中国内地工作多年,很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也希望通过翻译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

《茶馆》浓缩了旧中国五十年的社会变迁,记录了来自各行各业的六十多个角色以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些人物都聚集在裕泰茶馆,他们生活的变迁已然成为一个反映当时中国社会状况的写照。茶馆这“室内的小世界”反映了 “外部的大世界”。

在第一幕中用了许多“爷”字,这是满族人称呼年长者或有权力权威的人的习惯,这在英语口语中是找不到的。如德爷,您后面坐。

Master Erdez,why not take a seat in the inner courtyard now? (英若诚)

Sir,why dont you join them in the inner courtyard? (约翰·霍华德)

这部剧语言的口语化特点使翻译《茶馆》中这些口语的工作成为译者的一大挑战,而要使翻译保持人物个性特点更是难上加难。二德子认为常五爷在说他的坏话,所以和他吵起来。茶馆掌柜王利发试图阻止。由于二德子是皇宫里的人,王利发必须向他表示尊敬。所以为了表达出这种关系及人物的特点,英若诚把“爷”翻译成“Master”,而霍华德将之译为“Sir”。根据字典里的解释,二者都将对听者的尊敬表达了出来,但是“Master”指的是那些有别人为他工作或在他的管辖之下的人,很显然,它并不符合王利发和二德子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使用“Sir”看起来似乎能更好地表达这些方面,然而,霍华德省略翻译了“德”字,也未能达到等值。其次, “爷”这个字表达出了一种亲切感,因为二德子是一个茶馆的常客,王掌柜跟他很熟,那么这种称呼将会缩短他们之间的距离,有助于王掌柜劝架。所以霍华德的翻译还是有不足之处。

在戏里,出现很多的口语化的成语。例如,刘麻子:告诉你过了这个村可没有这个店,耽误了事别怨我!快去快来!

Pock-Mark LIU:Im telling you,you wont find another chance like this.If you lose it,dont blame me! Youd better get a move on.(英若诚)

POCKFACE LIU:Im telling you,this is your only chance.If you miss it,dont blame me.Hurry up.(约翰·霍华德)

这些话是康顺子和刘麻子之间关于把康女儿卖给庞太监的价钱的交涉。 刘麻子努力说服康顺子立马决定,以免事情有变而导致他无法赚到预计的钱。比较这两个翻译时,我们首先要了解 “过了这个村可没有这个店” 这个成语的中文意义。实际上,这个习语的意思是这个机会是很少的,指人们很难在其他地方和其他时间得到同样的机会。英若诚的翻译比霍华德的更接近原意。另一点要指出的是,“村”“店”的翻译,这两个字直接转化为“village”和“store”。两位译者在翻译时都采用了意译来避开对这两个字的翻译。虽然他们未能达到形式的对等,但他们在翻译中都保留了源语意义,也做到了文化对等翻译。 再如,李三,沏一碗高的来。

Li San,a cup of our choicest tea.(英若诚)

Third-Born Li,a bowl of our finest.(约翰·霍华德)

首先,“高的”包含文化意蕴。很明显,我们不能采用字面翻译。为了做到忠实于原文信息,两位译者都选择了意译。由于它是一个不可避免的文化障碍,这里是不可能实现绝对对等的。这种损失在翻译过程中似乎不可避免。当时中国仍处在封建社会,所以人们有高的比低的好这样的观念是很常见的。对于中国人而言,“高的”很容易理解为其引申义。而对于目的语受体,翻译成“the choicest”和“our finest”仅仅表达出“最好”这个意义,这里的最好指的是茶叶的质量。所以我们对这两种译本的评价只能是,它们做到了对源语信息语义方面的等效。

庞太监:说得好,咱们就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吧!哈哈哈!

Eunuch Pang: Well said! Lets both try our best,and see what happens.Ha! Ha! Ha! (英若诚)

EUNUCH PANG: Nicely said.Like the Eight Immortals crossing the sea,we each have our own strengths,eh? (Laughs heartily) (约翰·霍华德)

中国成语“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它讲述了一个中国神话传说,话说八仙要穿越大海,他们每个人都显示出自己的法术和力量。霍华德保持原文的形象,并将之翻译成字面意思。结果给读者一种异国文化的感觉,同时也使读者理解原文变得更加困难。英若诚则采用了意译,把它翻译成“尽力”,这是原文信息的隐含意义,尽管它不能达到语言形式的对等,并且避开了对文化元素的字面翻译,但它考虑到了读者的理解,实现了动态对等。

吴祥子:哈哈哈哈!松二爷,你们的铁杆庄稼不行了,我们的灰色大褂反倒成了铁杆庄稼,哈哈哈!

Wu Xiangz: Ha! Ha! Master Song,your bannermens subsidy used to be a sure source of income.Well,thats all gone now.But our gray gowns proved a better bet,eh? (英若诚)

VU XIANGZI (laughing): Second Elder Song,you bannermens stipends have dried up,but our “Grey Gown Department” is flourishing better than ever.(约翰·霍华德)

在中国文化中,“庄稼”(作物)代表“栽培的植物或农产品,如谷物、蔬菜、瓜果”,这是农民最主要的经济来源。所以这样的比喻词“铁杆庄稼”是用来指一个稳定的收入来源,原因是在清朝满族人可以定期领取生活费。然而,在清朝的统治被推翻,“中华民国”建立之后,这种特权被政府取消了。很明显,两位译者都很熟悉这个历史背景,所以他们把它翻译成“八旗子弟的生活费”和“八旗子弟的补贴”。虽然这把源文本的隐喻翻译成一个明喻,但是这使读者更容易领会原文的含义以免被隐喻词误导。

等效翻译主要重点在于强调目的语受体的反应,并且大家都承认忠实是翻译的基本原则。然而,由于他们试图达到等效的侧重点不同,所以他们的翻译也有所不同。另一方面,因为存在文化和语言的差异,所以等效永远不可能是完全绝对的等效。因此,在翻译具体作品时,译者不可避免地要在翻译的不同效用中做出选择。《茶馆》是中国一段特定历史和文化的写照。当译者在原文中碰到的文化形象无法在目的语中找到与之对应的文化形象时,是无法同时保持语义对等和文化对等的,这时必须做出选择。无论他们选择哪一个,他们都将会失去另外一个。而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努力在翻译中运用与源语最贴近的自然的目的语言,尽可能地将整个作品再创作成与原作者创作相似的作品。

[参考文献]

[1] Howard Gibbon John.Teahous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Press,2001.

[2] JI C Barhudarov.Language and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8.

[3] Jin Di,Nida Eugene A.On Translation[M].Beijing:China International Translation Corporation,1984.

[4] Nida E A,Charles R Tabe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Leiden:E J Brill,1982.

[5] Nida E A.Language and Culture[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6] Venuti Lawrence.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M].London&New York:Routledge,1995.

[7] 金堤.等效翻译探索[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8] 李田心.不能用“等效”原则解读奈达的翻译理论[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5:72-73.

[9] 沈苏儒.论信达雅[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10] 老舍.茶馆[M].英若诚,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作者简介] 尧文群(1976—),女,江西南昌人,中南大学外语学院硕士,华东交通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及语言应用学。

推荐访问:茶馆 翻译 文学作品 实例 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