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支点

时间:2022-11-02 09:05:03 来源:网友投稿

以信仰为支点,以道德心与实践为半径,画一个圆,便是对"人道","天道"最好的诠释。

----题记

近年来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一些道德滑坡的现象:"毒奶粉""地沟油""有色馒头""小悦悦事件"等,警示着我们当前社会的信用危机和道德滑坡。那么,当前社会道德的病根到底出在哪儿呢?

也许是社会财富分配不公造成的贫富差距,使得人们仇富的心理日益严重;也许是文化道德建设没跟上,加上相关法律不健全导致了道德滑坡,我以为根本的原因在于现代有些人信仰的缺失,心灵的无处皈依。

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然而现代科技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理性的知识却也带来了弊端。一些人并不相信有什么因果报应,因为科教书上说那是"迷信"。 当自然被具有科学化的语言解剖时,当被歪曲了的所谓"无神论"被大肆宣传时,这些人善恶信仰的精神支点倒塌了,变得无所敬畏。

那么,人类精神的支点--信仰是什么呢?信仰不是迷信,也不是简单的神论性的宗教崇拜,而是对万事万物存在惟一性真理的坚定不移的认定。通俗地说,也就是对真理、善法、与美德的坚定追求。这种追求让我们对自然规律和道德法律怀有敬畏之心,而常怀感恩常怀虔诚。

信仰是对真理的追求,而非迷信。早在春秋时期,儒学就对信仰和迷信有了不同的定义。《论语·雍也》里曾说道"敬鬼神而远之。"我的理解是,鬼神也就是迷信之事,不问其有无,可以去敬,以敬鬼神之心敬人事。圣人孔子认为人活着是有天命的,这个天命尤以使命为重。从向善到择善到至善,你只有敬畏这个使命,才不会有丝毫懈怠和轻忽,不会有侮慢之心,才能够每天认真去实践,去自我反省,人格才会趋于完美。在儒家学说中,鬼神和天、天命常常不是同一层次的问题,信仰不等同于我们所认为的"迷信"。

信仰是人类精神大厦的支点,是道德心的后盾。生活中总有桎梏,但一个拥有信仰的人,是耿介的,不会随波逐流,他会对自己的行为与思想有所约束。现代著名居士、漫画大师丰子恺先生一生追随弘一法师,皈依佛教,在黑暗社会的"无常"命运中仍坚持出淤泥而不染的个性,在洞察世事幻象与不可执着后,走上了一条委运任化、随缘自适的道路。他的"随缘"并不是随波逐流,而是参悟后对人生的主动应对。人字由一撇一捺构成,左边的一撇是人的躯体,右边一捺则是支撑整个人格大厦的支点--精神信仰。没有精神的支点,一切都会轰然倒塌,诸如上述信用危机、道德滑坡现象就不足为奇了。

信仰是实践的源动力。正所谓"举头三尺有神明",当信仰深植到一个人的灵魂深处时,那么在面临利益诱惑,甚至生命威胁时做出的抉择,一定是无悖于信仰的。使中国肝胆外科站在世界最前沿的医学泰斗吴孟超先生,总是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要求医生用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治病,这是他对高尚医德的追求;一生清廉履职忘我奉献的好书记杨善洲,22个春秋义务带领大家植树造林5.6万亩,这是他对"至善"的坚守;奋力救下坠楼婴儿的"最美妈妈"吴菊萍,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我只求无愧于心",那是她对生命的敬畏之心。

罗曼罗兰说得好:"人,不能没有信仰。"一个没有信仰的人是可悲的,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没有未来。如果说信仰是人类精神大厦的支点,现代文明是杠杆,那么,没有了信仰作支点,杠杆永远撬不起人类的精神大厦。

推荐访问:支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