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寻找另一种声音

时间:2022-11-02 17:15:02 来源:网友投稿

教育本身是诗性的事业,学习也是弥漫着乡愁的心灵旅途。然而,我们却在应试、理性、政绩的旗帜下,迷失了教育评价的本来路径。充满复杂图景的教育评价,被简化成学生成绩的排名、名校录取的人数等结果性评价。教育管理者、教师、家长、学生都将自己的关注点凝聚其上,使得教育价值异化,教师心理异化,学生行为异化!这着实令人扼腕顿足,唏嘘叹息。我们是否可以反思一下当下的教育评价视角?它是压抑学生的基点,还是解放学生的起点?

毋庸置疑,我们已身处现代信息社会,当前的学校教育也正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并开始了从传统到现代的实质转变。它的标志有三:第一,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即全面性;第二,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即差异性;第三,关注学生的主动发展即主体性。在这种充满人文气息的价值背景中,我们是否可以回望教育之途,寻找教育评价的另一种声音?

一、何谓“非正式教育评价”?

斯塔弗尔比姆有句经典之语:“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证明(prove),而是为改进(improve)。”而我们传统的评价恰恰过分强调了甄别与选拔的功能,过分关注了学生的学业成绩,教师的教学业绩,甚至仅仅凭借几份试卷就做出评判。这种结果性评价的弊端很明显,既不能充分调动主体能动性,又无法关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极大地压抑了生命的活力与潜能的开发。因此,我们得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这就敦促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技能等级等正式教育评价,更要关注师生日常交往生活中的非正式教育评价。通过两者的互补互动,不断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所谓非正式教育评价,是指师生、家长及教育管理者在日常交往互动的教育行为过程中,依据一定的价值标准,以观察和交流为主要方式,于有意或无意之间形成对他人、自己、教育现象的某种判断并加以反馈的一种评价方式。

这是一种日常的、自发的、去规范的评价活动,它往往没有预设或明确的评价目的,采用的方法比较灵活、开放,没有严格的操作程序,也缺乏清晰的评价过程,其结论比较亲切随和。它所提供的是全面的、活生生的信息,有些是通过点滴的印象逐渐汇集形成的。它也完全符合教育评价的本质特点,即在对事物了解基础上的价值判断,理应成为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非正式教育评价的特点

1.方法的灵活性

我们深知,正式教育评价有着严格的评价体系,无论是鲜明的目标,还是规范的程序或是科学的分析。但有时显得过于烦琐呆板,缓慢固执,不足以应对复杂多变的教育场景。课程、环境、教学与评价之间被处理成线性关系,缺乏内在立体的有机联系及有效及时的反馈调节,只看到有限的可测量的外在行为目标,而忽视成绩背后不同的动机取向、学习兴趣、努力程度、学习策略、意志品格、个性人格……事实上,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更多地要求我们对师生表现、教育现象进行当下评价并即时反馈。评价的内容涉及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评价有时是维持学校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有时是激励师生自觉成长的需要,有时又是诊断师生不当行为的需要,等等。所以,为了调节即时发生的教育行为,为了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我们必须舍弃正式评价过程中的复杂程序,快速、灵活、综合运用各种评价的方法,收集新鲜的常生态的教育信息,发挥非正式性评价的特殊功能。这种评价是在真实自然的情境中进行的,关注的是动态发展的过程,没有固定的结构和严格的程序,也缺乏明确的评价目的,缺乏对评价情境进行预先的设定和控制,在方法的运用上带有很大的随意性、自发性、去规范性。

2.情境的广阔性

非正式评价由关注教育结果转向关注教育过程,是在更为广阔的背景下考察师生的个性发展,是在更真实的情境下实施教育评价,是形成性评价与针对性调整有机结合为一个整体运用的过程。我们不仅要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状况,更应关注学生在学习或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和智慧,以及教师在对话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教学机智与实践智慧。不把被评价对象看作一个孤立的实体,而是把他放在教育这一整体中去理解、解释;不只研究评价对象的表面现象,还应试图理解现象背后存在的意义,并重视问题背后的原因分析。我们必须认识到,人既是先天与后天、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理性与情感等多种因素相互联系的完整个体,又是与他人、集体、家庭和社会等外部环境有着广泛而密切联系的现实的人。因此,在非正式评价中,切忌只顾一点而不及其余的片面做法,尽可能分出阻碍个体发展的各种负面因素并采取相应对策予以克服。当然,即使是非正式评价,其指标、标准、结论也应尽量接近被评价者的“最近发展区”,努力使被评价者本身就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将外在的评价目标内化为自觉追求,使评价成为自我教育和促进自我发展的有效方式。

教育评价是人与人相互作用的过程,要充分发挥非正式教育评价的功能,就得注重营造民主、和谐、轻松、活泼的心理教育氛围,注重评价中人与人之间平等的对话交流。评价者要充分尊重所有人的需要,承认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在思维上是发散的而非内敛的。这样就可以消除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心理偏差,并利用参与观察、行动研究的方法收集资料信息,更真实、更全面地了解被评价者的内心思虑与理想愿景。而以这种方式形成的非正式评价,主体全面参与和共同建构,因其真实具体、切合被评价者的需要而更易于为被评价者所接受。评价者在交流合作中,赢得充分的信任与尊重,也就容易与被评价者产生心理相融与共建。

3.标准的多重性

在非正式教育评价活动中,评价主体呈现出多元现象。例如:学校中,对刚出台的某项管理措施,无论是教师还是员工,都可能从自己的价值取向和思维视角作出个性的评价;课堂中,师生之间对彼此的一个动作,一个神态,一句回答,都可能产生及时的评价反馈;家庭中,孩子与家长对班主任的管理理念与教育行为予以评头论足。

这种非正式评价不再是领导对教师或教师对学生的单向评价,而是合作式和交互式评价,包括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的相互评价。这样对每一个体而言,他既是评价者,也是被评价的对象;既是评价主体,同时也是评价客体。而这些非正式评价,更多地涉及到一些比较具体细微的教育活动或生活的某个细节。为了有利于师生的全面发展,就应该对不同的师生,以及他们素质的不同方面的评价,采用不同的标准。不仅关注师生的现实表现,还要遵循评价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重视他们的品德意志、个性情感、人格素养等的发展,重视他们的未来发展。我们深知,各位师生知识性理解、参与热情、合作精神、交流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的素质不尽相同,在非正式评价过程中,需要以不同的标准,判断他们所达到的水平。如此,可以促使教师、家长、学生等不断改善教育环境,改进学习方法、习惯等。当然,在非正式评价中,有时难免会立足于自己对教育活动、教育现象的认识或愿望,有的甚至掺合了个人情感或喜好。因此,要多自觉参照、运用社会性评价标准。

4.评价的激励性

由于非正式评价伴随着教育活动的展开、学校管理的进程而产生,没有预设的计划与程序,只是评价主体在教育活动中针对一定对象有感而发,如教师对学生课堂上即兴的精彩发言而发出的赞叹,学校管理人员对一些不符合要求的教育行为作出及时批评,且是在特定的时空,不同的情境下观察不同的教育现象,师生的表现,事物的特征也会存在差异,所以得到的评价结论也会随之不同。非正式评价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评价者个人的经验和智慧。每一个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来观察、审视教育现象,染上个人的主观因素(情绪、态度、价值观等)等色彩,并产生不同的解释和归因。也正因为如此,非正式评价更具有挑战性,更能够激发评价者的主观能动性,更符合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个体的评价还会受到种种心理误差的影响,如晕轮效应、逻辑误差、情绪效应、从众效应、关系效应等,这些心理误差导致个体的评价误差,从而造成评价活动因人而异,千差万别,其影响效果也就不尽相同。

非正式评价能够让被评价者认识自己的优势,释放自己的发展潜能。评价者不应以评价结果作为奖惩依据,应该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与被评价者共同协商制定发展目标,给他以弹性化、人性化的发展空间。

5.结论的个人性

传统的评价方式强化选拔和分等功能,造成一部分师生无法认识自己的潜能,从而丧失自我发展的动力。在非正式评价中,我们必须承认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差异,也存在着不同的发展水平,需要努力构建一种促进个体在已有水平上发展的评价机制;应该重视个体态度的转变,重视教育过程和体验情况的进展,重视方法和技能的掌握,重视个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重视教学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的发展状况。不断地给评价的客体提供指导意见,帮助他们达到最终期望的目标。所以,积极评价应该多于消极评价;发展评价应该多于静态评价;过程评价应该多于终结性评价。最终是增强个体主动发展的内部动力,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非正式评价一般缺少严格的程序,评价主体与被评对象缺乏沟通,评价结果因评价主体而异。例如对于同样的评价对象或教育现象,有的评价者表现出认同、欣赏的态度,而有的则表现出否定、怀疑的态度,而且评价主体往往也会因为时间、情境、需要的不同以及自身的情绪状况,使得评价的结果出现很大的不同。例如,在个人情绪较好的情况下,评价往往是积极的、正面的,而在个人情绪低落的情况下,评价则是负面的、否定的。有时评价要么带有武断的成分,要么只是一种模糊的认识。有时评价者不直接说出评价的结论,而是通过表情、肢体语言或者通过语音语调的变化间接地暗示。

6.诊断的即时性

非教育评价的主要功能和根本意义,既不在于鉴定和选择,也不在于对师生进行警戒和鞭策,而在于检查教育目标的达成水平,取得反馈信息,以便调整教育教学过程,及时针对缺陷和问题进行补救和矫正,从而使教育过程不断得到优化。因此,评价不仅要重视评价结果,更要对教育过程的变化及其原因予以关注,努力寻找能够使评价对象达到可能达到的最高水平的条件,创造适合评价对象的教育。我们必须重视非教育评价的教育性和发展性功能,力图通过形成性评价,及时向评价对象提供反馈信息,使他们能够了解教育活动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从而促使他们能够不断地改进、完善自己的教育活动。

由此可见,非正式评价从评价“过去”和“现在”转向评价“将来”和“发展”,通过对评价对象的过去的基础、现实的表现的全面分析,预测性地揭示未来发展的目标,激励他们通过发展,不断缩小与未来目标的差距。将非正式评价融于教育过程中,并与教学齐头并进。由于能够随时掌握评价对象的最新情况,评价者可以此作为依据,有针对性地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管理策略,并把自己观察评价的结果反馈给评价对象,让他们也能够知道自己的发展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

(作者地址:江苏省如皋市江中花园锦绣别居25幢503室 邮编:226500)

责编:唐河 插图:姚腊远

(本文编号:266)

推荐访问:声音 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