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我国体育经济与赞助企业的发展概述

时间:2022-11-02 19:50:03 来源:网友投稿

我国的体育经济从1990年北京亚运会开始起步,到今天已发展了16年,但与发达国家体育经济相比,尚处于不成熟的初级阶段,还有许多的不足之处需要改进。本文详细的讲述了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及赞助企业的成长历程,并分析了我国体育经济未来几年的发展趋势和将要面临的问题。

一、体育经济概述

我国的体育经济,最早是从1990年北京亚运会开始起步的。当时,北京亚运会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一个体育形象工程,也是我国首次在体育活动中引入非官方资金以解决举办费用的尝试,体育经济作为一个新产业开始起步(在此之前,仅有少量的体育经营性企业零散存在于沿海城市)。在这个阶段,参与体育经济是以企业赞助为主,它们中的绝大多数都不是经营体育用品的企业,从其参与体育经济的目的上来看,大致上可分为三类:

第一种是赞助商的企业形象出现在电视台的广告、赛场的广告牌上、它直接以亚运会为背景进行直接的公司形象及产品宣传。采用这种方式的多以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为主。这类企业的关注体育活动的首要目的是提高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而进行的长期战略性行为。它们对相关的体育活动的支持关注程度是长期而连续的,但基本上不参与体育产业相关的经营活动。比如长城、联想、乐凯。

第二种为实力中等的企业通过采用购买许可证或赞助的形式将亚运会的吉祥物及相关标识印在自己的产品上在市场上进行直接销售。比如日用消费品、服装、饮料、体育器材、电子电器商品等等。这类企业涉及的行业广,为数众多,是在体育活动中进行经济活动的直接受益者。但这类公司在体育活动进行相关的经济活动不具有连续性。只有在将要举行的体育活动中是社会所广泛关注的热点时个别企业才会暂时性的参与其中。它们是体育经济活动的重要参与者,也是扩大体育经济活动影响及范围的不可缺少的成受。在条件许可下,这类企业可以转化为体育经济的长期参与者。

第三种是直接提供亚运会会徽,吉祥物、装饰品、门票等相关用品的企业以及建设体育场馆、变通运输的企业。这类企业参与体育经济活动的最大特点是一次性(由于体育活动举办的不连续性及地域性的影响,因此在相应的体育活动结束后,这类企业也就结束了相关的经济活动,不再参与其中)。

我国在北京亚运会以前所进行的全部体育活动都是由国家一手包办的,而国家举办体育活动的目的更多的地考虑了它的政治性而不是体育性本身。因此,举办体育活动的经费由国家财政支出,参与体育活动的运动队经费、运动员收入也是由国家财政资金供给。另一方面,有能力参与体育活动的企业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也没有参与其中并从中获利的意愿。这也造成了在我国发展体育经济初期,体育和赞助企业两者是完全独立的个体,经济不过是参与企业以体育为手段,获得经济利益为目的方式而已。根本就没有起到促进体育发展的作用。

北京亚运会的举办是我国体育经济活动发展的起点:举办单位(北京市)由于资金不足的关系,不得不参考国外举办相关大型体育活动的经验,大量的引入了赞助商、指定产品等概念以拓展财源。在向国内企业宣传推广这一概念的过程中,举办单位或多或少地打好了政治牌及爱国牌(办好北京亚运会是当年中国的头等大事)。这无形之中打开了体育经济活动的大门:企业发现参与亚运会相关活动可以在媒体宣传上上拥有相当程度的上镜率,使得企业可以迅速的提高知名度及产品销量。国内企业从体育活动的被动参与者迅速转变为积极参与行。在现阶段,我国投身于体育经济活动中的企业大体上多是属于第二类的企业。它们的特点是功利性极强,对体育经济的贡献大却不具有长期性。

同期,还出现了对体育事业发展有害的赞助企业。在90年代中期,大量的营养液企业成为我国体育事业的破坏者。比如名噪一时的生产“生命核能”、“中华鳖精”、“马家军一号”等营养液,这类企业通过广告宣传,误导消费者,片面的夸大了营养液在体育锻炼方面的作用,由此给体育经济的扩张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自1998年11月北京申请举办2008年奥运会至今,我国的体育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期,体育作为一个产业正式得到了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赞助性企业退居二线,专业的体育经营性企业成为体育经济发展的主角,而广在的消费者正迅速的成长起来,他们以消费的方式广泛的参与到体育产业中,极大的扩大了体育经济的深度和广度:

据2002年的不完全统计,全国有各类体育经营企业2万多家,总投资额约2000亿元人民币,营业额为6000亿元人民币。1996年,全国体育经营场馆的经营收入达到3亿元,比1991年的158亿元增长了94%。各地出现了许多大型的专业俱乐部(足球、篮球、柔道、跆拳道、拳击、台球、网球、保龄球等),它们不仅仅吸引了众多的体育爱好者,更为我国的各类体育市业提供了越来越优秀的选手,直接促进了这些任国际体坛上属于我国弱势项目的竟技水平,也为我国的体育事业的改革探索出一条新路。

二、体育经营性企业的分类

我国的体育经营性企业大体上可分为四类:健身、竟赛、特别体育及器材供应。

健身类的体育经营性企业在我国具有形式最多、为数最多,分市最广的特点。

健身类的体育经营性企业是我国最早的私营性质的体育经营企业,它直接满足了消费者的需要,其形成也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从早期出现的各种健美操培训班、太极拳、剑培训班、游泳、武术培训班等一直发展到中期的中小型健身房、武术馆再到今天出现的大型健身会所,它所服务的消费者对象分布于社会各阶层,其经营方式灵活多样,会员人数也从十余人发展到上百人、近千人不等。健身类体育经营性企业也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大中小型城市中,在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甚至普及到了乡镇一级。这类企业吸引了大量的群众世行体育消费,为我国实现全民健身计划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是我国体育经济的基石。

竞赛类体育经营性企业则具有数最少、投资大、影响大的两大一小特点。自1994年以来,我国以足球改革作为体育改革的突破口,目前已建立了足球、篮球、围棋、乒乓球、象棋等联赛,相应的在各地成立了众多的竞赛类体育经特性俱乐部。这些俱乐部均属于自负盈亏的独立的体育经营性企业,基本上由固定的企业进行投资赞助,旗下拥有完整的体育竞赛队伍及后备资源。备俱乐部每年都进行固定的职业联赛,由于上述体育项目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因此这类企业吸引了大量的体育爱好者的关注。这类企业得以从企业赞助、广告、电视转播权、门票收入、商业性比赛、运动器材、服装专卖等方面获得利润。是我国体育经济扩大影响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殊类体育经营性企业包括各种探险(含登山、攀岩,漂流、极限运动)俱乐部、航空航海(含飞行、跳伞、滑翔、舟艇、深潜)俱乐部、射击(含打猎)俱乐部及其它专业性经营企业。由于这类体育活动往往具有专性要求高、消费能力要求高、参与者个人能力要求高的三高特点使特殊类体育

经营性企业的经营范围较小,消费对象比较固定。其普及性远低于健身类、竞赛类体育经营性企业。但这类企业的存在却提高了我国体育经济的档次,使我国体育运动在这方面与国际水平的差距日渐缩小。

器材供应类的体育经营性企业在我国分布较广,它们是体育经济中的主要生产者,承担着向各消费需求方提供各种运动器材的任务,包括:各类专业运动器材、计时、计分、测量装置,运动着装、运动场馆及机械设施及其它。这类企业通常按照一般的商业模式获取利润,规模较大的器材厂商还对各种竞赛类项目进行赞助,如红双喜公司赞助支持了乒乓球联赛、捷安特公司提供了各种规模的自行国比赛的设备和费用。

三、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趋势及面临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2008年奥运会即将在北京举行,我国的体育经济必将迎来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吸取国外的体育经济发展经验,结合新时代的社会发展需要,在未来数十内我国的体育经济发展将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健身类体育经营企业发展迅速,大型化、连锁联合性健身企业将成为主流

目前,我国已出现了连锁性质的健身会所,如中体倍力健身俱乐部已在九个城市开设了加盟店,并且将进一步在更多的省会城市开设分店。英派斯集团以原青岛英派斯健身器材有限公司为核心,青岛英格尔钢塑制品有限公司、青岛英吉利钢管制品有限公司、青岛英派斯健康发展有限公司、青岛英派斯大健康股份有限公司、青岛英派斯健身俱乐部等企业共同组建而成的集科、工、贸为一体的综合性集团公司。集团以体育产业为支柱,实行多元化经营,目前是我国出口量最大、规格最全,品种最多的健身及运动器材集团。更多的中小型健身会所住竞争的压力下将走向联合经营,共同做大体育经济的市场。

(二)体育经济的消费人群将扩大到各阶层、消费水平也将有所上升

同家体育总局于2003年公布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报告》数据显示,我国城乡居民的体育消费构成中,购买体育用品的费用大约占了总支出的四分之三弱;参加体育活动的消费支出(场地等费用)大约占五分之一弱;观看体育竞技的消费支出大约占总支出的4%,处于弱势地位在各大城市中,花钱买票看场超级联赛或是CNBA成为生活中越来越常见的事。据调查,在家里进行运动的人群主要以中低收入者居多,月收入1000元以下者占了77.5%,而在单位参加运动的也以1000元以下的中低收入者占多数,约75%;公共体育场所活动的人群中无收入的学生占29.8%,而营业性体育场所的人群中月收入在1001~1500元中的人群增加较为明显,这类人群中48%都是在营业性体育场所活动(摘自《中国群众体育数据库》)。2004年我国GDP比上年增长9.5%,2005年则达到了10%,2006至2008年我国经济仍将保持着高速的增长。人均GDP超过了1300美元,普通居民的收入的增加必然会导致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意支出更多的费用进行与体育相关的活动。

(三)国际资本将进入中国市场

中国拥有世界最多的人口和稳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两者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体育市场。以欧美企业为代表的国际资本毫无疑问的看到了其中的商机,任最近两年来纷纷来到中国“试水”:早在2002年,世界最大的健身中心商业运营商美国倍力健身公司就与中体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办了中体倍力健身俱乐部。2005年11月,足球豪门皇家马德里俱乐部以近5000万元人民币收购国安俱乐部25%股份。2006年,中国网球公开赛、F1上海站、NBA中国赛等世界顶级赛事纷纷在中国举行。随着中国经济地位的日益提高,必将有更多的国际资本进入中国市场,届时,我国的本土企业的生存能力将不容乐观。

(四)我国体育经济将要面临的问题

随着我国体育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急需要大量体育赛事的组织、运营和体育产业开发方面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质下,我国存在着重体育运动,轻体育经营的问题。在目前形势下,我国在体育运动方面(运动员、教练、理论研究者)的人材为数众多,但却非常缺乏经营类人材:一是负责体育产业、体育市场拓展、规划及维护的复合人材;二是高素质的体育企业家和体育经纪人;三是体育营销人才和体育产品销售人材。以北京奥组委为例,预计到2008年,奥组委共需要4000多名奥运人才,而目前奥组委仅有256名核心工作人员,人才缺口达3000多人。上述各类人才的缺乏不会是短期内就可以解决的事情,它将是制约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最重大因素。

推荐访问:概述 赞助 我国 发展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