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支撑体式新农村住宅设计研究

时间:2022-11-03 12:35:02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对新农村住宅的现状、设计原则及支撑体建筑理论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发现支撑体住宅理论能有效的解决新农村住宅所面临的一些问题,是一种适合在新农村住宅建设中推广的住宅体系。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住宅设计;支撑体建筑;新农村住宅

1.前言

2006年中央发布了一份名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一号文件,这是中央3年来连续出的第3个关于“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该文件主要是从推进新农村建设,强化对“三农”的全方位支持。以人为本地从乡风村容、社会文化事业以及民主管理等方面下手。出台了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20字方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而农村住宅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一项惠及农村千家万户的重要工程。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加强宅基地规划和管理,节约村庄建设用地,向农民提供经济安全适用的住宅设计图样,帮助农民建设一个经济安全适用美观的家。

2.我国农村住宅现状

2.1旧农村住宅存在的问题

我国过去的农村住宅一般都是农民朋友参照隔壁邻居的样式或自己设计的样式修建的。但由于他们缺乏系统的建筑专业知识,设计的方案就必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往往是顾此失彼,要么功能不齐全,要么结构不安全,要么浪费土地,要么浪费资源,建成的房屋往往是投资巨大却难称小康住宅。

具体的来说,旧农村住宅一般存在1.无抗震能力;2. 地基基础隐患较多;3. 上部梁板的安全问题;4.住宅面貌“百花齐放”;5.建筑能耗高和功能空间划分不合理等问题。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住宅的建设是件头等大事。而我国对于新农村住宅设计的思路就是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按照经济、适用、美观三个原则进行。

2.2新农村住宅设计原则

经济性原则,就是建得起,买得起,还可以用来生产。在农村,住宅并不只是农民生活的场所,同时也是他们重要的生产资料。所以如何能以更加实惠的价格提供住房给农民和如何提供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和仓储空间让他们用以生产和生活。成为了新农村住宅建设的首要原则。

适用性原则,农村住宅与城市住宅相比,农村住宅功能要求更多。如有些家庭人口众多需要更多房间;与他们的日常劳动息息相关的农具与其他器具的存放;收获的农产品存放;甚至有些家庭有个小作坊等。这些对新农村住宅设计是个很大但必须面对的考验。

美观性原则,我国的传统民居,无论是在平面布局、结构构造,还是造型艺术方面,都凝聚着我国历代先民的聪明才智和光辉业绩,形成了各种风格特异的文化特征。但千百年的发展和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使我国农村居民的居住形态极其复杂。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的夹杂使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差。脏,乱,差成了现如今农村的形容词。所以如何改变农村现有面貌和对风格各异的文化特征的保护,美观又不失个性是个不能忽视原则。

3.支撑体(SAR)建筑

20世纪6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哈布瑞肯(J.N.Habraken)提出一个住宅建设新概念,称之为“骨架支撑体”理论。随后荷兰建筑师开办了一个建筑师研究会(StichingArchitecten Research),简称SAR,专门从事“支撑体”设想的研究。1965年,哈布瑞肯在荷兰建筑师协会上首次提出将住宅设计和建造分成“支撑体”和“可分体”的设想,随后对此产生的一整套理论和方法就叫SAR理论。

SAR理论是把住宅分成支撑体和填充体两部分,并给出了实现其概念的设计方法,这方法同以往的一切设计施工方法都不同。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让居住者参加住宅的建设过程并有自己作出选择和决定的权利。”

在支撑体建筑里,支撑体是建筑不可变定型的部分,可采用工业化和标准化施工,是建筑的骨架(包括公共部分),不由使用者变更。而填充体是提供给用户的自由空间,可根据用户要求来选择和安排,使其在支撑体构成的框架中能有效的划分他所需的实际使用空间,并根据自己的爱好决定内部装饰,形成不同的平面形式,产生不同的内部和外部居住空间环境。这样就从根本上解决了标准化和多样化的矛盾。

而同时支撑体也不是仅仅是一个框架,但也不像如今大量商品房那样完全齐备的全部都已建好,它是个房地产产品,包含建筑的框架、管线和公共部分。而填充体则是由工厂大量生产提供部件,由用户根据自己的使用要求和兴趣爱好、经济能力等来进行设计安装,最后构成自己需要的完全个性化又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温馨的家:住宅。

4.支撑体建筑可解决的问题

4.1农民自己参与设计

以往的农村住宅建设中,要么是被排斥在外,政府统建农民无法参与设计;要么就自己设计,不考虑其结构的安全性等。而支撑体住宅的根本出发点就是让居住者参加到住宅建设中来,让居住者有选择和决定的权利。这对于新农村住宅来说,可以有效地解决住宅适用性的问题。农户可以自由的变换住宅的使用空间,不再需要考虑户型不合适,仓储空间不足等这类问题。只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情况来划分生活和生产空间。

而且,这样的住宅还可以在不同的时期变换户型,以适应家庭成员的数量年龄变化和生产情况的变化。如一家农户家里有个小作坊,买下房后可以做个大点的房间用来做生产空间,而把居住空间适当的减小。而如果以后这家农户关闭了作坊,则可以生产的空间改小,把居住空间做大或重新分隔。这样只通过变换内部隔墙划分不同的使用空间就可以适应不同时期农民生产生活的需要。解决了农村住宅功能要求多还要兼顾生产,仓储等问题。

4.2降低开发成本

采用SAR住宅建设方法可以更快更多的进行新农村住宅建设,并使农民不需要太大的花费就能买得到。从开发商来看,由于其只需要建设支撑体部分,成本相对于传统住宅的全包全建方式要低很多。而且国家对于新农村建设的资金补助有限,但新农村建设是个全国范围性的大工程。对于新农村住宅的需求量还很大,让有限的资金建设更多的住宅绝对是利国利民的大事。这样不仅不仅建的多,而且能建得起。

从农民来看,虽然这样的支撑体住宅在农民眼中可能只是个半成品,和传统的住宅相比就像个骨架。但其成本低,农户不需要补太大的差价购买。且其内部的分隔,装修可以在未来的几个月或几年里一点点的建设和安装。使农民那并不厚实的钱包也能购买到急需的住宅空间,而不需要再去借贷。

4.3减少入住成本

以往传统的住宅一般都进行过初装,但大多数人入住后会重新找人铲除以进行自己的装修改造。特别是有些住户对户型设计不满意的,会请技术工人对其内隔墙进行改造。这样产生的二次装修费用大大的增加了入住成本。而支撑体住宅,从根本上避免了这些冲突和浪费,它的隔墙和装修按自己的设计一次成形,该花多少就是多少。

且支撑体住宅内部隔墙不承重可用轻质隔音墙体来划分房间,一方面减轻了建筑的总重量可以降低楼房的结构和基础用料,人工和总体造价。且另一方面隔墙厚度的降低增加了住宅的面积使用率,扩大了住户的使用空间。而且其长耐久性和可改造性使住宅品质得以长期维持,减少了以后住宅更新和改造所可能带来的费用。

4.4外观统一,安全质量高

由于支撑体住宅起支撑和维护的结构部分由开发商统一建设开发,能有效的保证建筑的耐久性和安全性。还能方便农村住宅面貌的统一和美化,有效的解决旧农村住宅时住宅面貌“百花齐放”,村容乱和差的情况。

而且支撑体住宅的隔墙由住户自己安装只是用来分割房间而不依靠其来承重和维护整体结构。这样相比传统住宅,就不怕二次装修中开窗开洞的危害。也就不会因为装修对住宅结构整体造成危害而形成危房,产生结构开裂渗透了。再加上由于SAR基本不装修,可以直接看到建筑的结构部分,使以往石灰砂浆掩盖下的偷工减料得到极大遏制,也便于质量管理和施工部门监督管理施工质量。

5.支撑体式新农村住宅需解决的问题

5.1大跨度楼板的制造和成本

大空间必然要求有大跨度楼板支撑,而传统的实心钢筋砼现浇楼板只能在7m以下的跨度中使用,不太适合支撑体住宅。但目前市场上大跨度楼板已有多种成功类型,如1996年建设部作为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的、采用美国SPANCRETE公司工艺和专利设备制作的SP板就性能十分优良。这种长跨预应力空心楼板跨度可达18m,承载力高,适合做为大开间住宅6~9m跨度的楼板。还有像预制与现浇叠合楼板、后张高效无粘结预应力砼楼板也很不错,都可以适用于大跨度的支撑体住宅,但成本比普通小跨度的空心楼板要高。但如果算上节省工时、提高安装效率所节约的费用,使用这些大跨度楼板的SAR住宅可能比传统住宅成本要低。

5.2 厨卫设施的解决

国内生活水平低,支撑体类住宅极少,造成我国独立式厨卫设施的使用和研究开发水平都较低,但目前的技术市场上的产品以及装修公司的技术力量并非解决不了这些问题。只是没有形成系列化、标准化的生产和研发体系,这需要在支撑体及同类住宅大量出现后,市场对此类设施需求增大后,才能得到解决,以满足不同消费层次消费者的需求。

5.3 轻质隔墙需要进一步发展

我们对隔板的要求是能更加轻质高强,防火隔声性能更好,对人体无毒害,拆装更方便,价格更便宜。虽然目前的立筋式、块材式、条板式轻质隔墙已能满足一定的使用需求,但对于轻质隔墙的研发和生产还需努力。

至于支撑体住宅的结构体系、管线与公共空间等设计对于设计部门来说并不难掌握。

6.结语

虽然支撑体式住宅在中国的工艺还不完善,产业链尚未成型。但其在新农村住宅建设中有着其强大的优势。如安全性、耐用性、成本低和可变性带来的强适应性等。在新农村建设大力开展的今天,其拥有种种优点必将使其会成为今后中国新农村住宅建设的主流和支柱。

参考文献

[1]张万方.浅谈新农村规划建设中居住建筑设计[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7):187-188.

[2] 刘新德,易乐.支撑体住宅应成为现代住宅建设发展的方向[J].住宅科技,2000,(11):40-42.

[3]刘美霞,娄乃琳等. CSI 住宅建设技术导则(试行)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4] 鞠瑞红. 住宅产业化进程中的SI住宅体系设计研究 [D]山东建筑大学 2011.

[5]程勇. 探索开放住宅理论在我国住宅设计的应用发展[D]. 大连理工大学 2008

推荐访问:体式 新农村 住宅 支撑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