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作文 一才多用

时间:2022-11-13 19:45:17 来源:网友投稿

作文 一才多用 经典材料一材多用尝试练习:试用下面的经典材料作论据去论证一些高考作文题目: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作文 一才多用 ,供大家参考。

作文 一才多用

  经典材料一材多用

  尝试练习:

  试用下面的经典材料作论据去论证一些高考作文题目: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司马迁《报任安书》

  1、无论在个人经历中,还是在社会生活中,常常会出现令人难忘的转折。对此,你一定会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请以“转折”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2003北京卷作文题)

  我们可以这么思考:

  ?周文王、孔子、左丘明、孙子、吕不韦、韩非子人生的转折是什么?他们人生转折的前后表现是否有一致性?

  ?紧抓他们人生“转折”不放,其他部分意思都可以舍弃,然后进行想象和扩充,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

  运用示范:

  人生谁能一帆风顺,没有波折呢?“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正是人生中这些灾难性的波折,构成了周文王、孔子、屈原人生的重大转折,成为他们成就伟大人生的重要助力。如果生活没有巨大波折,人生就不会有重大的转折,周文王就可能仅仅是一个平凡的诸侯而非伟大的哲人;没有转折,孔子就可能仅仅是一个活跃的政客而非伟大的文化巨人;没有转折,屈原就可能仅仅是一个普通的政令起草人而非伟大的诗歌巨匠。正处于窘境的人,往往会更迅速地迎来人生的转折,这可以让他们的生活以最快捷的方式发生飞跃。

  2、社会是一本书,人是一本书,自然是一本书,父母同学都是一本书。“读”是了解,是探索,是超越,从读书中能够思索、感悟和品味,请以“读”为题写一篇文章。(2006安徽卷,“材料+命题”作文)

  “读”的内容是什么?

  “读”和作文材料的契合点在哪?

  怎样“拉一拉,靠一靠”?

  运用示范:

  ?人,真是一本读不完的大书。文王被拘,推演《周易》,我读出面对危局的淡定洒脱;仲尼困厄,能作《春秋》,我读出了面对窘迫的执著追求;屈原放逐,赋得《离骚》,我读出面对困境的高尚情操。

  3、有人说,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也有人说,世界上本来有路,走的人多了,反而没有了路;有人说??请以“人与路”为题,写一篇作文。(2006江苏卷,“材料+命题”作文)

  提示:是什么人?

  他们走的是什么路?

  运用示范

  天生一材,必有一用。天无绝人之路。文王被拘,仲尼困顿,屈原放逐,左丘失明,孙子膑脚,当此之时,可谓人生绝境,他们似乎已无路可走!但历史证明,他们最后都走出了一条辉煌的人生之路!路,是人自己走出来的。心有多远,路,就有多远。孙子无脚可走,但他走出了一条兵法之圣的非凡之路;左丘双目失明,但他却看到了历史的最深处。

  4、题目:留给明天。(2005天津卷,命题作文)

  提示思考:是谁留给明天的是什么

  时间之矢不可逆转,生命难免“终有竟时”。创造人生的,是今天;而今天是否有价值,关键在于为明天留下什么。文王被拘,他留给明天的是《周易》;孔子落难,他留给明天的是《春秋》;屈原流放,他留给明天的是《离骚》。圣贤也是人,他们终究也是要死的;然而,他们都为明天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从而让自己永垂不朽。

  ?

  的确,明天尚未到来,但明天终会到来。明天将如何到来,取决于我们今天留给明天一些什么。今天为明天留下一颗美好的种子,明天就会拥有一棵参天大树。

  小结:

  1、由此可以看到:同一个材料,通过“拉一拉,靠一靠”,你可以巧妙地运用到不同的话题之中。这样就大大地拓展了作文素材的运用空间。

  2、“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在拓展作文观点立意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怎么拉?怎么靠?”归纳具体做法。

  步骤:

  1、找准材料与论点的契合点。

  2、通过合理想象和扩充来强化和突出这个契合点,从而有力地证明论点。

  3、“只抓一点,不计其余”,对材料中无关的内容大胆舍弃。

  我写我行(选择一个话题,运用李叔同例子,写一段文字。10分钟,200字左右。)

  材料:李叔同做了和尚,学生丰子恺仍跟他有来往。每次弘一法师到丰子恺家做客,就座时法师总是先把藤椅轻轻摇动,然后才慢慢坐下去。丰子恺问其故,法师答曰:“这椅子里头,两根藤之间,也许有小虫伏动,突然坐下去,要把它们压死,所以要先摇动一下,好让它们走避。”

  话题:1、一枝一叶一世界

  2、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3、留给明天

  话题1:一枝一叶一世界

  唐诗曰:一叶落而天下知秋。宋诗云“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叶飘落而知秋

  一叶勃发而见春”;寻常事物往往是大千世界的缩影,无限往往收藏在有限中,请以“一枝一叶一世界”为话题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题材诗歌除外。

  话题2: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以上是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一则文字,论述了诗人观察和表现宇宙人生的态度和方法。其实,这则文字所含的思想,对我们为文、处事、做人以及观赏自然、认识社会,都有启发。

  一枝一叶一世界

  一枝见佛性,一叶见禅心,一枝一叶足见丰富的内心世界。

  弘一法师是大家,精通诗画、书法、戏剧,在一枝一叶的平凡小事中足以显现其真性情。他到丰子恺家做客,落座前总是先轻摇藤椅,让蛰居的小虫走避,然后才安然落座。法师修禅真是到了至高境界,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心中皆装着佛,皆装着大千世界,皆装着万千生灵。这一枝一叶的举动中足见其心胸之博大,这一点一滴的细节中足见其心中的大千世界。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万事万物只有“入乎其内”深入探究,弄懂其中蕴含的哲理,才能“出乎其外”,表现在一言一行中。弘一法师每次到丰子恺家做客,总是先轻摇藤椅,让蛰居的小虫走避,然后才安然落座。大师之所以有这种“出乎其外”的表现,做出这种匪夷所思的举动,全在于他“入乎其内”,参悟天人合一、自然和谐的至理。用心灵感知生命,才能用行动尊重生命。大师“出乎其外”的举动,正是源于他“入乎其内”的不懈参悟。

  留给明天

  弘一法师留给明天的是什么?他本是出家之人,应该与尘世隔绝,但他心中却藏了一个美好的世界,藏了一个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当他到丰子恺家做客时,总是先轻摇藤椅,让里面的小虫走避,然后才安然落座。这一细节显现了他的佛心与禅意。其事小,小如一点一滴;其境高,搞过苍天洪宇。

  弘一法师留给明天的是善心与禅意,弘一法师留给后人的是人间至善至美的境界。

  课堂练习:

  试以“孔子”这一个经典材料进行发散思维并用于作文之中。(充分利用我们手头的资料)

  ?第一组:幸福

  ?第二组:有一种失败叫成功

  ?第三组:品味遗憾

  ?

  注:第一组读完,第二组同学点评;第二组读完,第三组点评;第三组读完,第一组点评。

  幸

  福

  ?学生作品示例一: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的幸福是安贫乐道;“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的幸福是对理想的执著;“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孔子的幸福是精神的丰腴;“有教无类”,孔子的幸福是桃李满天下;周游列国,旅途颠簸,宣扬仁义,孔子的幸福是苍生安乐。

  ?示例二:

  孔子的一生是幸福的,因为他的一生就是求道、悟道、证道、行道、弘道的一生。我们完全可以说,孔子一生的教育,就是幸福的教育;孔子所留下的学问,就是幸福的学问。而他本人,就是一个最好的幸福示范。

  有一种失败叫成功

  ?提示:失败意味着你的期望落空或者不能实现你的愿望,失败更意味着苦难的降临,然而失败和苦难也能造就一个人,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失败是一种成功。孔子就是这样的典型。

  ?苦难是祝福,患难是恩典

  ?

  品味遗憾

  ?孔子的一生有多少遗憾值得品味呢?

  ?仁政之无法实施?

  ?颜回之死?

  ?周游列国到处碰壁,知其不可而为之等等

  品味遗憾

  ?学生作品示例:

  ?

  回溯春秋,我看到一位老者,他面容枯瘦却目光坚定,他便是孔子。是他,被敬而不被用;也是他,高呼“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是他,屡遭围困,也是他,低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的一生与遗憾相随,但他却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敢去品味遗憾,用遗憾去描绘了他辉煌的一生。

  ?

  学会品味遗憾,才能用失败书写成功。

  课后操作和方法

  ?1.选择你喜欢的几个历史文化人物。这些人物可以是重量级的,如孔子、庄子、陶渊明、苏轼等;也可以是次重量级的,如苏武、柳永、谭嗣同等。

  2.对这些人物的人生经历进行概括总结,掌握其重要经历,特别是著名事迹和散落的轶事,并分析其生平行为中包含的人生意义。这个环节你最好要做笔记,对你的分析思考进行书面整理。

  ?3.熟记并理解他们每个人最著名的言论(名言、诗句等),以备作文时引用。

  4.考场作文时,有意识地把话题同与之适应的名人材料结合起来。历史文化名人的人生通常是多向度的丰富人生,因此,他们具有作为经典材料而被广泛运用的可能。

  5.任何历史文化名人、任何经典材料的使用,在考场作文中应该与现实人生结合起来,至少要有现实因素的注入或暗示。古人只是我们作文的材料;我们的用意不是仅仅谈论古人的事情。

推荐访问:弘一法师:淡定的智慧读后感 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