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青岛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有余数除法(信息窗1)》教学建议

时间:2023-01-28 09:35:03 来源:网友投稿

《有余数的除法(信息窗1)》教学建议 信息窗1——分食品 这是一幅小朋友们外出野营的活动图。主题图突出的是几个小朋友们围在一起分食品的情境图中包含的数学信息是小朋友带的各种食品的数量。

通过本信息窗的学习,学生提出平均分的数学问题,在理解除法意义的基础上,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及余数与除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通过谈话的方式把学习内容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然后让学生说说从中能获取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联系前面所学的数学知识,引导学生提出:“9个面包平均分给4人,怎样分呢?” “你问我说”共有两个红点问题和1个绿点问题。第一个红点问题是学习有余数除法的算式写法、读法;
绿点问题一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二是体会有余数除法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
第二个红点问题是学习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第一个红点标示的问题是:“9个面包平均分给4人,怎样分呢?”教材呈现了借助圆片的两种分法。1个1个地分:第一次,每人分1个,分掉4个,还剩下5个,还可以继续分;
第二次,每人再分1个,又分掉4个,还剩1个,不够每人再分1个了。2个2个地分:每人一次分2个,分掉8个,还剩1个,不够每人再分1个了。通过具体的操作,学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接着小博士揭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正确读法。

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根据问题“怎样分”,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再引导学生用圆片代替面包动手分一分。通过操作,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分圆片经历“平均分”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另一方面根据分得的结果写出答案,教学读法。教学时也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实际动手分一分9个面包(可以用圆片等代替)平均分给4个人,可以1个1个地分,也可以2个2个地分,至于学生想怎样分,教师不要干预。

(2)用算式表达分的结果。

(3)理解算式各部分的意义并学习读法。需要注意的是学生的分法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正确对待,不要统一要求。

绿点标示的问题是:“其他食品平均分给4人,怎样分呢?”教材呈现的是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然后交流分法,体会有余数除法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分法及所列算式,最后全班汇报交流。注意学生是否能正确读出有余数除法的算式,然后说说自己的发现。

第二个红点标示的问题是:“18片饼干可以平均分给几人?怎样分呢?”教材呈现了学生不同的分法,意图引导学生在平均分的过程中逐步体会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教学时,先引导学生思考“要求可以平均分给几人,先要知道什么”,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并且谈谈自己的发现,通过比较发现“余数比除数小”。这里要注意三点:一是让学生体会第二个红点的分法与前面的不同。前两个例题是把不同的食物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几个。第二个红点是同一种食物,由于每份分的数量不同,分的份数也就不同,即传统意义上的“等分除”与“包含除”。二是让学生发现“余数比除数小”,并分析为什么会小。三是注意商和余数单位的变化。

“自主练习”第1、2题呈现的是两种不同的分法。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独立观察图意,按照提示连一连、圈一圈,然后填一填。交流时重点引导学生说说怎么分的,进一步巩固对有余数除法意义的理解。

第3题是解决问题的题目,呈现的是三种杯子要分别装到不同的盒子中,能装几盒。练习时,先指导学生从情境图中寻找信息,独立解决问题,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对练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指导他们在图中圈一圈、分一分,借助分的过程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体会商和余数单位的不同。

第4题是“用学具摆一摆,填一填”。这是一道开放题,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摆法,注意让学生交流出不同的摆法,体会不同的分法。

第5题是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

“聪明小屋”是用每组中的4个数组成正确的除法算式,初步感知除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练习时,可以让学生观察数字之间的运算规律,自己思考并用数字试一试,进而找到答案。(46÷8=5……6 39÷8=4……7)

推荐访问:余数 除法 青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