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教科版三年级下学期科学教案教学设计(表格式)

时间:2023-02-20 09:30:03 来源:网友投稿

三年级科学学科 总第___1__课时 投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1.1运动和位置 主备人 授课人 教学 目标 1、物体有“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

2、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

教学 重点 知道如何判断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教学 难点 能准确地描述物体的位置。

课前 准备 方向盘、软尺、活动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教师播放视频。(宇宙中的物质会运动吗?)
师:看了视频,我们知道了宇宙中的物质是运动的,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这次课就让我们一起探究一下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吧! (二)板书课题:运动和位置。

二、主动参与、积极探究 (一)教师出示小女孩喂鱼图片。

1、师:图片中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相对静止的呢? 2、指名汇报交流。

(二)教师分别出示三组图片。

1、师:我们站在地面观察:从“运动会”这张图片上看,两个跑步的同学是运动还是静止? 教师提示:要判断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必须确定“参照物”。我们站在地面观察就是以地面为参照物。

2、从“公共汽车站”这第图片上看,以什么为参照物?什么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 3、从“大草原上”这第图片上看,你能判断哪些物体是“静止”的?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吗?(相对老鹰来说,它是静止的,白云是运动的;
相对白云来说,它是静止的,老鹰是运动的)
(三)活动三:教师出示图片。

1、师:男女同学都静止不动,女同学在男同学的什么位置? 2、“中心的男同学静止不动,女同学自己运动起来,多次改变位置,同时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操作方法与前一活动相似,在多次测定中巩固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即“同时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

(四)活动四 教师出示图片 1、“想把自己在校园中的位置告诉同学,该怎么说?” 2、教科书呈现了幅校园平面图,用1个定位点标定了“自己”、学校正门、校园标志、操场、食堂等在平面图上所处的位置。

3、本活动中,描述位置所用的“参照物”是可以自由选择的,例如以学校正门为“参照物”,“自己”在其西北方,又如以操场为“参照物”,“自已”在其东南方。另外,平面图上没有标注方位和距离,因此,这并不是一个具体描述位置的活动,而是一个里维提升活动,皆在擦进学生的思维由具体转变为抽象、从经验上升到概念、从现象总结成规律。

三、研讨活动 (一)怎样判断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二)准确地描述物体的位置? 四、教师总结。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三年级科学学科 总第___2__课时 投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1.2各种各样的运动 主备人 授课人 教学 目标 观察比较物体的运动,能用简单的图示和文字等描述物体的运动形式。

教学 重点 能说出常见物体的运动形式。

教学 难点 能用画图的方式记录物体的运动轨迹,根据物体轨迹进行分类。

课前 准备 各种物体(指尖陀螺、钢尺、玩具车、铁皮青蛙、单摆等)、圆点、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视频导入 (1)生活中有许多物体,它们是怎样运动的呢?我们看一段视频,在这个视频里面,你能找到哪些物体的运动? (2)学生观看视频交流。

二、探索 1.探索1—— 简单观察各种物体的运动 (1)(出示指尖陀螺、铁皮青蛙、小车、弹簧玩偶、木陀螺),它们可以怎样运动?我们一起试试,让它们运动起来。

(2)学生分组活动并交流。

(3)小结并揭题。这些物体的运动一样吗?这些不同的玩具有着不同的运动形式,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各种各样的运动。(板书课题)
2.探索2——记录运动的形式 (1)指导记录。(出示单摆)这个叫摆。教师拨动摆,小朋友仔细观察摆是怎样运动的? (2)提出记录任务。让我们来试着在它们身上贴上红点,选择其中两种物体,让它慢慢地运动起来,记录一下红点的位置变化。

(学生活动、记录,巡回指导)
(3)学生汇报,将轨迹图贴上板书。

(4)分类。根据各种物体的运动轨迹试着给它们分类。说说分类的理由。

三、研讨 ——尺子的不同运动形式 1.看(出示钢尺),请大家想想,可以怎么玩?根据我们刚才讲的,小组讨论钢尺可以有哪些不同的运动形式。

2.学生分组实验 3.出示图片讨论:生活中这些物体是怎样运动的? 4.小结:不同的物体它们的运动形式可能是不同的。

四、拓展——讨论悠悠球和旋转木马的运动形式 板书 设计 各种各样的运动 教学 反思 三年级科学学科 总第___3__课时 投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1.3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主备人 授课人 教学 目标 根据运动路线的不同,物体的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教学 重点 观察、描述并判断物体的运动形式。

教学 难点 观察、描述并判断物体的运动形式。

课前 准备 直线轨道、曲线轨道、蓝色小球、红色小球、桶或筐、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 出示马路上车辆行驶的图片。提问:马路上有很多车在行驶,这些车的运动路线有什么不同? 2. 学生观察、交流。

3. 小结:汽车的运动路线,有的是直线,有的是曲线。

二、探索 活动一 比一比 1. 呈现探索活动1的五张照片(过山车、老鹰飞、打台球、苹果落地、垂直电梯和自动扶梯)。问:你们能描述图中的过山车、老鹰、台球、垂直电梯和自动扶梯、掉落的苹果的运动路线吗? 2. 小组讨论。

3. 全班交流。

4. 小结:台球、苹果、垂直电梯、自动扶梯这样的运动路线是直线,过山车、老鹰飞这样的运动路线是曲线。

活动二 画一画 1. 呈现一个蓝色球和一个红色球。问:你能用蓝色球击中红色球吗? 2. 问:有什么好的办法能够做到百发百中?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讲解要求:将蓝色球和红色球放于轨道的两端,用蓝色球去撞击红色球,并且在活动手册上画出蓝色球的运动路线。

3. 学生分组活动。

4. 汇报交流。

5. 小结:在直线轨道内运动的小球,运动路线是直线,它在做直线运动;
在曲线轨道内运动的小球,路线是曲线,它在做曲线运动。

活动三 判一判 1. 问:用手将小球沿着桌面推出。当小球在桌面上滚动时,它的运动路线是怎样的?当小球冲出桌面后,它的运动路线又是怎样的? 2.(1)学生在记录单上画出自己的猜测。

(2)全班交流,将学生的几种不同猜测呈现在黑板上。

3.(1)谈话:究竟是怎样的运动路线呢?让我们一起来做一做这个实验。

(2)分组实验。

(3)展示汇报:将多个小组的记录单呈现出来 4. 小结:小球在桌面上滚动时做直线运动,冲出桌面后做曲线运动。

三、拓展 1. 呈现小朋友滑滑梯、荡秋千、坐过山车的图,判断它们的运动形式。

2. 小结:物体的运动有的是直线运动,有的是曲线运动,有的是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相结合的。

板书 设计 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直线 曲线 教学 反思 三年级科学学科 总第___4__课时 投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1.4物体在斜面上运动 主备人 授课人 教学 目标 1.知道不同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是不一样的。

2.知道物体的形状和它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有一定的关系。

教学 重点 知道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不同,有静止、滑动和滚动。

教学 难点 在科学观察的基础上,能对实验结果做出合理的解释。

课前 准备 支架、塑料板、多种不同形状的物品(十二面体、圆柱形、球形、正方体、六面体、长方体)、活动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 聚焦:创设情境,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1.出示图片滑滑梯 提问:同学们玩过滑滑梯吗?你是怎么玩的? 提问:我们周围有许多斜坡(出示图片),它们具有什么共同特点? 2.引出课题 过渡:其实,像滑滑梯,山坡这样的一端高,一端低的斜坡在科学上被称为斜面。当你坐在斜面上你会滑下来,如果在这个斜面上放一个物体,它会怎么运动呢? 小结:物体在斜面上会有不动、滑动、滚动三种情况 板书课题:物体在斜面上运动。

二、探索:物体的运动情况(滑动和滚动)(预设15分钟)
1.搭建一个较低的斜面。

提问:你打算用什么搭斜面?如果我用这本书,你能搭一个斜面吗? 今天,我们准备了塑料板和支架,谁愿意来搭搭看? 学生上台演示搭建方法 2.探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滑动和滚动 温馨提示:
①将物体轻轻地放在斜面的上端,不能推物体。

②实验在同一个斜面上完成,反复实验。

③人人动手,及时记录,轻声交流 3.学生实验,交流汇报 提问:你看到物体是怎么运动? 小结:立方体静止在斜面上,像六面体在斜面上这样的运动方式称为滑动;
像小球在斜面上这样的运动方式我们称为滚动。(板书)
4.观察更多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提问:它们在斜面上是怎么运动的?跟你想的一样吗? 提问:为什么同一个物体,它既能滑动又能滚动? 物体的在斜面上的运动方式可能跟什么有关呢? 提问:你还有什么发现吗?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8分钟)
1.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分别是怎样运动的? 2.物体的形状与它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有关系吗? 四、拓展:斜面变高(预设12分钟)
提问:
如果将斜面的一端变高,这些物体在斜面上又会怎样运动呢? 总结:斜面越高、物体运动越快。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三年级科学学科 总第__5___课时 投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1.5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 主备人 授课人 教学 目标 1.掌握比较相同距离内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知道物体运动的速度是不一定的,速度是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

教学 重点 1.掌握比较相同距离内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知道物体运动的快慢是不一样的,运动的快慢是单位时间通过的距离。

教学 难点 经历比较相同距离内物体运动快慢的实验,培养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能力,学会运用思辨的方法获得科学概念。

课前 准备 小球、秒表、小球轨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

1.教师出示教学课件,展示街道上不同车辆、行人的行进。

2.教师提问学生:你们能比较出不同车辆、行人的行进快慢吗? 3.学生观察课件后作出汇报。

(教师板书课题)
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

1.实验前,明晰实验设计方案。

教师指导学生仿照课本P13展开实验,并明晰实验过程。

一是如何保证实验的公平,减少实验误差;

二是怎样观察实验,获取并处理实验数据。

2.实验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做好实验记录。

实验一:在两条一样长的轨道上比较不同小球运动的快慢。

实验二:在同一条轨道上比较不同小球运动的快慢。

3.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三、深入研讨,提升认识。

1.怎样在相同距离内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1)学生相互交流后汇报结果。

(2)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结果作出适当修改补充。

2.要比较不同动物运动快慢少的怎么做? 3.总结:比较相同距离内小球运动的快慢实际上就是比较小球在这段距离内运动的时间。时间越短,小球运动得越快;
时间越长,小球运动得越慢。

板书 设计 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 相同的距离 → 测量物体运动的时间 → 比较测得的时间 → 比较出物体运动的快慢 教学 反思 三年级科学学科 总第__6___课时 投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1.6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 主备人 授课人 教学 目标 1.运动相同的时间,可以用比较运动距离的方法来比较运动快慢:距离长,运动快;
距离短,运动慢。

2.知道自行车、火车、飞机等常用交通工具的速度范围。

教学 重点 应用“相同时间比距离”的方法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

教学 难点 利用常见物体运动的时间和距离,能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即速度的大小。

课前 准备 软尺、秒表、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1.复习回顾:测量相同距离内运动的时间我们有什么发现? 2.出示猎豹追击羚羊的图片,提出问题:如果不同物体的运动时间是相同的,该怎样比较它们的快慢? 3.揭示课题: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板书)
二、探索:判断运动的快慢(预设28分钟)
1.探索活动1:
(1)出示“一小时内6种交通工具通过的距离”的图表。

(2)学生根据图表,将6种交通工具按照快慢排列名次。

(3)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上 (4)全班交流排序结果和排序方法。

(5)小结:相同时间,运动距离长,运动的快;
运动距离短,运动的慢。

2.探索活动2:
(1)两位同学听口令,从不同地点沿直线同时出发,听到第2次口令同时停止。保证运动的时间相同。

(2)为减少移动距离,采用脚跟接脚尖的方法来行走。

(3)用软尺分别量出运动的距离,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上。

(4)小组合作探究,比较运动快慢的结果。

(5)小结:不同地点,同时出发,同时停止,运动距离长,运动的快;
运动距离短,运动的慢。

3.探索活动3:
(1)出示两位同学从不同起点,不同时出发的图片。

(2)提问:两位同学从不同起点,不同时出发,能比较运动的快慢吗?怎样比较他们的运动快慢? (3)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

(4)全班不断补充完善:借助秒表,小组同学分工合作,重复测量两位同学相同时间内,沿着软尺直线行走的距离,记录下数据,再进行比较。

(5)学生分组实验。

(6)学生交流,得出实验结论。

三、研讨:总结归纳(预设2分钟)
1.提问:你能回答怎样在相同时间内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吗? 2.引导学生归纳:物体运动相同时间时,比较运动的距离,距离长的运动快,距离短的运动慢。

四、拓展 “追及跑”游戏,说一说听口令,同时起跑和停止,游戏结果会出现几种情况?不同的情况下,如何进行比较,判断运动快慢? 板书 设计 距离短 运动慢 距离长 运动快 5.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 相同时间 教学 反思 三年级科学学科 总第__7___课时 投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1.7我们的“过山车” 主备人 授课人 教学 目标 1. 根据已有材料,针对“过山车”的设计要求,按照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完成指定的任务。

2. 对自己小组或他人设计的想法、模型等提出改进建议,在制作过程中及完成后进行相应的测试和调整。

教学 重点 能合理设计和制作自己的一座过山车。

教学 难点 制作过程中轨道铺设及曲线轨道的调整。

课前 准备 塑料积木套件、小球、设计图纸、直尺、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1.播放“过山车”的实物图片。

提问:你们认为这些“过山车”有什么特点吗? 2.师生分析原因 “过山车”由直线轨道、曲线轨道、坡度等组成,还有一个底座。

3.揭示课题:我们的“过山车”(板书)
二、探索:过山车的探索活动及图纸设计 1.探索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拼接。

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让小组内学生建造一条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教师要巡视指导,让学生熟悉材料,熟练掌握拼接技巧。

提问:“过山车”的轨道主要由哪几种?我们在制作时要注意些什么? 2.小组设计自己的“过山车”。

(1)观察小实践中的设计图,仔细观察书中的小朋友是怎么设计的:
提问:如果让我们自己去设计一辆“过山车”,你们准备怎么来设计? (2)小组内进行设计前的讨论并推荐一名工程设计师。

根据小组内的意见,由工程设计师来设计小组内的“过山车”,要考虑“过山车”的实用性和制作材料的成本。提问:设计时要选择什么材料后进行? 3.出示活动手册,明确设计要求,画设计图。

三、小实践:设计和制作自己的“过山车” 1.学生反馈交流:对自己小组设计的“过山车”图纸进行了说明? 由工程设计师介绍设计情况,其他成员补充说明。

2.提问:制作“过山车”的时候有什么要注意的吗?有什么制作顺序呢? 3.学生搭建制作自己的“过山车”,小组内设计师指导制作,其他成员协同具体制作,对制作中出现问题进行及时告知设计师调整设计? 4.初步评价:制作完成“过山车”后,小组内先进行初步测试,检验“过山车”整体的稳固性,并尝试用小球进行检测。

四、拓展:展示评价“过山车”及调整修正 1.由几个小组进行展示,先测量“过山车”的长度,并进行测试比赛。

2.其他小组同学提问。

3.对运行过程出现的问题提出修正建议。

4.小结:通过初步测试结果和其他同学的建议,小组内设计工程师进行优化调整,为下一课准备真正测试做准备。

板书 设计 7.我们的“过山车” 1.轨道的总长应在2米以上。

2.要有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

设计图 3.轨道的坡度要有变化。

4.小球能滚完全部轨道,不能脱轨。

制 作 5.整座过山车要稳固。

教学 反思 三年级科学学科 总第__8___课时 投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1.8测试“过山车” 主备人 授课人 教学 目标 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路线、快慢等来描述。

教学 重点 描述小球的位置、运动路线,测量小球的运动快慢 教学 难点 测量和比较小球运动的快慢,改进过山车。

课前 准备 各组制作好的“过山车”、秒表、软尺、细绳、活动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课前任务:测试小球在过山车上的运动情况。

明确任务要求:用一个小球从过山车的起点出发,观察小球能否顺利到达终点,同时观察小球的运动情况。

提问:你组的过山车能否让小球顺利到达终点?如果不能?该怎么改进? 二、聚焦 谈话:经过测试和调整,大家的过山车都能顺利的通过小球,那么小球的在过山车上是怎样运动的呢?下面让我们用前面学过的知识,分别从小球的位置、运动路线和快慢三个方面来描述? 三、探索我们的过山车 任务一、描述小球的位置 提问:小球的位置要从那几个方面来描述? 明确任务要求:将方位盘平铺在“过山车”的下面,并将过山车的起点与方位盘中心对齐,然后用标签纸在过山车上取几个位置。请每位小组成员向其他同学描述自己选的小球位置。

任务二、描述小球的运动路线 讨论: 怎样描述的运动路线? 汇报交流:将各组的画出的运动路线通过希沃教学助手收集起来,并向全班同学展示,并选取存在问题的几组进行分析和讨论。

任务三、比较小球在不同过山车上的运动快慢 讨论:怎样比较小球在不同过山车上的运动快慢? 汇报交流:那一组的过山车小球运动的最快?为什么? 四、拓展延伸 (一)改进我们的过山车 讨论:如果要让小球运动得更快,可以怎样改进过山车?为什么? (二)改进后二次测试 测试操作小提示:
1.改进时可用自己带来的材料,也可以到材料超市领取。

2.同样需要及时测量和记录下小球运动2米所需要的时间。

3.边改进边完善你们的设计图,并及时补充加快速度的方法。

4. 时间有限,改进加测试的时间一共10分钟。

(三)展示改进后的过山车 交流:对比介绍过山车改进前、后的设计及改进的效果。

(四)欣赏各种各样的过山车,寻找更多改进策略 展示各种各样的真实过山车 板书 设计 8. 测试“过山车” 位置:方向和距离 加快方法:1.增高起点或降低终点 路线:直线、曲线 2. 改进轨道表面 快慢:相同距离比时间 3. 调整运动路线…… 教学 反思 三年级科学学科 总第___9__课时 投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2.1迎接蚕宝宝的到来 主备人 授课人 教学 目标 1.知道蚕卵能孵出蚕,是蚕生命的开始 2.经历对蚕卵、蚁蚕的观察和描述过程,观察中发现更多的现象和问题,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边养蚕边研究 教学 重点 知道蚕卵和蚁蚕的外形特征及蚁蚕生活和生长所需的必要条件。

教学 难点 了解其他动物的卵,发现卵的异同点。

课前 准备 蚕卵,放大镜和养蚕用的盒子。一些动物的卵的图片或实物。

教学过程 一、聚焦。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毛毛虫也会常见,大家观察过他的成长吗?我们来了解一种毛毛虫——蚕。有谁了解它吗? 二、探索:
1.观察蚕卵,让学生思考:蚕也是生命,但生命在哪里呢? 2.用放大镜观察蚕卵,描述蚕卵的大小、形状和颜色。仔细观察,你还有什么新发现? 3.认识其他动物的卵,发现它们的异同点。

(1)你们知道还有哪些动物是产卵的呢? 教师出示一枚鸡蚕,蚕卵与鸡蛋有哪些相似之处,哪些不同之处 (2)教师随时依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引导学生从大小、,形状、颜色、重量等方面认识查卵与鸡蛋的不同之处 (3)根据图片认识青蛙的卵、蝴蝶的卵的构造以及产卵的地点。提问:“这些明一样吗?这些动物产卵的地方一样吗?”讨论:这些动物的卵有相似的地方吗? 教师小结:许多动物都产,那是生命的开始,它们的卵是各不相同,尽管它不会动,但它是生命存在的一种形式,卵是这些动物生命的开始。

三、探索二:为蚕宝宝建造一个家。

1、“谁知道我们出世前,我们的妈妈给我们准备了些什么?” “小鸟出世前,鸟妈妈会给小鸟准备些什么?蚕宝宝出世前,我们应该给它们准备些什么呢?” 2、四人小小组讨论 3、教师小结:(1)给蚕宝宝准备好干净的桑叶,蚁蚕吃的桑叶还要切成碎片或条状(2)住的,用纸盒做个蚕房。

四、讨论怎样照顾蚕宝宝。

1、讨论:我的蚕宝宝孵出来了,我们能为它做些什么呢? 2、观察刚孵化出来的蚕是什么样的 五、做观察计划,了解蚕的一生发展变化并观察记录。不仅记录蚕需要的食物,还要记录它的生长环境。

六、研讨。

1、蚕卵是什么样的? 2、蚕卵孵化需要什么条件? 3、研安蚕的一生发展变化,我们应该怎么做? 七、拓展延伸。

观察记录蚕卵的变化,记录蚕宝宝出生的日期和样子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三年级科学学科 总第___10__课时 投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2.2认识其他动物的卵 主备人 授课人 教学 目标 1.知道许多动物是通过产卵繁殖后代的。

2.知道不同动物的卵有不同的外部形态,有些有外壳,但内部结构相似。

3.知道鸡卵有卵壳、卵黄、卵白、气室等结构以及他们的作用。

教学 重点 比较不同动物卵的特征,给卵分类以及观察、识别鸡卵的内部结构。

教学 难点 根据鸡卵各部分结构的特点,推测各部分的功能。

课前 准备 蚕卵、鹌鹑蛋等常见动物卵, PPT等。

教学过程 一、 聚焦:揭示课题 1.提问:蚕是通过什么繁殖后代的? 2.出示PPT,提问:还有哪些动物也是通过卵来繁殖后代的呢? 3.揭示课题:认识其他动物的卵(板贴)
二、 探究:不同动物卵的结构和功能 活动一:观察和交流不同动物卵的相同和不同 1.PPT出示生活中常见动物和它们的卵,提问:不同动物的卵一样吗?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呢? 2.师生交流小结:各种动物卵有很多相同和不同之处。

活动二:根据特征给动物卵分类 1.出示动物卵图片,提问:你能根据某一个特征,给下面的卵分类吗? 2.同桌讨论后集体进行交流梳理。

活动三:观察鸡蛋的内部结构 1. 出示鸡蛋,提问:它里面是什么样呢? (学生简单交流)
2. 完成活动手册中“我印象中的鸡蛋”(内部)画图。

3.鸡蛋内部到底是什么样?最好的办法是我们亲自观察一下。

4.观察鸡蛋内部结构活动要求,小组开展观察,完成活动手册“我观察到的鸡蛋”画图。

5.交流梳理,适时出示PPT鸡蛋内部结构图进行小结。

6.学生完善自己活动手册鸡蛋内部,补充标注。

活动四:交流和推测鸡蛋各结构的功能 1.提问:鸡蛋的这些结构,分别有哪些作用和功能呢? 2.交流梳理,并适时出示PPT鸡蛋内部各部分作用图进行小结。

4.出示PPT,提问:鸡蛋的哪一部分将会发育成小鸡? 5.小结:鸡蛋的卵黄中可以清楚的看到一个小白点,这就是胚盘。它是生命的开端,小鸡就是由胚盘中的受精卵发育来的。

三、 拓展与指导(预设5分钟)
1.提问:今天我们重点观察了鸡蛋等其他卵,你们前几天的蚕卵发生变化了吗? 2.小结:课后继续观察蚕卵的变化,如果孵化出小蚕了,就选择1-2条蚕做好记号作为重点观察对象,比如可与一元硬币等物体比较,观察它每天长大了多少,有什么行为等,这些记录可及时地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3.机动指导完成作业题。

板书 设计 2.认识其他动物的卵 很多动物用卵繁殖 —— 一些有壳 一些没壳 教学 反思 三年级科学学科 总第__11___课时 投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2.3蚕长大了 主备人 授课人 教学 目标 1.蚕的生长发育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氧气和食物。

2.蚕的幼虫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身体有口、眼,足,气门等结构,与取食、运动、呼吸等功能相适应。

教学 重点 通过用文字画图、测呈的方法来记录和描述量在生长过程中的身长体重、食量等方面发生的变化。

教学 难点 怎样区别即将吐丝的量,怎样为它营造结的场所,以及指导学生帮助蚕顺利地吐丝结茧等。

课前 准备 幼蚕、桑叶、棉签、放大镜、尺子、饲养盒、不同时期幼蚕的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谈话:同学们,经过精心卿化,蚕卵里孵出了蚕宝宝,我们的蚕宝宝是什么样的?长大一些的蚕宝宝又是什么样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观察大家带来的蚕。

2.学生汇报交流 3.出示图片并讲解:
温度适宜的环境中,重卵2-3天就会化出小至。刚孵化出的蚕宝宝又黑又小像只小吗叹,身上长满细毛,被称为“賅量”也叫“1龄”蚊体长2-3毫米,体宽约0.5毫米。经过两周左右的时间,量身体逐渐长大,颜色也逐渐从黑色变成了白色,长成了同学们熟和喜爱的量宝宝,蚕会经历4次蜕皮,每皮一次增加一龄,此时经过四次蜕皮的称为5龄量,蚊量到5龄量这个阶段称为重的幼虫阶段提问:从重卵化出重宝宝到现在,大家发现重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4.学生回答。

5.揭题,蚕长大了。

二、探索 活动一,观察蚕幼虫的生命活动现象。

1.提问:重的幼虫在生长过程中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时,让学生出示自己的记录单,照片、图画,标本等,从体长、吃食情况。排便情况。活动情况,皮情况等方面进行汇报和交流 3.师生互动,完普重动虫的生长变化记录表 4.提问:哪些条件会影啊的生长发育? 5.学生回答。

6、小结:蚕的生长发育需适宜的温度,水分,氧气、食物、空气等。所以,我们必而保证给蚕提供新斜的,干净的桑叶,否则会危及到蚕的生的安全。

活动二 观察并描述蚕幼虫外部外态特征 1.谈话:刚才我们以识了蚕幼虫动的生长变化,蚕幼虫外部外态特征。请大家用放大镜仔细观察。

(1)蚕的幼虫的身体分几部分?(头、胸、腹3部分,头小,两侧各分布着6只黑褐色的单眼,下方具咀嚼式口器,下唇中间有1小孔,为吐丝孔。

(2)胸部怎样?胸足有作用?(由3个体节组成,每节有1对胸足,共3对胸 足。进食时,胸足能协助口器把持桑叶。

(3)腹部由几个体节组成?有几对腹足?腹足有什么作用?(10个体节,4对腹足,主要作动是运动。)
(4)胸部第1节和腹部前8节每节两侧各有1个黑点叫气门,主要作用是呼吸。

三、研讨。

1、蚕的幼虫在生长过程中身生了哪些变化? 2、蚕用身边的哪些部分感知周围的环境? 3、蚕的幼虫在生长过程中需要什么? 四、拓展。

为蚕结茧做准备及观察蚕吐丝的过程。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三年级科学学科 总第__12___课时 投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2.4蚕变了新模样 主备人 授课人 教学 目标 1观察、猜测和描述蚕蛹和蚕茧。  2.估计蚕丝的长度和抽取蚕丝。  3.用画图、语言文字记录和交流观察结果。  教学 重点 观察蚕蛹是本课的重点活动。

教学 难点 对蚕茧的形状、颜色、大小进行观察,测量茧的长度的方法。  课前 准备 蚕,蚕茧,放大镜,小剪刀,电子秤,手电筒,开水,烧杯,竹签,丝绸制品,探究记录纸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谈话:同学们蚕吐丝了,丝把蚕严严地包裹了起来。蚕为什么要做个茧把自己包起来 ?茧里的蚕变成什么样子了? 下面来我们就来进行观察。

(板书课题:蚕变了新模样)  (二)学习新课:观察蚕蛹  1.教师谈话:蚕吐丝把自己裹了起来,结茧后就看不见蚕了。蚕变成了什么样呢?茧里面的蚕还活着吗?   2.学生作出猜测,同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      3.对蚕蛹的观察要围绕提出的五个问题进行。      (1)蛹的外形和蚕有什么不同? (2)还能找到眼睛和足吗?身上的环节还在吗?      (3)蛹会动吗?它的身上长出了什么东西?      (4)在剪开的茧里还发现了什么,它可能是什么?  (5)其他发现。(指茧里还能发现蚕吐尽丝后化蛹之前蜕下的皮等情况。)      4.学生进行观察蚕蛹后进行汇报交流  (三)学习新课:观察蚕茧和蚕丝  1.对蚕茧的形状、颜色、大小进行观察,测量茧的长度,统计全班同学的蚕茧大小、颜色,挑出最大和最小的蚕茧,它们分别长多少,宽多少?  学生观察活动。交流蚕茧的大小和重量是衡量其质量的重要标准,蚕茧的大小和重量与蚕的生长发育有关。  2.指导学生进行拉蚕丝的活动。    学生活动:把蚕茧放在热水中泡一下吧”“用竹签把丝头挑出来,绕在纸板上”等。  (四)总结拓展:巩固提炼养蚕历史及抽丝技术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三年级科学学科 总第__13___课时 投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2.5茧中钻出了蚕蛾 主备人 授课人 教学 目标 1.知道蚕蛾是蚕的成虫,是由蚕蛹发育来的。蚕蛾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长有一对触角、胸部长有两对翅膀和三对足。

2.知道蚕是昆虫,昆虫类动物具有共同的特征。

教学 重点 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和行为。

教学 难点 比较蚕蛹和蚕蛾的形态,推测蚕蛾身体的各部分分别是蚕蛹的哪一部分发育而来的。  课前 准备 蚕房(内含蚕蛹、蚕蛾)、放大镜、蚕蛹标本、蚕茧标本等。

教学过程 一、 聚焦:揭示课题 1.出示谜语,引出探究对象:这节课研究蚕的成虫阶段——蚕蛾。(板贴)
2.提问:你们在蚕房看到它了吗?它是怎么样的? 二、探索:蚕卵的形态特征和行为 1.交流我们的新发现。

(1)PPT出示提问:蚕结茧十多天后,蚕茧发生了什么变化你们的蚕房有了怎么样新的变化? (2)PPT播放“蚕蛾破茧羽化”视频:边看视频边仔细观察茧中钻出的蚕蛾。

(3)学生观察活动:蚕房里的蚕蛾在干什么? (4)PPT出示提问:蚕蛾的哪些行为与繁殖后代有关? (5)小结:刚羽化的蚕蛾身体湿润,翅下垂,柔软皱缩,但很快干燥展开,蚕蛾振动双翅,不吃也不喝…… 2.观察蚕蛾的外形特征。

(1)观察蚕蛾的特征:身体分为几部分?各部分怎么样?有哪些器官? (2)PPT出示图片,全班讨论梳理蚕蛾的外形特征。(补充板书)
(3)小结:蚕蛾全身披着白色鳞毛,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
头部呈小球状,长有鼓起的一对复眼和触角,触角羽状;
口器退化,不进食;
胸部长有三对足、两对翅,翅膀较小,已失去飞翔能力;
有一对触角、一对复眼,胸部两对翅、三对足。

(4)PPT播放雌、雄蚕蛾图片讨论交流:如何区分雌雄蚕蛾? 3.比较蚕蛾与蚕蛹的外部特征。

(1)提问:茧里钻出来的蛾子是蛹变的吗?说说你的理由。

(2)出示蚕蛾的标本和蛹的标本,提问:蚕蛾的身体各部分可能是由蚕蛹的哪部分发育来的呢? (3)PPT出示蚕蛹和蚕蛾的图片,将身体相对应部分连线。

(4)小结:蚕蛹、蚕蛾都是蚕发育过程中的不同阶段,蚕蛾是蚕蛹发育而来的,蚕蛾是蚕的成虫。

三、研讨:实验发现 1. PPT出示提问:哪些动物的形态与蚕蛾相似?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2. PPT出示并小结昆虫特征: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长有触角,胸部长有翅膀和三对足。有些昆虫的翅膀退化。

四、拓展:这些动物是昆虫吗? 1.PPT出示图片提问:这些动物是昆虫吗?说说你的理由。

2. 阅读科普读本,认识更多的昆虫。

3. 机动:指导完成设计的作业题。

板书 设计 头 翅 触角 胸 腹 茧里钻出了蚕蛾 教学 反思 三年级科学学科 总第___14__课时 投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2.6蚕的一生 主备人 授课人 教学 目标 知道蚕在不同时期的身体是什么样的,为“昆虫”一生会发生变化和“昆虫”的身体结构等概念的建立打下感性认识的基础。

教学 重点 经历饲养小动物的大致过程,感受动物由小变大的变化。

教学 难点 描述蚕不同时期的变化,会记蚕的成长日记。

课前 准备 蚕卵、放大镜、毛笔、纸盒 教学过程 一、蚕宝宝出生 1.分发蚕卵(这时已有小部分蚁蚕出壳或正在出壳)。

2.观察蚕卵(记录蚕卵的形状和颜色),描述其特征。(蚁蚕不能用手去捏,只能用干毛笔轻轻的去刷。)
3.探究:怎样饲养蚕宝宝?你准备喂它吃什么? 4.实验探究:吃莴笋叶和吃桑叶的蚕哪个能够吐丝。

(1)预测实验结果,做好记录。

(2)设计实验。

(3)学生实验:贴好标签。

5.指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

二、蚕宝宝的成长(两周后进行)
1.交流饲养蚕宝宝的经验,展示自己的蚕宝宝。

2.描述蚕宝宝的不断成长过程中看到的现象。

3.观察蚕宝宝是怎样蜕皮的 (1)交流蚕宝宝蜕皮的过程和观察到的现象。

(2)探究:蚕宝宝为什么要蜕皮?蚕宝宝没有手,怎样蜕皮的?蜕一次皮有几块?它是从哪里开始蜕皮的?蜕皮后的蚕宝宝有什么变化? (3)展示蚕宝宝蜕下来的皮。

4.指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

三、蚕宝宝吐丝(再过两周)
1.交流饲养蚕宝宝的经验,展示自己的蚕宝宝。

2.描述蚕宝宝的不断成长过程中,看到的现象。

3.观察并描述蚕吐丝时的情景。

4.观察蚕茧。

(1)蚕茧是什么样的? (2)称一称一只茧有多重。

(3)量一量茧的长度和宽度。

(4)摇一摇,对着光亮照一照,看看蚕在茧里是什么样的。

(5)每个小组剪开一个茧子观察一下,再用手轻轻碰一碰,看看蛹有什么反应。

5.探究:剪开茧子后的蛹是否还能活 6.指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

四、蚕蛹出壳变蚕蛾(从开始20天后)
1.交流蚕蛾从茧里出来的情景。

2.描述蚕蛾的样子。

(1)蚕蛾的身体结构怎样? (2)蚕蛾肚子的大小一样吗? (3)预测:蚕蛾肚子的大小与蚕蛾的雌雄有什么关系? (4)它们的触角像什么? 3.指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

五、蚕蛾交配产卵(雌雄成虫在化蛾当日交尾产卵)
1.描述蚕蛾交配时的发现。

2.描述雌蛾产卵时的发现。

3.描述蚕卵的形状和颜色。

4.指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

六、完善蚕宝宝成长的日记,交流饲养蚕宝宝的收获和体会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三年级科学学科 总第___15__课时 投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动物的繁殖 主备人 授课人 教学 目标 1.知道常见动物繁殖方式有两种,即卵生和胎生 2.了解动物生存依赖于植物。有些动物以植物为食,有些动物依赖植物筑巢繁殖后代,作为庇护场所。

教学 重点 常见动物繁殖方式有两种,即卵生和胎生。能够区分一些常见的动物的繁殖方式。

教学 难点 能够运用比较的方法依据动物的繁殖方式将动物分成胎生动物和卵生动物。

课前 准备 有关动物繁殖过程的图片、PPT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 PPT出示蚕宝宝的图片,提出问题:蚕是怎样出生的? 2.PPT出示各种各样的动物图片,提问:大自然有各种各样的动物,它们是怎样出生的? 3. 揭题:动物的繁殖(教师板书:动物的繁殖)
二、探索 (一)认识卵生动物 1. 提问:我们养过蚕,知道蚕是由卵孵化出来的。除了蚕,其他哪些动物也是靠卵繁殖后代的?有什么理由或证据吗? 2.交流后适时小结:像蚕和鸡这样产卵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卵生。昆虫、鱼类、鸟类等动物一般都是卵生动物。(板书:卵生、卵生动物)
(二)认识胎生哺乳动物 1.PPT出示猫和狗的图片,提问:你们是否见过猫或狗生小宝宝,它们与蚕的繁殖后代的方式相同吗?请阐述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3.提问:我们身边常见的动物中还有哪些动物繁殖后代的方式和猫、狗相似呢?请举例说明。

4.适时小结:像猫和狗这样直接生胎儿的繁殖方式叫胎生。胎生动物一般都是用哺乳的方法喂养小动物。(板书:胎生、哺乳动物)
三、研讨 1. 提问:动物的繁殖方式有哪几种? 2. 2.PPT出示12种动物的图片,提问:这些动物中哪些属于卵生动物,哪些属于胎生哺乳动物? 你的理由是什么? 3.提问:你能举出更多的例子吗?请说说理由。

4.提问:我们人类繁衍后代的方式是哪一种呢?说说你的理由。

5.适时小结:人类也是胎生的。

四、拓展 1.PPT出示图片,提问: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其他动物有家吗? 其他动物的家一般会建在哪儿呢? 2.出示PPT各种动物的家图片,学生欣赏。

3.提问:我们人类会“打扰”动物吗?有哪些不好的行为?我们可以怎样改正呢? 4.小结:我们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们的一些不良行为会影响动物的生活,我们要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为积极保护动物、植物出一份力。

板书 设计 卵生动物 动物的繁殖 胎生动物 教学 反思 三年级科学学科 总第___16__课时 投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2.8动物的一生 主备人 授课人 教学 目标 1.动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死亡的生命历程。

2.不同动物一生所经历的时间不同,身体形态发生的变化不同,繁殖后代的方式也不同。

教学 重点 动物和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不同形态特征 教学 难点 从多种动物的生命过程中发现共同的规律 课前 准备 有关动物与人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图片、资料和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提问:请回忆前面学习的内容,重的一生经历了哪些时期?(卵、幼虫,成虫四种生命时期) 2.谈话:重的一生经历了出生,成长,,死亡四个阶段,其他动物的生也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吗?这个过程的各个阶段是怎样的? 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动物的一生》。

二、探索活动一 通过鴻的一生了解更多鸟类的一生 1.提间:(出示鸡的一生图片)同学们,你们能根据提示,描述鸡的一生吗? 2.小组讨论。

3.师生交流:从母鸡将鸡蛋放在身体下面开始到小鸡破壳而出,需要21天左右的时间。刚出壳的小鸡身上长的是绒毛,一个月左右小鸡身上的绒毛褪去,长出了羽毛:6个月左右长成成年鸡,母鸡开始产卵繁殖后代 4.小结:鸡的一生经历卵、雏鸡、成鸡三个主要阶段 5.提间:比较重的一生和鸡的一生,你能发现它们之间的相同与不同吗?谁来说说? 6.学生交流:鸡和都是卵生动物,产卵繁殖后代,从卵开始它的生命历程。

鸡和蚕的一生又有很大的不同,鸡要将鸡蛋放在身体下面,用自己的体温保持温度的相对恒定,鸡不经历变态的过程 7.提间(出示更多鸟类一生的图片)你能发现这些鸟类有什么共同特征吗? 8.师生交流讨论;
鸟类的共同特征都是从蛋开始孵化,身上长有羽毛和翅膀于卵生动物 9.小结,常见鸟类一生的过程是,卵(蛋)一催鸟一遗鸟 三、探索活动二 通过狗的一生了解更多喻乳动物的一生 1.提间同学们,狗是我们最熟悉的小伙伴了,你们了解狗的一生吗? 2.学生填写记录表,出示狗的一生的图片,请学生根据图片内容,结合已学的知识,用图文结合的方法记录狗的一生 3.学生交流汇报:我们发现狗是胎生、身上有毛、吃妈妈的乳汁长大 4.提间: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一些动物图片,你能找出与狗有相同特征的动物吗?它们有哪些共持征呢? 5.学生交流它们都是哺乳动物,直接生小动物,用哺乳的方式喂养后代 6.小结哺乳动物的一生会经历“幼仔一成年”的生命过程 7.交流现在大已经对鸡和狗非常了解了,你能说说不同种类动物的一生有什么相回和不同吗? 四、活动三:了解人的一生 1.不同年龄的人的图片资料,请大家按年的不同整理这些图片并说明理由。

2、学生交流:我一生要经历几个段:胎儿一婴儿一幼儿一青少年—成年——老年 3.提问:如果人生样几个阶段,你对不同年龄阶段的自己些什么? 4.师生交流。

5.小结:我们把这些能呼吸,能生长、会运动,都需要食物、空气和水,能对外界事物变化做出反应等生命叫做生物。它其他非生物本质区别就是有无生命。

五、研讨。

1、不动的动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死亡的生命历程。

2、动物都需要繁殖后代,都要经历由小变大的过程。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三年级科学学科 总第___17__课时 投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3.1仰望天空 主备人 授课人 教学 目标 1. 能通过观察、对比图片的方式,收集、加工太阳和月球的信息。

2. 尝试用模拟实验的方式去探索宇宙空间问题。

3. 能利用维恩图整理信息,比较两个天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 重点 通过分享会、比较照片和模拟实验等方式,填写并整理维恩图,尽可能多地了解太阳和月球基本特征,体会科学家认识宇宙的一般方式。

教学 难点 理解模拟实验的一般过程以及模拟实验结果对探究问题的解释。

课前 准备 圆形纸筒、大圆卡片(代表太阳)、小圆卡片(代表月球)、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 看照片。

呈现一组太阳和月球的照片,如教材中阳光下的向日葵和月光下的皑皑雪山等景象,让学生观察太阳和月球的特征。

2. 谈话:同学们,当我们仰望天空时,白天时常会看到耀眼的太阳,晚上可以看到明亮的月球,关于太阳和月球,你们都了解什么?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请将你了解的信息填写在活动手册的维恩图中。(板书课题:太阳和月球)
3. 整理信息。

要求:提醒学生用铅笔填写,便于修改。填写关键字,补充、更新维恩图留出书写空间。

二、探索 活动一 科学分享会 1. 在聚焦环节,学生将观点填写在维恩图中,并分享自己对太阳和月球的认知。

明确活动要求:其他同学耐心倾听,可将认同的观点书写在自己的活动手册上。教师板书太阳和月球的维恩图,并记录学生提出的关键信息。

活动二 照片比一比 1. 先仔细观察和简单比较一组生活中最常看到的太阳和月球的实景图。

2. 在维恩图上及时更新比较照片所获得的信息。

3. 再仔细观察和简单比较另一组高清的太阳和月球的表面图。

4. 再在维恩图上及时更新比较照片所获得的信息。

活动三 模拟实验 1. 展示太阳和月球实际比例的照片并进行对比,提出探索问题:太阳的体积远大于月球的体积,但是为什么它们看上去差不多大小呢? 2. 小组讨论,提出猜想,并想办法证明自己的观点。

3. 学生分享自己的猜测和证明的方法。

4. 通过模拟实验,找出原因。教师出示实验材料(圆形纸筒,大小不同的圆纸片),与学生交流:这三种材料分别模拟什么,如何进行实验,什么样的实验结果可以证明我们的猜想。

实验步骤:
(1)一名同学用圆纸筒观察,模拟地球上人的观察视角。

(2)另一名同学举着小圆纸片,模拟月球,移动小圆纸片,直到圆纸筒的边缘和小圆纸片的边缘重合,保持位置不变。

(3)第三名同学举着大圆纸片,模拟太阳,移动大圆纸片,直到圆纸筒的边缘和大圆纸片的边缘重合,保持位置不变。

(4)观察三名同学之间的距离。

(5)互换角色,进行体验。

5. 继续在维恩图中添加和完善内容。

三、研讨 科学讨论会。

组织学生进行科学讨论会,围绕问题“通过我们的初步比较,你知道太阳和月球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和“关于太阳和月球,你还想知道什么?”进行。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到太阳和月球存在很多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比如它们都是球体,都没有生命存在,而太阳的表面存在黑子,月球的表面凹凸不平,等等。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三年级科学学科 总第___18__课时 投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3.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主备人 授课人 教学 目标 1.知道一天中,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物体的影子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2.了解日晷是古代测量时间的仪器。

3.知道太阳的位置变化会引起物体影子的变化。

教学 重点 知道一天中,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物体的影子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教学 难点 进行长时间规范地观察记录,研讨分析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及与太阳位置变化的关系。

课前 准备 两个票夹、一根4厘米长的短杆、指南针、记号笔、直尺、手电筒、日晷套装等。

教学过程 一、 聚焦:揭示课题 1.教师引导:同学们,上节课老师布置同学们以4人小组为单位记录一天中物体的影子,咱们都带来了吗? 2.揭示课题:咱们干得真不错,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利用咱们带来的观察记录纸来研究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板书: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二、探索: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 1.提出问题:在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变化有什么规律?(板书:影子的变化)
2.小组讨论交流,师巡视指导。

3.学生汇报交流:哪一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的讨论结果?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有选择板书:长短、方向。

4.师小结追问:一天中的影子上午长,中午短,下午长,会由长变短,再变长(板书:长→短→长);
影子的方向会像时钟一样顺时针转动,会由西北到北,再到东北(板书:西北→北→东北)。

三、研讨:太阳的位置是怎样变化的 1.那么请大家再思考一下,根据影子的变化规律,太阳的位置是怎样变化的呢?师追问:太阳还有其它变化吗? 2.师小结追问:直接用眼睛观察太阳对眼睛伤害很大也很危险,如果老师提供手电筒(出示手电筒)这个实验材料,在教室里我们可以怎么观察? 3.师引导:是的,这种方法科学课上把它叫作模拟实验,在中心处放上小短杆后,用手电筒在小短杆的东南方照射,直至出现的影子与8:00时记录的影子重合,这时手电筒的位置在哪里?它的位置怎样? 4.布置模拟实验任务:
8:00时手电筒在东南方较低的位置,这说明太阳也是在这个位置。通过这个模拟实验可以很直观地模拟太阳的位置变化,那么其它几个时间太阳的位置又在哪里呢?请大家在小组内试试看,看谁能把所有影子的太阳位置给模拟出来?做实验前老师还有一个要求:请大家找到每个时间影子的太阳位置后想一想太阳的位置从上午8:00到下午4:00是怎样变化的? 5.学生模拟实验,师巡视指导。

6.汇报交流:哪一小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发现?(学生汇报)
7.师总结:由于太阳的位置是由低-高-低,所以影子的长短发生了“长→短→长”的变化;
又由于太阳是东升到南,再到西,而影子的方向和太阳正好相反,所以影子的方向发生了这样的变化(板书:太阳位置变化)。

四、拓展:认识日晷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三年级科学学科 总第___19__课时 投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3.3影子的秘密 主备人 授课教学 目标 1.学生要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和屏,并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2.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准确地进行记录。

教学 重点 学生要知道产生影予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和屏,并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教学 难点 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 课前 准备 手电筒、木圆柱、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聚焦问题。

1.教师:同学们有回家观察日影的变化吗?我们已经学习过了阳光下的变化,那么影子的变化是怎么产生的呢? 2.学生根据经验汇报学单导学。

二、自主探索 1.产生影子 (1)教师将学生分组,下发实验器材,指导学生做模拟实验。

(2)教师明确:在实验中思考两个问题:不同材料模拟的是什么? 它们对影子的产生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小组内合作开展模拟实验,记录结果后汇报

2.寻找影子的变化的方法。

同学们在上节课中,知道了太阳下的影子会有变化,这个变变和太阳的位置有关系,小组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

(1)将手电筒联想成太阳,将圆柱联想成小短杆,移动手电筒的位置,看看木圆柱的影子不会想变化。

(2)光源照身角度不变,改变木圆柱摆放方式,会不会使影子发生改变? 师:为了印证同学们的猜想,下面我们一起做个模拟实验。

手影游戏。(借助手电筒的光,在教室自由活动)
在教室自由活动,可以个人活动,也可以邀请同伴一起玩。开展丰富的想象,创造各种手影。

教师小结。

三、 研讨。

影子是怎样产生?影子可以发生哪些变化? 想一想,太阳位置和影子变化有什么关系? 四、拓展延伸。

学生时常会仰望天空,天空中会有各种各样的云朵,有的像船、有的像老虎、有的像桌子……,它们是天然的阻挡物,当阳光洒下的时候,云朵会在天然的屏(大地上形成影子。该拓展活动鼓励学生到室外去观察云朵,感受云朵带来的影子变化,还可以让学生思考云朵的厚薄、高低、颜色变化会不会给影子带来变化。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三年级科学学科 总第___20__课时 投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3.4月相变化的规律 主备人 授课人 教学 目标 1.了解月相是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

2.知道月相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教学 重点 通过对月相图片进行观察、排序、装订成册等活动,使学生对一个月内月相变化规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教学 难点 通过对月相图片进行观察、排序、装订成册等活动,使学生对一个月内月相变化规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课前 准备 月相变化图片,燕尾夹。

教学过程 二、 聚焦 (一)出示两张月相图片(初三、十五)
这两张图片大家认识吗?回顾概念:月球发光部分的形状,就是月相 提问:我们在二年级就专门观察过月相,说说月相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排序:这两张月相的顺序谁在前谁在后? 小结:我们要用排序的方法来观察一个月内,月相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二)出示课题:月相变化的规律 二、探索 活动一:给七张月相照片排序 1.这些月相照片,同学们曾经观察到过吗?能根据一个月内的先后顺序给七张照片来排一排顺序吗? 2.学生给七张月相照片排序,请2位学生到上面板演,其他学生补充,最后统一结果。

3.师生小结排序的方法:我们可以先确定哪些月相先出现,哪些月相在中间,哪些月相在最后,然后再排序,这样排起来就方便多了。

活动二:给一个月的月相图片排序 1.我们就要用刚才学习的方法来给一个月里更多的月相照片排序,想试一试吗? 2.出示活动要求:同桌合作给一个月的月相照片排序,排好序后,看看一个月内月相是怎么变化的。

3.学生给月相排序,教师全班巡视指导,并将小组的排序结果拍照,以备交流时上传。

三、研讨 一个月内,月相变化的规律 1.上传有代表性的几组学生的排序照片,全班交流 一组交流,全班补充。

2.视频播放一个月内,月相的变化 3.学生观察月相变化的视频,同时调整自己制作的月相变化照片顺序,做一个月相纸牌。

4.小结,形成共识:一个月里,月相变化是有规律的(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最后教师板书:弯-----圆------弯;
上半月亮面在右边,下半月亮面在左边)
四、拓展:观察月球的运动 1.学生观察星空。

2.观察星空后,你有什么发现? 板书 设计 4.月相变化的规律 弯 圆 弯 下半月亮面在左边 上半月亮面在右边 教学 反思 三年级科学学科 总第___21__课时 投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3.5月球-地球的卫星 主备人 授课人 教学 目标 1.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唯一天然卫星。

2.知道月球的表面有很多环形山。

教学 重点 通过多种方法探索月球的秘密 教学 难点 通过多种方法探索月球的秘密并进行月球信息的整理汇报 课前 准备 沙盘、沙子、各种大小的球、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三、 聚焦:揭示课题 1.教师引导: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就是月球,它适合人类居住吗?月球是地球的唯一天然卫星,几十亿年来一直陪伴着地球。

2.提问:月球上还有哪些秘密呢? 3.揭示课题:
二、探索:月球的特征 (一)观察月球 1.我们在地球上观察了月相,远远地观察着月球,月球表面又是怎样的?观看月球表面视频,发回来的月球正面的图片,观察这张图,你有什么发现 提问:这些暗色部分和亮色部分分别代表什么呢? 2.随着科技的进步,科学家们利用先进的仪器,又发回来了一张月球背面照片,观察这张月球背面图,你又有什么发现 3.师总结:月球它是个球体,它的正面和背面都有平原、高地,但是月球背面有更多的环形山。

(二)
查找月球资料 1. 我们通过观察月球的正面和背面图片,近距离的看到了月球表面的特征,月球还有哪些秘密我们能发现呢? 2. 阅读“月球情报”资料,整理成月球小档案,来进行展示交流 3. 学生阅读资料,整理月球小档案。

4. 交流研讨:月球小档案能让阅读的人迅速了解月球的基本特征与信息,你的月球小档案与别的同学一样吗? 5. 同学们整理的月球小档案很详细,包含了月球的年龄、大小、与地球距离等基本信息。这为我们“地球移民”计划提供了很重要的信息。

(三)模拟环形山 1.教师引导:地球上有很多山脉,月球上我们也看到了许多环形山,这些环形山是怎么来的呢? 2.学生质疑。

3.陨石撞击说是目前公认的形成环形山的原因,请同学们观察这些材料,我们如何来模拟环形山的形成?这些材料分别模拟了哪些物体? 4.学生实验并记录模拟后的月球表面。

5.学生交流:(找特例:环中环,环相连)。

6.学生实验交流:进一步模拟环形山特例,并说说形成原因。

7.学生交流:月球适合人类生存吗? (四)探索月球的新秘密 1.教师引导:通过刚才的探索,你对月球还有新的问题吗? 2.学生记录:我对月球的新问题 。

三、拓展:教师播放月球对地球的影响视频。

四、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月球特征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板书 设计 五.月球-地球的卫星 月球的特征:
1.没有水、空气2.有大量环形山 3.地球的唯一天然卫星...... 教学 反思 三年级科学学科 总第___22__课时 投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3.6地球的形状 主备人 授课人 教学 目标 1. 能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收集信息证据,推理、解释和描述地球是球体的观点。

2. 初步经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

教学 重点 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历程,感受人们在认知自然孜孜不倦的努力,体会技术进步对推动科学认知的帮助。

教学 难点 理解模拟实验是如何支持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解释的。

课前 准备 大球、船模、小球、正方体、手电筒、呈现影子的屏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 谈话1:同学们,太阳和月球都是球体,这是我们可以直接观察到的,那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呢?学生回答:球体。

2. 谈话2:地球是球体,这是因为发达的科技让我们看到了地球的真面目,但是在古代,科技不发达,人们并不这么认为。刚才你们在教室外观察时,如果你是古人,你会认为地球是球形吗?那地球是什么形状呢?人们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探索。

二、探索 活动一 “回到以前” 1. 角色代入。现在我们已经回到了很久很久以前,把自己想象成那个时候的古人。

2. 思考问题。作为“古人”,你正在思考地球的形状,并且在寻找证据。

3. 室外体验。让学生到室外去观察天空,观察大地,提出自己对地球形状的猜想。

4. 提出猜测。联系刚才的室外观察和生活中的其他观察,提出猜测。古人根据对天空和大地的观察,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

活动二 模拟实验 1. 提出疑问。生活中有一些现象,“天圆地方”没有办法解释。

2. 先看到帆顶后看到船身。在海边,人们用望远镜观察远方驶来的船只,发现总是先看到帆顶,然后才看到船身,如果地球是方的,就不会出现这种现象。

3. 地球的影子。在月食时,人们观察到地球投射到月球上的影子总是圆形的,如果地球是方的,也不会出现这种现象。

4. 出示模拟实验材料:大球、船模、小球、正方体、手电筒、呈现影子的屏。

5. 讲解实验操作。模拟实验的材料分别模拟的是什么?模拟过程是什么样的?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到位。

6. 实验操作。学生进行模拟实验,并将观察到的结果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7. 实验分享。让学生对比观察结果,看一看两个模拟实验,哪个更符合实际观察的结果,即对应的地球是球体。

8. 提出猜想。通过模拟实验,猜想地球的形状可能是球体——地圆说。

活动三 麦哲伦环球航海旅行的故事 1. 16世纪的猜想。那时候有一部分人相信“地圆说”,他们认为地球是球体,但是他们没有比较好的直接证据。

2. 找到办法。如果地球是圆的,那么绕着地球一周,是可以回到出发点的 3. 麦哲伦的故事。通过播放录音、视频,或者结合世界地图给学生讲麦哲伦航海旅行的故事。1519年,麦哲伦率领船队从西班牙出发,历经千辛万苦,历时1082天回到了西班牙。至此,人们才开始相信地球是球体的观点。

三、研讨 1. 问题1。让学生上台分享活动手册的记录,结合记录来讲解哪些信息或者观察结果可以推测地球是球体。

2. 问题2。人们是这样认识到地球是球体。可以让学生用思维导图、鱼骨图等形式去展现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四、拓展 1. 谈话:麦哲伦的环球航海旅行,让人们开始接受“地球是球体”的观点。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开始从外太空观察地球,就像我们从地球上看太阳和月球是圆形的一样,地球的真面目开始出现在我们面前。

2. 展示:给学生看第一张在太空拍摄地球的照片,外太空拍摄地球的照片,月球上看到的地球的照片等,加深学生印象。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三年级科学学科 总第___23__课时 投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3.7地球——水的星球 主备人 授课人 教学 目标 1. 能耐心观察地球仪和世界地图,整理记录陆地和海洋的相关信息。

2. 能用数格子的方法量化比较陆地和海洋的面积。

教学 重点 了解地球的水域种类,定性定量地感受“地球是一个有丰富液态水的星球”,理解水资源的重要性。

教学 难点 通过量化的方式对比陆地面积和海洋面积。

课前 准备 地球仪、透明计算纸、地图、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 看照片。

2. 我们已经了解了太阳和月球的一些特征,它们有很多不同之处,那地球和太阳、月球相比有哪些独特的地方呢?最独特的是什么呢? 3.从表面特征上来看,地球有丰富的液态水资源,而太阳和月球并没有这样的特征。

活动一 观察地球仪 1.向学生明确“地球是一颗有着丰富液态水的星球”,现在我们一起来找寻证据。

2. 任务说明。每个小组一个地球仪,仔细观察,看看从地球仪上发现了什么。再看看地球仪上的水域有哪些? 3. 学生观察。提醒学生仔细观察,不用关注国家、城市等具体的名字。4. 观察分享。水域种类有湖泊、河流、海洋、冰川等。

活动二 观察世界地图 1. 提出问题。陆地和海洋的面积谁大谁小?教师板书。

2. 头脑风暴。让学生思考和分享一下测量的办法有哪些。

3. 呈现地图。观察世界地图,判断一下陆地和海洋面积的大小。

4. 学生观察。

5. 交流分享。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活动三 数格子比较 1. 方法指导。

(1)将透明计算纸覆盖在世界地图上。

(2)数一数陆地面积和海洋面积所占的格子数。提醒学生,不占整格的可以适当地拼凑在一起,不遗漏也不重复数数。

2. 学生数格子数。小组同学之间要相互提醒,帮忙计数,避免漏数多数。

3. 分享格子数。教师用表格板书学生数出的结果。

4. 观察发现。让学生观察班级数据,首先确定“海多陆少”的事实,然后再分析海洋比陆地多多少,两者比例关系等。

5. 查看维恩图。查看第1课的太阳和月球的维恩图,对比一下,地球和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三、研讨 1.通过观察,你知道地球表面陆地和海洋的面积大小有什么特点吗?强调让学生联系自己在本课中观察地球仪、世界地图以及数格子的感受,得出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海多陆少,海洋面积要比陆地面积多很多。

2.你认为地球上有丰富的液态水会带来哪些好处?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水对生命的重要性,对气候、地形、城市、运输等的重要性,都可以谈一谈,教师板书。

四、拓展 1.科学家在探索太空时,星球上有没有水的存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研究,因为有水就有生命存在的可能。

2.美国最近公布了新的探月计划,计划在月球上寻找“水冰”。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观察了地球仪、世界地图,大致计算了海洋面积和陆地面积的大小,知道了地球是一个液态水十分丰富的星球,而且基本是“七分海洋三分陆地”的局面。丰富的液态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我们要保护地球,保护水资源。

板书 设计 地球——水的星球 水域种类:海洋、湖泊、河流、冰川等。

结论:海洋的面积明显大于陆地面积;
地球的液态水十分丰富。

教学 反思 三年级科学学科 总第___24__课时 投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3.8月球和地球 主备人 授课人 教学 目标 1.用图画的形式描述太阳、月球和地球。

2.掌握搜集有关的太阳、月球和地球的方法。

教学 重点 掌握搜集有关的太阳、月球和地球的方法。

教学 难点 掌握制作地球主题海报的方法与过程,在此活动中了解关于地球的新知识 课前 准备 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聚焦问题。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关于地球、月球和太阳的一些知识,同学们想一想,它们都是什么颜色呢? 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

1.给太阳和月球图涂上颜色并说明原因。

(1)教师出示太阳和月球的图片,引导学生画出它们并涂上颜色。

(2)学生观察图片,自主画出它们的图画。

(3)教师指名学生展示图画,分享上色的原因。

2.制作地球主题海报。

(1)课件出示完成的地球主题海报,指导学生观察。

(2)教师:你们制作过主题海报吗?想不想制作自己的主题海报呢? (3)教师指导学生制作主题海报,明确步骤:收集和选用与地球有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确定资料来源、判断资料的科学性、比较材料、选用材料);
确定地球海报的主题色彩;
制作海报;
展示和交流。

(4)指导学生完成随堂学部分。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1.关于太阳、月球和地球的不同特点。

(1)教师:我们现在已经学习了很多关于太阳、月球和地球的知识,让我们一起来比较一下它们不同的特点。

(2)学生根据所学汇报,教师汇总后补充。

2.教师总结 (1)相同点:都是球体、都有寿命、都会运动、都处在银河系…… (2)不同点:颜色、表面地形、大小、质量、温度、运动方式…… 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教师分组学生课后制作地球主题海报,明确学生记录在此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

板书 设计 太阳、月球和地球 主体海报的制作:
选择主题颜色→收集和选用资料→制作海报→展示和补充 教学 反思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下学期 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