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中国巨大的历史机遇8篇

时间:2023-04-30 20:30:03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中国巨大的历史机遇篇二: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中国巨大的历史机遇

  

  新基建带来新机遇与第四次工业革命

  1978年到2008年,改革开放之后的三十年中国商业史,从宏观上可以看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艰难和民营企业在突围中的奋斗,无论成功与失败,都真实地映衬出中国经济腾飞中沉重的翅膀。

  从2008年到2018年,又一个十年过去。从历史潮流的发展顺序上来看,2019年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第五个十年的新起点和新征途。从政府发展规划上看,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麻省理工学院(MIT)媒体实验室认为,21世纪每一个10年的发展速度都超过人类有史以来所面临时长的发展总和。然而2020年伊始,随着全球经济贸易形势剧烈变化,叠加一场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格局变动产生巨大的推力,有学者认为,这次变局,正在加速促进新的世界格局的到来。

  当下,疫情在全球蔓延,而中国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复工复产稳步推进,经济社会生活加速恢复,整个中国

  经济体如同被按下了重启键一样开始爆发;从企业到个人,内心之中充满气概,开启奔跑模式。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在2020年3月4日召开会议,强调“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明确把“新基建”视为对冲疫情影响的经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力数字经济的重要支撑手段。那么,在这个“故事线”上,若以此次“疫情+新基建”提出为分水岭来思考新基建的演进和困境所在,能得出哪些结论?

  疫情加快新基建“需求”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出口双双降速,对于投资者而言,选择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目标的投资,发挥稳定经济的重要作用,成为了政策的选择方向,这使得国内多个(省、市、自治区)在疫情前后密集发布重点项目投资计划,来提振信心,发力基础设施建设。但传统老基建逐步呈现边际效应递减趋势,2011-2013年,老基建投资增速由3.3%增至21.3%,同期GDP增速却由9.6%下降至7.8%。

  过去十年,中国工业化经历了结构转型。2014年,新兴技术领域的投资增速开始超越制造业整体水平;2016年,信息技术领域GDP占比规模持续提升,正在成为GDP增长的新动能。而纵观2019年,新基建中的重要项目——5G迎来大爆发,据GSMA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月30日,全球24个市场的46家运营商已经退出商用5G网络。

  在2020年疫情爆发的排查防疫工作中,新基建人工智能项目“大显身手”——消杀、巡检、清洁、测温、云端护理等奔赴一线。毋庸置疑,新基建的附加值远高于老基建,而其更大意义在于对数字经济的长远影响。这样的战略布局是为了支撑中国经济在未来十年、二十年甚至更加长远的发展,同时也是为了让其他产业基于这些基础设施加速转型发展,布局全球的产业新生态。因而一经推出就引起各界广泛关注。

  那么新基建投资规模究竟有多大?从专项债上看:据Wind数据显示,2020年1-2月,用途为广义新基建的专项债资金供给2319亿元,在当期发行的总专项债中占比24.42%;从PPP项目上来看,截至2020年2月,广义新基建行业的PPP投资总额为3.8亿元,在全部PPP项目投资额中占比为22%;据国盛证券预测,至2020年年底,新基建7大领域的投资规模在63-7300亿元不等。

  此次疫情在全球肆虐,给我国和全球经济的发展都蒙上了一层阴影,而新基建将会为经济恢复和发展带来曙光。恒大研究院经济学家任泽平发文指出,对冲疫情和经济下行的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新基建”,短期有助于扩大需求、稳增长、稳就业,长期有助于释放中国经济增长潜力,提升长期竞争力。

  新基建“新”在何处

  新基建这一概念,在2018年第一次被提及之后,2019年被两会正式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2020年以来,新基建不断出现在国务院常委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等会议之中,表明了国家对新基建的极度重视。

  同时,各省市出台的2020年重点项目投资计划也针对新基建做出了相应的部署。据中国拟在建项目网统计,按照目前公开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20年重点建设项目中:22个省会总项目数量约为1.43万项,15个省项目总投资额约为37万亿元,16个省2020年计划投资额6.57万亿元。

  与传统的“铁公基”基础设施建设不同,新基建将关注点放在了高新技术和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上,新基建的“新”体现在发力于科技端,充满科技创新加持。新基建对数字社会的基础设施建设,正如传统基建之于工业经济时代,新基建服务于数字经济时代,是适应未来数字化社会变革的基础设施。其中新基建涵盖特高压、新能源汽车充电桩、5G基站建设、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城际高速铁路、城际轨道交通等7大领域。一些学者进一步表示,“新基建”所涉及的领域大部分都是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短板,有些还是被国外“卡脖子”的环节,哪怕现在不重视,将来总有一天还是需要做的。新基建项目似乎在后疫情时期的中国经济重建中大有不可不推之势。

  而新基建的推出不代表对传统基建的完全替代,一方面,新基建离不开传统基建的助力,5G通信的建设就是在已有的通信网络的基础之上做建设;另一方面,新基建可以与传统基建进行深度融合,发挥新技术、新方法的优势。

  那么此次新基建迎风而来,究竟会带来什么?改变什么?

  新基建改变互联网:一切智能化

  从2018年开始,互联网公司不约而同面临着持续增长的压力,而变革也成为了其中的关键词,从腾讯到阿里,以及百度、字节跳动等,产业互联网仿佛开启了一个新的经济魔盒,产业互联网的讨论热度被不断推高。2018年9月,腾讯自顶层开启了一场大规模的组织变革,在此次变革中,腾讯向业界发出强烈信号:开启面向B端的产业互联网;腾讯论及的产业互联网是指:云计算、大数据、信息化解决方案等面向B端的赋能业务。

  高瓴资本创始人张磊认为,消费互联网时代是物理的,产业互联网时代是化学的。消费互联网面向C端,成功的关键在于获取流量,寻找融资,放大势能,接近物理变化。而产业

  互联网的发展速度往往是先慢后快,跨越拐点之后可能会陡然加速。

  在未来,大众将面临一个知识爆发、人机融合、产业大交叉的时代,人工智能、物联网将成为最大的红利,为每个企业带来全新的模式变革和发展可能。产业互联网的本质,是新技术对B端企业进行全面的改造和革新,通过数据上云,大数据打通供给端和需求端的渠道,深化产业变革。对传统企业而言,产业互联网的诞生和大发展,将进一步倒逼企业加速线上化转型、加速数字化改革、加速运营模式的创新、加速效率革命。

  无论对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而言,不得不面对的话题是,企业的内部管理、业务流程如何不断优化并实现在线的信息化和高效协同,而线下实体业务场景智能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数字打通、共同融合、协同发展更是需要思考进一步迈向的新方向。

  疫情让企业意识到数字化、智能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新基建提出了新的需求。疫情为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创造了契机,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是从理念到工具的全面转型。疫情期间众多企业纷纷在数字化平台上架起企业管理和业务,将业务由线下开展到线上,探索企业的数字化管理与运营,探索企业的线上业务开展。众多制造业企业也在疫情期间,努力在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方向发力。疫情为企业植入了数字化产业转型升级思维,在疫情结束后,新基建将会成为众多企业关注的重点,产业对于新基建的需求也会逐步升温。

  新基建:第四次工业革命

  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三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的英国。伴随全球殖民时代的开启,“日不落”帝国的崛起,英国的霸权持续了一百多年,直到二战结束才彻底被美国超越。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在19世纪中期的欧洲,人类社会离开黑暗进入电气时代,科学技术发展成为了人类永恒的追求。第三次工业革命发生于20世纪后半期,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类进入科技时代,生物克隆技术航天科技的出现,欧美又称为21世纪生物科技与产业革命。

  全球已经完成的三次工业革命都是以相应时代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必要条件。在全球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初始阶段,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数字化为核心的新型基础设施正

  在成为全球产业竞争和投资布局的战略高地。与前三次工业革命不同之处在于,我国第一次作为原发性国家,与发达国家一起站到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数字经济的同一起跑线上,大力推进新基建,既能发挥我国在顶层设计和集中建设方面的制度优势,又完全符合国际经济发展潮流下的国际贸易规则,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早在1992年时,克林顿在他的竞选文件《复兴美国的设想》中就曾这样表示:50年代建立的高速公路,使美国实现了飞速的经济发展。在人类将要迈入信息时代的21世纪,美国若要继续繁荣,就必须建设通往未来的“新道路”。

  相较于新提出的新基建,老基建是物理状态的国家基础设施,而新基建则是智慧化的改革。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中央政府推出4万亿元的刺激政策,其中一项包括: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客运专线、煤运通道项目和西部干线铁路,完善高速公路网,安排中西部干线机场和支线机场建设,加快城市电网改造。老基建的面世,让大量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机场、城市轨道交通等快速“上线”,让整体现代化发展具备基本框架,如同修建房屋时首先搭起的一个框架。如果说老基建是“骨架”框架,那么新基建就是“大脑”扩容。

  所以,新基建的布局发展,意味着整个生产体系必须进一步提高效率,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面向市场创造更加与众不同、与以往不同的价值链条。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如果每一个企业依然沿用旧时代的模式和生产作业方式,提供一成不变的产品和服务,是多么“危险”的一件事。

  只有从人类历史上那些重大的工业革命看,我们才能深刻体会到,如果想用“旧船票”登上“新船”是一件多么尴尬和愚昧的事情。而此次疫情客观上增加了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对于新基建的需求。

篇三: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中国巨大的历史机遇

  

  人类历史即将来临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人类历史即将来临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之二

  五第四次“工业革命”将是什么“革命”广义的说

  “绿色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狭义的说就是是新能源、新材料、新环境、新生物科技革命。我们姑且将新能源为首的绿色产业从现阶段开始到未来的崛起定性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前两次工业革命中国均没有赶上第三次IT革命尽管赶上了但目前仍处于追赶状态而这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中国第一次和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甚至有可能成为领导者、创新者的重大机遇。”在社会生产力以跳跃的方式呈积数增长的同时“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资源和能源的过度消耗以及核灾难的威胁这些问题难以控制的恶性发展使人类的处境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困扰成为举世关注的全球问题”实质上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到现在人类所消耗的地球资源已经是远远超过了在此之前的上下五千年人类所消耗的地球资源的总和。未来的日子里人类必然要不由自主地面对由资源的生成大于人类的消耗到资源的生成远远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这一客观现实。。两百年来的人类文明动力大都基于碳燃烧因为两个限制这种方式现在已经走到了尽头一是碳基能源资源的有限性二是碳基能源燃烧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从根本上改变了地球的大气结构。现在二氧化碳的浓度是400-450PPM过了临界值恶劣气候将会频繁发生整个人类文明的基础将被动摇。在这样一个关乎人类存亡的、重要的历史转折点新能源产业、环保产业将要义不容辞地肩负起改变历史、拯救人类的重任。目前各主要经济体大力实施的绿色?新政是以新能源技术革命为核心的新一轮工业革命一方面力图借此摆脱目前的经济衰退另一方面是谋求确立一种长期稳定增长与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绿色?关系的新经济发展模式。”当前以绿色经济为核心的“经济革命”正席卷全球欧、美、日等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制定和推进绿色发展规划不少发展中国家也雄心勃勃尤其美国奥巴马上台以来在能源政策方面发生了极为重大的转折。2010年美国财政预算规模是3.6万亿美元赤字高达1.75万亿美元但奥巴马政府宣布到2013年把赤字缩减到5330亿美元四年将赤字缩减12170亿美元还颁布能源新政奥巴马能源新政的第三个措施是美国政府计划在未来五年准备投入1500亿用于能源新技术方面的大规模投资建设。目前包括超导电网、智能电网、太阳能、光伏电池等在内的一系列能源新技术储备已经充足这是继IT革命之后美国技术储备的又一个主要方向实际就是新能源、新技术的筹备。

  另外一个重要措施是刺激混合动力汽车的大规模使用。奥巴马政府拟用减税的办法为美国人购买混合动力汽车每台补贴7000美元的刺激政策期望到2015年美国市场上能够有100万台美国本土生产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

  上述奥巴马能源新政组合拳的混合使用将对美国的新能源供给、传输与使用产生极为重大的推动使得美国能源消耗结构发生根本的改变。可以判断整个美国的能源格局体系将产生重大的变化。按照历史经验每当重大危机或转折关头美国都能提出一个跨越十年乃至二三十年的致胜战略。这类战略既能厚植美国的核心利益使之走出危机也能为世界制定出一套规则推动某种技术革命。

  六中国新能源的特点和策略

  中央高层已经敏锐地看到了这个重大的国际背景问题。李克强副总理在最近的一个讲话中说新能源产业正孕育着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新一轮国际战略制高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为新能源产业带来了机遇要以发展新能源为重要举措以企业为主体加强政策主导促进风能、太阳能、水力发电以及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加快能源改造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原生资源的消耗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和废弃物最终排放量直至实现零排放推进我国能源结构乃至产业结构的调整。在未

  来可以预见的关键几年转换期内我国在技术革命和制度创新方面更不能落后前者会形成新标准后者会形成新规则。在太阳能和电动汽车等领域我们已经积累起了一定实力完全可以放手一搏拉近与国外的距离。新能源革命是新一轮的国际战略博弈的制胜点新能源革命将比前三次工业革命意义更重大影响更深远是21世纪人类最大规模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总体革命中国绝不能错失良机。

  中国的绿色产业已初具规模新能源的研发和制造等领域已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并已经成为新的投资热点

  首先中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绿色产业基础并在一些新兴领域扮演着“领导者”角色。比如在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的带领下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电池出口国总部位于山东德州的皇明太阳能集团有限公司已累计推广太阳能1300万平方米相当于欧盟78年的推广总量。在风电领域气候组织预计中国将在明年成为全球第一。2008年中国新增风电设备装机容量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其次一些传统的领域也正在引入节能减排技术并调整产品结构。如远大空调以废热或天然气等燃料驱动压缩机而不用电这使产品的单位能效比传统空调提高23倍深圳比亚迪汽车公司推出了油电混合和纯电动汽车引领中国绿色汽车研制并对通用汽车和丰田发起了挑战。

  其三当前我国节能减排的巨大压力也是催生绿色产业的强大动力。自2006年以来清洁技术行业共有28家中国企业在海内外各市场上市。从投资项目上来看2007年的清洁技术市场投资案例仅为20笔2008年则激增到55笔比上年增长了175投资金额也不断上升仅2008年的投资金额就比2007年增长了约120.3.在新能源科技方面节能技术、绿色能源技术发展将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将为降低能耗、减少环境污染创造新的技术基础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的快速发展将显著改变未来能源结构氢能源体系开发受到重视动力电池研发正向实用化方向发展核裂变能技术向高效、安全、洁净方向发展。

  在新材料科技方面对材料组成、结构、性能及使用行为的模拟迅速发展材料科技与生物技术会聚赋予生物材料全新的内涵新能源、新环境技术发展对新材料不断提出新的需求引领着材料科技的前沿方向。特别是能源储备材料将得到更大发展。

  在新环境科技方面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清洁能源的应用大量应用型先进环保技术的应用将导致全球环境的重大变化环境技术与地表、深层、海洋等资源合理开发和持续利用技术正成为优先发展的领域。可持续的新能源、新材料、新环境、新生物科技的合理利用即将孕育出人类社会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作为投资者我们对未来的投资方向要有清醒的认识我们的投资也要围绕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展开。

  七在“新革命“如何发展中国的优势

  前面讲了在太阳能和电动汽车等领域我们已经积累起了一定实力那我们就要百尺竿头力争上游针对世界各国和自己的国情作出相应的发展远景。

  1太阳能光伏

  1995年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和国家经贸委制定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纲要》

  19962010年明确提出我国在1996-2010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目标、任务以及相应的对策和措施。2009年3月出台的“太阳能屋顶计划”《关于加快推进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的实施意见》此后财政部在7月份再次出台“金太阳工程”《金太阳示范工程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这些文件的制定和实施对进一步推动我国太阳能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太阳能产业被看作是完成节能降耗指标的“排头兵”虽然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集热器生产国和使用国但是却没有形成一条清晰的太阳能产业链不仅如此太阳能产业存在三大瓶颈原材料、设备和技术依靠进口使得产业先天不足技术门槛过低导致无序竞争又使得后天缺乏良好的发展环境而缺乏鼓励政策传统观念使得这种清洁能源没有

  用户市场这是亟待改变的最根本因素。就在前不久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研究部署了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其中对抑制多晶硅、风机设备名列其中近段时期国外对我国的绿色壁垒不断增多和扩散有关反倾销案例持续增多2009年中国的光伏电池组装企业超过300家生产量占到全球50左右但绝大部分销售到欧美国家。以及资本市场中2007年牛市中600550天威的过度透支都将对二级市场的太阳能板块产生影响所以这本是优势的优势便不极新能源汽车的优势。

  2新能源汽车

  2007年11月1日起实施《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

  2009年2月份国家四部委为13个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授牌

  2009年3月份出台《汽车

  2009年6月将出台鼓励新能源车消费的政策

  2009年6月将修订政府公务用车采购办法自主品牌汽车比例不得低于502009年7月1日起《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以下简称《规则》正式实施。

  2009年10月将推出汽车油耗限值对高于油耗限值车型收税

  2009年12月将推出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立电动汽车快速充电网络

  2010年正酝酿出炉的中国新能源汽车政策将有三个。

  第一大政策为私人购车优惠松绑。

  第二大政策为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据悉该规划最迟今年3月将正式对外公布规划中将明确指

  出中国新能源汽车业的各阶段及各环节发展目标如将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率挂钩。此外针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的5项配套扶持措施也在筹划中。

  第三大政策为明确新能源汽车相关标准。据了解联合国有关机构将于2010年3月重新修订全球汽车标准其中包括混合动力和电动汽车的全球统一安全标准。目前胜算最大的为日本的安全标准方案。

  一旦新能源汽车扶持政策全面落实中国新能源汽车将进入提速发展阶段按照《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目标2012年新生产汽车中将有10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产值有望达到5000亿元。在等待扶持政策出台之际相关企业已经提前布兵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国内三大石油巨头纷纷涉水新能源汽车。据了解中石化有志于拓展天然气汽车和混合动力车。中石油则正在关注乙醇燃料等替代能源汽车中海油主攻电动车及充电网络建设。

  在汽车企业中2009年福田汽车已交付超过900辆新能源汽车帮助北京市成为国内第一个完成?十城千辆?目标的城市。此外北汽控股、上汽集团、长安汽车集团、比亚迪汽车均已拟定了宏伟的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

  深圳市发改局编制的《深圳新能源产业振兴发展规划年》征求意见稿到年推广使用新能源万辆包括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和天然气汽车以上到年达到万辆约占深圳现有汽车保有量以上。根据北京市方案到2012年底北京市争取达到新能源汽车5000辆并完成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建设示范运行管理信息化平台实时监控采集运行数据。

  长安汽车总经理张宝林说未来3年长安汽车将在新能源研发和产业化方面投资10亿元争取到2014年实现新能源汽车产销15万辆.

篇四: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中国巨大的历史机遇

  

  我国应如何应对第四次工业革命

  ●新的技术革命,常常会显著改变产业及社会进步的轨迹。在不少领域,以往的技术、人才等积累,会因技术的大变革而失去其固有的重要地位和价值,新兴国家和发达国家常常会,因此在许多领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当今中国,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把握这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呢?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创新是根本出路,要以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等驱动社会各部门迈上新台阶,跟上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步伐。

  ●第四次工业革命,将是一个高度开放与共享的时代,将是一个世界各国在创新领域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时代。

  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施瓦布认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到来,它将是一场系统性的深刻变革。那么,第四次工业革命有哪些特征?它对中国意味着什么?我们如何抓住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机遇,实现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清华大学全球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李东红。

  技术革新在多领域集中爆发

  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在最近的十数年间,具有颠覆性特征的新技术,在多个产业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并伴有不少井喷式的商业化应用,或者让人们看到了美好的应用前景。

  “面对高涨的新技术浪潮,一个普遍的共识是:一次全新的工业革命正在孕育之中。在系统地梳理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以来历次大的技术变革之后,越来越多的社会人士倾向于将这次大变革归结为‘第四次工业革命’。”李东红说。

  李东红认为,与以往三次工业革命相类似,第四工业革命的显著特征首先在于:技术创新上所取得的巨大进步,正在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产与生活的状态、方式与质量,将毫无疑义地把社会进步推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同时,第四次工业革命还有另外一个显著特征:与以往历次工业

  革命不同,人们很难简单地将其归结为某种通用技术的突破性创新,诸如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蒸汽机技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电气化与流水线技术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计算机与数字技术。这一次,以多个领域的先进技术的集中爆发为显著特征。如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数字化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机器学习技术、生物工程技术、3D打印技术等,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重大突破。这些划时代的技术进步,不仅促进所在已有产业的迅猛发展和升级,培育出了众多的全新产业,而且广泛应用于其他相关产业领域,带动全社会的大发展。例如,新型材料技术的突破,带动了包括化工、机械、电子、航空、医疗、能源、建筑等大批产业的发展;大数据应用技术的突破,带来了包括制造、零售、金融、教育等几乎所有产业的历史性变革,等等。

  世界经济论坛主席克劳斯·施瓦布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一书中,给出了包括可植入技术、数字化身份、视觉成为新的交互界面等在内的23项重大技术变革。其中的每一项技术变革,都将直接对整个社会进步产生巨大的促动,并带来一系列的新机会。

篇五: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中国巨大的历史机遇

  

  第四次工业革命概述挑战机遇及对策建议

  第四次工业革命

  (详细提纲)

  一、概念

  (一)四次工业革命概述

  1.第一次工业革命

  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通过水力和蒸汽机实现的工厂机械化可称为第一次工业革命。这次工业革命的结果是机械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经济社会从以农业、手工业为基础转型到了以工业以及机械制造带动经济发展的模式。

  2.第二次工业革命

  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初,在劳动分工的基础上采用电力驱动产品的大规模生产可称为第二次工业革命。这次工业革命,通过零部件生产与产品装配的成功分离,开创了产品批量生产的新模式。

  3.第三次工业革命

  始于20世纪70年代并一直延续到现在,电子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制造过程不断实现自动化,可称为第三次工业革命。自此,机器能够逐步替代人类作业,不仅接管了相当比例的“体力劳动”,还接管了一些“脑力劳动”。

  4.第四次工业革命

  未来10年,基于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System,CPS)的智能化,将使人类步入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

  革命。产品全生命周期和全制造流程的数字化以及基于信息通信技术的模块集成,将形成一个高度灵活、个性化、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

  (二)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内涵

  1.核心

  CPS(Cyber-PhysicalSystem)

  CPS(信息物理系统)包容了与工业相关的智能电网、智能产品、智能(生产)建筑、智能调配和智能物流等内容,它将工厂的所有智能机器、存储系统和生产设施集成在一起建立网络。CPS可将所有相关的物理设备(在世界范围内)连接到互联网上,使得物理设备具有计算、通信、精确控制、远程协调和自治等功能。由于CPS有互联网支持,它创造出智能产品、智能生产程序与过程,构建起新的智能工厂。

  国内已有的“物联网”但远远不是这个“物联网”。但是国内已有的互联网成果有可能被引用到中国的CPS中来,腾讯的微信、马云的淘宝、百度的中文搜索都可以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发挥作用。

  智能工厂

  智能工厂能够管理复杂的事物,不容易受到干扰,能够更有效地制造产品。在智能工厂里,人、机器和资源如同在一个社交网络里自然地相互沟通协作。智能产品理解它们被制造的细节以及将被如何使用。它们积极协助生产过程,回答诸如“我是什么

  时候被制造的”“哪组参数应被用来处理我”“我应该被传送到哪”等等问题。智能工厂成为未来的智能基础设施中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这将导致传统价值链的转变和新商业模式的出现。

  智能工厂将渗透到公司间的价值网络中,并最终促使数字世界和现实的完美结合。智能工厂以端对端的工程制造为特征,这种端对端的工程制造不仅涵盖制造流程,同时也包含了制造的产品,从而实现数字和物质两个系统的无缝融合。智能工厂将使制造流程的日益复杂性对于工作人员来说变得可控,在确保生产过程具有吸引力的同时使制造产品在都市环境中具有可持续性,并且可以盈利。

  智能产品

  智能产品具有独特的可识别性,可以在任何时候被分辨出来。甚至当它们在被制造时,它们就可以知道整个制造过程中的细节。在某些领域,这意味着智能产品能半自主地控制它们生产的各个阶段。此外,智能产品也有可能确保它们在工作范围内发挥最佳作用,同时在整个生命周期内随时确认自身的损耗程度。这些信息可以汇集起来供智能工厂参考,以判断工厂是否在物流、装配和保养方面达到最优,当然,也可以应用于商业管理应用的整合。

  2.相关内容

  三项集成

  横向集成、纵向集成与端对端的集成。第四次工业革命将无

  处不在的传感器、嵌入式终端系统、智能控制系统、通信设施通过CPS形成一个智能网络,使人与人、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以及服务与服务之间能够互联,从而实现横向、纵向和端对端的高度集成。“横向集成”是企业之间通过价值链以及信息网络所实现的一种资源整合,是为了实现各企业间的无缝合作,提供实时产品与服务;“纵向集成”是基于未来智能工厂中网络化的制造体系,实现个性化定制生产,替代传统的固定式生产流程(如生产流水线);“端对端集成”是指贯穿整个价值链的工程化数字集成,是在所有终端数字化的前提下实现的基于价值链与不同公司之间的一种整合,这将最大限度地实现个性化定制。

  八项行动

  专家认为,为了第四次产业革命能够成功实施,需要在以下八个关键领域采取行动:

  开发标准化参考架构:贯穿整个价值网络,工业4.0将涉及一些不同公司的网络连接与集成。只有开发出一套单一的共同标准,这种合作伙伴关系才可能形成。需要一个参考架构为这些标准提供技术说明,并促使其执行。

  实现复杂系统管理:产品和制造系统日趋复杂。适当的计划和解释性模型可以为管理这些日益复杂的系统提供基础。因此,工程师们要配备为开发这些模型所需的方法和工具。

  建设高速信息网络:可靠、全面和高质量的信息网络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一个关键要求,宽带互联网基础设施需要进行大规

  模扩展。

  确保信息安全保障:信息安全保障对于智能制造系统成功是至关重要的。重要的是要确保生产设施和产品本身不能对人和环境构成威胁。与此同时,生产设施和产品,尤其是它们包含的数据和信息,需

  要加以保护,防止滥用和未经授权的获取。

  加强工作组织设计:在智能工厂,员工的角色将发生显著变化。工作中的实时控制将越来越多,这将改变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和工作环境。在工作组织中应采用更多方法使工人有机会承担更大责任,同时促进他们个人的发展。

  加大专业培训力度:第四次工业革命将极大改变工人的工作和技能。因此,有必要通过推出一系列以工作场所为基础的持续性专业培训计划。

  构建新的监管体系:虽然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新的制造工艺和横向业务网络需要遵守法律,但是考虑到新的创新,也需要调整现行的法规。这些挑战包括保护企业数据、责任问题、处理个人数据以及贸易限制。这不仅需要立法,而且也需要其他大量适当手段,包括准则、示范合同和公司协议,或如审计这样的自我监管措施。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即使抛开高成本不谈,制造业消耗大量的原材料和能源,这也对环境和安全供给带来了若干威胁。第四次工业革命必须提高资源的生产率与利用效率。

  (三)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深远意义

  1.用户个性需求得到满足

  允许在设计、配置、订购、规划、制造和运作等环节考虑个体客户的特殊需求,而且即使在最后阶段仍能变动。企业在一次性生产且产量很低的情况下仍能获利。

  2.工业生产更加灵活坚强

  基于CPS的自组织网络可以根据业务过程的不同方面,如质量、时间、风险、鲁棒性、价格和生态友好性等,进行动态配置。这有利于原料和供应链的连续“微调”。也意味着工程流程可以更加灵活,制造工艺可以被改变,暂时短缺(例如供应问题)可以得到补偿,输出的大量增加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这将使得动态的、适时优化的和自我组织的价值链成为现实,并带来诸如成本、可利用性和资源消耗等不同标准的最优化选择。

  3.生产决策过程得以优化

  为了在全球市场上取得成功,在短时间内能够做出正确决定变得越来越关键。第四次工业革命提供了端到端的实时透明,使得工程领域的设计决策可以进行早期验证,并且可以对干扰做出更灵活的反应,同时对生产领域中公司的所有位置进行全局优化。

  4.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

  工业制造过程的总体战略目标仍然适用于第四次工业革命:在给定资源量(资源生产率)的前提下,得到尽可能高的产品输出;使用尽可能低的资源量,达到指定的输出(资源利用效率)。

  CPS在贯穿整个价值网络的各个环节基础上,对制造过程进行优化。此外,系统可就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和能源消耗或降低排放进行持续优化。

  5.新服务创造新价值机会

  开辟了创造价值的新途径和就业的新形式。比如智能算法可用于各种大量数据(大数据),这些数据是为了提供创新服务而由智能设备所记录的。尤其是对于中小企业和初创公司来说,有显著的机遇发展B2B(企业对企业)服务。

  6.应对工作场所人口变化

  通过工作组织和能力发展计划相结合,人与技术系统之间的互动合作将为企业提供新的机会,将人口变化转化为自身的优势。面对熟练劳动力的短缺和日益多样化的劳动力(如年龄、性别和文化背景),将提供灵活多样的职业路径,让人们的工作生涯更长,并且保持生产能力。

  7.工作和生活实现新平衡

  使用CPS的公司更加灵活的工作组织模式,意味着它们可以很好地满足员工不断增长的需求,让员工在工作与私人生活之间,以及个人发展与持续的职业发展之间实现更好的平衡。例如,智能辅助系统将提供新的组织工作的机会,即提供一种灵活的新标准以满足公司的需要和员工个人的需求。

  (四)案例

  1.德国推出“工业4.0”战略

  德国“工业4.0”战略是德国政府《高技术战略2020》确定的十大未来项目之一,旨在通过现代制造技术的突破和应用,进一步发挥德国在产品创新、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和复杂工艺管理等领域的优势,从而维持和巩固其在全球制造业的领先地位。该战略的根本目标是通过构建智能生产网络,推动德国的工业生产制造进一步由自动化向智能化和网络化方向升级,包括基于“数字—物理系统”的智能工厂的建设,以及生产制造单元与企业的采购、营销、研发等各个价值链环节,同时与不同企业间的互联构成更大的、更高层次的智能生产网络。通过实施“工业4.0”战略,德国工业企业既可以满足消费者高度个性化的需求,也能够对变化的市场需求和原材料供应变动做出及时的反应和调整。更重要的是,现代生产制造方式能够将员工从过去程序化的工作中进一步解放出来,从而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更具创造性的工作中。依托西门子、博世等掌握先进制造技术的企业,德国“工业4.0”战略将最终推动先进制造技术标准的形成。

  2.美国实施四大新工业战略

  第一,大力推动创新成果的产业化:一方面,政府一再降低创业企业上市门槛,促使大批实验室技术实现商业化;另一方面,政府推动新产品的应用示范工程,利用美国国内高端消费群体抢先实现市场增长,使美国成为最早享受到新工业革命成果的国家。

  第二,提高能够主导未来产业竞争的人才潜力:通过移民政

  策改革,美国希望吸引全球高端人才,从而在国内形成满足“第四次工业革命”要求的下一代的创新者、研究者和技能工人群体,从而获得持续的竞争力。

  第三,通过智能创新和智能制造提高制造业生产率。为了冲抵高昂的人力成本,美国加强信息技术高性能电脑在技术创新上的应用,同时创造和推广适合本国人力资源特点的先进制造业集群网络和智能工厂生态系统。

  第四,建设以分布能源系统、物联网、下一代互联网为代表的全新的工业基础设施体系。在政府资助下,美国各州都在开发和部署具有智能性、可持续性、灵活性的能源、交通、生产和信息基础设施,这些设施是“第四次工业革命”催生新产业、新业态的基础,也有助于美国制造业降低配套成本,形成快速响应能力。

  二、挑战

  (一)劳动成本优势面临弱化

  以制造业智能化和服务化为核心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将导致直接从事生产制造的人数的减少,逐步实现少量“现代知识型员工”对大量“传统简单劳动者”的替代,我国制造业长期以来基于劳动成本低所形成的竞争优势会加速弱化。不仅如此,发达工业国家不仅通过技术创新和品牌优势占领价值链的两端,还可以通过现代制造技术来提高制造环节和制造产业的生产效率,再加之制造业服务化趋势又会固化发达国家在高端服务业上已

  有的优势,从而使得发达国家能够形成整个产业链的竞争优势,这为发达国家重塑制造业和实体经济优势提供了机遇,从发达国家转出的生产活动有可能向发达国家回溯,导致制造业重心再次向发达国家偏移,我国的原有的赶超发达国家的产业发展路径可能被封堵。

  (二)传统优势产业面临冲击

  熊彼特认为:“创新是一场革命性变化,创新同时意味着毁灭”。创新将催生出新的产品、新的工艺、新的能源、新的交通与通讯工具、新的产业,将直接导致不同产业的兴衰转换。随着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崛起、纳米技术与新材料的涌现、智能制造技术的大量运用,高速快捷网络和交通通讯网络的铺设,我国碳能源、石油工业、钢铁工业、传统纺织业、服装、工艺品、模具业以及不少传统产业面临着衰亡的命运。

  (三)产业集群与专业市场面临瓦解

  产业集群是我国经济成功崛起的奥秘,大量的中小企业在县域或乡镇的同一行业的集聚,弥补了规模经济的不足,并催生出大量的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新工业革命将使生产方式发生巨大转变。新工业革命的核心是“制造数字化与智能化”,智能化、网络化、信息化的结合,将使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组织方式与交易方式产生重大改变,分布式生产与销售将越来越多地取代集中式生产销售。产业集群这种

  集中生产、集中销售与采购(专业市场)的模式将难以适应新的柔性定制生产与就近分布式销售的要求。

  (四)生产性大企业面临考验

  我国的工业大企业主要表现在生产经营的大规模上。在讲求规模效应的时代,使其获得生产成本优势。新工业革命的特点是智能化、网络化、定制化,使小规模智能化生产服务成为必然,生产与经营的家庭化、分散化将更多出现,灵活而高科技的小微企业更容易抓住生机。而注重规模效益与大批量标准化生产的大企业可能面临考验。尤其是我国多数工业大企业只重视生产经营而忽视技术创新;只关注纵向一体化扩展而忽视与中小企业的紧密分工协作。在新工业革命的背景下,更容易受到冲击。

  三、机遇

  (一)带来工业快速增长机会

  第四次工业革命为中国工业发展创造了新的增长机会。第四次工业革命不仅会导致智能工业机器人、3D打印机等新的制造系统和生产设备产业的发展,这些产业还会带动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以及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即通过创造新的产业部门,为中国在全球进入新一轮经济衰退期时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寻找新的增长点提供方向和机会。

  (二)拓宽产业转型升级路径

  先进制造技术终归是在工厂和制造环节的应用,中国庞大的制造基础为先进制造技术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潜在市场和应用场所。只要有危机意识和战略认识,充分利用中国的制造基础优势,调动广大企业技术突破和应用的积极性,形成中国独特的制造技术和制造业升级路径,中国完全有可能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赢家

  (三)推动基础实施提档升级

  总体而言,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于城镇化进程,第四次工业革命,将极大的推动我国城镇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尤其以信息基

  础设施为代表,势必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四)加快工业装备更新换代

  随着近年来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工业企业的整体装备水平已经有了质的提升,但是与工业发达国家比较,工业装备水平仍然较低,尤其是高精度、智能化装备严重缺乏。新工业革命,将极大地推动我国工业企业加快工业装备更新换代,提升整体工业装备水平。

  (五)提高整体国民收入水平

  历经近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虽然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是也正面临着经济增长放缓、人均收入难以提高的“中等收入陷阱”考验,亟需通过提高产业竞争力提高整体国民收入水平。第四次工业革命,将为中国提供这样一次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提高国民人均收入的难得机遇。

  四、对策

  把两化深度融合作为主要着力点。德国“工业4.0”战略与我国提出的两化深度融合有很多相通之处。在某种程度上,两化融

  合可称为我国工业的第三次革命,两化深度融合可以说是我国工业的第四次革命。在新的发展背景下,只有将信息化的时代特征与我国工业化历史进程紧密结合起来,把两化深度融合作为主线,才能为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注入新的动力,也才能在向第四次工业革命迈进的过程中占得先机。

  (一)超前部署建设国家信息物理系统网络平台

  信息物理系统(CPS)将改变人类与物理世界的交互方式,物质生产力、信息生产力。能源、材料和信息三种资源高度融合,将使未来产业发生真正革命性的变革,对未来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美、德等世界工业强国都高度重视信息物理空间构建,加强战略前瞻部署,并取得积极研究进展。中国要决胜未来的竞争,必须在构建信息物理系统网络平台上先行一步。一方面,在国家新的信息化发展战略中加强对CPS的总体布局,研究制定CPS建设的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发展路径和政策举措。同时,在制造业发展、智慧城市建设、国家网络和信息安全等工作中加强前瞻部署和应用推广。另一方面,可借鉴美国

  组建“国家制造创新网络中心”的做法,组建一批国家信息物理系统网络平台,负责承担基础理论研究,组织力量研发突破CPS软件、传感器、移动终端设备等工具和装备,推动重点行业企业的开发应用。

  (二)启动国家智能制造重大专项工程

  智能制造已成为全球制造业发展的新趋势,智能设备和生产手段在未来必将广泛替代传统的生产方式。当前,我国在智能测

  控、数控机床、机器人、新型传感器、3D打印等领域,初步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但总体看,我国制造业发展仍然以简单地扩大再生产为主要途径,通过智能产品、技术、装备和理念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的任务艰巨而迫切。应从国家层面启动实施智能制造专项工程,加强技术攻关,开展应用示范,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发展转型。一是重点突破智能机器人。开展智能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系统集成、设计、制造、试验检测等核心技术研究,攻克精密减速器、伺服驱动器、传感器等关键零部件。二是开展智能工厂应用示范。在全国范围内分行业分区域选取试点示范企业,给予扶持,建设智能制造的示范工厂,发挥其“种子”作用。三是推动制造业大数据应用。以行业龙头企业为先导,鼓励其应用大数据技术提升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产品营销及服务等环节的智能决策水平和经营效率。

  (三)用标准引领信息网络技术与工业融合

  第四次产业革命的关键是建立一个人、机器、资源互联互通的网络化社会,各种终端设备、应用软件之间的数据信息交换、识别、处理、维护等必须基于一套标准化的体系。我们在推进信息网络技术与工业企业深度融合的具体实践中,也应高度重视发挥标准化工作在产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及时制定出台“两化深度融合”标准化路线图,引导企业推进信息化建设。同时,还要着力实现标准的国际化,使得中国制定的标准得到国际上的广泛采用,以夺取未来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和话语权。

  (四)构建有利于工业转型升级的制度保障体系

  第四次工业革命一方面增加了管控的复杂性,技术标准的制定需要符合相应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也需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促进技

  术创新。我国在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问题上,也同样面临制度保障方面的相关问题。因此,非常有必要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工业转型升级的长效机制,比如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节能环保、质量安全等重点领域的法律法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等,从而形成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制度保障。

  (五)产学研用联合推动制造业创新发展

  德国工业4.0战略是由德国工程院、弗劳恩霍夫协会、西门子公司等联合发起的,工作组成员也是由产学研用多方代表组成的。因此,该战略一经提出,很快得到了学术界、产业界的积极响应。事实上,政府支持产学研合作的动机不单纯来自于市场考量,通过产学研合作创新促进竞争往往成为发达国家重要的战略意图。我国应该充分吸收和借鉴发达国家产学研用联合模式,一方面,针对不同类型自发的产学研合作网络或产业研发联盟,政府要通过引导和支持的方式促进其发展;另一方面,选择几个重点行业和关键技术领域进行试点,以行业骨干企业为龙头,联合科研实力雄厚的大学和科研机构,组建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研发联盟,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和力量,共同推进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

  五、建议

  (一)高度警醒,转变认识

  1.加大“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宣传力度,尤其是在政府部门与经济界,引发全社会,尤其是企业家阶层对科技革命与工业革命的关注,认识到新工业革命的挑战与机遇,树立起抢抓新工业革命机遇的紧迫感。

  2.根据时代要求,加入“知识科技”的要素,引导合川企业家追求重知重智,追求技术创新,使企业家能主动关心与追随科学技术进步,将科技创新与企业发展密切结合起来。

  (二)政府作为,营造环境

  1.依法治企,改善企业生产经营环境,减少行政审批干预,提高对企服务质量,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难题。

  2.设立专项资金,出台扶持政策,推动工业企业直面第四次工业

  革命带来的巨大挑战。

  (三)产业转型,跨越突破

  坚持转型升级是转变工业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产业形态转型:生产型制造→服务型制造

  制造模式转型:高耗能制造→绿色制造

  制造过程转型:粗放型制造→精益型制造

  制造产品升级:技术含量低→高新技术

  产业价值链升级:低端→高端

  (四)装备升级,软硬兼施

  1.工作母机、重大设备和生产线等等是工业能力的硬装备,那么,管理模式、软件、信息、标准和网络等就是新型工业能力

  的软装备。硬装备与软装备的集成产物就是提升工业能力的新型工业装备。进一步说,如果硬装备是为新型工业提供硬能力的“躯体”,软装备则是现代工业提供软能力的“灵魂”,也是新型工业装备的“大脑”。

  2.案例(长安两化融合)

  (五)人才导向,以人为本

  1.重点扶持具有国际视野,科技思维的新型企业家,具体措施如下:

  授予荣誉

  依法保护

  人文关怀

  组织培训

  案例:华为(任正非)、鼎工机电(合川)

  2.注重国际国内优秀人才的引进,重视合川籍省外科技人才,重视通过华人为中介引入外籍高端人才与技术;建立人才储备库,为企业提供不同梯队的专门人才等。

篇六: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中国巨大的历史机遇

  

  中国应对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战略选择

  自德国提出工业4.0概念以来,第四次工业革命就开始受到广泛讨论,但对于何为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国应如何参与或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迄今仍众说纷纭。对于第四次工业革命内涵与特征的科学把握,与中国能否利用好这次历史性机遇、避免重蹈前几次工业革命的覆辙关系密切而显得至关重要。通过比较分析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特征可以发现,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一次聚合了四大趋势的破坏式技术创新,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应以双轨战略和双轨机制加以应对。

  标签:第四次工业革命;双轨战略;双轨机制

  自德国工业4.0小组于2013年发布德国工业4.0方面的报告之后,第四次工业革命就受到中国国内的高度关注。受此启发,中国由工信部牵头,会同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质检总局、工程院等20多个国务院部门,组织50多名院士、100多位专家开始编制《中国制造2025》。2014年10月10日,中德两国政府共同发布的《中德合作行动纲要》明确提出,工业生产的数字化(“工业4.0”)对于未来中德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此后,国内对德国工业4.0的讨论更趋热烈。与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以来的任何历史时期相比,中国从没有离一场新工业革命的距离如此之近。面对此次新工业革命,中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参与乃至引领的历史性机遇。但是,要把这种机遇转化为现实,就必须深入研究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特性,采取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在中国参与乃至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方面做出正确的、历史性的战略选择。

  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内涵与特征

  全球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巨大的技术变革时期,对此虽然已有广泛的认同,但迄今为止所谓的有关新工业革命,或其他的类似概念,多聚焦于某一特定方面(见表1)。任何一场工业革命,之所以称得上是革命,就不仅仅是技术意义上的、生产力方面的一种巨大进步,同时也是一场生产组织方式的巨大变革。只有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层面去分析第四次工业革命,才有可能清晰地回答第四次工业革命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层面来看,第四次工业革命可以用四个特点加以概括:深度网络化、绿色化、智能化和生产组织方式的分散化。第四次工业革命就是这四大趋势的整合。

  第一,第四次工业革命以深度网络化为重要特征,是一次重大的信息处理技术革命,信息处理技术将进入到移动互联时代,物联网得到全面发展。信息处理技术进步是生产力进步的重要标志。“随着社会发展的推进,人们必须处理和交换巨量信息。任何社会,如果没有文字和计算机系统,都不可能发展得太远”。

  ①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处理信息的技术虽然取得了一系列突破,但信息处理技术成为工业革命的支配性力量,则发生于第三次工业革命时期。第四次工业革命将使信息技术处理进入到一个全新阶段,人类社会将进入到移动互联时代。移动互联就是人和计算机在移动状态下的人机交互,将信息放到每个人的手中,计算机到处可以使用,到处可以连接。移动信息技术带来了地点和时间的灵

篇七: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中国巨大的历史机遇

  

  时政热点: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中国巨大的历史机遇

  导语:中公时事政治频道更新国内国际时事政治热点,并提供时事政治热点、时政模拟题、时事大事记及时事政治热点汇总等。今天我们关注--时政热点: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中国巨大的历史机遇。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金灿荣

  中国工业化的成功对人类工业化进程所作的贡献要大于欧美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近代人类的生产力是工业能力,而工业能力的进步主要通过工业革命,所以工业革命是理解近代人类进步最重要的一个视角。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三次工业革命,即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18世纪60年代末,英国人詹姆斯·瓦特制造出人类第一台有实用价值的蒸汽机,从此人类的生产力真正得到了解放,从农业时代进入到了工业时代,西方真正地确立了对非西方的优势。

  在蒸汽机出现以前,人类打仗或者生产都是靠人力,可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在蒸汽机出现以后,人类可以通过蒸汽机把地下的化石能源如煤炭燃烧之后变成蒸汽动力,这个效率是人力比不了的。由此,西方国家可以造出大机器,从而获得了超越非西方的力量。

  西方崛起的真正关键就是工业革命。在蒸汽机之后,19世纪60年代,美国又实现了电力的广泛使用,并且开始使用第二种化石能源——石油,这就进一步拉大了与非西方的差距。1946年,美国生产出人类第一台二进制计算机,自此人类进入计算机革命时代。

  显然,这三次工业革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全部都是西方搞出来的,其结果就是让西方一直保持生产力的领先。反观中国,人类社会的三次工业革命一次都没有完整地抓住,所以生产力落后,结果,中国经过多年努力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当然,说中国完全没有抓住三次工业革命也不完全准确,其实我们抓住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尾巴,即计算机革命的“网络化”阶段,这是今天中国崛起的技术基础。

  如今,中国现代化初步成功。可以说,中国工业化的成功对人类工业化进程的贡献要大于欧美。因为在中国工业化成功以前,世界上只有10亿多一点的人口成功掌握了工业化,不到世界人口总数的1/7。然而,中国的人口有13亿多,也就是说中国工业化的成功意味着世界1/5的人口实现了工业化。而且,中国取得工业化的成功仅仅用了70年时间,较西方国家的几百年少得多,并且没有对外侵略和殖民。从这些角度来说,中国工业化的成功对人类工业化进程所作的贡献要大于欧美。

  现代制造业是立国之本,中国崛起是因为掌握了现代制造业

  500年前的地理大发现,使得人类开始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迈进,工业文明开始取代农业文明。今天,我们处在工业文明时代,决定国家命运的是工业化水平,其核心是制造业水平。欧洲因为率先掌握了现代制造业,所以在经济效率、军事效率上碾压其他地区。日本

  崛起,也是因为掌握了现代制造业。今天,中国崛起也是因为掌握了现代制造业。现代制造业是现代国家的立国之本,谁有现代制造业,谁就能屹立于现代民族之林。

  人类现代制造业90%集中在北温带的三个地区——东亚、西欧、北美,这里面包括不到20个国家,是全人类200个左右国家和地区的1/10。这说明,不是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每个文明都能进行工业化的。值得庆幸的是,中国是1/10国家当中之一,而且是块头最大的一个。英国工业化仅1000万人,美国工业化1亿人,中国的工业化却有14亿人。所以,当今世界最伟大、最重要的事实就是中国工业化。

  如今,中国的工业化达到了中后阶段。2019年,中国有三个工业指标在世界上没有争议了:第一,中国的工业规模特别大,制造业总产值2010年超过美国,2016年超过美国和日本之和,2018年超过美国、日本、德国三国之和。2018年,中国制造业增速是6.1%,是15年以来最慢的增速。但是,美国、日本、德国的平均增速是0.4%。按照现在这个速度,到了2030年,中国制造业占全世界的比例一定会超过50%。所以,2030年之后,从制造业角度讲,这个世界上只能有两个国家,一个叫中国,一个叫外国。第二,中国的工业体系特别完整。第三,学习能力超强。

  第四次工业革命对中国来说是最大的历史机遇

  第四次工业革命对中国来说是最大的历史机遇,从逻辑上讲,第四次工业革命如果中国抓住了机遇,就意味着此后人类最好的技术、最好的产业就会在中国。所以,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个机遇。

  经济方面,从2014年开始,中国经济增速连续五年下滑,原因非常复杂。但是,现在中国的经济开始趋稳。据推算,到2019年底,经济增速下滑会停住,之后会有20年左右的中高速增长。我们国家不可能回到以前每年两位数的增长,也不至于跌到如美国、欧洲、日本每年1%至2%的增长,原因如下:

  第一,未来20年,中国还可以从发达国家吸收很多先进经验,这叫后发优势;第二,虽然我国人口开始老龄化,但现在的人口年龄中位数还比较低,所以人口红利还有一个十年;第三,我们以前不太注意工程师红利,但未来它的价值会显现出来。自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以来,2018年我国在校大学生总数已经接近3000万人,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是美国的两倍多,这是很伟大的。我们的高校学生中有一半是学理工医农科的,这是中国未来的一大利好。

  后发优势、人口红利、工程师红利三者结合,结论就是——未来20年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是没问题的。另外,经过70年的发展,中国在科技和军事方面也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未来10年,无论是科技还是军事,中国都会进入黄金发展时期。所以,基于政治稳定的前提,经济基础、科技、军事等因素,未来中国在不确定的世界当中是确定的,而且处于上升态势。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中国跟美国至少可以同步,甚至可能会比美国先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美国的优势是其创新能力无与伦比,其缺点是产业空心化,很多高科技无法进入市场。而从市场的角度看,无论你的技术多么好,如果不能变成市场接受的产品,那就是一张废纸。中国的优势是将技术变成市场接受的产品方面,其能力在世界上独树一帜,而且随着投入的增加,教育和科研的进步,中国的创新能力正在迅速提高。

  这样的态势意味着第四次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的生产力布局将完全不同于过去几百年。过去几百年工业革命都在西方,因此,西方的生产力绝对领先,甚至有些时候一骑绝尘。第四次工业革命之后,东方的生产力有可能会领先于西方,至少会达到东西方平衡,这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最重要变化。

篇八: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中国巨大的历史机遇

  

  新工业革命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在互联网的推动下,信息化和工业化的交织日益紧密,使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大数据、云计算运用等新的信息化技术的威力初显,人工智能、数字制造、工业机器人等现代制造技术的不断突破,市场逐步成熟,全球经济正处于新工业革命的开端。另一方面,加之人类面临空前的全球能源与资源危机、全球生态与环境危机、全球气候变化危机的多重挑战,使全球工业发展模式发生着巨大的变革,由此引发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绿色工业革命,一系列生产函数发生从自然要素投入为特征,到以绿色要素投入为特征的跃迁,并普及至整个社会。

  一、工业4.0直指新工业革命

  回顾人类工业的发展史,18世纪中期以来,人类历史上先后发生了三次工业革命,发源于西方国家及衍生国家,并由他们所创新所主导。“工业1.0”是蒸汽机时代,以蒸汽机的使用为标志,实现了生产过程机械化;“工业2.0”是电气化时代,电力的广泛运用促进了生产流水线的出现;“工业3.0”是信息化时代,实现了生产工程的自动化。目前全球经济正处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开端,而新工业革命—“工业4.0”则是利用基于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的智能化来促进产业变革的时代。

  马云曾说,很多人没搞清楚电脑是什么时,互联和移动互联来了;还没搞清楚移动互联,大数据时代来了。如今,当我们还沉浸在工业自动化的欢愉中时,新工业革命悄然而至。新工业革命即是指当前面临的“第四次工业革命”,而工业4.0在德国乃至世界都被认为是“第四次工业革命”。因此,在这新的一轮工业时代中,“工业4.0”,直指新工业革命,是新工业革命的核心。“工业4.0”则是利用基于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的智能化来促进产业变革的时代。

  二、工业4.0的含义

  1、工业4.0本质是基于“信息物理系统”实现“智能工厂”

  工业4.0被认为是对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的进一步进化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其指代的是在制造领域,将资源、信息、物品和人相互关联的“虚拟网络—实体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System,CPS)”。通俗点儿说,人们在完成第三次工业革命之后,制造业的生产流程已经完全实现自动化、透明化。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在各个环节应用互联网技术,将信息与物体相连,所有机器都进入到一个统一的智能化网络中,它们可以自动调试生产流程、节奏,自动地修复故障,以最具收益的方式制造产品。让机器和生产中的产品直接对话,所有环节都通过无线网络相连。这种类似《玩具总动员》的情景,就是“智能工厂”,这也是“工业4.0”的最终体现。

  2、工业4.0的首要目标和根本目标

  工业4.0的首要目标是推广“工厂标准化”,借助智能工厂的标准化将制造业生产模式推广到国际市场,以标准化提高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的市场化效率。

  工业4.0的根本目标是通过构建智能生产网络,推动工业生产制造进一步由自动化向智能化和网络化方向升级,同时与不同企业间的互联构成更大的、更高层次的智能生产网络。通过实施“工业4.0”战略,工业企业既可以满足消费者高度个性化的需求,也能够对变化的市场需求和原材料供应变动做出及时的反应

  和调整。更重要的是,现代生产制造方式能够将员工从过去程序化的工作中进一步解放出来,从而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更具创造性的工作中,推动社会进步。

  三、新工业革命不能没有中国的身影

  回顾过往的三次工业革命,每次工业革命的急先锋,最终都成为了新的世界霸主。所以,谁要能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急先锋,那么,这个国家就能成为新的世界领导者。由此可见,制造业的兴衰,往往印证着大国的兴衰。

  因此,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各个发达国家纷纷将信息化条件下的高端制造业作为实现“再工业化”、重振老大帝国的突破口。而根据最新有数据显示,我国沿海地区劳动力综合成本已经与美国本土部分地区接近。并且,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制造业人工成本上升和新一代劳动力就业意愿的下降,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将面临重大危机。因此,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抢先进入工业4.0时代,保持住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抓住赶超西方国家的绝佳机会,已经是必须选择的命题。

  四、中国为实现与新工业革命的无缝对接做出的努力

  ●2013年德国政府推出定义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工业4.0战略》,我国也积极响应,相继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这项十年战略规划。并且在2014年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中国以近600家参展商规模成为东道主德国以外的最大参展国。

  ●2014年10月,李克强总理访问德国期间签订了“工业4.0”战略合作框架。宣布了两国将开展工业4.0合作,该领域的合作有望成为中德未来产业合作的新方向。并且2014年11月4日,中国首套工业4.0流水线在第十六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亮相。

  ●在今年的智能制造国际会议上,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提出了“打造中国制造业升级版”。这意味着我国要在工业化与信息化同步发展的战略中更快地促进两者的融合。

  面对新工业革命将给世界带来巨大变革,我们必须关心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的关系。必须高度重视新工业革命将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带来的历史机遇和挑战。

  五、新工业革命给中国带来的机遇

  首先,新工业革命为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历史显示,工业革命的急先锋,往往最终将成为新的世界领导者。因此,只要自觉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新工业革命结合起来,将对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更将推进跨越式发展、缩短追赶上西方发达国家的时间。

  其次,新工业革命可以提高中国制造品的质量、可靠性和安全性,进而改善整个制造流程。使我国可以在新的起点上改变制造业科技水平落后的状况,打破“中国赢得了制造,却失去了研发”的僵局。因此,我们只要加大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力度,学习和吸收这场新工业革命的最新成果,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置于最先进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之上,我国在全球的制造业中将具有更多的话语权,发挥更大的作用。

  再者,中国可以继续保持低廉成本带来的优势,满足全球范围内对商品的灵活性需求。先进制造技术终归是在工厂和制造环节的应用,中国庞大的制造基础

  为先进制造技术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潜在市场和应用场所。只要有危机意识和战略认识,充分利用中国的制造基础优势,调动广大企业技术突破和应用的积极性,形成中国独特的制造技术和制造业升级路径,中国有可能成为新工业革命的赢家。

  六、新工业革命给中国制造业带来的挑战

  首先,不仅会削弱中国的低成本比较优势,而且将有利于其他发达国家形成新的竞争优势。西方先进国家将通过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控制产业制高点,来提高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强化新兴技术的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并且,其在高端服务业的领先优势也可能被进一步强化。因此,中国的产业赶超很可能面临来自发达国家的全方位抑制,并导致制造业重心再次向发达国家偏移。

  其次,新工业革命使全球制造业的竞争加剧,中国制造业的转型迫在眉睫。从综合竞争绩效角度看,新工业革命对中国制造业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更在于发达国家可以通过利用先进制造技术在维持“可接受成本”的基础上,提供较中国产品的更优化的产品,使中国制造业面临被世界淘汰的威胁。同时,随着新工业时代的发展,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制造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革新换代才能保持竞争优势。因此,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刻不容缓。

  再者,新工业革命的进程中,工业4.0亟需解决的四大难题也是我国制造业将面临同样的挑战:(1)通信方式、数据格式等许多内容都需要标准化(2)复杂的系统管理

  (3)通信基础设施建设(4)网络安全保障。

  七、应对挑战的措施

  一是加强对外合作,积极与西方先进国家开展合作,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学习和吸收这场新工业革命的最新成果。

  二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点是通过长期的基础研究,突破如智能机器人核心部件、高端芯片、新型显示、关键电子元器件等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并将这些科技成果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

  三是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例如制定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管理体系和技术体系的“国标”,用互联网思维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推进制造方式、销售和服务模式的互联网化等等。

  尽管前路漫漫,但是我们相信,只要脚踏实地,勇于开拓,命运就永远操控在自己手里,中国也有可能成为新工业革命的赢家。

推荐访问: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中国巨大的历史机遇 工业革命 第四次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