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2000字论文参考文献(4篇)

时间:2023-05-02 19:25:02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2000字论文参考文献

  

  办公论坛OfficeForum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理念与红色基因的有效结合文/四川外国语大学 熊祎【摘要】本文分析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理念与红色基因之间的关系,把握二者之间的有效结合,对于发扬和传播红色基因具有重要作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效路径。【关键词】红色基因;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结合;创新方法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是一种革命传承,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先进思想因子的总和,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革命道德、思想路线以及先进本质的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披荆斩棘、勇往直前,使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慢慢走向强起来,并且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创造出中国奇迹,依赖的就是中国共产党的红色基因,靠的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当前我国发展已经进入重要的转折期,不仅要大力发展经济基础,还要注重上层建筑,在把握经济基础的客观条件下,要抓住上层建筑的主观推动力。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注重红色基因的特殊作用,通过红色基因的薪火传承推动经济发展。一、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理念与红色基因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背景下多次提到红色基因,多次强调红色基因举足轻重的作用。红色基因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与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理念具有一致性。中国共产党一直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曾提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因此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理念与红色基因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核心思想的不变性。二者的出发点都是为了人民,核心思想具有一致性。红色基因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体现着红色基因的独特色彩。在《共产党宣言》中,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红色基因的根本性质来源于此。红色基因中应该具有一个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理念,而这一理念来自于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对??《共产党宣言》中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时代性的解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态度能够促进红色基因取得强大精神力量,推动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精神。因此,红色基因的核心理念不会有所改变,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和宗旨也不会改变,即做到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二)科学内涵的一致性。二者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深刻地分析了当今人类社会的根源性矛盾,进一步分析了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的两个基本必然原则——“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红色基因也是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抓住科学的、实践的、彻底的原则不断发展传承,并且坚持用理论研究和革命实践相统一的方法,从上层建筑不断向现实转向,充分把握红色基因、弘扬红色基因,使得中国人民在社会发展中利用红色精神完成自身的伟大历史使命。总之,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理念与红色基因在内涵性质上具有一??致性。(三)开拓创新的发展性。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理念具有实践发展性和与时俱进的特点。通过实践、检验、再实践的循环过程,以人民为中心理念在实践中不断自我演化,创造性地把人民至上运用于中国实际发展之中,并在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中国特有的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从而使马克思主义深深扎根于中国,影响中国社会的发展。同时,红色基因也具有开拓创新的发展性,红色基因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传承和发展。红色基因坚守着共产党人对共产主义的信仰追求,也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充分发挥着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在社会发展不断创新中传承红色基因,要深刻理解两者之间的科学关系,始终牢记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理念是红色基因的初心,把握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有利于红色基因的传承,让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薪火相传、血脉永续。二、以人民为中心理念和红色基因结合的路径新时代加强以人民为中心理念与红色基因有效结合,就要坚持“四个贯穿始终”,做到两者的理论实践结合,从而有利于为中国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铸造信仰之魂,有利于提高人民对文化的自信和对文化的认同,有利于传承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真理、知行合一的红色人格,有利于促进中国文化振兴和社会主义强国的建设,有利于促进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坚持党的历史使命贯穿始终。习近平总书记第180页2022/4(下)总第385期

  指出:“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要一直坚持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宗旨,赓续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牢记中国共产党担负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坚持党的历史使命,应该做好如下三点:一是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通过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真正认识和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且将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践结合起来,将马克思提出的人民立场与我国实践结合起来。总之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二是坚定理想。红色基因传递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信念,理想信念是我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方向和动力。我国各族人民要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奋斗精神。三是共产党人要强化自身作风建设。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共产党人要强化自身作风建设,为了党的历史使命而不懈奋斗。共产党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强社会价值的奉献观和政绩观,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二)坚持党的领导方针贯穿始终。传承和发展红色基因,离不开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决定党的全面领导的根本性质和前进方向,能够更好提升共产党人永不懈怠的精神和永不褪色的党性。当前经济全球化带来文化全球化,通过互联网等手段,世界对我国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都带来巨大冲击和威胁,特别是文化领域,西方文化宣扬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拜金主义等影响着中国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开拓创新,奋发有为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坚持党的领导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政党原则的具体体现,决定着党的全面领导的根本性质和前进方向,也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自身优势,能够更好提升共产党人永不懈怠的精神和永不褪色的党性。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保障人民实现当家作主,从大局上、战略上提出解决措施,制定相关制度体系,加强红色基因传承力度,保障我国在当前新形势下坚定自我认知,提高警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推进“四个伟大”、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避免错误言论的影响,做到统一思想觉悟,时刻保持政治清醒和政治定力,同时加强文化建设,提高文化自信,推动我国文化强国建设和文化现代化建设。(三)搞好创新融合方法贯穿始终。当前正处于大变局之中,给红色基因的传承发展带来诸多新问题、新情况。要发挥“坚定人民立场、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教育作用。一是通过互联网加强两者之间的结合。红色基因中为人民服务、永不放弃、独立自主的性质,可以促进我国现代文化的传播,促进我国文化不断创新、不断发展,进一步打造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吸引力、说服力,更好地在世界传播中国故事、中国声音、中国文化。借助互联网通信技术,通过“互联网+传统文化”的形式将红色基因和人民立场更好地传播,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集成优化作用,不断将互联网创新成果融入文化、思想的传播方式中。二是通过思政课堂加强两者的结合。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和内容,增加思政课堂的教育性、理论性,从而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进一步认识人民至上的内涵及其价值。当前,加强文化软实力极其重要,中国要采取创新融合、多方联动的方式,特别是红色基因与其他思想、文化的融合方式,红色基因与四史教育、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加强红色基因的宣传教育,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四)坚持科学实践方法贯穿始终。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对于时代问题,要坚持科学实践的方法,以更好地推动红色基因的传播。把握科学实践的方法,需做到如下两点:一是要具有问题意识。马克思说:“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问题意识在传承和传播红色基因时具有重要的作用,从人民的立场出发去思考中国实际问题。现阶段文化发展与传播更加具有复杂性,要考虑当前的国际文化局势,做到把握问题意识、重视现实实践、坚持顶层设计。二是要采取科学统筹。加强两者的有效结合,要采取科学统筹的实践方法,建立文化创新融合体系,完善更加有效的文化传播新机制,推动红色基因“一体化”的传播方式,弥补传承和传播文化的短板,形成更加科学的文化体系,推动文化体系平稳健康??运行。【参考文献】[1]习近平.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在京举行[N].人民日报,2020-10-30(01).[2]张海峰等.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9:147.[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411.[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5]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2-21(01).[6]习近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讨论“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和政府工作报告[N].人民日报,2021-02-27(01).[7]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235.2022/4(下)总第385期第181页

篇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2000字论文参考文献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

  作者:王斯洋

  来源:《商情》2020年第14期

  【摘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之一,一方面充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内容,另一方面也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和根本政治立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显著标志和宗旨内在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存在于执政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群众路线

  不管是中国共产党在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方面,还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方面都蕴含着“人民”二字,以人民为中心不仅彰显着我们党的核心价值理念,也为新时代国家治理指明了目标和方向。“人民”作为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中的高频词,也指明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立场,这就是: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坚定信仰。总的来说就是,始终与人民在一起,一切为了人民,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初心。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政治立场

  人民立场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站稳人民立场的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在求发展、谋规划、勇改革的征程中要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站在人民立场上寻求破解疑难杂症的方法思路。立场不分场合,不分时间,是人们对待问题的一种自觉或不自觉的思想行为。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立场,其实就是站在人民的角度、为人民服务、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人民立场。坚定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最根本的政治立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宗旨的内在要求。不管是什么样的政党,拥有何种目的,处于怎样的立场,就一定会产生特定的思想观点和处事方法,随之有相对应的行为产生。对于立场的选择是根本性的,站对立场才能聚齐民心,这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基础上所得出的科学结论。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纲领性文献—《共产主义宣言》中就已经提到,我们共产党人开展的一切重大历史实践活动都是以人民立场为基础,共产党与其他无产阶级的区别在于两点,第一是“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第二是始终代表整个共产主义的运动的整体利益。这就首先说明了共产党在其开展的一切实践活动中不是为一己之私去谋求利益发展的,是为绝大多人的利益而争取斗争,肯定了共产党的人民立场。其次,《宣言》科学的阐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决定力量,而共产党是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以实现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为前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肯定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作用。我们党正是怀抱着“人民梦想”,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上全力实现满足“人民生活”的美好需求这一目标。

篇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2000字论文参考文献

  

  关于人民重要性的文献

  人民的重要性:

  1、人民,一个社会或民族抑或国家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确切地说,国家即人民;

  2、在现今我国这社会主义国家,其根本便是人民。在共产党自辛亥革命时期是便继承其辛亥革命精神,进而发展尔后的马克思主义与社会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一直到如今的邓小平理论及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这三个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其核心就是为人民服务。人民不是国家用来其财政税收的来源,而是为其服务的根本目的;

  4、第一次工业革命,其最出色的的发明家,不是有知识的贵族王公,不是万亩地主。

  参考文献:

  1、《人民群众的重要性》

  2、《以人民为中心》

  3、《论新时期人民的作用》

  4、《人民对国家的重要性》

  5、《人民群众的地位》

  6、《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性》

篇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2000字论文参考文献

  

  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文艺创作思考

  摘要: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时代前进的号角。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今天文艺工作者的各方面条件更好了,但绝不能离开人民群众的生活。本文论述看了文艺创作与人民群众不可分割的关系,进一步提出了文艺创作如何以人民群众为出发点,服务人民群众的建设性建议,以供广大文艺工作者参考借鉴。

  关键词:文艺创作;人民群众;服务;中心

  随着中国社会的迅速发展,大众文化素质普遍提高,加上文化信息传播手段的变革,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期待越来越高,对作家艺术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处理好文艺与人民的关系,如何正确对待个体创作与时代要求之间的关系,如何确立文艺作品的社会价值,就成了一个非常重要和复杂的课题,成为一个必须廓清的问题。文艺创作如脱离了人民,就会误入歧途,导致文艺创作中出现各种问题。过度崇拜西方的文艺理论,脱离人民的现实生活,唯洋是从,只会误导人民的价值取向。为此,要坚持社会主义文艺理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中国精神,坚持为人民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1.文艺创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1.1文艺创作活动源于人民群众之中

  必然是枯燥、生涩、难以引入入胜以及无法激起观众或读者共鸣的。因此,作为广大文艺工作者而言,要将人民大众视为文艺创作活动的给养之地,要俯下身来,深入到人民大众之中,从人民大众的奋斗历程与生活实践之中去汲取文艺创作的养分,进而使其所创作的文艺作品能够真实地反映人民大众的精神文化诉求。

  1.2文艺创作活动反映了人民群众面貌

  从文艺作品本身来看,之所以一些文艺作品自其问世之后,便能够长盛不衰,在人民大众之中拥有良好的文艺口碑,尽管时光荏苒,但却历久弥新。原因即在于:这些文艺作品取材于人民大众的生活场景,讴歌了人民大众的奋斗精神,展示了人民大众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坚毅精神,彰显出特定的时代风貌,因而可以说,这些文艺作品在具备了前述创作因素之后,使其经受住了时间与历史的考验。

  1.3文艺创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民群众

  回溯国内优秀的文艺作品来看,这些作品的创作共性即在于对人民大众奋斗精神与抗争精神的讴歌,从而将这些伟大精神以文艺作品的形式实现了历史的传承,进而让无数后来者为之受到鼓舞。作为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而言,在文艺作品的创作过程之中,应当将人民大众作为作品讴歌对象,通过实地写生以及走访调查等方式,实现对人民大众生活状况以及思想活动的精准把握,确保所创作的作品内容是人民大众所熟稔的、作品的艺术格调是高尚的,进而借助先进文艺作品的创作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进而推动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实现持续地进展[1]。

  2.文艺创作如何以人民群众为出发点,服务人民群众

  2.1文艺创作的原则要以人民群众为主

  2.1.1密切关注现时代的人民群众精神文化诉求,以此为文艺创作的源动力

  文艺工作者要善于走入人民大众之中,以此作为文艺创作素材搜集的方式,进而依托文艺采风的形式,实现对现时代人民大众精神文化诉求的精准把握以及对人民大众艺术审美格调的精准洞悉,还有就是实现对人民文艺喜好的掌握,通过这些举措,将确保文艺工作者所创作的文艺作品能够真正地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好与追捧。

  2.1.2尊重群众首创,就是文艺创作要做到“一切依靠群众”

  要深深懂得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道理,把人民群众当作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善于从群众中汲取创作的灵感与力量;要把群众当作“导师”,向他们学习如何抒写、抒情、抒怀。在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积累创作素材,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

  2.1.3使文艺创作活动能够真正地植根于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使文艺作品更为“接地气”

  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确保自身所从事的文艺创作活动能够真正地植根于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即,文艺工作者要以将人民群众作为文艺创作活动的给养之所,同时,文艺工作者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于所创作的文艺作品之中,从而确保所创作的文艺作品能够实现向人民群众的正能量浸染,使人民群众在通过这些文艺作品获得慰藉与鼓舞的同时,一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于自身的价值观之内。

  2.2文艺创作的方法要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表达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

  根据实践经验表明,所有先进的文艺作品,其文艺共性即在于实现了将现实精神同浪漫情怀的完美契合。现实精神即指文艺作品要实现对特定时期历史面貌的客观呈现,而浪漫情怀则是指文艺作品要使观众或读者从作品当中感受到真、善、美的存在,进而能够对生活充满美好的期望与憧憬。真正伟大的现实主义文艺家,对生活,对社会,对民族,对国家,对人民,是不会丧失信心的,总是会在哪怕不尽如人意的生活中,发掘和展示真善美,传播和激发正能量,从而在入木三分的还原生活的真实描写中,想象着未来,进而给人民以希望,让人民看到前途。同样,真正伟大的浪漫主义文艺家,绝不会只仰望星空,而不低头看看自己脚踩的大地,更不会突发奇想地想象着能够扯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2]。虽然文艺工作者通常会在其所创作的作品之中任由想象力尽情挥洒,但在想象力挥洒的背后,源自其文艺创作活动中所深深根植于其中的现实情结。

  2.3文艺创作的根基上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对于文艺创作工作者而言,其应当深切地意识到的是:任何文艺创作活动都必须彰显出人民性,也就是说,文艺工作者的文艺创作活动,不但要善于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去获取创作养分,更要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之中去寻找文艺创作方向,如此方才能够使其所创作出的文艺作品同时兼具中华传统美德与现代价值,进而使之能够成为人民大众所喜爱的文艺作品,从而使自身所创作的文艺作品能够同时兼具文艺性、时代性以及人民性。这是现时代每一名文艺创作工作者所应当为之努力的方向。

  3.结语

  文艺创作在现实中对人民主体性的价值取向具有形象的、生动的、具体的指导作用。在文艺创作形态日益丰富、文艺传播方式日益多元、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强烈多样的今天,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用优秀文艺作品点亮人民心中那盏灯,才能不断提高文艺创作的质量,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文艺作品,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参考文献:

  [1]仲呈祥,张金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J].中国政协,2014(20):11-13.[2]孙慧琳.“以人民为中心”是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最高方法论[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6(3):28-31.

推荐访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2000字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坚持以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