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积极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9篇)

时间:2023-05-03 14:50:02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积极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

  

  关于进一步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意见

  加强应急管理,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

  全,是各地政府全面履行职能和提供公共安全保障的重要内容。

  当前,全省正处于跨越发展、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影响公共安全的风险因

  素不断增多,各类突发事件时有发生。我省应急管理基础比较薄弱,体制、机制、法制不够健全,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亟待提高。

  为进一步推进全省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提出以

  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牢记公共安全是最基本的民生,牢固树立以人为

  本、安全发展的理念,坚持预防与处置并重,做好常态与非常态管理

  有机结合,兼顾近期任务与长远目标,着力解决应急准备与突发事件

  处置的薄弱环节和共性问题,促进应急管理从事后被动应对向事前主

  动预防转变,努力为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编织全方位、立体

  化的公共安全网,为全省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提供有力保障。

  (二)基本原则。一是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各地政府全面负责本

  行政区域内的应急管理工作,各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权限负责相关应

  急管理工作,各企事业和基层组织认真履行安全防范与处置的主体责

  任。二是预防为主、防救结合。坚持关口前移、重心下移、保障下倾,强化风险管理、源头治理、前端处理,做好常态下的风险隐患排查、登记、评估、治理和预

  防、预测、预警、预报工作

  ;加强应急处置能

  力建设,优化信息直报体系,健全应急决策指挥机制,强化应急救援

  协调配合,提升应急处置和救援工作水平。

  三是整合资源、突出重点。

  加强地区之间、部门之间、军地之间的全方位协同联动,促进信息、队伍、装备、物资等应急资源共建共享共用

  ;加强应急管理体系薄弱

  环节和优先发展能力建设,着力补齐短板、堵塞漏洞、消除隐患,不

  断提升应急基础能力。

  (三)目标任务。到

  2020年,围绕打造贵州应急管理升级版,进一

  步健全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保障

  有力的应急管理体系,公共安全风险防控扎实有效,应急管理组织体

  系和制度法规日趋完善,应急平台全面建成,应急救援队伍全面加强,应急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公众危机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进一步提升,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工作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得到

  更加有力保障。

  二、加强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建设

  (四)加强领导机构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各级突发事件应急委员

  会,充分发挥应急管理领导机构统筹协调作用,全面履行本行政区域

  内应急准备和突发事件处置等应急管理职责。按照“属地管理、分级

  负责”的原则,各地政府是本级应急管理的责任主体和行政领导机关,结合本地实际,健全各类突发事件专项应急指挥机构,负责相关类别

  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置工作。进一步健全完善应急管理联席会议制

  度,定期研究解决重大问题。

  (五)加强办事机构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各地政府及其重要部门、重

  点单位应急管理办事机构,调整充实人员,完善工作机制,强化指

  挥场所和设施设备的标准化建设,充分发挥应急管理办事机构在应急

  准备与突发事件处置的综合协调作用。各地政府及其公安、民政、卫

  生计生、安全监管、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交通运输、水利、农业、林业、食品药品监管、气象等重点部门要健全完善专职应急管理机构,配齐配强专职人员,市

  (州)政府不少于

  10名,县级政府不少于

  5名;省级重点部门不少于

  5名,市(州)重点部门不少于

  3名,县级重点部

  门不少于

  2名;其他有关部门也要明确承担应急管理职责的机构和人

  员。加强乡镇基层组织和单位应急管理机构建设,落实承担应急管理

  的专职或兼职人员,全面推进应急管理机构和队伍的规范化建设。

  (六)加强专家队伍建设。按照政府专项应急预案,分类建立应急

  管理专家库,形成全省统一、门类齐全的专家队伍体系。完善专家队

  伍管理制度,建立专家资源信息平台和共享机制。

  定期组织专家参加

  预案演练、会商研讨和课题研究等活动

  ,不断提升各类专家的实战能

  力。建立完善专家参与预防、预警、指挥、救援和恢复重建等应急准

  备和突发事件处置的决策咨询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专家在预防和处置

  突发事件中的辅助决策与智力支持作用。

  三、健全应急管理制度法规体系

  (七)健全应急预案体系。在风险评估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各类突

  发事件应急预案,完善各类应急处置方案和执行程序。

  继续推进各地

  政府总体应急预案和专项应急预案编制、修订和管理工作,完善横向

  到边、纵向到

  底的全省应急预案体系。进一步优化应急预案,推动应

  急预案专业化、数字化。组织开展各类应急演练,查找和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强化跨部门、跨系统、跨区域的综合应急演练和现场指挥

  工作流程演练,大力开展桌面演练,探索推进“双盲”演练,不断提

  高应急演练的针对性、实效性。

  (八)健全应急管理机制。加强各地区、各部门以及各级各类应急

  管理机构的协调联动,积极推进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

  加快突发事件

  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应急处置及调查评估等机制建设,提高协同应对突发事件合力。

  加强应急通行和交通保障机制建设,完

  善交通运输应急保障体系。

  加强网络信息安全与应急通信保障机制建

  设,完善应急通信综合支撑体系。

  健全应急资金保障和应急征用补偿

  机制,建立保险、社会捐赠等参与支持的应急管理工作机制。建立有

  效的社会动员机制,积极培育专业性应急救援社会组织和志愿者队

  伍。组织开展应急知识宣传普及活动,增强全民的公共安全和风险防

  范意识,提高全社会避险救助能力。

  (九)健全应急管理法规体系。认真贯彻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研

  究制定省级突发事件应对条例及配套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根据国家有

  关法律法规,适时制定有关专项应急法规规章,推动应急管理相关法

  规、配套制度出台和修订完善,组织制定应急管理相关标准,提高法

  规之间的衔接紧密度和一致性,推进应急管理工作法治全覆盖。

  加大

  应急相关法律法规执法力度,加强应急管理的执法监督,促进应急管

  理法规的全面、深入实施。

  广泛开展应急管理法治宣传普及活动,提

  高全社会应急管理法治意识。

  四、推进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

  (十)明确风险管理责任主体。各地政府是风险管理的行政领导机

  关,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风险管理重大规范性文件、实施细则制定,承

  担各类突发事件风险统筹管理和组织协调的领导责任。

  县级以上政府

  部门是风险管理监管主体,负责风险隐患的分类分级、评估方法和治

  理标准的制定,承担对各类风险隐患督促检查的监管责任。

  各企事业

  单位和基层组织是风险管理的法人责任主体,根据法律法规和风险防

  控治理规范,负责本单位风险隐患排查、登记、评估、治理工作,承

  担风险管理的主体责任。

  (十一)开展风险隐患排查登记。参照突发事件分类分级标准,根

  据工作实际、行业标准,制定和细化风险隐患分类、分级标准。对重

  点防护目标、危险源、隐患点、重点人群等风险进行分类识别和排查

  登记,逐步建立覆盖各市

  (州)、县

  (市、区、特区)以及各行业、单位

  的突发事件风险管理体系,形成各地政府分级统筹、政府部门分类实

  施、相关单位认真履责的风险管理工作格局。

  各地政府督促指导有关

  部门、企事业单位和基层组织,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采取

  风险识别、案例研究、实地踏勘、现场测量和查阅资料等方式,完善

  全省风险排查和分类登记体系。

  充分应用应急平台先进技术和管理方

  式,做好风险隐患信息的采集、登记、建档和动态变化的更新,建立

  全省统一的风险管理系统,实现风险隐患的程序化、标准化和常态化

  管理。

  (十二)加强风险源评估治理。按照风险分级标准,全面开展风险

  评估定级和治理工作,确保各类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部位以及

  易发、多发、频发突发事件的风险评估和治理不留死角,做到一般性

  风险隐患立查立

  除,难以立即消除的风险隐患及时做好风险预警和防

  控。对涉及民生和社会高度关注的政策规划、工程项目、重大决策、重大活动,在实施、启动或举办前,要开展风险评估。对重要时期和

  敏感时段,针对可能存在的突出社会矛盾,及时开展风险隐患排查,逐项划分防控治理责任。

  (十三)强化突发事件监测预警。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研究制定省

  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责任主体、审批权限、发布范围。

  县级以上政府依托气象部门组建预警信息发布中心,作为

  预警信息发布的工作机构,负责预警信息统一发布与系统运行、维护

  和管理。

  县级以上政府有关部门是预警信息发布责任单位,负责相关

  预警信息的制作、发布和预警级别的调整、解除等。各地政府部门需

  要发布的预警信息,除行业主管部门有明确要求的发布渠道外,应统

  一由预警信息发布中心,通过手机、网站、广播、电视、微博、微信、传真、邮件和预警信息发布专业终端等渠道及时向社会公众、社会媒

  体、应急责任人、重点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团体发布。健全基层预

  警信息员队伍体系,明确专人负责预警信息的接收与传播,确保预警

  信息及时传递和处理。

  新闻出版广电、通信等主管部门加强对预警信

  息传播工作的指导,推动各类信息传播渠道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建立

  预警信息快速发布“绿色通道”,优先、及时、准确、无偿播发或刊

  载突发事件预警信息。

  (十四)健全风险管理制度。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及有关规定,研

  究制定省级突发事件风险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风险管理责任主体和

  责任追究制度,制定下发风险隐患排查登记、分类分级、评估治理、监测监控、预测预警等具体操作规范和指导文件。

  省政府有关责任主

  体部门要结合本行业特点

  和工作实际,制定行业和部门风险隐患管理

  的具体实施细则。

  五、加快全省应急平台体系建设

  (十五)加快政府综合应急平台建设。

  按照“统筹规划、统一可研、打捆立项、分级负责、同步实施”的模式,依托省电子政务内外网和

  公用通信网络,加快建设以省、市、县三级政府应急平台为中心、各

  地政府部门应急平台为节点、乡

  (镇、街道、社区)等基层组织和重要

  单位终端为支点的三个层次应急平台,通过移动应急平台延伸至突发

  事件现场,形成上下贯通、左右衔接、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互有侧

  重、互为支撑、安全畅通、纵向和横向有机融合的全省应急平台体系。

  加快开发省、市(州)两级政府应急平台综合应用系统、基础支撑系统、移动应用系统,加快应急指挥场所建设,实现各系统之间互为支撑、相互融合、数据规范、资源共享以及各系统功能的有效应用。市

  (州)

  政府按照省应急平台建设标准,加快本级政府综合应急平台建设,县

  级政府做好应急平台接入的场所、网络等保障。

  推进政府系统各类数

  据资源统一管理和共享共用,实现公共安全大数据分析研判、辅助决

  策、预测预警以及全方位信息应用的综合展示,促进政府管理智能化、决策处置科学化、处置会商智慧化。

  (十六)加快部门专业应急平台建设。按照不替代、不重复、不浪

  费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专业平台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充

  分整合公安、民政、国土资源、交通运输、水利、安全监管、气象、消防等部门专业平台。

  新建部门专业应急平台要按照省应急平台建设

  标准,规范数据接口和数据格式,确保全省应急平台体系互联互通、专业应急平台系统数据和视频图像资源有效接入、各地政府应急平台

  专业数据和实时信息及时传送更新,实现通信网络、视频图像、信息

  数据等资源的交换与共享。

  充分发挥专业应

  急平台在监测监控、预测

  预警、应急会商、资源管理、数据分析等方面的作用,把专业平台的优势转化为省应急平台体系的优势,实现全省统筹指挥调度、资源配

  置、灾害救助、救援力量与救援行动的有机衔接。

  (十七)建立完善全省应急平台管理制度。全省应急平台体系建设

  项目纵向贯穿省、市、县、乡四级政府,横向连接县级以上政府各工

  作部门,运行覆盖面广,数据采集、推广应用难度大,要建立强有力

  的保障机制,确保安全运行。按照全省统一应急平台体系建设要求,及时出台“贵州省应急平台体系数据库规范”、“贵州省应急平台体系

  数据采集规范”,研究制定全省应急平台体系安全运维规范和应用工

  作规范,确保建成后的应急平台体系安全可靠、运行稳定、应用广泛。

  六、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体系

  (十八)完善应急信息报送体系。进一步完善应急信息逐级报告体

  系,根据突发事件分级标准,按照行政层级,强化突发事件事发地政

  府、部门第一责任,及时将突发事件信息报告上一级政府及其有关部

  门。进一步加强突发事件信息直报体系建设,县级政府和承担公共服

  务职能市

  (州)部门单位的110指挥中心、119指挥中心、120急救中心

  要建立应急信息直报制度,较大以上突发事件,在上报本级政府的同

  时,必须直报省政府

  ;贵州广播电视台、贵州日报社要建立应急信息

  直报制度,涉及较大以上突发事件信息,必须在第一时间向省政府报

  告。严格落实应急信息限时报告制度,重大以上以及重要敏感突发事

  件,必须在接报后第一时间以电话方式报告省

  政府,电话报告

  30分

  钟内要通过应急值守工作系统上报电子书面报告,较大以上突发事件

  向省政府首报时间最迟不超过事发后

  2小时。进一步完善应急信息报

  告量化评分考核通报制度,坚决杜绝迟报、漏报、瞒报。

  (十九)规范突发事件先期处置流程。突发事件发生后,事发地政

  府遵循“属地为主、条块结合、精心组织、科学施救”的原则,立即

  派员赶往事发地成立现场指挥部,组织事发现场周围人员疏散,及时

  向上级政府报告,实施现场及周边交通管控,明确救援队伍、救援物

  资装备集结地,按需要及时调入突发事件现场。在确保不发生次生、衍生灾害前提下,组织开展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先期救援。

  应急处

  置与救援必须遵循“先避险、再抢险”的规范流程,防止突发事件扩

  大升级。及时核查突发事件情况和发展态势,掌握第一手资料,科学

  组织实施救援,并做好应急信息续报。探索建立现场指挥官制度,授

  权现场指挥官决定现场处置方案,调度现场应急救援队伍的权力。

  (二十)完善突发事件处置联动机制。各地政府、各部门要结合应

  急处置工作实际,进一步细化各类应急预案中部门、单位的分工协作,强化预案分工责任落实和处置保障主体职责,健全完善不同类别、不

  同层级的突发事件处置联动机制。

  各部门、各单位接到应急响应启动

  指令后,主动做好人员、物资、装备集结待命,并按应急指挥部要求

  参与处置救援,形成全方位、多层级的应急处置联动格局。进一步加

  强泛珠三角区域

  9省(区)和西部

  13省(市、区、兵团)应急管理交流合

  作和应急处置协调联动。

  (二十一)做好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工作。强化事发地政府、行政

  主管部门的突发事件信息发布主体责任,完善突发事件发生后事发地

  政府、牵头处置责任部门信息发布启动和运行机制,统一、准确、及

  时发布突发事件信息。建立健全多层级新闻发言人制度,各地政府、各部门、各专项现场指挥部要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明确新闻发言人

  职责,规范突发事件新闻发布工作。新闻主管部门要加强舆情管控,做好舆论引导工作。各新闻单位要做好突发事件信息审查和发布管

  理,确保发布新闻及时准确。

  (二十二)建立突发事件调查评估机制。进一步健全突发事件调查

  评估体系,及时开展突发事件调查处理,查明原因,依法依规处理有

  关责任人员,总结经验教训,抓好整改落实。积极开展事后恢复与重

  建工作,制定实施安置、救助、补偿、抚恤、保险等善后以及恢复重

  建工作计划。组织受影响地区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秩序,妥

  善解决因处置突发事件引发的矛盾和纠纷。

  建立突发事件处置工作评

  估制度,重大以上突发事件处置工作结束后

  30天内,要形成突发事

  件应对工作案例和处置工作评估报告,提交省应急平台综合应用系

  统,经审查通过后进入事件管理系统。

  七、强化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建设

  (二十三)强化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坚持政府统一领导,抓好

  组织协调,强化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力量建设、机制建设、装备建设和

  能力建设。结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实际,适时修订完善《贵州省应急

  救援队伍建设管理办法

  (试行)》和相关配套政策,进一步规范应急救

  援队伍建设和运行机制。按照“立足实战、技术先进、结构合理、适

  度超前”的原则,重点支持

  省综合应急援总队、9个市

  (州)综合应急

  救援支队、88个县(市、区、特区)综合应急救援大队现代化装备建设。

  进一步强化实战训练,定期开展多部门联动的综合性演练,及时做好

  应急救援实战评估,提升综合应急救援能力。

  综合应急救援队伍要在

  承担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综合应急救援任务的基础上,协助有关专

  业应急救援队伍做好其他抢险救援工作。

  (二十四)强化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加强各地政府和企业专职

  消防队伍建设,力争用两年时间使政府专职消防队达到

  300支,所有

  符合条件的企业依法建立专职消防队,符合条件的建制镇、工业园区、大型城市综合体等组建政府或企业专职消防队,充分发挥专职消防队

  伍“一专多能”作用。按照部门职能职责,依托事业单位、大中型企

  业,进一步加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重点加强防汛抗旱、矿山救

  护、地质灾害、森林消防、危化品事故救援、环境应急处置、医疗救

  援、卫生防疫以及交通、供电、供水、供气、通讯等重点基础设施专

  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组织技能培训、行业比武以及国家和省认证的专业技能考核,定期开展演练,不断提升专业应急救援能力,确保按

  照政府指令和要求,在突发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快速有效地开展应

  急救援工作。

  (二十五)强化重点骨干救援队伍建设。推进公安特警、巡警队伍

  规范化、专业化建设,增强特警、巡警整体战斗力,切实提高新形势

  下反恐、防暴和快速、有效处置突发治安事件的能力,充分发挥特警

  “维稳尖刀”和巡警“安防生力军”的作用。加强抢险救灾装备配备,按照适度超前、优化组合的原则,不断完善个人防护装备、高科技装

  备、特种装备和应急通信装备,形成设备齐全、性能可靠、技术先进、保障有力的应急救援装备体

  系。

  在组织实施重大以上突发事件应急救

  援工作中,加强与军队和武警部队的协作,建立健全军地联动处置工

  作机制,提高军队和武警部队参与处置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

  (二十六)强化志愿者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研究制定动员和鼓励志

  愿者参与应急救援工作的政策措施,推进志愿者队伍规范化建设,充

  分发挥志愿者在开展科普宣教、抢险救灾、隐患排查、组织群众自救

  互救以及参与人员转移安置和社会救助、维护社会秩序等工作中的积

  极作用,构建群防群治队伍体系。依托共青团、红十字会、基层社区

  以及其他社会组织,根据志愿者自身的专业技术和装备水平,加强应

  急志愿者的招募、培训、考核等工作,组建形式多样的应急志愿者队

  伍,发挥志愿者队伍在信息报告、应急救助和恢复重建等方面的重要

  作用。

  八、突出应急保障体系建设

  (二十七)加大应急资金保障力度。

  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有关规定,把应急准备、风险管理和应急处置等工作经费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

  算,给予优先安排。切实保障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资金需求,大力支

  持应急重点项目和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应急管理装备水

  平和救援能力。健全应急管理、应急救援、灾害救助资金快速拨付制

  度,确保紧急情况下各类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到位。研究制定应对突

  发事件社会资源依法征用与补偿办法,整合社会应急资源,提高应对

  突发事件保障能力。加强应急管理资金的监管工作,做到专款专用,提高应急管理资金使用成效。

  (二十八)抓好应急物资储备和管理。研究制定应急物资储备管理

  办

  法,统筹全省应急物资储备工作,合理布局储备区域,加强应急物

  资储备仓库建设,构建政府储备与社会储备、实物储备与产能储备、商业储备与民间储备、集中储备与分散储备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层次

  应急物资储备体系。

  建立全省应急物资储备数据库,开发统一信息化

  应急物资网络系统,加强全省应急物资进仓入库、造册登记、审批调

  用的网上管理,确保应急物资分类准确、品种齐全、储量充足,实现

  全省应急物资的统筹共享。逐步完善和优化各类专业应急物资储备,加强抗灾救灾、矿山救护、环境应急处置、医学救援、卫生防疫、药

  品安全、动物疫情及农林有害生物防控、应急处突等物资储备,提高

  突发事件处置的物资保障能力。健全省级、市

  (州)重要生活必需品储

  备,增强粮、油、肉、蛋、菜等储备能力。强化煤、油、气等重要能

  源储备,储备一批应急电源,提高防范涉及经济命脉的能源供给风险

  能力。

  (二十九)加强应急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深入开展学校公共安全

  宣传教育,把应急知识纳入各级各类学校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公共

  安全意识和自救与互救能力。

  支持高等院校设立应急管理专业,开设

  应急管理课程,培养应急管理专业人才。

  支持行政学院建设省级应急

  管理干部培训基地,加强各级领导干部应急管理能力培训。

  建立应急

  管理培训长效机制,对从事应急管理的各级领导干部、管理人员和工

  作人员每

  3年至少轮训

  1次,不断提高各级干部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加大企业应急救援技能培训力度,特别是重点岗位、高危行业从业人

  员应急知识培训,提高一线人员现场应急处置能力。充分利用“防灾

  减灾日”、“安全生产月”等时机,依托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宣

  传栏等媒体,广泛开展面向社会、形式多样、公众广泛参与的应急知

  识宣传教育活动,普及应急科普知识。

  (三十)提高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坚持以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

  为载体,以乡

  (镇、街道、社区)、学校、企业、医疗卫生机构、主要

  旅游景区、重要民族村寨为重点,以应急机构、救援队伍、风险管理、应急预案、科普宣教、应急保障等为主要内容,加强工作统筹和督促,严格按照《贵州省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标准

  (试行)》要求,扎实

  推进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

  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将应急避难

  场所纳入城乡建设规划。

  各地各部门要结合工作职责,实行分类指导,密切协调配合,形成开展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的工作合力。

  (三十一)加强政务值班工作体系建设。加快推进覆盖全省的政务

  值班体系建设,提高应急值守工作信息化、科学化水平。推行政府系

  统实名值班和视频巡查巡检制度,把政务值班责任落实到政务值班机

  构领导和值班人员。

  健全值班工作领导责任制,严格执行领导带班和

  专职人员

  24小时值班制度,不断加强值班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建设,确保紧急重要事项与突发事件得到及时高效处置。

  加强政务值班基础

  设施建设,改善值班人员的工作环境和生活待遇,夯实政府系统值班

  工作基础。强化值班检查抽查,尤其是加强节假日、重要会议、重大

  活动期间和敏感时段值班检查抽查,促进政府系统值班工作落实。

  (三十二)完善应急管理综合考核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现有的应

  急管理考核评分制度,年初将各地各部门应急管理工作目标任务进行

  分解,列

  入目标考核体系,年终对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评分。考核结果

  运用到各级目标管理体系中。同时,建立月度或季度评分通报制度,定期通报工作成效。

篇二:积极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

  

  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紧紧围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重大战略任务,明确提出了党和国家制度建设的总体目标、战略重点、工作机制和推进方式,必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新的里程碑,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确保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应急管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大局。积极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管理能力现代化,既是贯彻四中全会精神应有之义,更是我们当前首要政治任务,必须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找准应急管理工作的定位,聚焦关键领域、重点问题,持续发力、久久为功。要紧紧围绕四中全会确定的总体目标,发挥长期以来形成的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全国一盘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等体制机制优势,不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法治体系、行政体制、治理制度,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构建和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应急管理体系,努力防范化解安全生产和各类自然灾害的重大风险,为社会经济健康平稳发展保驾护航。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我们要立足应急管理工作岗位,积极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管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省部级干部进修班(第67期)“民生与社会治理”研究专题支部学员,应急管理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

篇三:积极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

  

  构建中国应急管理体系应抓好5个重点

  构建中国应急管理体系应抓好5个重点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基本任务,就是以提高全社会应急管理综合能力为主线,以强化基层应急管理工作为重点,以健全完善突发公共事件预测预警预防体系、综合协调机制和社会矛盾化解机制等为主要内容,形成统一指挥、结构合理、功能完善、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特色鲜明的中国应急管理

  体系,使全社会预防各类风险和危机的意识进一步增强,应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水平显着提高,为促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建设中国应急管理体系应遵循以下一些重要原则:一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生命至上、民生第一的理念,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作为构建中国应急管理体系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始终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管理与非常态管理相结合,加强

  风险防范,完善预测预警机制,提高中国应急管理工作的预见性、科学性和有效性;三是始终坚持统一领导、加强协调配合、强化协同应对,完善上下贯通、左右配合、综合协调、区域协作、全社会参与的体制机制;四是始终坚持依法应急、科学应急、民主应急,以法制规范中国应急管理行为,以科技引领支撑应急管理工作,以民主确保中国应急管理thldl公开公正公平;五是始终坚持以加强中国应急管理基础能力建设为重点,强化基层、广泛动员,发挥各方面优势,整合各方面资源,提高全社会防范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能力。这“五个始终坚持”,既是我们近些年来应急管理工作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我们进一步构建中国应急管理体系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进一步构建中国应急管理体系,需要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工作:

  第一,全方位推进中国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建设。

  要以提高基层应急能力为重点,进一步理顺各级应急

  管理体制,强化综合协调,完善应急决策指挥机制,形成快速反应、高效运转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要完善突发事件监测预警机制,强化风险管理,实现对各种风险和隐患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要完善信息报告、信息共享、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机制,强化应急处置协调联动机制,加强各方面的协同配合,形成有效处置突发事件的合力。要完善社会动员机制,充分发挥群众团体、企业、社会组织、基层自治组织及公民在突发事件预防、应对和

  处置等方面的作用。

  第二,全面强化中国应急管理基础能力建设。

  要把防灾减灾纳入城乡建设发展规划,在做好灾害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重点加强电力、交通、通信等各类基础设施的抗灾和保障能力建设,提高学校、医院、大型商场等人员密集场所抗灾设防标准。要督促各类生产企业加大安全技术投入力度,改善安全生产条件,大力提高矿山、危险化学品等高危行业安全生产水平,切实加强安全生产

  基础能力建设。要完善城乡医疗救治体系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高重大传染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疫病等监测、检测、处置能力,健全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加强公共卫生保障能力建设。要健全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救助保障机制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积极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夯实社会安全的基础。

  第三,进一步完善中国应急管理法律和预案体系。

  依法预防和处置各种突发公共事件,是实施依法治国

  方略的重要方面,也是推行依法行政的重要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方面的法律法规,抓紧制定各项配套规定,并认真抓好贯彻实施,使应急管理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要全面开展应急管理规划和预案评估工作,定期组织规划实施情况的检查和预案的演练,及时修订完善各类规划和预案,不断提高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第四,切实加强中国应急管理保障体系建设。

  要进一步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和管理体系建设,优化应急物资储备布局,改进应急物资调拨配送方式,合理确定储备品种和规模,加强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应急物资协同保障。要以提高基层应急保障能力为重点,加大应急管理资金投入力度,开辟多元化的筹资渠道,实行政府、企业、社会各方面相结合的应急保障资金投入机制。要加快建立国家巨灾保险体系,充分发挥各类社会保险的应急功能,建立应急管理公益性基金,提高灾害救济补助标准,有效分散风险、减少损失。要研究制定应急管理方面的资金、税收等优惠政策,支持应急管理企业产业发展。加快推进应急管理平台建设,提高应急管理的信息化、社会化、科学化水平。

  第五,注重提高全社会风险防范和灾害应对能力。

  要加大中国应急管理知识宣传普及力度,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以及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的作用,深入开展应急管理科普教育活动,大力推进防灾避险、自救

  互救等应急救援知识及技能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活动,大力提高全社会的防灾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要全面加强应急管理教育培训工作,加快国家应急管理人员培训基地建设,完善各级各类应急管理教育培训网络,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应对突发事件的指挥协调能力和处置能力。加强应急管理志愿者队伍建设,提高组织化、专业化水平。加强各类应急管理人才培养和专家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应急管理科学技术研究和决策咨询工作。要加强

  对现代条件下各类突发事件特点和应对手段的研究,建立科技应急管理支撑系统,为科学应急提供现代化服务和手段保障。

  新时期新形势下,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要求我们的政府干部不但要掌握现代管理技能,成为有能力、有魄力、有执行力、有影响力的领导者,更应深刻认识和把握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成为具有战略管理能力的领导者。特别是当前中国经济与社会正经历着转

  型的阵痛,风险与机遇从未如此同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中国政府面临着极为严峻的竞争和挑战。作为首都政府决策咨询中心的北京

  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紧扣时代脉搏,面向广大政府干部培训的迫切需要推出执政能力再造高级干部培训研修班。

  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我國加強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的基本任務,就是以提高全社會應急管理綜合能力為主線,以強化基層應急管理工作為重點,以健全完善突發公共事

  件預測預警預防體系、綜合協調機制和社會矛盾化解機制等為主要內容,形成統一指揮、結構合理、功能完善、反應靈敏、協調有序、運轉高效、特色鮮明的中國應急管理體系,使全社會預防各類風險和危機的意識進一步增強,應對各種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水平顯著提高,為促進經濟社會的科學發展、和諧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建設中國應急管理體系應遵循以下一些重要原則:一是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生命至上、民生第一的理念,把保

  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放在首位,作為構建中國應急管理體系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二是始終堅持預防為主,預防與應急相結合、常態管理與非常態管理相結合,加強風險防范,完善預測預警機制,提高中國應急管理工作的預見性、科學性和有效性;三是始終堅持統一領導、加強協調配合、強化協同應對,完善上下貫通、左右配合、綜合協調、區域協作、全社會參與的體制機制;四是始終堅持依法應急、科學應急、民主應急,以法制規范中國應急

  管理行為,以科技引領支撐應急管理工作,以民主確保中國應急管理thldl公開公正公平;五是始終堅持以加強中國應急管理基礎能力建設為重點,強化基層、廣泛動員,發揮各方面優勢,整合各方面資源,提高全社會防范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綜合能力。這“五個始終堅持”,既是我們近些年來應急管理工作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也是我們進一步構建中國應急管理體系必須堅持的基本原則。

  進一步構建中國應急管理體系,需要著力抓好以下幾

  個方面重點工作:

  第一,全方位推進中國應急管理體制機制建設。

  要以提高基層應急能力為重點,進一步理順各級應急管理體制,強化綜合協調,完善應急決策指揮機制,形成快速反應、高效運轉的應急管理體制機制。要完善突發事件監測預警機制,強化風險管理,實現對各種風險和隱患治理的制度化、規范化和常態化。要完善信息報告、信息共享、信息發佈和輿論引導機制,強化應急處置協調聯動

  機制,加強各方面的協同配合,形成有效處置突發事件的合力。要完善社會動員機制,充分發揮群眾團體、企業、社會組織、基層自治組織及公民在突發事件預防、應對和處置等方面的作用。

  第二,全面強化中國應急管理基礎能力建設。

  要把防災減災納入城鄉建設發展規劃,在做好災害風險評估的基礎上,重點加強電力、交通、通信等各類基礎設施的抗災和保障能力建設,提高學校、醫院、大型商場

  等人員密集場所抗災設防標準。要督促各類生產企業加大安全技術投入力度,改善安全生產條件,大力提高礦山、危險化學品等高危行業安全生產水平,切實加強安全生產基礎能力建設。要完善城鄉醫療救治體系和疾病預防控制體系,提高重大傳染疫情、群體性不明原因疫病等監測、檢測、處置能力,健全食品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加強公共衛生保障能力建設。要健全科學有效的利益協調機制、訴求表達機制、矛盾調處機制、救助保障機制和社會治安防

篇四:积极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

  

  协力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作者:丁惠平

  成婧

  来源:《群众》2020年第14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担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强化风险意识,完善应急管理制度,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积极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应急管理是指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的组织、制度、行为、资源等相关应急要素和要素间关系的总和。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应急管理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尤其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我国的应急管理体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未来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中,应进一步科学合理界定政府、社会、公众等相关主体在应急管理过程中的权力、职责及其相互关系,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型应急管理格局,形成一套多方协同、运行有效的应急管理体系,从而达到全面提升应急管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目标。

篇五:积极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

  

  动态黄明在应急管理部党组会议上强调创建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模范机关始终成为党和人民信得过的力量

  2019年12月23日,应急管理部党组书记黄明主持召开党组会议,研究深入推进创建“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模范机关”,部署近期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黄明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咬定建设模范机关目标,进一步加强理论武装,加强组织领导,紧密结合实际持续推进创建工作,切实把应急管理队伍建设成为党和人民始终信得过的力量。应急管理部党组同志出席会议,中国地震局、国家煤监局,部消防救援局、森林消防局,机关各司局负责人等列席会议。(文字来源:应急管理部办公厅)黄明在应急管理部党组会议上强调胸怀大局把握大局服务大局积极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2019年12月31日,应急管理部党组书记黄明主持党组会议暨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点工作。党组同志逐一发言,交流学习体会。黄明强调,要真学真信、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认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胸怀两个大局、把握两个大局、服务两个大局,积极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全力防控重大安全风险,建设让党信得过、靠得住、能放心的政治机关。

  应急管理部党组同志出席会议,中国地震局、国家煤监局,部消防救援局、森林消防局,机关各司局负责人等列席会议。(文字来源:应急管理部办公厅)黄明在四川调研并看望慰问基层应急管理干部职工和消防救援队伍指战员、烈士家属时强调不忘初心不负韶华忠诚履职竭诚奉献努力为党和人民再立新功

  1月2日是2020年新年第一个工作日,带着部党组对基层一线的真情牵挂和关爱,应急管理部党组书记黄明深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应急管理和森林消防、消防救援基层单位调研,看望慰问应急管理干部职工、消防救援队伍指战员和牺牲烈士家属代表,向他们和奋战在一线的全国广大应急管理战线干部职工、消防救援队伍指战员及其家属,向因公牺牲烈士家属,致以诚挚问候和新年祝福,勉励干部职工和消防救援2月上·2020·中国减灾5

篇六:积极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

  

  独家策划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本刊编辑部沐浴新一年的曙光,无限的发展机遇已在眼前,时与势的交汇与碰撞,给了应急管理事业发展无远弗届的强大力量。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担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要发挥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特色和优势,借鉴国外应急管理有益做法,积极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我国自然灾害多发频发,各类事故隐患和安全风险交织叠加,影响公共安全的因素日益增多。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既是一项紧迫任务,又是一项长期任务。长期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我国应急管理体系不断调整与完善。2018年4月,在机构改革中应势而生的应急管理部正式履行职责。一年多以来,应急管理部以创新的思路、改革的办法和有力的举措奋力破解了多项难题,成功应对了一次又一次重大突发事件,有效化解了一个又一个重大安全风险,充分展现出我国的制度特色和优势,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也在实践中得到不断构建与完善。各地应急管理组织与机构纷纷“落地开花”,北京等31个省级应急管理厅局已全面组建到位,大部分地市、县的应急管理局也正式挂牌。大家都在探索中磨合、调整,打基础、造平台、建机制,因地制宜地开展应急管理工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奠定扎实基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已为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和能力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新年伊始,本刊独家策划关注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邀请行业领域内知名专家对未来的发展之路建言献策,同时以北京市为例,具体介绍地方应急管理工作的实践与做法,以资借鉴。22中国减灾·2020·1月上

篇七:积极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

  

  稳步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社会变得越来越复杂,各种突发事件也经常发生。应急管理体系是把握社会动态发展的有力工具。应急管理体系的制定和完善,提升应急管理能力,是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社会治理能力的基础和保障。

  目前,我们积极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努力建立一支运用先进技术,把握社会动态发展的时代性应急管理体系,有效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准备,以保障人民安全。

  首先,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我们要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完善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和政策,健全完善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机制,确保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和政策能够有效落实,使公民知情、知法、敬法。

  其次,加强应急管理能力的提升和建设。我们要努力构建具有时代特点的应急管理体系,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和方法,提升应急管理的能力。同时,要提升应急救援人员的专业技能,加强各种应急救援和保障设施的建设,以更大的力度和更高的效率应对突发事件。

  此外,要加强对突发事件的宏观预警。我们要结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当前社会的实际情况,加强突发事件的预警预测,发挥数据中台、信息挖掘等技术手段的作用,及时发现突发事件并及时采取有效的应急措施。

  最后,加强社会协同力量。我们要把握好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不同单位之间的关系,把握好各方力量之间的关系,借助各方协同力量把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推向更高水平。

  -1-

  总之,要把握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机遇,把握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重点,扎实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以确保社会安全稳定。

  -2-

篇八:积极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

  

  积极推动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随着全球各种灾害的频繁发生,应急管理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推动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则是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必不可少的一环。本文将从如下四个方面探讨如何积极地推动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一、提高人们的应急意识

  应急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每个人都是应急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提高人们的应急意识,是推动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培养自己的应急意识,例如学会制定应急预案、掌握基础的急救知识等等。

  二、现代化的设备和技术支持

  现代化的设备和技术支持是应急管理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例如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可以迅速定位灾害区域和分析灾害情况,提高救援效率。此外,应急管理机构还可以利用无人机、遥感、卫星等技术手段进行信息侦查跟踪,从而更好地为救援行动提供支持。

  三、政府的制定和管理

  政府的制定和管理,对于推动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要重视应急管理工作,加强对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为应对突发事件提供有力的支持。同时,完善政府多部门协作机制,配合社会受灾群众救助等,也是政府在应急管理中应该承担的重要责任。

  四、建立应急管理人才队伍

  应急管理人才队伍的建立和发展,是推动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不可或缺的一环。人才队伍是应急管理的后盾,建立人才队伍是提升整个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的基础。政府应该加强人才储备,投资培养

  新一代应急管理专业人才,构建起严密的人才聚集机制。

  总之,积极推动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是建设“平安中国”、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此时我们的社会需要一个完整健康的应急管理体系,而推动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则能够有效预防和控制灾害,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使人们的生命和财产能够得到全面的保护。

篇九:积极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

  

  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

  近年来,灾害频发、安全事故不断发生,给人民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和损失。应急管理已成为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全的重要一环。为了更好地应对各种突发事件,我国正在积极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

  首先,要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法律体系。应急管理法律体系是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应急管理法律体系目前已基本建立,但还需要完善和加强。此外,要完善应急管理标准体系,加强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

  其次,要加强灾害风险防范和减灾工作。应急管理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灾后救援,更重要的是灾前防范和减灾。应加强灾害风险评估和监测预警,提高灾害应急救援的针对性和效率。

  第三,要加强应急救援力量建设。应急救援的核心是救援力量,其中包括专业的救援队伍、装备和物资等。要提高救援力量的应急反应能力和处置能力,加强多部门、多领域的应急救援协同配合,构建应急救援网络。

  第四,要提高公众应急意识和应急能力。公众的应急意识和应急能力是应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宣传教育、培训演练等方式提高公众的应急意识和应急技能,加强应急知识普及和安全宣传。

  最后,要加强信息化建设。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应急管理的响应能力和处置能力,成为应急管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手段。要推进应急管理信息平台建设,提高信息化技术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水平。

  总之,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是实现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有效手段,这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不断创新和完善应急管理机制,提高应急管理能力水平,确保人民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推荐访问:积极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 应急 管理体系 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