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当代大学生如何做到在依法治国中内化法律意识,涵养法治精神(5篇)

时间:2023-05-03 15:55:03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当代大学生如何做到在依法治国中内化法律意识,涵养法治精神

  

  依法治国背景下培养大学生法治精神的校园文化建设路径

  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多种场合一再重申依法治国是治理国家

  的大政方针,法治是理政、治国的主要方式,在社会管理和国家治理中,要全面体现法治的作用,提高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建设进程。”要顺利的实现此目标,就要重视培养高校学基础性作用和建设性意义。

  一、大学生培养法治精神的重要性

  大学生承担着依法治国和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责任,要重视对其进行法治精神教育,高校要培养学生的品格和法治精神,让其学法、尚法、懂法、守法。

  .依法治国、依法治校需要增强大学生法治精神

  依法治国是所有人民群众基于党的领导,根据法律法规,借

  助不同形式和途径管理社会事务、经济文化、国家事务,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达到社会主义民主的法律化与制度化,确保

  这种法律及制度不会因为领导人变更、或其注意力和施政策略改变而发生改变。

  依法治校是基于民主的前提下,根据法律法规特别是教育领域法律的相关规定,使用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来管理

  高校的教学、行政等各项事务,为高校工作规范化、法律化运行提供保障。让大学生从根源处形成信仰与遵守法律的观念,进而

  准确、全面的认识权利”的内涵,在法律规范行为过程中尊重他人权利、正确使用自己正当权利,为依法治校的实施提供保障。

  .大学生成才需要培养其法治精神

  在法治化社会的发展与完善过程中,人民群众一定是最重要的主体。广大群众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是构成法治文化的重要环节,是达到法治目标的基础。大学生是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既要具备科技、管理能力,也要拥有时代发展需要的文化、法律、政治、道德、思想等整体素质。增强大学生法治精神,能够提高其防范不良现象的能力,约束自己的行为,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更好的成长。

  .建立和谐社会要求大学生具有法治精神

  法治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法治社会环境下,法律制定出明确、严格的法律规范,只要遵守法律法规,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和降低社会冲突与矛盾,为建立和谐、民主的社

  会环境奠定基础。就解决问题和减少矛盾方面而言,法治是维系与实现和谐社会的有效路径和方法。当代大学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其坚实的法治观念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证。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法治精神不足的现状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也包括校园学风和文明环节的建设。其所包括的内容既包括校园绿化、建筑设计、人

  文情怀素材实物的展示等物质层面的建设,也包括校风、学风、班风、学校历史;舆论导向、寝室文明建设、师生关系、规章制度等大学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形成的行为准则和文化气氛。现阶

  段,我国高校校园文化体现出积极向上的风貌,但依然存在一些

  问题,表现在几个方面。

  .部分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

  现阶段,大学生专业素质及综合素质不断提升,但也出现很

  多问题和状况值得我们探究,例如:部分大学生政治理论基础较差,当下的大学生基本都是1995年后生人,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时期,互联网上的各类评论和消息对其的成长影响很大,有些评论和新闻是没有把关人”把关,导致学生缺少一定的政治责任与政治意识;一些大学生存在不正确的价值观念,甚至体现出明显的功利化倾向。大学生时期是建立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时期,当代大学生如果在思想上产生了过分重视个人利益的倾向,并将导致其崇尚自我、缺乏集体荣誉感、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等问题。

  .校园文化建设中法治校园建设形式单薄

  部分高校重视校园基础文化建设,却没有忽略内涵式文化建设。校园基础文化的主要目的主要在让基础性文化项目为内涵式文化的宣传或推荐予以支持,其属于手段而并非目的。如果没有内涵式文化,校园基础性文化建设则难以体现出其真正的价值和承担的内涵责任。目前,国内部分高校只团委学生活动和学生处

  或学生管理部门管辖领域建设内涵式文化,并没有完全融入的全域教育”的过程中,没有将其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没有在全域化育人”的视角下设计与实施,导致校园内涵式文化建设与课程选择、师资配备、专业设置等内容相脱离,影响校园文化作用的体现,意味着高校没有正确、全面的认识校园文化。

  .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建设过程中没有突出法治教育

  当下国内高校进行的教学实践和使用的教学大纲中,法治教

  育普遍是德育教育体系内的从属教育之一,没有得到重视,甚至

  被忽视。培育当代大学生形成法治理念是其道德建设的前提和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生要明确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真正含义,高校才能真正培育出德才兼备,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德智体美全面法阵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目前,高校校园文化中还没有形成法治文化教育氛围,形成内容

  单一、方法单一的局面,导致大学生法律意识相对较弱,远远达不到当代大学生应有的法律素养。

  三、依法治国视角下培养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校园文化建设方式及形式

  高校开展法治素养教育相关活动的重点是培养其法治精神,锻炼其用法的能力,培育具有良好法律素质的人才,达到新时代建设法治社会的具体要求。在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要融入法治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指导,培养德才兼备的、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

  (一)重视在校园文化中培养学生法治精神的方向

  第一,培养高校学生法治修养一定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只有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化的最新研究成果为思想指导,展现时代精神、历史使命和民族精神的内涵,以法律法规为行为准绳,才能在建设校园文化中全面推进法治精神教育。第二,要对高校学生进行宪法教育,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宪法,大学生尊重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是大学生普法的第一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第三,法治理念教育一定要以培养学生爱国热情,努力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不理的目标发展,面

  向未来、面向世界。只有不断努力引导当代大学生拓展面,开阔眼界,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才能让高校法治精神培养提高实效性,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在丰富的校园文化中培养学生的法治精神

  普法性质的法治教育与法学专业教育有明显区别,在教授内

  容的选择上,要根据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具体要求和实际情况,以普遍教授为目标选择教课内容。以增强学生法治意识、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现实情况来选择教育内容。着重培养大

  学生的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能力,通过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方式在建设校园文化中向学生普及法律知识,培养法律

  修养。

  (三)提高教师素质,增加体现法治精神的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彳空

  首先,要增强教师素质,当代大学生普法教育具有理论性、政治性、实践性、创新性、务实性。无论是高校的教师还是教辅人员都应该具备较强的法律意识和法治思维,成为学法、用法、护法、守法的典范,在全民守法的环节中起到表率作用。高校教师应该了解与高校教育相关的法律知识以及和大学生就业、生活

  相关的法律条文,提升法治观念,具备依法治校的意识与能力,依照相关法律条文和相关规定对学校事物进行管理,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校园文化环境。其次,要深入研究高校法治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运用创新思维建设校园法治文化环境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做大学生普法教育,激发教师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分析大学法制教育的规律与特点,进而研究应用对策,为高校法治精神培养与实施提供指导。

篇二:当代大学生如何做到在依法治国中内化法律意识,涵养法治精神篇三:当代大学生如何做到在依法治国中内化法律意识,涵养法治精神

  

  依法治国从我做起

  作为大学生,首先,我们应该了解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性。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我们应该紧紧记住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重要性,为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其次,我们应该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培养法律思维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是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大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法律知识、掌握法律方法、参与法律实践等途径,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养成从法律的角度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思维习惯。

  最后,大学生应该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树立,既有赖于国家的努力,也有赖于公民个人的努力。我们应当通过各种方式努力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对于大学生来说,至少应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努力树立法律信仰。一个人只有从内心深处真正认同、信任和信仰法律,才会自觉维护法律的权

  威。大学生应当通过认真学习法律知识,深入理解法律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宣传法律知识,从而推动全社会形成尊重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良好风尚。

  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大学生不仅要有守法意识,自觉遵守国家法律,而且要敢于和善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自觉维护法律权威.

  树立法治观念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应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从根本上了解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打心底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篇四:当代大学生如何做到在依法治国中内化法律意识,涵养法治精神

  

  全?推进依法治国 ??弘扬法治精神推进全?依法治国要全?贯彻落实党的?九?和?九届?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从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实际出发,围绕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标,坚持党的领导、?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以解决法治领域突出问题为着?点,坚定不移?中国特?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现代化,为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法治保障。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来治理国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民治理国家的基本?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明进步的显著标志,还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保障。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民当家作主根本保证。坚持全?依法治国,是中国特?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能更好的推动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对实现“两个?百年”奋??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复兴,具有重?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式,要提?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法治保障?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加强党对全?依法治国的集中统?领导,推进法治社会迈?新阶段,进?步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现代化中的积极作?。?/黄巧梅

篇五:当代大学生如何做到在依法治国中内化法律意识,涵养法治精神

  

  增强大学生的法治观念

  刘稳丰(湘潭大学化学学院)

  基金项目:2014年度湖南省高校创新平台开放基金项目(批准号14k121)的研究成果之一。

  一

  认知前提:增强大学生法治观念于国于民意义重大

  1

  增强大学生法治观念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需求

  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就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作为一个法治社会公民的基本素质。将对法治的尊重和信仰内化于大学生的心中,增强他们对法治深切而热烈的信念,引导他们从法治的角度去认识社会和体验人生。运用法治思维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合格的大学生,也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培养合格的公民。当前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屡见不鲜,知法犯法案例时有发生,究其原因,主要就是由于大学生法治观念淡薄、缺乏对法律权威的尊崇。

  2

  增强大学生法治观念是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重要保证

  邓小平指出,“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对于大学生来说,法治观念的养成,可以促进他们提高对事物的认知与评价水平,增强他们自觉遵守法律和依法办事的意识。大学生是即将走入社会的公民,他们的法治观念的强弱不仅影响自身的生存,更1会直接影响自身的发展。拥有良好法治观念的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就有对法律自觉的认同、信任,做一个自觉遵守法纪、维护法律尊严的合格公民,就能以法律为准绳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和关系,用法治思维调整和限制自己,有效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更快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3

  增强大学生法治观念是推进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法治的推进依赖于法律条文的严谨缜密和法律实施中的一视同仁,更取决于法治观念被每个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十八届四中全会以后,我国法治建设的步伐日益加快,而法治的建立与推进离不开法治观念的塑造与传播。大学生群体作为社会建设未来的主力军,其法律素养和法治观念直接关系我国法治建设进程。作为担负未来国家建设发展神圣使命的大学生,有什么样的法治观念,就会表现什么样的学法、知法、崇法及守法行为。不管他们今后在哪个领域工作或具体从事什么工作,具备较强法治观念的大学生就会将法律作为世俗政策的工具,而且还作为生活终极目的和意义的一部分,使国家的法治化进程更稳步、快速而持续。

  二

  现实关切:大学生法治观念现状不尽如人意

  1

  奉行权力至尊,人治思想较浓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社会,一直奉行权力至上,强调人情关系,这一流弊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消极影响。他们对权力者的侵权行为深表不满、极为痛恨,疾呼权力者的权力要加以监督和限制,可当2自己的权利受到侵害时,往往信奉“权力大于法”“关系大于法”“人情大于法”,而不信奉“法律至上”,缺乏对法律的认同感、信任感和依归感,专制思想、特权情结、人情文化在学生身上打上深深烙印,他们不习惯或不愿意运用法律手段来解决,而寄希望于某些权力发挥作用,一般最先想到就是托关系、找门子、拉人情、拼背景,希望学校领导出面协调,或双方私了。如学生干部体制等级森严,有的学生干部高高在上颐指气使;有的学生以在学校谋得一官半职有治人的权力而沾沾自喜;有的在就业过程中想方设法托关系找门路;有的喊出“我爸是李刚”。这都是法治观念缺失、人治思想作怪的生动表现。

  2

  强调自身利益,责任意识淡化

  当今大学生权利意识逐渐增强,但也存在过于强调维护自我权利,而不尊重、不维护他人合法权利的现象。他们强烈要求获得个人的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却消极回避个人对社会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他们要求国家、社会、他人为其实现权利提供条件和加以保障,而在行使权利过程中,却不考虑或较少考虑是否对国家、社会、他人造成危害。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有些同学往往是个人利益至上,为维护其所谓个人权利而不惜侵害集体或他人的合法权益,而对于自己应当承担的义务模糊不清或有意回避。有的面对身边同学或好友发生违法犯罪行为时,往往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有意隐瞒包庇。还有的为了谋取自身利益,不惜侵害国家、社会、他人的利益,甚至违法犯罪。

  3

  注重个人自由,秩序观念淡薄

  现在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不论家庭条件如何,多少都有些被娇惯,注重个性张扬,比较自我。不少学生在法治观念和行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性,在法律选择上带有更多的自我意识,在法律运用上存在着明显的自我保护倾向。有的把法律当做是针对别人的工具和手段,而不注意以法律来规范和指导自己的行为。希望对别人进行法治,对自己实行自由,甚至认为学习法律就是学会如何钻法律的空子。有的在口头上讲法治的重要,但对学校的校纪校规存有逆反心理甚至置之不理,认为这些制度束缚了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对迟到、旷课、考试舞弊等现象见怪不怪。有的对法纪教育漫不经心,认为只要不杀人、放火,法律又能奈我何。有的当要求解决自己的问题时,往往过于强调手续的简便和效率的快捷,而对应当遵循的程序不以为然,把公平、正义置之脑后。还有的人对助学贷款有意违约不还,为了评优评奖拉拢选票,为了当学生干部请客吃饭等现象,也都是无视公共秩序的行为。

  三

  路径选择:让法治观念扎根于大学生的心田

  1

  以深化法制教育改革培育大学生法治观念

  有意识的教育是增强大学生法治观念的主要途径。目前法制教育与思想品德合二为一,实际上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普法教育或法律知识的传授,而学生学习法律基础知识,也只是应付考试,并没有真正领会法治的内在精神,更没有将法治作为一种价值追求、生活态度和行为模式。事实上,了解和熟悉法律知识,并不等于就能预防和远离犯4罪行为,更不等于就具备了自觉的法治观念。因此,一要多形式多渠道地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在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的同时,要注意发挥其它媒介和载体的重要作用。要努力构建科学合理的法律知识教学体系,多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角色体验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大学生开展法律咨询、法律宣传、模拟法庭、旁听案件审判、参观监狱等实践活动,将知识化、社会化和生活化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法律实施的公平正义,领悟法律的价值和权威,树立对法治及其前途的信心。二要培养学生对法律的信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议指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培养法治观念的关键是确立法律信仰。“讲清楚一定的法律知识或规则是作为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背景和基础,是必要的,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知识是讲不完的,目的是要树立大学生的法律信仰。”在教学内容上应将理解法治的价值、法治的精神作为教学的重点,培育学生认可法律、亲近法律、信赖法律的积极情感,使大学生法律知识内化上升为法律信仰。三要引导学生正确把握权利与义务的关系。科学的法治观念强调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反对只享受权利、不履行义务的特权公民。要引导学生在主张自己权利的同时,承认、尊重他人的权利,理性平衡自由与责任、权利与义务、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进而塑造积极的、有责任的公民品格,自觉以法治思维对待和处理各种关系。

  2

  以建设校园法治文化涵养大学生法治观念

  在很大程度上,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形成取决于他们对发生在校园5的有关人与事的体验与感受。大学生如果时刻以法律公民的角色置身于学校的“法律生态”之中,受到大学校园法治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就更容易引起其主体意识的觉醒而产生对法治文化的追求。因此,一要营造自由平等的人文氛围。要创设民主、平等的校园人文环境,加强与学生的平等交流,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让学生拥有充分的思考、判断、选择的空间,引导学生形成民主平等、权力制约、权利保障的价值理念,而这些恰恰与法治观念不谋而合。二要营造法治校园的宣传氛围。要通过校园网络、广播、报纸、宣传橱窗以及各种新媒体,坚持“以文化人”,以文化为载体、以法律法规为内容,用人性化、艺术化和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学生宣示依法治校的勇气和决心,以校园文化的特殊渗透力和影响力,为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形成创设浓郁的氛围和坚实的平台。三要营造有规必依的管理氛围。有规必依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律意识和规则意识,形成对制度的心悦诚服的认同感和依归感。要加强校规、校纪教育,对学生违规违纪的行为要依规处理,营造守规光荣、违纪可耻的浓厚氛围,促进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养成。

  3

  以合法规范的管理行为培育大学生法治观念

  法治的运行本身具有教育意义,同样,高校管理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将对学生法治观念的养成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一要将法治观念渗透到学校规章制度中。要进一步完善校纪校规,特别是要注重依法制定学校管理章程。因为学校章程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和大学行为的总规范,实际上也是法的治理模式、法的精神和法律条规在大学6教育中的延伸和具体化。同时,学校制定规章制度的程序、内容要符合法治的原则和精神,让学生深切认识法律所具有的公平正义的价值,使制度和法律内化为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二要促进管理教育行为的法治化。学生管理法治化是强化学生法治观念的重要手段。学校依法依规的管理行为、依法治校的鲜活实践和“有法可依、依法办事”的良好习惯,是对学生的言传身教,将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增强对制度、法律的认同感、信任感和依赖感,进而形成依法办事的良好习惯和对法治的忠实信奉。三要尊重和保障学生的合法权利。在管理过程中,不得以管理教育为借口,损害学生的合法权益。要扩大大学生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鼓励大学生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在涉及对学生的奖励或惩处时,力求做到公平公正,尤其在涉及对学生的不利评价时,做到程序正当、证据充分、依据明确、定性准确、处分适当,并确保申诉等救济制度的畅通实施,让学生深刻体会权利的程序性和处理结果的公正性,在对合法权利的充分尊重和法治精神的彰显中,塑造和增强大学生的法治观念。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马振清.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公民法治观念与法治能力培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5).[3]范光杰,杨汉国.法治视域下的当代大学生法律信仰教育内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7

推荐访问:当代大学生如何做到在依法治国中内化法律意识 涵养法治精神 内化 依法治国 涵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