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五一劳动节劳模文化主题讲稿

时间:2023-05-15 08:40:04 来源:网友投稿

五一劳动节劳模文化主题讲稿 劳模的主体特点 其一,敢于攻坚克难,富有改革实效。劳模要怀有巨大的勇气,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其二,立足岗位奉献,倡导爱岗敬业。其三,突出劳模知识价值。新时期的振兴发展不能仅仅依靠人的体力劳动,创新发展需要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来引领。一些具有较高学历层次的劳动模范在各行各业中各尽其能,发挥所长,使科学知识在创造价值过程中的地位越来越显著。其四,注重科技创新及科学管理。

劳模文化的内在属性 中国伦理文化传统与责任精神是劳模文化的集中生成。第一,文化的本质是伦理精神。第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经历五千多年的积淀,形成了中国伦理文化特有的思想内涵。第三,劳模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劳动者队伍整体素养,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具有深刻意义。第四,劳模文化本质上是一种道德文化。第五,劳模文化是由劳动模范这一集合所形成的整体价值观念、信仰追求和道德规范等品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
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
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 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如果说“解释世界”是为了“改变世界”,那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唯有突出劳动的历史地位,我们才能更有定力、更有自信、更有智慧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在劳动中展现中国共产党人的人生境界,从而始终同广大劳动人民在一起,用干劲闯劲钻劲共同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

劳模文化具有时代化、大众化、生活化的内在特质。首先,劳模文化呈现时代化。改革开放以来,劳动模范的类型从单一的道德榜样、政治榜样发展为多样化的职业,如科学家、企业家、艺术家等诸多层次,劳模的内涵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地丰富和扩展。所以,劳动概念与劳动形式已随我国大步迈入现代化而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我们要从更多引领时代进步的先进模范中深入总结新时代劳模文化,使之更加科学化、系统化、时代化,以保持劳模文化不朽的生命力与感染力。其次,劳模文化的大众化。弘扬劳模文化,一方面,要在全社会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实践观念。另一方面要求全社会要积极倡导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尊师重教、求富重德的工匠精神。最后,劳模精神的生活化。培育和弘扬劳模精神,一方面,以实践活动作为弘扬劳模精神的宣传手段。另一方面,要构建大众传媒的宣传机制。要着眼于国家文化安全的战略角度,以多种媒体形式将劳模精神“润物细无声”地广泛渗透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并以其内蕴的价值导向进一步引领、规范人民群众的个人发展价值取向。

劳模文化的表现样态 从历史唯物史观来讲,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也是人类劳动的进程史,人们经过长期劳动实践而积淀的劳模文化是人们普遍利益和共同价值的体现。

马克思认为,劳动作为人自由自主的实践活动,是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社会关系的双重关系表现。首先,从劳动者个体看劳模文化本质的存在形式。其次,从个体的角度看劳模精神及劳模文化,劳模文化实质是利己与利他的辩证统一,两者相依而存。劳模文化的实质是奉献自我与成就自我的统一,是自我价值与集体价值的统一。社会主义的劳模精神是职业精神和伦理的时代升华,它对职业的热爱和对职业的追求是同集体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特别是同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联系在一起的。对于而今的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把美好的蓝图变成现实,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这是新时代传承劳模精神的要求,也是劳模文化现实存在的根本要求和必然逻辑。

我国是立志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要想冲破资本主义国家的束缚和压迫,就必然要凝聚所有劳动者的智慧,充分发挥劳模精神的强大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
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因此,只有不断推进老工业基地劳模文化建设,才能做到将文化软实力与经济实力、国防实力等结合,共同提升我国的综合国 力与国际竞争力,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之林,实现大国崛起之梦。

劳模精神作为一种强大的民族精神,其蕴含了的巨大能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不仅需要经济强有力的保障,同时也离不开精神的支撑。推进劳模文化建设和劳模精神传承不仅可以调节行业内部的关系,促进各单位人员之间的团结与合作,又可以调节劳动者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促进双方的和谐与信任。劳动模范与先进工作者的职业精神是当代中华民族和时代的精华,代表了一种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民族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每一个行业的劳动者同心协力、团结一致。

新时代劳模文化的本质意蕴 马克思以劳动为逻辑基点揭示了人在劳动中作为“类的存在物”本质,使劳动赋予人的精神特质和价值文化得以显现。劳模精神既是劳动本身,又是对劳动的超越,是劳动和劳动认知(体验、意识)的总和。新时代劳模精神是手工劳动者的精神遗产,是劳动为基础的精神信仰,是劳动“事实”与劳动“价值”的高度统一。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广大劳动者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沃土,继承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模文化。首先,新时代劳模文化是全社会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集中体现。尊重劳动反映为对劳动及劳动者主体地位的认知;
崇尚劳动是社会个 体由内而外对劳动产生的崇敬与赞美;
热爱劳动反映为对劳动的情感。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体现为由社会认识到个人品行对劳动共通由表及里、逐步内化的追求过程。其次,新时代劳模文化是全人类对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劳动的集中体现。辛勤劳动反映为勤奋敬业、埋头苦干的文化精神,辛勤劳动是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基础和保障。诚实劳动是指在劳动过程中指脚踏实地、恪尽职守,遵守法律法规和政策,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去认识和对待劳动成果,不窃取他人的劳动成果。诚实劳动是发扬新时代劳模文化精神的迫切要求。创造性劳动是指不可复制的人类劳动价值,是人的本质的创造力体现,是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发展。

新时代劳模文化有力证明了社会主义文化价值的合理性和正义性。马克思曾指出:“‘劳动的绝对自由’是劳动居民幸福的最好条件。”劳模文化,正是人类追求自由、追求全面发展的必备精神品质和核心价值,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恪守遵循的恒常性精神支点,更是现代人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进程中对抗现代性的人性复归和精神转换。

新时代劳模文化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性和社会性。劳模文化是对广大劳动者实践的高度总结和具体概括,是新时代的精神需求。劳模文化与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相互包容、相互依存,弘扬劳模文化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工匠精神体现劳动者钻研技能、精益求精、敬业担当的职业精神,是对劳模文化的进一步升华。工匠精神与劳模精神一脉相承又相互包容。

人类所追求的永恒幸福绝非肤浅的片面化幸福,幸福的真正奥义更依赖于对产生幸福的劳动过程本身来理解。劳模作为主要的劳动主体,通过劳动创造价值释放自己的本质力量作用于客观的过程,也应是一个自由而全面的使人产生幸福、获得幸福的过程。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在现有社会发展阶段通过对劳模文化的宣传,以此来激发劳模自由全面发展的意识,使得凭借劳动实现幸福的认知在中华民族的群体内和无产阶级的群体内更加坚定。

劳模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生动体现,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更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精神力量。劳模的故事不仅让我们感动,劳模精神更需要大家来传承。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深入挖掘与弘扬劳模文化的时代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劳模文化为民族复兴筑牢精神根基 劳模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亿万劳动群众是主体力量。希望我国广大劳动群众以劳动模范为榜样,爱岗敬业、勤奋工作,锐意进取、勇于创造,不断谱写新时代的劳动者之歌”。就此来说,将劳模文化深深熔铸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调动全体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关键所在。

劳模文化逻辑筑牢民族复兴的思想根基。“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劳模文化的理论内涵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进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进程中党和国家领导同志都对劳模工作、劳模精神、劳模文化有重要指示和论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劳模文化的现实逻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大力弘扬劳模文化,就是要发挥劳模文化的内在价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已经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共识,新时代需要劳动精神和劳模精神的推动。

劳模文化自信凝聚国家富强的精神力量。劳模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在弘扬劳模文化的基础上,把劳模文化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推动劳模文化的发展;
展现劳模文化自信,将劳模文化的价值理念、精神内核等紧密结合起来,以实践发展和理论创新不断彰显劳模文化自信,展示劳模文化自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中的重要地位。

劳模文化自信是建设文化强国的精神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因此劳模文化自信应该上升到文化强国的层面上来。积极培育劳模文化自信,提升中国文化话语权。

劳模文化创新是民族振兴的动力源泉。劳模文化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的发展与创新。劳模文化创新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原则。文化创新的结果,是在坚持“实践优先、开放创造”的理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必须对现实有深 刻把握。劳模文化创新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的理论内涵,而且进一步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的生机与活力,必将成为马克思主义文化发展与创新的理论典范。

探寻劳模文化创新途径,助推民族振兴大业。推动劳模文化形式创新,厚植劳模文化发展优势。如在各行业开展劳模文化活动,积极树立劳模文化品牌,发挥劳模文化的社会效应,实现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增强劳模文化创新的使命感。丰富劳模文化内容,推动劳模文化理论创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现实状况已经发生重大变化,新的实践活动的出现,需要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创新驱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推动劳模文化与其他优秀文化交流,助力劳模文化创新。

劳模文化主体助力美好生活的创造实现。劳模文化的人民主体性是对唯物史观的继承与发展。充分尊重广大人民群众的劳动成果,激发劳动者对自身岗位的认同感、自豪感,彰显人民群众的主体性是劳模文化存续的关键所在。据此,应该把人民主体性贯穿于劳模文化发展的始终,把劳模文化的发展融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劳模文化的弘扬和发展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在以实现人民幸福为目的彰显劳模文化人民主体性的同时,劳模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也将得到进一步凸显。

劳模文化为全世界劳动价值阐扬提供道路指引 劳模文化是社会主义劳动理论的价值表达,既彰显着民族文化的世界特色,又呈现出世界精神的民族之魂,是社会 主义先进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也具有深远的世界意义。

劳模文化丰富了劳动的内涵及外延。在劳模文化中,不仅仅是生产性劳动,任何劳动形式均被承认为创造价值的劳动,劳动的内涵也随之变化并得以丰富。同时,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中,知识、技术、信息等要素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与日俱增。劳模文化强化了劳动者的主人翁意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是确证人的本质的核心要素。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劳动者的主体地位,重视劳动者主体性的发挥和主人翁意识的塑造,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广大劳动群众的重视与尊重,极大地鼓舞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涌现出一批劳动模范。

劳模文化充实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内容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充分继承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以往优秀劳动思想的基础上,立足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就劳动问题发表了诸多观点,形成了内涵丰富、具备时代特色的劳动观念,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新境界。

为无产阶级获得劳动解放积累实践经验。劳模斗争文化为劳动解放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素材。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带领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并最终走向了胜利。劳模制度最先产生于中央苏区公营企业中,开展劳动竞赛、评选模范。在这个过程中激发了人民的劳动热情,在大生产中涌现出了一批劳动英雄。

他们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得到了改造,劳动能力、工作意识得到了加强,产生出了大量的模范工作者,这可以说是劳模斗争文化的溯源。

“自愿自觉”的劳动行为为劳动解放的实现进行了预先实践。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劳模文化所映射的正是自愿劳动的精神。事实上,只有当劳动者在社会体系中占据主人地位时,才能真正激发其自愿自觉的意识,劳动才能真正实现人的本质。可以说,以无私奉献、奋斗拼搏、爱岗敬业为核心的劳模现象是对无产阶级劳动解放事业的预先实践,是推动实现无产阶级劳动解放的精神驱动力。

表征社会主义劳动方式发展进入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改革开放进入攻坚区,经济发展不再以高速度为追求目标,更加重视经济发展的高质量,进入发展新常态。与之相应,人们的消费观念不断升级,更加关注产品的品质。消费结构与消费心理的变化促使生产方式的转变,劳动者在进行商品生产时必须具有精益求精的意识,着重对产品质量的把控。在经济增长动力上,由依靠要素驱动转向依靠创新驱动,通过创新创造开展劳动生产的战略势在必行。与新时代社会生产方式的转变相伴而生的是劳模文化的进一步拓展,“精益求精、创新创造”的精神被融入劳模文化之中,丰富了新时代劳模文化的内涵。

新时代,我们必须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进一步传承、发展和弘扬劳模文化,深入挖掘劳模文化的时代价值,发挥劳模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重要作 用,并不断丰富劳模文化的时代内涵。

将劳动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同向同行 挖掘劳模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点。劳模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上都是对社会主义价值追求的重要反映,二者在文化传承上同根同源、爱国情怀上相通、道德提升上目标一致,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着力点。要实现劳模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融合,必须进一步加强思想文化的基础研究,运用文化发展等相关理论,对二者之间的内涵一致点进行深入研究,推动形成劳模文化与价值观建设的关系理论。

20xx年x月,习近平总书记在xx考察时指出,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首先,劳模文化要做到日常化,增强宣传常态化和提高宣传时效性。充分利用已有的空间和场所,提高劳模文化的宣传覆盖面,高效利用可用的一切时间,增强劳模文化的宣传渗透力,提高人们对劳模文化的认知水平。其次,提高劳模文化宣传教育实效性,借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宣传过程中采取的讲座设置、团日活动等活动形式,同时兼顾不同行业、不同年龄段人们的实际接受程度和思维方式的差异性,针对实际推出不同的宣传方案,使宣传的实效性得到最大体现。再次,劳模文化要做到形象化,提升劳模文化宣传教育的生动性,通过批判地继承和革新传统的宣传教育方式,使其更好地适应当前宣传教育的新需求;
而且要适当地添加艺术因素,运用艺术化的方法增强劳模文化的渲染力。最后,劳模 文化要做到生活化,通过采取一些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增进对劳模文化的理解,将劳模文化的宣传深入贯彻到人民生活实际的方方面面。

构建新时代大中小学全过程劳动教育培养体系 贯通大中小学全方位联动的劳动教育培养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劳动教育在青少年培养中的重要地位。特别是《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颁布以来,党和国家对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目标、方向有了更加明确的规划。通过明确课程定位、统一教材应用、联动实践育人等有效举措,进一步增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在理论与实践育人各方面的密切联系,打造劳动教育的联通体系。同时应该注意的是,要根据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不同侧重点,分阶段、有目的地进行青少年劳动教育培养。贯通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培养格局,科学把握劳动教育的主线路和正确方向,通过不同阶段但前后贯通的培养,在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劳动观的同时,鼓励青少年积极投身劳动实践,在劳动实践中不断实现自身的价值。

树立创造性劳动的价值观念,就是要鼓励青少年在劳动实践中勇于探索、积极挖掘劳动中蕴涵的创新机遇,培养创新型劳动观,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出更加优秀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劳动价值观念,是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的核心价值目标。要充分挖掘劳模文化的重要作用,依托丰富的劳模文化资源,推动劳动教育体系的完善发展。例如可以通过组织劳动模范 进课堂,用自身的亲身经历向广大学生展现劳模文化的价值意蕴与精神追求。

推动劳模评选与劳模文化建设的制度化建设 推动劳模评选制度化建设,必须建立和完善劳模评选机制,以此增强劳动模范的典型示范作用。要严格遵循评选标准,加强对评选过程的监督,积极听取群众意见和呼声,提升劳模人物评选的公正性,实现劳模评选过程的透明化。劳模评选要突出重点,根据工作实际、性质,把评选重点向生产一线的职工侧重,并注重在技术职工和知识分子中评选模范,逐步推动先进人物的评选向“开拓型、奉献型、实干型”转变。

首先,必须完善劳模文化发展体制机制。通过建立完善的劳模文化管理制度,能够有效避免劳模文化建设中的消极状况,实现积极健康发展。建立科学的劳模文化发展规范与准则,推动劳模文化建设规范化、科学化发展。其次,要科学制定劳模文化建设的战略策略。要拓宽劳模文化建设的视野,既要深入挖掘劳模文化丰富、独特的理论内涵,又要将劳模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积极运用在实践中。要积极运用历史思维,溯清劳模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把握劳模文化的发展规律;
积极运用创新思维的方法,探索弘扬劳模文化的新路径。最后,要建立劳模文化建设成果反馈评估机制。一是要畅通反馈渠道。针对人民群众的现实反馈,调整劳模文化建设的侧重点。二是要建立科学的评估准则。立足于新时代的客观实践与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建立一套劳模文化建设 成果的科学评估标准,不断修正新时代劳模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

构筑劳模文化交流互鉴新媒体平台 构建“互联网+”的劳模文化交流平台。“互联网+文化”特别是“互联网+劳模文化”的发展,打破了劳模文化交流中的时空限制,利用网络平台进一步畅通劳模文化交流互鉴的渠道。通过“互联网+”劳模文化交流平台,能够随时随地利用“互联网+”交流各区域研究最新成果,加强不同地域之间的交流互鉴;
积极搭建劳模文化交流的专门网站、开设劳模文化交流互鉴的微博、微信公众号等,通过这些平台发布劳模文化的研究成果;
利用劳模文化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人们可以针对不同的观点发表自身的评论见解,增强劳模文化交流的开放性,推动新时代劳模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打破单一的文字表现形态,推动劳模文化交流传播形态的多元化发展。通过视频媒体平台,将具有代表性的劳动模范事迹以纪录片、微电影等形式,以影像叙述的形式丰富劳模文化交流的手段,使劳模文化的传播交流更加直观。将具有代表性的劳动模范的事迹通过动漫卡通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在社交平台上发布劳模人物的漫画故事集,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劳模文化的交流中,扩大劳模文化的影响力。

创新传播方式拓宽国际传播渠道 加强劳模文化国际传播的顶层设计,明确劳模文化国际传播的目标定位。通过劳模文化的国际传播,增强劳模文化的国际认同感,增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国际影 响力。提升劳模文化国际传播的主体合力。在明确不同传播主体的职能分工之后,加强各传播主体之间的协同合作,形成政府、企业、个人协同推动劳模文化国际传播的格局。

转变劳模文化传播的发展理念,克服粗放式传播的局限,推动劳模文化国际传播方式的精准化发展,针对不同特点的国外用户,开发、创新不同的传播形式与传播策略。克服以往文化国际传播中单一宣传灌输的局限,讲出中国特色与中国风格,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

利用新媒体平台的显著优势,拓展劳模文化国际传播的用户面,让更多的世界青年进一步了解和感受中国劳模文化的独特魅力;
加强劳模文化传播的国际合作,借助于丰富多样的国际媒体平台,制作多元化的产品,推动劳模文化在世界各国的广泛传播;
激发劳模文化国际传播的市场活力,进一步整合市场资源,发挥劳模文化传播的社会力量,提高国际文化市场的竞争力。

推荐访问:讲稿 劳模 劳动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