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烛之武退秦师》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2

时间:2023-05-28 08:30:02 来源:网友投稿

2《烛之武退秦师》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2.烛之武退秦师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并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

3、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探究法、讲授法  课时安排:
3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概况。重点了解《左传》作为先秦历史散文杰作的基本内容和语言特色。

2 、了解写作时代背景。

3 、掌握文言词语。

4 、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一、教学导入:
曹操有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份光和热。烛之武就是这样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今天我们来学习《烛之武退秦师》,看看烛之武是如何以三寸不烂之舌劝退秦国的虎狼之师。

同学们通过预习应该知道这篇文言文出自于哪本书?(《左传》)
简介《左传》(PPT展示)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为“春秋三传”。《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作者相传为鲁国的史官左丘明。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

有人认为它是一部独立的自成体系具有独立创见的历史著作。它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有关春秋时期各诸候国间的政治、军事,外交以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史实都有载述,具体而完整地显示了时代概貌。

《左传》又具有很高的文字价值。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叙事委婉详尽,情节富于故事性和戏剧性,描写人物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朗读全文 检查同学诵读,让学生注意重点字的读音。(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并强调同学们在读的时候要注意字词读音、节奏和情感。)
氾(fán)南  佚(yì)之狐  夜缒(zhuì)而出  鄙(bǐ)远 共(gōng)其乏困  阙(quē)秦 秦伯说(yuè)   逢(páng)孙 戍(shù)之 不知(zhì)
2、齐读课文。思考: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情?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请同学回答,注意是简要概括。

明确:主要讲的是秦晋围郑,郑伯派烛之武说服秦军退师。

(其实,标题已经非常明确的告诉我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3、分析标题。

烛之武退秦师 退:使动用法,使……撤退。

师:军队。

看到标题,有很多疑问:1、为什么要退?2、怎么退?3、结果如何? 带着疑问,我们来解读课文。

解读课文。

(一)朗读并翻译第一自然段 (请学生翻译,再讲解。)
字词:以:因为。

于:介词,对(引出动作的时间、动作和对象)。

贰:从属二主。

军:名字作动词,驻军。

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以南。

(二)第二段。(请学生翻译,再讲解。)
字词:使:派遣,命令。

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从:听从。

壮:形容词作状语,壮年的时候。

为:做事。

是:代词,这。

过:过错。

译文: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军队一定撤退。”郑伯听从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
如今老了,不能干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三)第三段。

字词:鄙:边邑,用作动词,把……当作边邑。

陪:增加。

行李:出使的人。

共:通“供”,供给。

赐:恩惠。

厌:通“餍”,满足。

肆:延伸、扩张。

阙:侵损、削减。

说:通“悦”,高兴。

盟:名词作动词,结盟。

译文: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拿这件事来劳烦您。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有什么能让晋国满足呢?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秦伯很高兴,与郑国结盟。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于是就率军回国了。

(四)第四段 字词:微:没有。

夫人:那人。

知:通“智”,明智。

译文:子犯请求晋文公下令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
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
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这样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总结 我们对全文进行翻译,了解了整个故事的大致内容。郑国被秦晋包围,危在旦夕,郑国大夫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去说服秦穆公撤兵。他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后说服秦伯撤军,并且派兵帮助郑国防守。最后晋军也不得不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

六、布置作业 1.反复阅读课文。

2.回顾文章大意。

3. 整理通假字、古今异义、句式、活用等文言知识。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使之流利上口,起到增进对课文理解的作用。

2.能弄清楚课文所记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能准确理解和把握烛之武说退秦师的原因。

3. 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一、课文赏读。

1、课文共有四个段落,请分别用四个字归纳段意(给三分钟的时间概括)
第一自然段 秦晋围郑 提问:本段仅25字,却道出很多内容,有哪些? 明确:
1、说明了秦晋围郑的原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联系时代背景,解释原因。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 630 年(僖公三十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二点。其一,郑国曾二次得罪过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跑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时,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即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郑伯甚至与晋侯“盟于衡雍”,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其二,晋秦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晋秦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2、此次围郑,与秦国并没有多大的利害关系,加上两国军队并没有驻扎在一起,这就为烛之武的劝退工作提供了可能。(秦晋围郑形势图)
3、秦、晋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伏笔。

第二自然段 临危受命 提问:烛之武说:“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这一句推辞之语体现了他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概叹青年时期不得重用,虚掷光阴;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英雄迟暮,夕阳落山,流露出满腹的委屈和无可无奈何的感叹。这一番牢骚之语不仅没有贬低人物性格,反而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丰富。

提问:文章写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辞”后“许”,有什么作用 明确:
这段文字看似闲笔,却有重要作用:一是交代了烛之武的境况,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二是委婉地批评郑伯不能用人,但在关键时刻,作为国君尚能接受谏言,诚恳负责。三是点明烛之武深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这一内容粗线条地勾勒出烛之武的形象,为下文写他奔赴国难的义勇精神作了必要的铺垫。

第三自然段 说退秦师 此段包含着烛之武退秦师的劝说艺术 教师范读。请同学们拿出笔,画画层次看,烛之武是抓住哪几个利害点来说服秦穆公的。学生讨论:
越晋难治 亡郑利晋 存郑利秦 晋人无信 晋人无厌 提问:烛之武为什么能说服秦伯?(学生讨论)
明确:这篇文章对烛之武的善于辞令,写得极为出色。他去说服秦伯,虽然是去求和,但却不卑不亢。他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头头是道,使人信服。他在说辞里处处站在秦国立场为秦国考虑,使秦伯不得不心悦诚服,不仅答应退兵,而且助郑防晋。

处处为秦着想 首先,烛之武诚恳道出郑国必亡是明摆着的事,不去怨恨或狡辩,而是站在秦的立场为其着想。(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先分析了“越国以鄙远”的难处,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这不能不让秦伯动心。然后接着他换了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攻郑还是友郑,秦王当然要权衡利弊了。(阐明利害,动摇秦君)
充分利用秦晋矛盾 正当秦伯在考虑灭郑、存郑的利害关系时,烛之武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赤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引史为例,挑拨秦晋)
然后又从历史说到现实,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让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最终退兵,且留兵助守。(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第四自然段 迫晋撤兵 提问:晋文公毕竟是一代霸主啊,面对秦国的倒戈,他隐忍不发,采用了撤军的措施,他为什么不继续攻打郑国或追击秦军责问他们的背盟呢?如果你是晋文公,你会怎样办?学生讨论。

明确:晋大夫狐偃请求袭击秦军,而晋文公没有答应。他冷静而清醒的分析了形式:
一是曾受过秦之恩惠,翻脸不“仁”,晋文公不愿意背负这个坏名声。(板书:不仁)
二是进攻秦军就意味着立刻与秦翻脸而多树了一个强敌,失去一个盟约国,退一步也许还能重新再拉拢秦国,使它站在自己这边,毕竟两国姻亲关系比较牢固。(板书:不知)
三是如果这时继续攻打郑国或进攻秦军,晋军就有可能处于腹背受敌的不利境地。(板书:不武)
由此,也就证明了烛之武说退秦师的成功。晋文公退兵也是明“智”之举,更是无奈之举也,我们也看到了一个霸主冷静的军事头脑。

二、人物形象 烛之武:
1、志士。

烛之武的外交才能通过佚之狐的话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一个“退”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由于长期未被重用,烛之武满腹牢骚与委屈溢于言辞,以至于以“老矣,无能为也已”来推辞。但郑伯的一番诚意和对国家形势与个人利益关系的透彻分析,最终感动了他,他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2、勇士。

两方交战,生死未卜;
出使秦师,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

3、辩士。

烛之武在到了秦营之后,虽然是去求和,但却不卑不亢。他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头头是道,使人信服。他在说辞里处处站在秦国立场为秦国考虑,使秦伯不得不心悦诚服,不仅答应退兵,而且助郑防晋。

烛之武一字未提郑国的利益,却成功说退秦师,充分展现了他的“辩士”形象。“辩士”形象是烛之武形象的核心。

所以说,《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展示的烛之武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是一个勇于出使,直入敌营的勇士,是一个机智善辩的辩士、外交家。

三 、写作特点 1 、伏笔与照应 秦晋围郑的原因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这一事件的发生与秦毫无关系,这就为下文的烛之武说退秦师埋下伏笔。“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二军既是联合,却又不驻军一处,暗示出亲近联盟并非铁板一块,还是有机可乘的。后文由烛之武揭示出秦晋有“朝济而夕设版焉”的一段历史,暗合两国联盟的虚弱。由此,郑国解围,秦晋兵退就顺理成章了。

2 、波澜起伏 本文虽只有三百字左右,但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例如亲近联军兵临城下,郑国倾覆在即,佚之狐的推荐令郑伯看到一线希望,读者以为谋臣必慨然出使力挽狂澜于即倒,岂料,烛之武因为长年不被重用,心中存在抑郁难平志气,淡然而辞,顿有手足无措之感。而此时郑伯引咎自责,又增添了剧情的戏剧性。直至烛之武“许之”读者才知虚惊一场。而本文的最后一段也同样有如此妙处。总之,一张一弛,曲折有致,既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又能紧扣读者的心弦。

3 、详略得当 本文重点的烛之武说退秦师,而对攻郑、退兵等情节只做简略交代,充分展示了主要矛盾。

课后练习:背诵。

第三课时 .整理通假字、古今异义、句式、活用等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 “矣”,了。)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 “供”, 供给、供应。读gōng)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 “餍”,满足。)
(4)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读yuè。)
(5)失其所与,不知(知,通 “智”,明智,聪明。读zhì)
(二)古今异义 ①行李之往来(行李,古义:出行的人;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 (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例如: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今义:请客的主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
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  (去,古义:离开;
今义:往,到) (三)一词多义 1、封 :
(1)既东封郑(做疆界,动词)
(2)肆其西封(疆界,名词)
2、之 :
(1)
唯君图之(代词,指阙秦以利晋)
(2)子犯请击之(代词,代秦军)
(2)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助词“的”)
(4)烛之武(介于姓、名之间的助词)
(5)臣之壮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其:
(1)君知其难也(他的,代词)
(2)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的语气副词,还是。)
(3)以其无礼(郑国,代词)
4、以:
(1)敢以烦执事(拿,介词)
(2)以乱易整(用,介词)
(3)以其无礼(因,介词)
5、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6、焉 ① 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 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代词,何)
③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代词,哪里)
(四) 词类活用:
越国以鄙远。(鄙,名词作动词,作为边邑。句意是,越过别国而以远处地方为自己的边邑。)
既东封郑。(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面。句意是,既然晋国把郑国作为东西的疆界。)
肆其西封。(西,方位名词作定语,向西面。句意是:扩展它西面的疆界。)
因人之力而敝之。(敝,形容词作动词,损害。句意是: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伤害他。)
晋军函陵。(军,名词作动词,驻扎。句意是:晋军屯驻在函陵。)
特殊句式 (五).1、判断句 ①是寡人之过也(“……也”表示判断)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判断)
2、省略句 ①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
②(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 (省略主语“烛之武”)
③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介词“以”的宾主“之”)
3、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句 夫晋,何厌之有?(“有”的宾语“何厌”前置,“之”作为标志。翻译时要调整为“有何厌”)
②、状语后置 以其无礼于晋(介宾短语“于晋”作状语,后置,翻译时要调整为“于晋无礼”)
且贰于楚也(于楚贰── 同上)
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 同上)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于君有益——同上)
板书设计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阐明利害,动摇秦君 引史为例,挑拨秦晋 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迫晋撤兵:
不仁 不知 不武 烛之武形象:志士 勇士 辩士 写作特点:伏笔与照应 波澜起伏 详略得当

推荐访问:下册 教学设计 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