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教育整顿 >

初中化学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的教学策略

时间:2022-10-19 15:20:03 来源:网友投稿

造成环境污染的各种因素中,化学物质占了极大的比例。现代社会中,化学渗透到我们物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因此,可以通过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使学生了解化学物质在环境中的双刃剑作用,向学生灌输环境保护知识,督促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在《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了初中化学的教学目标是:“初步形成正确、合理地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认识化学在环境监测与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所以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已成为我们每一名教师义不容辞的义务。

一、结合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环保教育具有综合性、全民性以及现实性,对于初中生来说,进行环保教育,可以促进全民族环保意识的提高。化学学科与环境污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所有的环境污染物都与化学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因此,化学老师教学时进行环境教育的渗透,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基础。近年以来,环境教育得到充分重视并且融合到初中化学学科的知识体系中,已成为了不可缺少的部分,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也被编写进教材之中。

初中化学教材从《绪言》到最后一个课题《有机合成材料》自始至终贯穿着环境教育。初中化学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介绍了化学科学的成果,它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与此同时,化学工业也会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带来一定的污染。近年来,绿色化学的提出,使更多的化学生产工艺和产品向着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从学习开始就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接着第一单元,在教学中让学生知道节约化学药品和处理化学药品的环保措施。第二单元让学生懂得人类生存所必须的空气的污染及防治污染的方法。第三单元让学生知道水体的污染及防治,养成爱护水资源的习惯。一直持续到第十二单元最后一个课题,使学生知道合成材料的优势和使用合成材料带来的环境问题——白色污染,并激励学生努力探索新型材料,从而激发学生持续的环保意识。因此,可以说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是初中化学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的最为重要的途径。

在课堂教学进程中,当讲到涉及环境知识的内容时,如:氧气、二氧化碳、水资源、酸雨、能源问题、酸碱盐、农药和化肥、金属的冶炼、煤、石油等内容,就应及时向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教学中强调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明白,为了不让环境污染甚至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就一定要保护环境。在教学中可适当补充一些内容,介绍一些实例来加深印象,拓宽视野。此外,我们还需讲明污染源的产生和危害性,让学生明白其中原因,使得学生从原理上理解危害的原因及自己能制作简易的防治措施。

如学习了“硫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后,介绍“酸雨”。原因是含硫、氮燃料的燃烧,化工生产中废气的任意排放。“酸雨”可以使工业机械锈蚀,寿命缩短;可以使河流、湖泊中沉积的某些重金属元素化合物溶出,从而进入鱼、贝体中,这些有毒的重金属元素通过食物链而危害人类的健康;可以使土壤酸化,造成农作物的大幅度减产;可以使一些价值很高的古文物腐蚀。消除措施:①减少污染源,采用低硫的煤,或者对含硫燃料进行加工脱硫。②开辟新能源,如太阳能、原子能的开发利用。③优化产业结构,对工业废气进行综合处理,提高回收利用率,化害为益。又如学习了“烃、石油、煤”的知识后,重点介绍“温室效应”。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增长速度最快的是氟氯代烷。形成原因是含碳燃料(如石油煤)的燃烧,动物的呼吸,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工业生产中废气的任意排放。更重要的是森林的大面积毁坏,绿色植物的减少,破坏了人与自然界及生态系统之间的固有平衡,导致二氧化碳过剩并不断增加。由于“温室气体”阻碍了地球上能量的扩散,使地球表面的温度升高,气温变暖,水的蒸发速度加快,大气环流紊乱,造成旱、涝等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温室环境使害虫、老鼠的繁殖速度加快,严重地危害人类的健康和植物的生长。由于地表温度的升高,极地及高山的冰川和冰冠开始融化,加之温度的升高引起海水体积的膨胀,可能导致海平面水位上升,使一些沿海平原和三角洲淹没,土地减少,引起世界性的人口流动,增大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又如学习了“氧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后重点介绍“臭氧层空洞”。臭氧分子由三个氧原子构成,因其有特殊的气味而得名。臭氧在大气中非常稀薄,但它对地球表面生物体的保护却是很重要的,因为臭氧可吸收紫外线。如果臭氧层大量损耗,使紫外线明显增强,人们受到较强紫外线辐射可引起白内障。“臭氧层空洞”的罪魁祸首是氟里昂,它在大气中把臭氧催化成氧气,使之失去吸收紫外线的能力。氟里昂广泛存在于空调、冰箱等使用的制冷剂中。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鼓励学生做一名爱护臭氧层的家庭小主人,使用无氟冰箱。

二、利用课外活动,开展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来深化课堂教学内容。课外活动可以更好地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及学习兴趣。针对环境教育开展的课外活动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形式。

1.结合化学教学内容进行环境专题讲座。教师可以在课堂外结合化学教学内容,组织有关环境知识专题讲座。内容可以设计为“环境与人”“大气污染及防治”“土壤污染及防治”“酸雨的后果”等等。这有助于课堂内容的延伸,有利于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有关知识。例如,在讲“水体污染及防治”专题讲座时,可以首先介绍水体污染的分类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然后讲水体的主要污染物及危害,有富氧物质,石油、酸、碱、盐等无机物,重金属、难降解的有机物等;最后介绍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的处理。

2.开展课外探究活动和调查活动。新课程给学生涉及的探究内容很多,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布置有关环境知识课外探究课题,让学生用课堂和实验室已掌握的探究方法用于课外探究活动。组织学生对本地区的江、河、湖水的水质污染情况或附近的工厂的矿物燃烧情况进行调查。事后要求学生写出调查报告或事先设计表格让学生填写,使学生把课堂上所学得的知识和社会联系起来。

3.组织各种课外兴趣活动。可以分别以大气、水、土壤等的污染及防治为主题,进行环保知识竞赛,各班派代表参加,激发学生平时对有关知识的积累。每年的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可以以环保为主题,各班进行小报设计评比或主题班会。可以组织学生采集自来水、河水、湖水及其同时期的雨水,测定PH,比较各种水的酸碱性强弱,思考“酸雨”的成因等等。

三、利用实验教学,开展环境教育

化学实验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重要职责,并且较之课堂教学中的语言更具有直观性,学生普遍对化学实验感兴趣,化学教师抓住这一点实施环境教育,必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开展“正面”环境教育。在初中化学实验中,较普遍地存在演示实验中有毒气体泄漏、实验产生的废液和废弃物没得到较好处理等现象,长期下去,不仅对环境造成污染,损害人体健康,而且会使学生环保意识淡薄,养成不良习惯。教师有必要通过化学实验对学生实施环境教育,培养他们的环境意识和防治实验污染的能力。比如,在学习“物质燃烧所需条件”这一节时,有一个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的演示实验,若直接按教材的方法,将一部分白磷直接放在铜片上,那么此白磷一燃烧则会造成周围空气的污染,因此,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将教材中的实验加以改进,如将铜片上的白磷放入一支带塞子的试管中再放入水中,这样能获得同样的效果,同时又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又如,在教材上有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教材中所给装置的不足之处,可能造成的后果,然后讨论如何改进装置,在师生讨论、评价的基础上,教师演示,让学生亲眼看到尾气的燃烧,尾气中存在一定量的一氧化碳,体验环保的重要性。

此外,在学生动手实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做实验时,教师每次都要强调:实验用量都要严格按照书上要求并注意安全;做实验时,不能把任何固体,如:火柴、废纸、高锰酸钾等扔进水槽;实验完毕后,不能将废液、废渣等倒入水槽或室外,而应放在老师指定的容器中,留在课后回收或集中排放、堆弃,并且要洗净、摆整齐实验仪器,擦净桌面,洗干净手后才能离开实验室。

2.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开展“反面”环境教育。初中化学教材中涉及到的实验有许多能够带来污染,在做这些实验时充分利用实验产生的污染物,可以给学生带来直观的刺激,形成强烈而深刻的印象,强化了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实验例证的方式是鲜明的、直观的,在具体操作时往往不必刻意多准备器材,教师稍加点拨,就能发挥其作用,这种环境教育的方式是较容易施行的。例如:学生分组做实验“氧气的制取与性质”时产生了大量的刺激性气体——SO2和白烟——P2O5,尽管敞开了门窗、打开了排气扇,但仍然是“乌烟瘴气”。再例如做完“酸、碱、盐的性质”有关实验后,将实验后的部分废弃物如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钙溶液等倒入教师事先准备好的几盆鲜花中,几天后观察,结果发现它们都死亡了。这些鲜活的例子,是学生亲身经历过的,所以难以忘怀。由于实验例证的方式使学生达到了“身临其境”的感觉,几乎每一次的实验例证都能给学生形成深刻的“冲击”效果。

化学与环保关系密切,初中化学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有明显的优势。将环境教育渗透在化学教学中,意在让每一名学生获得相关化学知识的同时,树立珍爱自然、保护环境的环保意识,这对环境保护的意义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需要我们每一位化学教师继续为之付出努力。在化学教学中不但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还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在以后面临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挑战时,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决策。

推荐访问:教学策略 环境 初中化学 教育 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