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复杂性及其对教育研究的方法论价值

时间:2022-10-19 18:40:02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复杂性对教育研究有着重要的方法论价值。拓展当代教育研究问题域与对象观的新视角,提供研究教育内部结构的新思维方法与教育系统变革过程的新思维路线,整合教育研究方法,做到哲学方法与科学方法的统一,科学与技术、定量与定性的整合以及关注教育事件。

[关键词]复杂性教育研究方法论

[作者简介]林宁(1977- ),女,河南沈丘人,开封大学高教研究室,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研究方法、高职教育。(河南开封475004)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多元文化视域下现代教育科学方法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06-JKGHAZD-006)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1)15-0182-02

20世纪40年代以来,当代自然科学研究冲破研究对象的“简单性”认识定式,开始对自然现象中“复杂性”进行研究,以牛顿力学为范本的经典自然科学研究范式遭受到严峻挑战。复杂性以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打破传统线性的、简单的、还原思维方式,非线性、混沌、随机性和不可逆性作为实在知识的对象进入自然科学研究领域,复杂性理论孕育而生。

一、复杂性的主要特征

复杂性的主要特征有:“来自噪声的有序”、耗散自组织、非线性、系统性、混沌、内随机与偶然性等。

1.“来自噪声的有序”。噪声本是一个信息论的术语,指在信道中使被传输的信息发生差错的干扰,因此它代表无序性。在复杂性视野下,无序与有序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为用,有序的实现需借助无序因素的辅助或中介而得以实现,自组织系统不仅进食秩序还要吸收噪声或称无序,有序与无序共同促进系统的组织复杂性增长。埃德加·莫兰说“有序和组织越向前发展就越是复杂,越能容忍、利用甚至迫切需要无序”①。这条原理打破了有序性和无序性相对对立和排斥的传统简化观念。

2.耗散自组织。耗散自组织是复杂科学成立的一个有力特性,是指开放系统在远离非平衡态的无序状态时,可能发生的一种不受外部指令而自我拉动、自我发展的使系统趋于新的有序的过程。在其发生的过程中,系统要大量耗散能量吸收“负熵”去抵消内部的熵增而使系统有可能处于低熵态的新的有序态。现实中常见的例子有“化学钟”的出现、激光的产生、市场经济的存在等。耗散自组织的产生是复杂科学发展中的关键之处。

3.非线性。复杂系统中的要素之间不仅具有线性关系即一一对应的直线关系,更多的是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关系。非线性中的各变量间在直角坐标系中呈曲线图形,变量间关系复杂,彼此影响且相互耦合,当其中一个变量有微小变化时,其他变量及系统都会有较大的不可预测的结果;并且非线性的解不满足叠加原理,是无法用还原方法去分解的。所以,当事物处于非线性状态时,不能再用还原论的观点把整体分解为部分去理解与研究,而必须直面事物本身的复杂性,有学者认为“非线性是自然界的本质存在形式”②。

4.系统性。系统性不仅表达了复杂的统一性和整体性的现象特点以及整体与部分间的复杂关系,而且它其中还孕育着两个主要特性:相互作用与组织。相互作用是指一个系统整体与部分间以及部分与部分间发生和交织起来的关系、作用和反馈作用的总体;组织则表达了这些相互作用的建构的特点,它起到形成、维护、保护、调节、支配、再生的作用,它赋予系统以脊梁柱的作用,组织既创造有序又创造无序。

5.混沌。在复杂系统中,混沌不是常见的混乱、无秩序之意,是指随着系统在“远离非平衡状态”时呈现的一种貌似不规则的有序现象,即“无序中的有序”,是复杂的秩序化。洛伦兹把混沌系统定义为“敏感地依赖于初始条件的内在变化的系统,对于外来变化的敏感性本身并不意味着混沌”③。“蝴蝶效应”、对初始条件的敏感性依赖以及信息增殖被看做是混沌系统的显著特征。

6.内随机与偶然性。从内时空复杂性来看,现象与本质是一体的,在某些条件下,现象及其中的特例、反例、偶然、无序等反而可能是本质的重要体现。而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即规律未必能概括解释得了现象,特别是偶然的随机事件。内随机系统表明,复杂系统存在真正的偶然性,偶然性是自生的而不是内在必然性受到干扰才出现的,虽然外在干扰也能导致偶然。埃德加·莫兰说无序性和偶然性存在于宇宙中并在宇宙的演化中起着作用。偶然并不是“尚未被发现”的必然性,偶然性背后也并不见得都有必然性,即偶然事件与随机事件具有合法性。

二、教育研究的简化认识现状

“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更新性再生系统。它对人类社会发展和个体人生旅途是不可或缺的要素,是联结人和社会的重要纽带,而且还连接着人类文明的历史、现在与未来,从这个角度看,它可能是人世间复杂问题之最。”④把教育看做一个复杂系统,是所有从复杂性视角关注教育的研究者的共识,教育系统具备复杂系统所具有的基本特征:非线性、混动、自组织、全息原则、内随机等,所以教育研究须从方法论上实现从简化到复杂的转换。然而,当代教育研究存在着明显的简化认识倾向,主要表现为还原论倾向、单一的线性化思想、忽视教育中的偶然与无序及自组织性等现象。

1.教育研究中的还原论倾向。受传统牛顿力学中还原论的简化思想影响,人们在思维方式与观念上常常存在着显性的或隐性的简化倾向思想。教育研究中对研究对象的认识简单化倾向,即使认识到其复杂性,也往往是用“还原论”的思想把复杂整体分解为部分,用部分说明、解释整体,而忽视系统的整体性。如自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诞生以来,教育研究就把研究视野局限在学校教育上,其中重点研究的是教学,而教学的重点又在教,教的重点又落在内容的选择、知识的获得上。这是一个逐步局部化、孤立化的过程,把大“教育”化为了窄浅的“知识的授受”,并且割裂了教育活动诸方面的内在联系,放大一“点”而代替“整体”,尽管实现了从粗放到精细、由外到内的研究对象和方式的转化,但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忽视了教育作为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的整体性结构及其关系等问题,“还原的原则会遮蔽系统的随机性、新生事物以及创造性。”⑤

2.教育研究中的单一的线性化思想。在传统的认识论与思维方式中,简单的线性因果思想可以说是人们日用而不知的一种思维方式。它本是数学中两变量间的一种关系,表示两变量在坐标轴上是一条直线,即其中一个变量变化必然引起另一个变量变化。这种线性的非此即彼的思想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表现很多,这同样折射到我们的教育思维中。比如人们在论述教育规律时,往往习惯于把某条教育规律简单地理解为线性的A决定B的关系,如刻苦勤奋的学习一定获得好的成绩,减少学习时间就可以“减负”、取消考试即可达到“素质教育”等,在论及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时,也往往是“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的线性论述,不能意识到“因果非等当性”等复杂的非线性关系。

3.教育中的偶然、无序及自组织性研究缺失。复杂科学已经研究并证明了“无序”和“偶然”存在于宇宙中并在宇宙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在教育研究中,由于受确定性、决定论的观念影响,偶然事件、无序事件仍是被否认与排斥的边缘对象,认为它们是由于主体没能控制好“有序”而产生的,是不合法是,错误的。所以在教育研究中偶然事件与无序事件常常是被认为教师工作没做好造成的,教育研究者则认为应该摈斥这些事件,它们是游离在研究范围之外的。这样就很容易忽视教育的个案、偶然、情景事件等,失落了很多有用信息,复杂科学的全息原则也告诉我们“事物的每一点都包含着所表现的整体的几乎全部信息”⑥ 。

在教育中,还存在着忽视教育各构成要素的自组织性的倾向。宏观上,如把教育看成由政府操纵、政府干预的他组织,而忽视了教育发展的内在自组织性;微观上对学生学习认为教师是主体,学生被动灌输似的接受知识,不注意学生的主体性及创造性等,这都是对学生的学习自组织特性认识不够的原因。还有对于攻而不破、巍然盛行的应试教育,实际上它经长期实践系统演化已生成一种有序的自组织体系,其结构和层次越来越丰富和复杂,所以我们常常听到“应试教育越演越烈”的说法。

三、复杂性对教育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对复杂性的直接面对,是科学观念的一次根本性的范式转换与调整,意味着对简化范式的一种时代反思与超越。复杂性的思维范式对教育研究有着重要的方法论价值。

1.拓展当代教育研究问题域与对象观的新视角。复杂科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系列与经典科学相对应的观念,拓展了当代教育研究问题域与对象观的新视角。它们体现了自然科学研究,拓展了新的领域,科学哲学有了认识上的突破,如强调动态演化、时间之失、非平衡态与远离平衡态、关系的非线性特征、系统内在的自组织性、混沌、涨落、涌现、突变、分叉、内随机性与偶然性等。这让我们看到了有序世界中的诸多非规则涌现和常规科学研究中被忽视的部分,极大丰富和完善了我们解读世界总体图式的认识,为我们研究教育提供了由一系列新观念而勾勒出的新的世界观和认识论大背景,从而拓展了当代教育研究问题域与对象观的新视角。

2.提供从系统的研究范式角度去研究教育内部结构的新思维方法。教育是复杂巨系统,其统一性和整体性、整体与部分间的复杂关系以及相互作用与组织是教育系统的显著特征。教育的总体目标不仅需要“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分块完成,更需认知到在每一类活动中它还要以其特有的方式和组合服务于整体目标的实现,即注意到怎样使师生双方的生命活力在活动中得到有效、有机的发挥,为培养整体性人的全面发展而服务;另外,“五育”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也对整体性的目标实现有重要意义,如有些低分学生,当他们在体育方面的强项被认可、被尊重时,很有可能就会激发其他方面的兴趣,形成自组织的良好学习状态而获得整体发展。

3.提供研究教育系统变革过程的新思维路线。普利戈津的关于“远离平衡态”系统发生、演变的耗散结构理论具有突出的方法论价值。他认为远离平衡态和混沌时期,是发展的必要条件和进化之源,而平衡状态的打破的原因并非只是外部因素所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复杂系统内部的不稳定、内随机性因素引起的扰动。教育系统在变革时,如要研究问题成因及建议对策时,不仅要从教育外部考察,更要分析系统内部,尤其当教育在非平衡态及远离非平衡态时。因为这时如果任其发展,让系统自发、随机地演变、分叉,而失去可控制、可选择的机会,则后果难测,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育混乱状况正是如此。因此,在教育系统处于非平衡态及远离平衡态时,我们要主动地按预定目标的需要来决定对系统状态的选择:或维持原有状态,或控制干扰因素,或促使新因素发展。

4.提供研究复杂对象的综合研究方法。(1)哲学方法与科学方法的统一。复杂系统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及研究任务的多层次性,使研究方法也要综合化,在方法上不仅要有哲理的辨析,也要有实验的论证。复杂科学的产生是对当时科学成果做哲学反思的产物,形成了复杂性思维方式,但也同时历经了科学的严谨实验与求证,如“布鲁塞尔器”模型——表达耗散结构建立的数学条件、分析方法的模型、逐级分叉的混沌模型等。(2)科学与技术的整合。复杂科学的复杂性可以用计算机的高技能性来弥补其研究的艰难,利用人工智能、人机对话典型的研究方法给予弥补。在教育这个复杂巨系统中,教育系统本身的复杂性,位于其中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作为人的复杂性以及我国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客观现实,都要求现代化、高技能的计算机要整合到教育研究中,比如教育、教学软件的开发、教育建模。(3)定量与定性的整合。定量研究是教育科学研究的主流方法,而定性研究是在对定量研究的反思与批判中成长起来的,它们各有所长,分别都有其使用的范围。但由于实证主义研究范式与解释学的理解研究范式此消彼长的对立,导致定量与定性长期二元对立。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人文系统,教育既包含着诸多的客观事实又包含有丰富的人文价值和意义,是历史性和社会性的统一。这就要求研究者改变单一的、静态的、二元的、线性的思维方法,吸收非线性的、多元的、整合的思维方式,把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整合起来,使教育研究方法从对立走向统一与多元。

5.关注教育事件。复杂科学内部存在着内随机性和偶然性,而教育系统的研究又有忽视特殊性的倾向,因而教育研究要关注教育事件,从教育的个案、偶然、情景本身去研究教育本质,这也是复杂科学全息原则的一种体现方式。近几年,教育叙事研究方法的充分应用很好地诠释了教育研究者对教育事件所包含整体信息的认同。教学中教师对某一教学内容事件的处理,不只是反映了教师的知识水平与结构,也反映了教师的教育观、学生观以及教育过程观等。在观察和分析教育问题与教育事件时,我们应透过表面的、看似孤立的现象,揭示出真正内含的教育整体现象的信息。

[注释]

①(法)埃德加·莫兰.方法:天然之天性[M].吴泓缈,冯学俊,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37.

②武杰,李宏芳.非线性是自然界的本质吗?[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0(2):1.

③(比)伊·普利戈津,(法)伊·斯唐热.从混沌到有序[M].曾庆宏,沈小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124.

④叶澜.世纪初中国教育理论发展的断想[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1):5.

⑤(法)埃德加·莫兰.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M].陈一壮,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0.

⑥(法)埃德加·莫兰.复杂思想:自觉的科学[M].陈一壮,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42.

推荐访问:方法论 其对 性及 价值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