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失足青少年国内外研究现状

时间:2022-10-20 18:40: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从失足青少年的犯罪原因、帮扶教育、再犯罪预防等方面对国内关于失足青少年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同时从利用成熟的理论及其理论假设分析青少年犯罪成因、利用风险因子及其评估工具进行重新犯罪评估、国外犯罪青少年帮教工作的模式等方面对国外研究情况进行了分析与梳理。

关键词:失足青少年 帮教 犯罪预防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2-0085-02

失足青少年是青少年中的特殊群体,是全社会特别需要关注的特殊群体,为了更好地对失足青少年进行帮扶与教育,需要对失足青少年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分析与研究,以加强对青少年群体教育和预防犯罪工作,不断提高对青少年的教育和社会管理水平。

一、国内研究现状

针对失足青少年相关理论的研究,国内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多角度分析失足青少年犯罪原因

在一篇对绵阳市120例失足青少年的社会心理因素调查结果分析中,从两个方面分别分析了社会心理因素对失足青少年犯罪的影响,一是从失足青少年家庭及其成员状况进行了分析,其分析结果显示:(1)家庭的经济收入状况较差、经济情况较困难,家庭的教育方式较严格的失足青少年占比较大。(2)父母职业较不稳定、父母的文化程度较低的失足青少年占比较大。二是从失足青少年的社会心理因素进行分析得出:(1)生活环境较复杂、自身文化层次较低的失足青少年占总体比例较大。(2)受到社会歧视、家庭经济困难、无业等情况是青少年失足的重要诱发原因。(3)因好逸恶劳、盲目追求个人享受等生活习惯问题导致的失足青少年占比較大,而一时冲动、哥们义气等原因导致的失足青少年占比次之。

孙力从内在原因、外在原因两个方面分析了青少年失足的原因。内在原因主要是分析生物因素,包括血型、体质、性格等对个人的行为方式产生影响。外在原因是从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三个方面来分析,社会因素包括市场经济的负面因素、现代传媒的消极影响、社会中不法分子的教唆等。学校因素主要是学校德育教育不够深入、系统且没能转化为实际行动。家庭因素包括家庭的完整性、父母之间的关系、父母对子女的关怀程度、父母教育方式。

邹学海认为在社会经济繁荣发展与社会精神生活发展较缓的矛盾下,在家庭子女较少并且与家长寄托较大的矛盾下,造成了家长对孩子溺爱,具体表现在对孩子的娇生惯养、百依百顺、袒护包庇、纵容放任等。对孩子的溺爱使得青少年的心理产生了较大的变化,物质的索求无度、精神的空虚懒惰、意志的消沉堕落、性格的蛮横跋扈等都成为青少年失足的原因。家庭对孩子的溺爱引起青少年心理、品质等方面的变化,导致青少年最终误入歧途。

王国晖、刘永红认为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一是家庭方面的原因,即家长对孩子的溺爱放任、家长教育方式的简单粗暴、家庭成员关系的不和谐、家庭风气的不正;二是学校方面的原因,即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导致德育教育方法单一,思想政治教育环节实施薄弱;三是社会方面的原因,包括不良的社会风气的影响,消极的文艺作品的诱导以及社会环境对待业青少年的关注、教育较少。

陈双喜认为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有:(1)自身原因,即生理上的成熟与心理上的不成熟之间的矛盾;(2)家庭因素包括青少年家庭结构的缺损,家庭教育方法的失当以及父母不良行为的影响;(3)学校因素,重智育,轻德育,帮教、管理滞后无力;(4)社会因素,社会变革中文化道德失范,社会环境不良因素的影响,社会管理控制机构的滞后和弱化。

钟俊、王道国认为青少年犯罪其主观原因是人生观错误,价值观扭曲;道德良知泯灭,法律意识淡薄;心理偏差和人格缺陷。

2.多视角研究失足青少年帮扶教育

王登辉、罗倩从社会管理视角分析失足青少年帮教工作,从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维护社会良好秩序,维护社会治安等方面阐述了失足青少年帮教工作的必要性。从青少年失足原因较单纯简单,物质要求特别是文化产品需求较高,主观的恶性一般不深等方面分析了失足青少年帮教工作的特点。在对失足青少年的帮教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以把安置失足青少年的工作和预防重新犯罪相结合,把监禁劳动和职前培训相结合,把监所文化和文化教育相结合,把政府指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为工作思路;将关心辍学、留守、流浪青少年等边缘青少年的成长,维护其正当权益为工作重点;以重视失足青少年的教育,完善青少年的信息化管理,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工作为措施进行了分析。

陈静从社会工作视角分析失足青少年的特征,即自控能力差、人际关系不良、社会化过程失当,进而从心理特点和外在环境两个方面分析失足青少年成因,最后阐述社会工作介入失足青少年帮教工作的优势,分析社会工作介入方法,即个案服务、社区矫正服务、倡导性的服务对失足青少年帮扶工作的特殊优势。

李刚、赵江、杨风华从创新教学模式视角探索失足青少年帮教新方法,从收集问题,确立专题;启发思考,分析问题;合作探究,优化方案;协作交流,实施方案;评价总结,实施方案等方面介绍了专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实施的五个环节,分析如何利用创新的教学模式帮扶失足青少年回归社会、融入社会。

舒信华、单明星以关工委为抓手,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抓好社区安全防范,关怀帮教失足青少年,做好刑释解教青少年的安置工作,探索失足青少年帮教新模式。

关工委通过在县域范围内进行普法宣传教育活动,发放知识普法宣传手册,开展法治教育实践活动,举办法律知识竞赛等方式对青少年进行普法教育。借助本地的红色资源以及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发动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老劳模、老政法、老军人,组织帮教小组,对失足青少年开展帮教工作。

3.多方面探索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工作

张丽华从当前司法工作存在的问题入手,注重教育、把握刑罚,预防再次犯罪发生;从家庭预防、学校预防、社会预防,由点到面,全方位构建社会预防机制,从根本上预防、遏制失足青少年再犯罪。

沈旸、唐国明从失足青少年再犯罪成因入手,探索预防青少年再犯罪,并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论述:一是保护型预防。通过对青少年所处的环境进行清理和净化,防止青少年受到庸俗文化、不良信息的侵蚀等,为青少年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以达到预防的效果。二是教育型预防。通过学校的德育教育、法治教育等方式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同时加强青少年家庭教育,通过教育方式、教育方法、教育环境的改变以达到预防的效果。三是改造型预防。创新失足青少年改造模式,倡导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改造模式,为失足青少年彻底改造提供条件。创新失足青少年改造方式,针对不同的失足青少年采取不同的矫正方式,帮助他们回归社会。四是普法型预防。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宣传教育活动,增强青少年的法律意识。五是打击型预防。严厉打击利用学生的犯罪团伙,肃清校内和校园周边环境,同时对酒吧等娱乐场所实行严格管制。六是综合型预防。提高人民整体素质,拓宽社会就业渠道,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多方面、多渠道、多方式开展失足青少年预防犯罪工作。

王向阳从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法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自我保护教育着手,做好教育工作;优化青少年成长环境,扫除社会丑恶现象,加强青少年阵地建设;加强特殊群体预防工作,探索管理与预警机制,堅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加大职业培训力度,提供维权服务;做好基层基础工作,加强组织机构建设、队伍建设、安全建设。

二、国外研究现状

针对失足青少年相关理论的研究,国外研究现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利用成熟的理论及其理论假设分析青少年犯罪成因

熊冬炎梳理出关于国外犯罪动力的相关代表性理论:一是生理是犯罪的原动力;二是犯罪来源于人的心理本能;社会性缺陷是人产生犯罪的心理根源。张珊明总结国外就青少年问题行为成因的相关理论假设有:青少年危险行为模型,组合模型,生物心理社会模型,生态理论等。其青少年问题行为影响因素现状包括多因素影响研究和单因素影响研究。通过对相关理论对青少年犯罪的成因进行分析与研究。

2.利用风险因子及其评估工具进行重新犯罪评估

孙晓敏、刘邦惠、吕郭威写到:国外研究主要从静态风险因子和动态风险因子两个方面评估失足青少年重新犯罪的风险与可能。开发关于青少年犯罪的风险评估工具进行试验,其中具有良好信效度的被当地的司法部门所长期采用。国外对于风险评估工具的预测效度特别关注,因而在实证研究中开展了对认可度较高工具的实践应用,且被证明可以用于司法实践。当前国外对青少年重新犯罪研究焦点在于是否可能利用评估结果,进行青少年的犯罪预防。此外,当前国外在进行针对不同犯罪类型青少年的评估工具开发以及评估工具的适用性的研究。

3.国外犯罪青少年帮教工作的模式

沈纪谈到从组织协调机制和主要承担力量的角度看,国外的犯罪青少年帮教工作主要有三大模式,一是 “强政府部门干预”模式,包括在各国实践中,这一模式也有以下两种路径:“少年司法制度”取向、“少年福利制度”取向。二是“社会组织作为核心力量”模式,包括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社会力量,以全民参与为基础的社会力量,以学术机构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力量。三是“社会协力”模式,包括政府以立法形式整合社会力量,政府以购买服务形式培育社会力量。国外青少年帮教工作不同模式的发展轨迹和路径选择,对于我国进一步开展帮教一体化工作有着重要的启示,主要包括:建立全面的犯罪青少年帮教工作体系;加强青少年帮教工作的政府协调,推动政策理念的贯彻落实;加强社会治理创新。

参考文献:

[1]卫伯祥.120例失足青少年的社会心理因素调查结果分析[J].四川精神卫生,1995, 8(1).

[2]孙力.青少年失足原因之探微[J].科教文汇,2008(7).

[3]王登辉,罗倩.社会管理创新视角下的失足青少年帮教工作[J].教育保护,2014(6).

[4]陈静.失足青少年的社会工作介入[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3(10).

[5]李刚,赵江,杨凤华.专题探究性教学模式对失足青少年矫正的积极作用[J].背景教育学院学报,2010(12).

[6]张丽华.浅谈对失足青少年的再犯罪的预防[J].法学视野,2008,36(2).

[7]杨婷.我国青少年社区矫正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文学教育(下),2016(7).

推荐访问:失足 青少年 现状 国内外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