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你不知道的伊朗德黑兰的西式豪宅之旅

时间:2022-10-20 19:20:03 来源:网友投稿

德黑兰,伊朗的首部,无处不散发着波斯的韵味,尤其表现在建筑胍格上一大街小巷的楼房城堡,都盖以尖顶、绘上绮丽的壁画,而马苏黛宫则不尽相同。繁复的欧式雕花精致地刻在墙壁上,从而更显波斯的奢华风韵。

我站在马苏黛宫(Masoudieh Palace)的门楼前,细细端详墙面上精致的纹饰。不远处的共和国大街是德黑兰最繁华的地段,而这巷子里的昔日行宫却分外安静。宫墙内夏花满园,但可惜只得游人三两,外国面孔更没有几个。良辰美景空落寂。当真是太遗憾的事。这话既适用于眼前的宫殿,也适用于德黑兰这座常被游客忽视的城。

1马苏黛宫:西风徐来

当精美繁复的花纹遮天蔽日地出现在眼前时,我有种游历西欧壮美的宫殿的错觉,直到伊朗典型的彩瓷和黄砖还弥留在基础建筑上,我才反应过来,这里是德黑兰。

马苏黛宫修建于1879年,是恺加王朝国王纳赛尔丁之子马苏德·米尔扎在德黑兰的府邸。恺加贵族的宫殿素以奢华著称,马苏黛宫也不例外。如果说世界文化遗产恺加王居古列斯坦宫的美在乎色彩斑斓的波斯壁画,那么马苏黛宫的雕刻则彰显了更精美的波斯风韵。宫殿的外墙早已因岁月残破,但铺满墙面的浮雕仍在第一时间牢牢抓住了我的目光。百年前的工匠巧夺天工,将蓓蕾与新叶镶在窗边;又把精美花篮置于繁复的波纹之中,牢牢地刻在了墙面。这种让人眼花缭乱的精致细腻,就是典型的恺加式审美。

虽然历史上的恺加时代是波斯国的多事之秋。但波斯国也在被动中打开了百年封闭的大门。1873年,纳赛尔丁国王访问欧洲,把在那里的见闻带回了波斯大地,同时也带到了马苏黛宫。观看宫殿主楼。我惊异地发现,临近屋顶的墙面上竟然飞着四个活灵活现的欧式天使浮雕。受宗教影响,伊朗人极少描绘天使的形象,而这种“新鲜饰物”明显是西方的舶来品。环视四周,宫殿壁画和彩色瓷砖用量颇少,与伊朗的传统装饰风格大相径庭。此外,马苏黛宫的建筑形式也与传统伊朗豪宅不同。由于天气干热,伊朗的豪宅常会在楼宇间建造宽大的乘凉露台、天井和风塔。然而,在马苏黛宫,这些经典的波斯式设计却不翼而飞了。漫步庭院,如果忽略掉彩瓷、黄砖这两个经典的伊朗元素,马苏黛宫的装潢似乎和常见的西式宫廷没有太大区别。除此之外,马苏黛宫还承载着坎坷的伊朗变迁史。面对国运衰颓和欧洲的日益强大,伊朗人愈发渴求国政改革,将西方“立宪政府”视为灵丹妙药。马苏黛宫与伊朗议会相距不远,自然成为了伊朗立宪派人士聚会讨论问题的主要场所,拉开了伊朗向现代国家转型的序幕。此后。马苏黛宫又长期被政府占用,先后成为新组建的伊朗国家图书馆、博物馆及教育部的临时办公地点。暮气沉沉的古老帝国,就这样一点点地变了模样。

波斯风情与欧洲时尚的交融,成就了马苏黛宫别具一格的华丽之美,这种着意借鉴欧洲的建筑理念,无形之中印证了我在德黑兰生活中时常产生的一个感触:在这个身处东西之间的文明古国,人们虽保持着传统生活方式,但西方味道更为浓烈。人们由衷地热爱欧洲时尚,越来越多的伊朗人开起了法国标致206,街头潮人的穿搭也紧随意大利的时尚潮流。虽然中国商品早已进入伊朗的各大超市和巴扎,但却无法改变“欧货至上”思维惯性。

关于这种世俗生活的“崇洋”倾向,我在德黑兰北部的时间博物馆(Tehran Time Museum)获得了更深的体会

2时间博物馆:洋昧生活

洛可可式装潢令这栋豪宅充满了西洋风味,而屋内各式欧式家具,也为受传统风俗约束的波斯美人提供了一个稍显自由的场所。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言:没有一个国家像波斯一样乐于接受外国风俗习惯。在西风加速东渐的19世纪,不仅王室乐于在生活中加入西式风情,普通伊朗人对欧洲元素的兴趣同样有增无减。在德黑兰北郊的富人区,欧式风情的小别墅鳞次栉比。恍惚间好像身处欧洲。而塔吉力士巴扎旁的德黑兰时间博物馆,算得上是格外突出的一座。

黄砖和土坯之黄是伊朗建筑物的典型原色,而时间博物馆的蓝色小楼在这里可谓独树一帜。这种独特的蓝并非伊朗建筑瓷砖上的天蓝,更类似于川西高原上的湖泊折射阳光后形成的水蓝色,融入了树林的绿意,显得庄重恬静。在盛夏暑天看到这样的色彩,一阵清凉感瞬间涌上心头。

小楼的外墙在转角划出两重弧线,和方方正正的波斯传统建筑截然不同。每個窗户的边缘都环绕着花纹繁复、曲线飞扬的石膏窗框;窗户之上、阳台之下的墙面也被绵延不绝的花纹环抱着,可谓是面面俱到。欣赏着这些极精细、极夸张、极奢华的装饰,我一边赞叹伊朗工匠的技艺精湛,一边又感觉这东西似乎有种似曾相识的味道。

伊朗的东西方文化碰撞十分明显,人们由衷地热爱欧洲时尚,却也按照传统风俗坚持着这个国度本身的样貌。

步入客厅大门,见到屋内排山倒海般而来的纹饰,我心头的疑问迅速得到了解答:正是曾在欧洲风行一时的洛可可风格。如果称外墙为华丽精致,那么客厅的装饰则将洛可可式的细腻繁复推向了狂欢和极致。在这偌大的空间里,石膏花纹仿如野草一般爬满了天花板和立柱,若非凑近观察,根本无法看清屋顶纹样的各种细节;大门的旁边,摆着西方常见的壁炉、橱柜及一众西式钟表,看起来和欧洲豪宅别无二致。只有窗格的图案和玻璃吊顶,还能看出一些波斯的影子。

据载。这所房子最早由一名恺加贵族修造,后转手给了伊朗富商胡多多德。伊斯兰革命前夕,胡多多德举家搬离伊朗,在革命之后则销声匿迹。但胡式宅邸却在机缘巧合下成了伊朗旧时光永恒的收藏夹。房间内西洋钟表的指针早已不动了,将时间定格在伊斯兰革命这段岁月里。从这所房子中,足以窥探当时伊朗上流阶层过的“洋味十足”的生活。这等“崇洋之风”在今天的伊朗有增无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伊朗的政治、思想和文化。

不过,尽管西风遍地,时间博物馆仍具有可见一斑的传统波斯风情。客厅旁边有间内室,用经典波斯元素的墙纸花边和尖顶拱券装潢。拱券里乐器形状的镂空,让人瞬间就想起了伊斯法罕阿里卡普宫音乐厅的典雅装饰。在博物馆的小院里,你既能看到衣着入时的洋气女子,也能遇到谨遵传统、通身墨袍的妇人。人们在此慢悠悠地喝红茶、抽水烟、读诗歌,用最传统的方式休闲娱乐。这到底是个底蕴深厚的古国。这里的人虽乐于接受西方新风,但他们对传统的坚持同样不可小觑。

这股崇洋之风,在伊朗巴列维王朝时代达到顶峰。而德黑兰最洋气、最特别的豪宅,当属国王一手构筑的尼亚瓦兰宫(Niavaran Palace)。

3尼亚瓦兰宫:旧日遗梦

巴列维国王在任期间,是伊朗国有史以来最开放的时期。与其说尼亚瓦兰宫王宫是遗址,不如说是伊朗与世界的商贸、文化碰撞的博物院。

巴列维国王给伊朗留下的,不仅是一系列欧洲臻品,更是由“白色革命”带来的西化风潮。现代化体现在吃穿用度各个方面,切实地改变了伊朗人民的生活。

尼亚瓦兰宫的风评在游人中并不高,原因在于:相较于其他宫殿,这里现代感十足、波斯味太淡,不符合游人对异域风情的幻想。但我对这里始终心怀好奇,只要对巴列维国王的生平略有了解,就不难体会到这里究竟寄托了这位末代君主怎样的雄心与理想。

与其说是宫殿,尼宫其实更像是一座现代化的别墅。主殿外表既不贴砖也不涂画,显得异常“清汤寡水”。宫门后,四方西式会客厅内光明正大地摆放着西洋沙发;宴会厅按西餐礼仪布置,长桌上精美的杯盘闪闪发光;楼梯转角处的衣帽间放满了王室的西装华服。二楼是王室成员的寝宫,每个寝宫都配备了齐全的新式厨房和洗手间,与现代人的公寓别无二致,甚至在王子的卧室,还发现了电子琴和飞机模型这般极具现代感的物件。

王室的私人影院和图书馆在主殿旁边,从图书馆宽大的落地窗朝外望,可以看见两个在对面的网球场激战正酣的小伙子。主殿前有一方草坪,对面便是尼宫博物馆。面积不大的博物馆里收藏的都是王后的艺术藏品,达利、毕加索、毕沙罗等名家的作品在这里荟萃,形成与伊朗艺术完全不同的独特氛围。而临近王宫出口的地方摆放着国王的劳斯莱斯和王子的各式摩托,当时的摄影师用相机记录下国王夫妇围观王子试驾摩托的时刻,保存至今。

在尼宫展示的老照片里,所有王室成员都是西式打扮,与巴列维国王在位时发动的现代化改革——“白色革命”脱不开干系。他希望能通过仿效西方将伊朗从衰败的西亚古国改造成现代国家,因此,国家建立了现代教育体系,推广世俗教育;提倡穿着西装,要求女性摘去头巾,切实地改变了伊朗的社会生活。流连于尼宫的走廊,我还看到了中国的屏风和瓷器、韩国的木柜、法国拿破仑家族的餐具和捷克的水晶摆件,还有来自伊朗多地的古玩和巨幅挂毯与真皮地毯。显然,在吃穿用度方面,巴列维家族毫不吝啬。

夏日的尼宫凉爽惬意,高高的法国梧桐在大草坪上撑起华盖,有种甜丝丝的凉意。这是巴列维国王最后的居所,在这座小院里,他亲手描绘了自己的理想世界。

德黑兰的夏日干热难耐,尼宫却惬意凉爽。高高的法国梧桐在大草坪上撑起华盖,有种甜丝丝的凉意。这是巴列维国王最后的居所,在这座小院里,他亲手描绘了自己的理想世界,意图把“白色革命”推向胜利,然而他大约忘了,在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寻求变革从来都不是易事。

革命之后,国王虽客死他乡,但他为这个国家留下的遗产并没有真正消失。在德黑兰,前卫艺术仍在持续发展,只要去现代艺术馆和尼亚瓦兰文化中心逛逛,就能看到不少伊朗當代艺术家的新作品——这两所文化机构,都是王后当年提议修建的;虽然政府禁止小学教授英语,严防“文化侵略”。但德黑兰的家长们仍络绎不绝地把孩子送进外语补习班;随着社会气氛渐趋宽松,姑娘们的头巾越戴越低,有些人干脆只把头巾搭在发髻上,露出大半个脑袋。在2018年的这个夏天,德黑兰姑娘们的胆子显然更大了些。就在我穿越尼宫草坪时,一个坐在台阶上的姑娘正招呼朋友为她照相。见着四下无人,姑娘迅速将头巾褪到肩膀上,随即对镜头露出一个大大的笑容。虽然在德黑兰居住的时间并不太长,但这已经不是我第一次在外面看到姑娘们偷偷摘头巾了。

在这个看似封闭的国度里,时代的变化其实从未停息。在伊朗人的世俗生活里,始终有西方的旋律持续流淌,唯有切实地走访体验,我们才能真正发掘这个神秘国家不为人知的鲜活一面。

返回途中再次经过马苏黛宫,我对着那斑驳而华丽的墙,默默看了许久。尘埃落定时,不变的只有和煦的阳光和琼楼的美丽。那些曾经的喧嚣早已远去,但它们的余韵,至今依旧在空气中回响不停。

推荐访问:德黑兰 伊朗 之旅 你不知道 豪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