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胃肠道间质瘤的手术治疗及预后分析

时间:2022-10-28 12:55: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目的分析影响胃肠道间质瘤手术治疗效果及其预后的各种因素。方法抽取来我院采取手术治疗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5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患者为单发肿瘤;经病理证实,良性肿瘤43例,恶性肿瘤7例;完全切除术39例,不完全切除术11例,术后对患者随访1-2年发现,肿瘤复发8例,占16%,死亡3例,占6%。结论治疗胃肠道间质瘤最有效的方法为手术治疗,而影响胃肠道间质瘤的手术治疗及预后的主要因素为肿瘤的部位、大小、核分裂相数目、细胞类型、有无坏死等。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手术治疗;预后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6881-02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以往称之为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肿瘤,占胃肠道肿瘤的1%-4%[1],多见于胃(约占60%)、小肠(约占20%-30%)、食管(约占5%)、结肠和直肠(约占5%)、肠系膜及大网膜(约占5%)等处,有良性、潜在恶性和恶性之分。肿瘤的特点为直径从1-2厘米到20多厘米不等,虽然大多数肿瘤没有完整的包膜,仅极少数肿瘤可见到假包膜,但肿瘤的生长常常呈局限性,体积大的肿瘤内部可发生囊性变、坏死和局灶性出血[2]。其临床特点为症状隐匿,术后复发率及转移率均较高。

1一般资料

抽取的50例来我院采取手术治疗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23-78岁,平均年龄45岁。除无明显症状在健康查体时发现的6名患者外,其余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腹痛、黑便、腹块、肠梗阻、腹胀、呕血、消瘦、发热及其他腹部不适症状。经CT、胃镜、肠镜、B超或钡餐等检查发现肿瘤位于胃部者24例,小肠者18例,食管者6例,结肠者2例,肿瘤直径约为3-20厘米。

2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外科手术治疗,手术前对患者的CT、胃镜、肠镜、B超或钡餐等资料进行全面分析,充分掌握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后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及手术方案。50例患者中39例将肿瘤存在的器官全部切除,其中7例合并清扫周围淋巴结组织;11例患者采取了在肿瘤边缘约3.0厘米处进行部分切除或肿瘤不完全切除术。术中取标本由两位高年资病理科医师共同行CD117免疫组化阳性染色证实。术后32例患者接受化学治疗,18例患者接受了放射治疗。

3治疗结果

全部患者为单发肿瘤,经病理证实,良性肿瘤43例,恶性肿瘤7例。术后对患者随访1-2年发现,肿瘤复发8例,占16%,死亡3例,占6%。

4讨论

4.1手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及其与预后的关系胃肠间质瘤的首选治疗方式为手术治疗,而影响治疗效果的关键是在手术过程中尽可能完整的切除肿瘤。有关临床资料统计发现,完整切除肿瘤时患者的1、3年存活率分别为97.2%、85.7%,而未完全切除肿瘤时患者的1、3年存活率分别为75.0%、31.3%[3]。胃肠间质瘤之所以被称为潜在的恶性肿瘤,是因为它可以通过血液循环进行种植、播散和转移至肝脏以及腹腔,而其局部侵袭性较其他消化道恶性肿瘤弱;还有就是胃肠间质瘤的质地脆弱,极易发生出血及坏死,手术不彻底容易造成腹腔内的种植转移;如果是采取局部切除术,要保证肿瘤包膜的完整性,切除肿瘤时要与其边缘保持适当的距离;对于直径过大且累及到周围其他器官的肿瘤,需要采取完全切除术时,必须将肿瘤及其所在的器官全部切除以防转移及复发。

4.2影响胃肠道间质瘤预后的因素分析①肿瘤的部位:据有关临床资料统计发现,不同部位的胃肠道间质瘤其预后存在较大的差异。一般来说,来源于胃的间质瘤预后要比来源于小肠或其他部位的胃间质瘤好,原因可能是胃间质瘤的生物学行为较好,多为膨胀性和外生性生长;而小肠或其他部位的间质瘤多为浸润性生长,常早期出现腹膜转移。②肿瘤的大小:临床研究发现,直径超过5厘米的肿瘤危险性呈中度,易发生转移,直径超过10厘米的肿瘤危险性为高度;直径为5-10厘米的胃肠道间质瘤的预后都很差,直径小于5厘米的胃肠道间质瘤预后较好。③核分裂相数目:可以作为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的评价指标及影响预后的重要参数之一。临床研究显示,核分裂相数目大于5个/50HPF的患者常会出现肿瘤复发或转移;核分裂相数目不超过5个/50HPF的患者的生存率明显高于核分裂相数目超过5个/50HPF的患者。④肿瘤有无坏死及包膜是否完整:肿瘤内发生坏死及术前或术中包膜破裂都会增加腹腔内种植和术后复发的风险。⑤无瘤技术:是在手术治疗肿瘤的操作过程中,为减少肿瘤细胞脱落、种植及播散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其应用既防止了肿瘤细胞沿血管及淋巴管的传播,又有效防止了肿瘤细胞的种植。因此,采取无瘤技术治疗的胃肠道间质瘤预后较好。

4.3恶性胃肠间质瘤的判断标准[4]①肿瘤出现细胞转移或扩散征象者;②肿瘤在肌层、周围组织或黏膜出现浸润征象者;③肿瘤内部出现坏死征象者;④肿瘤细胞在血管周围围绕并呈现出簇状排列征象者;⑤患者体内出现脉管浸润或形成瘤栓征象者;⑥肿瘤核分裂数量超过10个/50HPF者;⑦肿瘤细胞出现明显异型性且密集征象者。

综上所述,治疗胃肠道间质瘤最有效的方法为手术治疗,而影响胃肠道间质瘤的手术治疗及预后的主要因素为肿瘤的部位、大小、核分裂相数目、细胞类型、有无坏死等。因此,只有早期诊断、手术切除和术后定期的复查随访及进一步的治疗,才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王静,原宁,林益群.33例胃肠间质瘤临床诊治分析[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2,17(1):16-18.

[2]洪金玲,李健,李洁,等.胃肠间质瘤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前后c-kit/PDGFRoα基因型改变与舒尼替尼临床疗效的相关性[J].中华病理学杂志,2012,41(6):386-390.

[3]王刚,张汝鹏,赵敬柱,王学军,柯彬,梁寒.胃肠间质瘤172例治疗及预后分析[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0年4月第30卷第4期:299.

[4]夏正新.胃肠间质瘤的外科治疗及预后分析[J].中外医疗,临床医学,2012,NO.24:73.

推荐访问:预后 手术治疗 胃肠道 间质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