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问题及其破解

时间:2022-10-28 16:40:02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 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教师单向、无序流动现象凸显,究其原因主要有国家制度规范的缺失、学校管理的不科学以及教师个人因素的影响。实现城乡教师合理有序流动是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及教师个人三方利益进行博弈的过程,必须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关键词: 城镇化;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学校管理;同工同酬

中图分类号:G635.1文献标识码:ADOI:10.13677/j.cnki.cn65-1285/c.2015.03.17

城镇化的过程是各个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所经历变迁的一种反映。中国目前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教育正在发生着深刻变革:大批农村人口陆续进城,教师越来越少,学生和教师比例失调。然而,目前学术界关于城镇化给农村基础教育所带来的挑战方面的研究较少,而且绝大部分是泛泛而谈,且研究较为零散。鲜有学者从微观角度,透过教师城乡流动来分析和研究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基础教育问题。

一、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现状分析

教师流失,又称教师的非良性流动或不合理流动,一般包括教师职业内流失和职业间流失。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城镇教育得到重点发展,优质教育资源不断向城市集聚,城乡之间经济与教育发展水平差距悬殊,农村教育呈现凋敝状态。巨大的城镇向心力,使大量教学经验丰富的中青年教师纷纷流向城市学校,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动呈现以下特征:一是教师流动的单向失衡。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动突出表现为一种失衡的、单向上位的流动态势,基本上都是由乡镇学校流向县城学校,由县城学校向地级城市学校流动。二是教师流动的趋利性较重。教师将个体发展寄托于学校发展之上,如果其对学校发展充满信心,就会选择与学校共同发展,对流动这一行为的选择就表现出利他性;反之,学校利益让位于个体利益,教师流动行为选择上就表现出利己性。三是教师流动的盲目无序。我国教师城乡流动缺乏严格的管理措施,大多数教师流动带有个人随意性,流动时间不确定。四是中青年主科骨干教师流动性较大。在教师流动大军中,流失教师多为中青年主科骨干教师,这类教师更容易受到城市学校的青睐。

二、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原因分析

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流失,是当前农村教育的一大难题。一直以来,众多学者对这一现象进行探索和分析,以期找到破解农村教师流失的根源。经济学家试图以经济手段来解决这一矛盾;社会学家则从传统力量方面入手,解释这一现状的成因,进而减少教师流失;教育学者们从教育内部寻求原因和解决措施。[1]24毋庸置疑,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是目前中国教育城乡差距等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无论是从制度方面、学校管理方面,还是教师个人方面,归根到底仍然是城镇化飞速发展导致的城乡差距扩大。

1.相关制度规范的缺失

当前,我国正逐步推行教师定期流动制,但是只有一些地方性的教师流动条例,缺乏完善的全国性义务教育教师流动法规。在已出台的教师流动制度中,我国政府并未从法律层面明确教师的法理角色,这就导致教师流动缺乏法律规范。再加之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这种以城市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使得相关政策也多以城市为中心。一方面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如教师福利问题、住房问题、子女问题,等等,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就无法实现教师合理、公平流动。另一方面,教师人事管理制度不完善。教师全员聘任制是我国以法律实施确立的教师管理制度,使得教师队伍的人事关系由计划转向市场。然而,在教师聘任制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编制管理缺乏弹性,中小学教师身份归属不明确。同时,良好政策的实施需要强有力的监督机制,在我国相关政策实施过程中,由于监督制度的不完善,致使很多政策实施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2.学校管理的失范

随着城镇化浪潮的推进,优质资源不断向城市集聚,城乡校际差异明显,大量农村学校为了留住生源,片面强调升学率,学校把升学率高低作为衡量教师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在对教师管理方面,制定了严格的条例,忽略了以教师为本的管理原则。主要体现在:第一,管理缺乏科学理念。部分农村经济文化落后,学校领导大都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育管理方面的专业学习和培训,思想相对保守,为了追求升学率,许多农村中小学仍然采用延长工作时间、提高劳动强度的传统方式来提高教学质量,制定的管理制度大多是形式大于内容,过于空泛,对教师管理缺乏人性化。第二,不尊重教师的民主意识,管理缺乏有效监督。社会心理学认为,尊重组织成员的民主意识能够提高成员的组织归属感,而强烈的归属感有利于增强成员对其组织的责任感。如果学校尊重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机会,将有助于建立教师对学校的归属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减少教师流失。但就目前现状而言,有些农村中小学形式上民主,实质上却忽略了教师员工的民主意识。第三,人事管理制度不合理。人事制度是学校各种问题的症结所在,农村学校缺乏灵活、高效的人事制度,既缺乏抑制冗员不断膨胀的有效机制,也缺少留住优秀人才的有效措施,部分农村学校为了留住教师,利用人事权力卡人,人事档案成了“紧箍咒”。

3.教师个人因素的影响

教师个人因素也是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动的关键因素。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五种最基本的需求,由低到高逐步发展。教师个人因素主要包括工资待遇、自我价值的追求、家庭等方面。首先,工资待遇方面。理性经济人理论认为,人的活动是由经济的动机驱使的。[2]26农村中小学教师之所以流动,是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在我国现阶段,城市经济飞速发展,虽然近几年来,国家一直强调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但是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是不争的事实。城乡校际之间、同行教师群体之间的物质待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其次,个人专业发展方面。大部分中青年教师,尤其是骨干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方面有着比较强烈的渴望,希望能拥有更好的发展条件。城市中小学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经费充足,自身发展能力强,与农村中小学相比,能够为教师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最后,家庭因素方面。个体存在必须是以家庭群体存在为前提,作为家庭一员的教师必须考虑家庭的稳定和子女的教育等问题,若其学校所在地无法为其家庭稳定和子女教育提供必需的物质条件和环境,教师则会倾向于流动。

三、破解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问题的对策建议

城乡教师合理有序流动是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及教师个人三方利益进行博弈的过程,必须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1.加强教师流动的政策和制度建设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必须坚持人才流动的法制化和制度化。针对目前农村教师不合理流动现象,我国尚未出台有关教师流动的权威性法律,虽然部分地区曾颁布一些规范教师流动的法规,但明显滞后于市场发展,且这些法规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因而国家需要加强教师流动法规制度的建设,完善相关配套体系。

首先,制定规范教师流动的专门法律。通过市场来调节教师资源无法保证弱势地区和弱势学校的师资力量,因此,需要对教师市场进行调节,运用法律法规规范教师流动,引导我国教师合理流动。

其次,完善教育人事制度。在教师人事管理制度上,逐步保障学校对教师的人事管理权力,实行教师聘用制度,落实受聘方和聘用方的权利和义务,保障教师权益。

再次,建立教师定期流动机制。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世间万物的活力皆蕴藏于运动之中,学校作为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同样需要流动促进发展。我们必须认识到教师在一定范围内流动是合理的,通过实施教师定期流动机制,使农村学校教师流动到城市学校,让其在良好的环境中能够获得更大的提高。在实施层面上,将教师定期流动与教师职称评定和校级干部选拔相结合,并向农村中小学倾斜,改变教师单一、向上的流动局面,实现城乡教师双向流动。

2.转变学校管理方式

学校管理方式影响教师流动,大量农村中小学教师由于对所在学校的管理方式不满,从而选择流向城市学校。因此,农村学校要想留住教师,就必须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做到人尽其才。

首先,转变管理理念,实施差异化管理。“所谓差异管理,即在组织内部通过对教师的个性和需求的观察和测量,制定出相关的能激励他们为组织做出自己最大贡献的相关管理措施。”[3]52不同的教师,其个性和需求不同,因此,农村中小学应根据教师实际情况,对其实施个性化的激励措施,实现对教师的最佳管理。

其次,重视教师民主意识,体现教师主人翁地位。农村中小学在管理工作中必须发挥教师的民主参与意识,使广大教师能够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参与学校管理。一方面教师参与管理决策,可以激发其主动意识,提高其自我价值感;另一方面,教师参与管理,增强了教师对学校工作的认同,有助于建立教师对学校的归属感。

最后,落实教师聘任制。要促进教师合理流动,必须按照“按需设岗、合同管理、严格考核、择优聘用”的原则推进教师聘任制度,使其得到真正落实。

3.保障城乡教师同工同酬

建议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的扶持力度,确保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同时,提高农村地区教师的津贴、保险、住房补贴等福利待遇,为教师个人及家庭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不断缩减城乡教师收入差距,保障城乡教师同工同酬。

4.加强对农村教师培训的制度建设

农村教师培训计划和内容要立足于农村教师的教育实践,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共同的问题和需求为出发点,切实提高农村教师的素质和教学能力。同时,组织多种形式的农村教师培训,建立和完善当地学校的校本培训制度,对教师进行校外培训,不断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此外,各县市教育部门要充分发挥现有或已退休的骨干教师的作用,将其组织起来定期举行讲座,交流经验,提高农村教师的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孙艳霞.教育政策道德性研究——义务教育城乡差距的归因与路径探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2]常思亮.教育管理学[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

[3]孟令熙.教师流动规律及其对教师管理的启示[J].中国教师,2004(6).

推荐访问:中农 小学教师 流失 城镇化 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