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以科技创新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时间:2022-10-31 14:45:03 来源:网友投稿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中指出,加强“三农”工作,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可见,发展现代农业已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已成治理农业当务之急。为了使广大读者了解现代农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2007年6月11日,本刊记者采访了科技部农村科技司副司长贾敬敦,贾副司长应本刊要求撰写了署名文章——

农业丰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农业科技在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功不可没,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48%左右。农业科技创新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键推动力。科技创新为保障我国食物安全、生态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发挥着巨大作用。

一、科技创新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原动力

我国人口多,人均资源少,尤其是人均耕地和人均水资源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随着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食物需求逐步多样化、高质化,对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及生态环境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展农产品的多元化、标准化,保障食物安全的关键在于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任务艰巨而严峻,需要通过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 延伸农业产业链,拓展农民就业增收新空间。

1、科技创新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做出了巨大贡献

建国以来,我国培育并推广的农作物新品种、新组合有6000多个,粮、棉等主要作物品种在全国范围内更换了5次至6次,每次更换都增产10%以上。全国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48%左右,比“九五”期末提高11个百分点。超级稻、杂交玉米、转基因抗虫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技术与药物等一大批突破性科技成果的成功开发和推广应用,使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有效地提高了粮棉油等大宗农作物的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了畜牧业和渔业的健康发展。“十五”期间,通过高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结合,良种培育与耕作栽培结合,在农作物良种培育、高效栽培与农作制、地力培育与清洁生产和农业重大病虫害防控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粮食、畜产品、水产品等综合生产能力,为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保障国家食物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农业科技创新具有较好的物质基础

我国已经具备了发展现代农业的物质条件。目前我国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以上,从经济规模上具备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支持发展现代农业的能力。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财政收入以年均超过20%的速度递增,国家财政实力大大增强,可以更好的支持现代农业。目前全社会资金充裕,居民储蓄、外汇储备大幅增长,社会也有能力来支持现代农业建设。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工业、服务业发展较快,农业发展相对较慢比重较小,一般来说当社会结构中农业比重低于20%时,现代农业的建设步伐就应该加快。

3、农业科技创新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举措

党中央提出了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将农业列入我国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2007年1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强化建设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农业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和谐的关键举措。

4、农业科技投入水平大幅度提高

据统计,近5年国家财政对农业、水利和林业三个部门新增科学事业费7亿多元。2000-2003年,国家科技计划支持农业科技总投入共计58.4亿元,其中863计划18.8亿元,公关计划15.9亿元,973计划3.1亿元,转基因专项、星火计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农业科技园区等其他项目20.6亿元。国家科技计划农业领域的投入,在“十五”期间达到80亿元左右,比“九五”增加了近3倍。

温家宝总理在中国科协“七大”明确指出:“中国已经到了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来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农业科技创新是引领和支撑我国农业从单功能、低效益、高资源依存型的传统农业向多功能、高效益、高科技依存型的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面对未来,农业科技工作必须针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特点和新需求,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仅要从粮食安全保障、农业生态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的紧迫需求出发,着力突破重大共性关键技术;更要着眼于“引领发展、拓展领域、延伸产业和升级改造”的发展目标,占领高技术,拓展新领域,创造新市场,培育新产业,通过自主创新和重点跨越,支撑农业发展,引领产业未来。

二、我国农业与农村科技取得了显著成效

“十五”期间,围绕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等重点任务,通过农业和农村科技计划的安排,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得到增强。在科技攻关计划、863计划等主题计划中,安排了一批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

1、农业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取得新进展

农业科学研究紧跟世界前沿,在水稻功能基因组、家蚕基因组、家鸡基因组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国际领先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依靠现代生物技术手段,选育培育成功一批优质、专用、高产、多抗农作新品种。农业科技整体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正在缩小。

转基因技术获得突破,产业化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五大转基因植物种植国家。2006年,我国棉花种植面积8095万亩,其中生物技术棉花种植面积已达到总面积的75%以上。河北、山东、河南、安徽等主产省的国产生物技术棉花种植率达到100%,棉花单产达到80千克/亩,棉花总产量达到650万吨。数字农业研究和开发应用引领了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加速了高新技术在改造传统农业中应用的步伐。

“十五”期间,农业领域安排了一批973计划项目,建设了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农作物、畜禽生长发育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基础研究工作,为农业持续发展,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

2、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为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了有效技术支撑

星火计划是我国第一个依靠科学技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科技计划。其宗旨是:把先进适用的技术引向农村,引导亿万农民依靠科技发展农村经济,引导乡镇企业的科技进步,促进农村劳动者整体素质的提高,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十五”期间,星火计划通过建立健全农民科技培训体系,累计培训农民超过5000万人次,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和非农就业的能力得到了提高。通过国家层面的引导,带动了地方科技培训能力的提升,如浙江省丽水市建成了一个具有2000个培训点,能覆盖全市9个县(市、区)、194个乡镇、80%的村和60%的专业大户的农村科技远程教育网络体系。各地在开展星火科技培训的过程中涌现了许多新的培训模式,如浙江、四川等省的“培训券模式”,安徽、湖北等省的“定单培训模式”,河北省的“一村一名大学生”培训模式和广东省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一条龙”模式等。

“十五”期间,通过国家层面的示范,引导各级各地培育星火科技专家大院模式、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等农村科技服务中介机构愈万个,基本形成了遍布全国、覆盖农村各行各业的多元化农村科技服务网络体系。多元化的农村科技服务模式的创新,把大批科技人员引入农村生产一线,提升了农村的科技服务能力,改善了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就业增收的环境。

为了贯彻国务院颁布的《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年--2010年)》,加快科技成果的熟化和转化,2001年国家设立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大幅度加大了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支持力度。据统计,2001年至2005年,中央财政共投入科技资金13.5亿元,吸纳地方和企业配套经费32亿元,支持了2333个项目。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成功实施促进了一大批先进实用成果的转化、示范,推动了农业新品种、技术书、新产品和新工艺的中试熟化和应用,转化应用动植物新品种1623个,开发新产品1803个,实现工业增加值4.4亿元,为农村产业化发展和农业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科技支撑,增强了农业生产力提高和农村加速发展的动力。

3、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和农业科技园区等工作,为农村科技进步提供了条件保障

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创造性地构建了由14个国家行政主管部门共同参与的平台理事会决策体系,吸收国内70%以上自然科技资源的655家资源机构加盟,建立了由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共享E平台、32个八大类自然科技资源信息共享系统盒535个自然科技资源数据库组成的共享信息系统,抢救性地收集和保护了64.5万份(号)濒危、珍稀自然科技资源,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资源共享氛围,培养造就了一批服务于科技资源共享的专业队伍,盘活了科技资源,有效提高了共享的效率,促进了科研效率的提高。按照党中央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部署,2001年,国家启动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工作,国家“十五”期间,全国共建设了36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孵化了一批颇具实力的农业龙头企业,产值累计965.9亿元,销售收入累计676亿元,年净利润总额累计105.3亿元。园区的建设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为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示范、企业孵化、农民培训和农业劳动力转移发挥了重要作用,累计吸纳就业人数累计超过139万人,累计带动周边地区1254万农民增收致富,实现农民人均收入增长200-500元。

4、科技特派员、专家大院等专项工作的推进为构建多元化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进行了有益探索

2002年,科技部和人事部共同推动了科技特派员工作,2004年底发布了关于开展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行动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截至2006年,全国科技特派员试点已扩大到 24个省(市、自治区)的593个县,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据统计,2005年个试点地区共选派科技特派员23115人,引进新品种11885个,推广新技术、新产品12109个;实施科技开发项目7435个,项目年新增投资55.57亿元,实现年利润30.03亿元;科技特派员试点地区的农民人均收入增长幅度平均超过15%,安置农村劳动力、大中专毕业生、复转军人296多万人,积极引导和帮助广大农民依靠科技增收致富,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目前部分省份已经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动科技特派员工作。农业专家大院等新型农村科技服务创新机制也已经在全国20多个省份得到推广,一大批科技人员走向农村基层和农业生产第一线,为农村的发展注入新的元素,在农民增收致富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贡献作用。

三、工作部署

1、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我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为了加快我国现代农业的进程,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十一五”期间,国家将继续大幅增加农业和农村科技投入。例如在国家科技计划中,工业领域和农社领域的经费比例从原来的七比三调整到五比五,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和973计划等国家科技计划中,都向农业领域倾斜,如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农业领域“十一五”期间第一批项目初步安排30亿元,863计划在“十五”仅一个农业主题的基础上,“十一五”现代农业单独设置为一个领域,拟投入14亿元。

2、加强高技术研究,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从我国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需求出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瞄准全球高科技发展前沿,以国家863计划现代农业领域为依托,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切实加强农业生物技术、转基因技术、食品生物技术、数字农业技术和农业智能化技术等前沿技术创新,显著增强我国在农业高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重点研究动植物品种分子设计、精准作业技术、农产品生境控制与质量分子检测技术。组织实施主要动植物功能基因组、动植物分子育种、农业生物药物创制、精准农业装备、海水养殖种子工程、海水养殖设施、生物转化等重大项目。着力开发重大产品,促进农业高技术产业发展。

3、加强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按照当前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对农业和农村科技的迫切需求,国家支撑计划要大力发现代农业技术,运用生物、信息等技术,加快传统农业技术升级,培育现代农村产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食物安全,增加农民收入,为发展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在农产品优质高效生产、食品加工与物流、农林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环境友好农用物资与现代农业装备、生物质综合利用、农业防灾减灾、生物能源开发、农村城镇化等方面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在工作上,突出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是,要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增强保障粮食安全的科技支撑能力。该工程立足东北、华北和长江中下游三大平原,以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为主攻方向,涵盖我国12个粮食主产区所在省,坚持技术集成、技术创新与示范应用并举,力求通过一系列关键技术突破和技术的大面积应用,为全面提升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供科技支撑。

二是要加强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研发,重点开展耕地质量调控、测土配方施肥,精准施肥、施药,节水农业,免耕栽培,农作物精量、半精量播种等技术的研究与示范,加快农业节能、节药、节肥等节约型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

三是要适应农业多功能发展的需求,大力加强现代农村产业技术研究开发,为培育现代农村产业体系提供技术支撑。开展畜禽健康养殖与新型工业化生产模式技术,新型高效安全饲料技术,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综合防控技术及奶业发展重大关键技术的研究与示范,促进健康养殖业的发展;开展特色杂粮生产及加工利用技术,农林特产资源高效利用与开发技术的研究与示范,推进特色农村产业的发展;组织实施农林生物质工程,研究开发以生物能源、生物基产品为重点的农林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推进生物质产业的发展;开展农产品储藏保鲜关键技术,安全绿色储粮关键技术,食品加工关键技术,功能食品研制与开发等,促进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开展农业重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调控技术,防沙治沙关键技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关键技术,林业生态建设关键技术,商品林定向培育及高效利用关键技术,速生丰产林建设工程关键技术,森林资源综合监测技术,竹藤资源培育与高附加值加工技术等研究与示范,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积极发展新型高效肥料、低毒高效农药、多功能农业设施与装备、现代机械化耕作技术及农村建材与环保技术,农村新能源与节能关键技术,促进新型农用工业的发展。

四是要加快农业与农村信息化技术进步。开展农业与农村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加快建设一批标准统一、实用性强的公用农业数据库,加强数据库的应用和公共服务。开发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急需的信息软件与硬件等信息产品,启动农村信息化示范工程,为加快农业与农村信息化提供技术保障。

4、加强农业科技基础条件和平台建设,提高农业科技的持续创新能力

要针对我国农业科研基础条件相对薄弱、整体水平不高的现状,加大科技投入,在保持农业与农村科技工作相对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资源,重点支持农业与农村科技发展中的基础性和公益性工作,加大大型科技设施、重点实验室、重大科学工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建设,改善农业科研条件。要加强农业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加快农业自然科技资源、科技文献和科学数据的有效重组和系统优化,形成以农业资源共享为核心的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开放高效的农业与农村基础性公共科技平台,实现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5、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与推广,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

要继续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熟化与转化,加快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重点支持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建设急需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转化与应用。国家继续安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和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引进资金,扶持企业、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依靠科技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环境治理,农村沼气,绿色村镇小康住宅建设和清洁能源技术的研究与示范。

继续做好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成为现代农业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示范基地。引导和鼓励企业参加国家农业科技计划的实施,积极培育和扶持有竞争力的科技型龙头企业,促进农村特色和优势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6、大力实施星火计划,为科技成果产业化创造良好环境

以科技服务“三农”为目标,把握农村科技服务多元化、产业化、专业化、网络化的发展方向,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业人才与乡土人才向结合、科技服务与其他社会化服务相结合的原则,在继续努力发挥原有农业和农村科技推广服务组织作用的基础上,大力推广农村科技特派员、农业专家大院、星火110、农业科技入户等新型农村科技服务模式,构建和完善新型多元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积极支持地方和基层各类信息咨询服务机构建设,培育和健全技术市场,努力为基层广大企业和农民提供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技术、信息、人才、财务、融资、法律等方面的专业服务。

7、加强乡村社区和城镇化技术研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提供支撑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推进了城镇化建设的速度。我国城镇化率以每年大约一个百分点的速度提高。2002年至2005年的城镇化率分别为:39.1%、40.5%、41.8%、43%。以城镇带动乡村、统筹城乡发展,全面促进村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未来我国城镇建设发展的重要任务,并将成为农村科技拓展、延伸的重要领域。“十一五”期间,城镇发展领域要围绕城镇化进程中的重大技术问题开展研究,争取突破一批制约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技术,建设一批农村小城镇示范基地,为推进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提供强力科技支撑。乡村社区实现现代化是我国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十一五”期间,要重点开展农村城镇化规划标准研究、农村住宅及乡村社区管理研究,解决乡村与城镇化发展急需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集成,启动实施新农村建设科技试点示范工作,引导建设一批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县和示范乡镇、村,为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提供技术保障。

8、进一步加强基层科技工作,加快地方科技进步

认真做好科技富民强县工作,促进农民增收致富。选择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带动作用的科技项目,加强技术集成推广,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区域带动性的特色主导产业,通过壮大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着力改善限于科技创新环境,加快县与科技进步;改进县域科技管理,促进县域科技管理创新。继续开展全国市、县、区科技进步考核和科技进步示范市(县、区)建设工作,新建200个科技进步示范市(县、区),推动县市科技进步。

9、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快企业成为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

在充分发挥大学和科研院所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的同时,针对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积极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激励和引导农业企业真正成为农业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实施机制,加大国家科技计划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建立与企业的信息沟通机制,国家有关科技计划要充分反映企业、产业发展的需求,项目评审要更多地吸纳企业同行参与。鼓励企业参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对重大专项和科技计划中有产业化前景的重大项目,优先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集团、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牵头承担,不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项目实施新机制。

相关链接:

什么是现代农业?

简而言之,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专家指出,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与传统农业相比,它具有四大特点:一是突破了传统农业仅仅或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得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二是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城市中有农业、农村中有工业的协调布局,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三是突破了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实现了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建立一个全方位的、权责一致、上下贯通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四是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了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

什么是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就是实现大地园林化、操作机械化、农田水利化、品种良种化、栽培科学化、饲养标准化和农村工业化,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打破小生产的自然农业的局面;二是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逐步取代或提高相形见拙的生产技术和传统经验;三是由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劳动者从事农业,使劳动技能和创造力大为提高;四是在充分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比较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不断挖掘土地和气候资源的增产潜力;五是采用现代化的经营体系管理农业,实行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生产,充分发挥人类智慧的能动作用和物质条件作用。

什么是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指由国家农业知识创新平台、农业技术创新平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为主导的网络体系,负责全国公益性重大农业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试验推广活动。其核心组成部分是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区域中心和国家农业科技试验站。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是什么?

十六届五中全会在提出“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当中,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一个很关键的新的政策提出,当时提出的目标写得非常全面,也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二十个字。

新农村建设的对象是什么,哪样的是新农村?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以现在的自然村为建设对象,给现在的自然村提供公共基础设施。禁止开发区、偏远地区、高度发达地区都不是新农村建设的对象。农民不是住在农场就在农场边缘,如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真正让农民得到好处的话,必须根据农业生产的特性,现在的自然村多是在农场上面或者农场附近,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抓住这一点。一定是以提供公共基础设施为切入点,然后在现代的自然村上面、现有的自然村上面来建。不能把农民的村子都拆掉,去镇里建设一个新村,然后让农民每天骑自行车、走路或是骑摩托车开小轿车到农场里面工作。美国都没有这样子,中国更不会这样子。

推荐访问:科技创新 农业发展 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