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浅论美国、日本及新加坡服务业发展之道

时间:2022-11-01 13:10:03 来源:网友投稿

在全球化趋势的引领之下,服务业已经跳脱传统的个人服务需求(如餐饮、住宿等),将触角延伸至各层面的功能性服务需求(如零售、批发、金融、保险、教育、娱乐等),以因应知识经济社会及全球化竞争浪潮。

纵观全球服务业发展历程,有三个国家的服务业发展值得探讨:一是观察先进国家如美国,从工业转变为服务业的过程中,便可验证传统的产业发展理论,即当国民所得愈高,对于生活水准的要求亦相对提高,因此,服务业在整个经济体系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更是重要,尤其是生产性、分配性及专业性服务业在整体产业发展上常有决定性的影响力,甚至在国际出口市场上也能够占有一席之地。二是检视制造业大国如日本的服务业核心发展策略,主要是与制造相互串结,共构成经济发展双引擎,亦即藉由本身雄厚的制造业实力,在讲求效率、专业分工以及提升附加价值的需求下,带动国内相关服务业发展,乃至于提升国民生活水准。三是剖析受限于先天地理环境条件,导致内需市场过小的新加坡,却能借力使力,积极发展流通服务业、支援服务业等,以满足客户需求,成为国际供应链上所不可或缺的要角。

因此,本文将简述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发展服务业的相关政策,探究政策的精髓所在,以启发我国服务业发展政策的新思维。

美国:政府扮演领头羊角色

由于美国政府的努力,使得美国企业在全球服务贸易市场表现极为亮眼,其服务贸易一直维持顺差,且不断成长中,亦填补美国商品贸易长期以来所存在的巨额逆差,大幅改善美国整体贸易赤字状况,因此,发展服务业出口对于美国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早在1960年,美国服务业附加价值占GDP之比重即超过60%,产业发展结构便已转型为以服务业主的经济体系。然而,随着经济知识化、分工专业化,美国服务业除提供个人服务需求,以满足国民生活水准的要求外,更重要的是,为生产者提供中间投入的生产性服务业(Producer Services),诸如银行、保险、金融、不动产、科技研发与咨询、会计服务、法律服务、建筑与工程服务等专业性服务。若以2003年为例,金融中介业、不动产业、租赁业及其他商业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占美国整体服务业之比重已达41.4%之多,显见生产性服务业在美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以及其所带来的庞大经济效益。

美国服务业发展政策在于通过拟定服务贸易法规、强化国内基础建设等方式,建立完善的服务业发展环境,藉此提升整体服务业效率与竞争优势,以因应全球运筹管理的经营模式。因此,对内系以拟定“贸易法”、“综合贸易和竞争法”、“出口促进法”等出口贸易法规,藉此协助(或保护)其国内企业在世界市场的发展性;对外则是遵循WTO规范之下,凭借其强大的政治和经济实力,积极促成双边、多边和区域服务业贸易自由化,以开放外国服务业市场,并拉拢发展中国家进入其多边贸易全系,以实现服务业贸易自由化的目标,并为美国服务业出口提供动力和保障。以美加两国所签署的“美加自由贸易协定”为例,1987年美国对加拿大的服务业出口额仅有77.45亿美元,在1989年正式签署双边协定之后,美国服务业的比较利益优势随即显现,当年度对加拿大的服务业出口额即大幅增加至131.95亿美元,成长70.37%。

综观美国服务业发展过程,其实最重要的还是通过美国各部门的职能力量,加强提供对服务业的必要援助,以提高其国际竞争力,协助服务业出口发展,诸如商务部国际贸易管理局执行服务业出口计划;财政部协助其国内金融保险业在开拓海外市场时不遭受到歧视待遇,并能获得与当地企业同等竞争的机会;运输部推运远洋航运和航空计划,以及协助国内服务业与国外签定双边协定;国家旅游管理局协助观光旅游服务业,吸引国外观光客来到美国旅行游玩等。

在1994年公布的“国家出口策略报告”中便明白指出:美国政府将集中力量支持国内服务业的发展。通过商务部、进出口银行等公私部门的密切合作,在主要出口市场上设立多功能服务机构(如商会、商务中心、办事处等),为各服务业出口企业提供有关当地市场环境、政府政策与法令规章、经营风险、社会文化等市场讯息,以及相关咨询与建议,并为中小型企业提供信贷、担保和保险等融资管道与相关金融服务。同时,亦肩负起协调企业与进口国、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贸易纠纷解决非政治性的贸易争端,减少双方的贸易摩擦。此外,美国贸易开发署设立专案基金,以资助企业参与国外技术性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与工程方案设计,希望借此推动美国技术服务业进入当地市场与发展契机,达到拓展商品与劳务输出管道的最终目的。

该报告中,美国政府对于具有极大商品贸易成长潜力,但现阶段无法有效打进该市场而言,希望先藉助服务性质的合作,建立良好的贸易伙伴关系,再随着双方商业往来程度的加深,带动商品贸易和其他劳务贸易的出口发展与商机,促进美国出口贸易的成长,因此订定“服务先行”的出口发展策略,优先针对环保、资讯、能源、交通运输、卫生保健及金融等专业知识性的服务业进行重点扶持,以增强这些服务业的竞争力。在市场开拓上,除了继续维持欧日等主要服务业出口市场,以维持对该市场的服务业出口顺差外,亦积极在新兴国家中开拓新的服务业贸易机会(如墨西哥、阿根廷、巴西、中国、印度、韩国、波兰和南非等国),以求创造更多的服务业出口契机。

日本:服务与制造双引擎策略

日本服务业发展方式主要是以扩大消费者需求与产业需求为主轴,亦即先藉由消费市场的牵引,带动相关制造业的投资与产业;再藉各种制造业对于专业性服务型态的需求日渐增加,进而发展支援性服务业,以提供各产业之需。

日本历经10年经济泡沫时期,使其国内经济长期处于萎蘼不振之势,迫使日本政府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力求于产业政策上兴利除弊,因此,除维持制造业既有的竞争优势外,亦寄望能以知识服务业作为未来另一个主导经济成长的产业,藉以加强日本经济复苏力道。

以往日本面对快速变化的服务业发展趋势,以调整其典章制度应对。从早期的产业政策法到1988年的产业结构调整法,乃至于1995年的商业投资法等,逐步松绑相关法规、简化行政程序,符合服务业发展特性。以零售业限制松绑为例,1973年的“大规模零售店的零售事业活动调整法”,即对通路有极不利的规范,难以让低成本营运、大量贩卖的批发仓储型店铺或大型量贩店进入竞争激烈的零售市场中,亦难以满足消费者“大量购买、一次购足、低价商品、休闲消费”的消费特质。因此,为因应多元消费型态,在2000年正式实施“大规模零售店立地法”,以简化、放宽政府行政管制措施,不仅减轻中央政府行政负担,更可促使大型零售商业协助地区整体发展的需求。

然而,近年来,日本社会逐渐面临“高龄化”与“少子化”双重压力,将严重影响未来经济的发展动能,因此,日本政府从中长期角度思索未来产业发展政策的走向,规划出“新经济成长策略”。该策略指导方针在于推动“国际产业策略”(即国际化)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策略”(即本土化)两手策略,进行区域经济的整合与贸易协定,以及发展日本区域内之经济力量,同时,辅以人力、物力、金融、技术与经营力等5个领域的创新策略,强化日本经济体质与发展实力。

在此策略性产业规划下,是将服务业与制造业视为经济成长的重点产业,期望藉由双引擎的强力带动下,引领日本经济永续发展。因此,根据少子高龄化的社会趋势,以及制造业活动服务产业化现象,并从需求创造与扩大、生产效能提升为考量角度,日本政府规划影像技术的数字内容产业、流通产业、人力派遣、健康福利、育儿支援和观光等6大服务产业部门,做为重点领域产业。

在服务业发展的环境建设方面,日本有感于未来IC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发展将对其国内社经环境带来相当剧烈的冲击,因此,积极发展ICT相关计划,希望通过无所不在的网络社会,以建构日本成为知识型社会,让国人均可享受信息科技所带来的便利性。同时,亦可藉助网络特性(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使用网络)支援许多社会经济活动,进而带动日本经济发展,尤其对于创造服务业创新研发契机、促进服务业的发展,以满足中间客户与终端消费者需求,更是提供坚实的支援后盾。正因为如此,IT政策成为日本近年来最重要的推动政策,如“e-Japan”、“u-Japan”计划。人才培育方面,日本政府以“人才立国”为目标。在高等教育体系内,提供一种结合经济学等社会学科,以及理工学识等自然学科的跨领域知识教育型态,以培育跨领域人才,提供日本发展服务产业所需的人力资源。此外,通过产学合作机制,强化工业高中、高等专门学校、专门职业研究所的实务教育,建构完整的服务业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同时,设置“亚洲人才资金”,以引进亚洲优秀人才进入日本国内服务。

新加坡:善用地缘优势,造就服务业竞争优势

新加坡虽国土狭小,但位居马六甲海峡主要交通枢纽,早期即以转口贸易、航运等服务业范围为发展主轴。时至今日,新加坡已成为重要的亚洲商业中心、金融中心及航运中心,其发展关键因素便在于稳定的政治情势、完善的基础设施、高效率的服务水准,充分利用了地缘优势,造就了面向国际的服务业竞争优势。

新加坡的发展主要建立在自由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因此营造有利于服务业的发展环境极为重要,相对而言,官方管制措施亦较为宽松,允许资本自由流动,同时,也提供相关租税优惠与奖励措施,以促进产业发展,并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以下简述各服务业的政策作为:

在物流业方面,1969年实施自由贸易区制度,允许货主免缴相关租税及规费,即可将货品在该区内重新包装及再出口。1983年推动提升出口竞争力计划,宣示全力建造新加坡成为国际贸易中心,提振货物及服务输出,并加强发展船运及后勤中心,以提升竞争优势。继而,1989年成功开发贸易网络,正式启用全世界第一套跨国电子资料交换系统后,贸易资料往返时间由3天缩减至数分钟,更是提升物流竞争力。此外,新加坡充分运用各项工业仓储用地,以提供业者仓储转运之用;同时,加强物流园区基础建设,积极强引转口货源,并推动单一柜台服务中心(One stop shipping center),意即船舶一次停靠,相关服务一次解决(诸如船舶补给、融资、货物通磁、港埠服务等),藉此再大幅节省航商滞港成本,充分增进物流效率。

在零售批发业方面,则通过修改相关规章制度,达到改善产业发展环境目标,如新加坡政府藉由税收激励措施,刺激业者创新产品与经营模式,以跳脱单一价格竞争的思维,同时鼓励业者整修升级其基础设施,美化购物环境,吸引消费者入内消费。此外,为协助业者拓展国际市场,除提供他国相关法规制度与市场行情外,亦鼓励业者进行同业或异业的结盟(或合并),或是结合国际企业,争取进入国际市场,并促进新加坡本土品牌全球化推展进程。

餐饮业方面,虽然发展规模小(2004年酒店与餐饮业占GDP比重仅为3.12%),却是新加坡成为区域金融与商业中心、发展旅游业、吸引商务旅游人士、提升生活品质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之一,也因此新加坡政府成立餐饮业管理相关机构,协助业者提升服务水准与经营理念、开拓海外市场。

至于观光旅游业部分,则是提供减免10%的租税优惠方案,以鼓励业者举办世界级观光旅游活动,并利用投资抵减和租税优惠措施,鼓励零售业、餐饮业和休闲娱乐业等相关业者投资旗舰概念计划,以强化新加坡旅游品质与内容。

然而,为因应各种商业活动需求,不仅零售批发业、物流业等相关业者早已投资ICT技术之研发与应用,以强化供应链管理效率,新加坡政府对于投资ICT基础建设更是以前瞻性眼光推动相关计划,其中,以“Infocomm21”最为关键,通过网络天涯若比邻的力量,协助产业提升竞争力,并成为主要经济成长来源;同时,亦希望藉由信息及通讯的发展,提升新加坡国家竞争力及国民生活品质。

在人才培训方面,新加坡除在学校教育体系内培充多元化人才,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更是希望能将新加坡发展成亚洲区域教育中心,吸引更多优秀的国外学子就读,甚至留在当地服务,以提供新加坡企业更多的优质人力。至于在职训练方面,新加坡政府也建立终身学习制度与相关训练机构,鼓励新加坡人民不断学习职场新知,如设置零售业研究院,提供中高层管理人才相关专业能力的培训课程,以及协助培训适合厂商需求的人力资源。

给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启发

观察以上各国服务发展的主要政策后,大至而言,为因应日趋多元化且业态复杂的服务业发展模式,许多国家无不在法规调整、ICT应用环境建置或人才培育等策略上多有着墨。

基本上,由于服务业发展弹性变化大,且容易衍生新兴的经营型态,因此,使市场机能充分发挥、降低服务业发展弹性的障碍,各国均藉由放宽相关法令限制、减少行政程序,以构筑健全的服务业发展环境做为因应。

其次,鉴于资讯通信科技与网络科技的影响力,不仅激发知识生产、扩散与应用,更是彻底改变传统的产销型态,让劳务与商品流通更具效率。然而,各国政府也均意识到在资讯数字化的新社会体系内,要能充分获悉知识化经济的动脉,其关键便在于如何搜寻整理有用的商业情报,有利于在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时代中掌握先机。因此,各国政府莫不竭力健全ICT环境基础,协助业者应用电子商务与企业E化,达到产业电子化的目的;同时,亦可形成全新的生活应用模式,为人们带来更多的便利与福祉。

再者,服务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在于“人”,人力素质即是攸关服务业发展兴衰之关键所在,故培育人才便是每个国家主要政策之一。因此,在人才培育方面,为因应日趋复杂的商业活动,结合社会学科与自然学科的跨领域知识体系,加强理论教育与实务教育的链结性,希冀培植多元化人才,以提供发展服务业所需的优质人力。同时,面对全球化趋势,与国际接轨程度高低愈显重要,故专业语言人才的素养,乃至于基层员工所应具备的国际语言能力,均是影响国际竞争力的因素。

推荐访问:新加坡 之道 日本 美国 服务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