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论电视剧《松花江上》的地域文化特征

时间:2022-11-01 14:15:04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电视剧《松花江上》是一部东北题材的电视剧,该剧以上个世纪20年代末到解放战争期间发生在东北黑土地上的众多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程、李、林3个家庭的兴衰变化及人物的感情纠葛,展现了那个特定年代的众生相,显示了东北人民呼唤正义、奋力抗争、求得解放的呐喊,具有浓烈的东北地域文化特征。本文试从该剧所反映的东北历史、东北人性格、东北语言、东北习俗、东北的土匪胡子等方面,谈谈东北地区所特有的地域文化特征。

关键词:松花江上 反满抗日 东北人 东北话 习俗 土匪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地域文化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由于复杂的历史、地理、气候、民族诸因素的制约形成的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电视剧《松花江上》(以下简称《松》剧)以上个世纪20年代末到解放战争期间发生在东北黑土地上的众多历史事件为背景,浓缩了抗日主题、抗联文化、土地改革等内容,具有浓烈的地域文化特征。

一 地域文化之——反满抗日历史再现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剧中一曲岳飞的《满江红》唱出了东北人的血性,唱出了东北人民反满抗日的豪情壮志。从东三省易帜到“九·一八”事变,从日本“开拓团”扩张土地,到“抗日义勇军”高举义旗,从嫩江抗战到马占山投降,从汉奸投敌到“胡子”抗日……东北沦陷的历史,不只是东北人民屈辱的历史,更是东北人民奋起抗战、保家卫国的历史。《松》剧真实地再现了战争环境的残酷、惨烈,抗联将士、抗日民众的不屈不挠、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

“要做中国人,就得骨头硬。”龙山大户程八爷,骨子里透着不屈的抗日激情,为了抗日倾尽所有家产,当川口正雄威逼他带路到山里追剿抗日联军时,他带着必死的决心,把300多日本关东军带入绝境,活活冻死。智勇双全的程八奶奶在给“龙山义勇队”送行时说:“千古,男儿就是为保家卫国,保护一家老小而生的……今天你们奔赴沙场,这是你们的天职,咱们中国老祖宗有这个传统,杨家将一门寡妇也能冲锋陷阵,等男人们都打没了,程八奶奶会带着姑娘寡妇们冲上去。”女婿林家谋被日军抓捕,她独闯日军司令部,最后只身上山带着一群胡子打游击,履行了她自己的诺言,闪烁着东北女性的壮烈光芒。

程子辕为了刺杀日本关东军少将,隐姓埋名多年,给日军养马,终于如愿以偿。林培良,一个胆小、懦弱、老实的生意人,却有着强烈的民族气节,为了不给日军生产军用酒精,竟一把火烧掉了自己苦心经营的工厂和家宅。更有以彭兴华为代表的东北抗日联军,他们在难以想象的严寒和饥饿中,挑战着人类生存的极限,不怕牺牲,顽强战斗,终于迎来了抗战的胜利。

决不屈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抵御外侮是炎黄子孙的历史责任,14年的抗战,14年的坚持,14年的血雨腥风见证了抗日军人彭兴华、何长水、白文琪、乔有志、赵醒民、程子辕、唐景寿等人不屈不挠、不舍不弃的抗日情结,演绎了抗日民众程八爷、程八奶奶、林培良、吴沛杰、程馨桢等人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侵占了我国整个东北地区,建立了“满洲帝国”。伪满洲国尽管是个傀儡政权,可它毕竟是个政权,相对于南方而言,当时在东北三省叫做“反满抗日”。《松》剧把东北的地域文化与当时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很好地融合起来,从地域文化中凸显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给人以震撼。

二 地域文化之——东北人

关东地区地广山多,严寒酷暑的自然环境和自古以来粗野少文的人文环境,加之清末开关大量引入冀鲁移民,使得“燕赵多慷慨悲歌”的文化风尚传入东北,从而形成了东北人强悍、刚烈、粗犷、豪爽、正直的品性。

“老程家那家人哪,是朋友,恨不得把你供脑瓜顶上;是小人,能把你当臭虫碾死不说,还得把你踩地皮底下去,再踩上三脚。”东北人思想单纯,恩怨分明,嫉恶如仇,做事从不扭捏,直截了当,一吐为快。对当汉奸的亲家李祖琦,程八爷冷嘲热讽,甚至当着儿媳李梦桐的面骂李祖琦“你的狗爹”;而对不给关东军生产酒精,一把火把自己的工厂烧了的林培良大加赞赏,把抗日将士何长水等奉为上宾。

东北的生存条件艰苦恶劣,东北人在长期同自然猛兽斗争的过程中养成了刚烈、坚毅、乐生乐死的性格。“感谢你让我(彭兴华)死在松花江里。”“活着的,死了的,反满抗日的老少爷们儿们。吴沛杰去死了,我眼皮要是眨一下,我就不是爹娘养的。”生是英雄死好汉,该剧塑造了一大批敢于直面死亡,甚至傲视死亡的东北人。

“你(彭兴华)是龙山的神啊,死了活,死了又活。”东北人有坚强不屈的性格和顽强的生命意志。程子辕暗杀日本关东军少将“被乱枪打死”,竟奇迹般地活过来了;彭兴华被关东军塞进松花江的冰窟窿里,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程八爷把300多日本鬼子带入绝境,活活冻死,而他自己却顽强地活下来了。东北人民正是有了这种不屈的性格和顽强的意志,坚持抗战14年,才赶走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抗战的胜利。

东北女人行侠仗义,敢爱敢恨,果敢倔强。程八奶奶为了替程八爷、程子辕、彭兴华报仇,为了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只身上山打游击;程馨桢冒着生命危险,收敛了被日本人杀害的吴沛杰的尸体;李梦桐这个为爱而活着的女人,为了能做彭兴华的老婆,爱屋及乌地走上了革命道路,最后英勇就义;程馨萍因为爱上了不该爱的人,被程八爷赶出家门,为了能跟所爱的人在一起,甘心做了李韬甫的情妇,她对李韬甫唯一的要求是不做坏事,可是李韬甫却出卖了彭兴华,做了汉奸,她毅然决然地将刀子捅向了李韬甫。

东北的大山厚土、蛮荒恶劣的自然环境铸就了东北人倔强、刚毅、粗犷的文化性格和精神品格。

三 地域文化之——东北话

东北话的主体是受中原移民带来的中原传统文化和满蒙文化的影响,由于来到东北的中原移民多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贫困百姓,因而他们所带来的文化以传统的民间文化为主,这就使得东北文化少了些书香气息,而多了一些乡野气息。加之东北地处塞外,沃野千里,使得当地以游猎为生的少数民族具有热情豪爽、勇猛彪悍的秉性,从而使东北话具有质朴、实在、生动、诙谐、粗犷、幽默的特点,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在东北方言的使用上,《松》剧与赵本山东北题材的电视剧有着明显的不同。赵本山的电视剧主要是农村题材的,因此使用的是地道的、原生态的东北话,语音上东北味比较浓。《松》剧使用的是东北普通话,语音上接近普通话,但在方言词语的使用上、思想情感的表达上,保留了东北话的特点和神韵,是经过加工提炼的东北话,这种东北话更容易被全国观众接受。

在词语的使用上,东北话经常采用日常生活中的那些具体的、可触摸的事物或形象来表达。如“紧拉慢唱这个抻悠”形容慢,“一把火把自个儿家烧个胆精光(没有了)”, “不言声不言语(不说话)这事兴许就过去了”,“满脑子净想些八竿子扒拉不着(一点关系都没有)的事呢”,“土豆搬家滚球子”,“胡同赶猪直来直去”。这些没有经过修饰、通俗易懂的口语,朴实、不做作,散发着东北生活气息,听来亲切、顺耳,给人生活的真实感,同时又极具表现力和感情色彩。

在情感的表达上,东北话爽直、爱憎分明、不讲情面,符合东北人豁达、豪爽、乐观的性格特质。如,程八爷对李祖琦的为人有看法,经常恶语相加:“老混蛋,你敢糊弄我,我敢把你脑袋拧下来当冰嘎抽。”“你不祝福倒好,你一祝福准坏菜,跟黄鼠狼给鸡拜年一码子事。”李祖琦面对川口正雄的威胁:“我就不怕谁拿话来吓唬我,我这人好给人掉小脸子。川口先生后头一句话要以另外一种形式跟我谈桦树河子,这话,不中听。”掷地有声,尽情挥洒。

四 地域文化之——东北习俗

习俗是广泛流行于民间的风俗习惯,不同地区因地理环境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东北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使东北地区的服饰、饮食、居住、交通、娱乐等社会习俗具有自身的特点,体现出东北人的生存智慧,作为东北题材的《松》剧自然要反映这些东北习俗。

“反穿皮袄毛朝外”、“狗皮帽子头上戴”、“百褶皮鞋脚上踹”这是对东北人的形象描写。剧中彭兴华、何长水、程子辕、抗日联军的战士们都穿过这种毛朝外的皮袄,是东北游牧渔猎文化的产物。反穿的皮袄保暖性好,狩猎时便于掩护,不易脏,落进灰尘,拍打几下,就干净了,几年甚至一辈子也用不着洗。东北的冬天寒冷,必须带皮帽子,多数人都戴狗皮帽子,如剧中的喜林等“龙山义勇队”的战士戴的都是狗皮帽子,其优点是结实耐用,防潮性能极佳。少数人戴其他动物如狐狸皮、貂皮、水獭皮制作的帽子,但是这些动物毛皮比较贵,不是一般人能戴得起的。“百褶皮鞋”,也叫“”,用兽皮制成,是东北特有的一种冬天防寒的“土皮鞋”。它宽松肥大,鞋里蓄上草,既不冻脚,又养脚吸汗,既轻便,又结实耐穿,是雪上奔走、冰上行走、上山打猎等在野外活动的人的基本装备。很可惜在《松》剧中没有看到东北人民战胜冰雪寒冷并生存下来的代表性载体——,而是代之以毡疙瘩。毡疙瘩也是东北人冬季穿的一种鞋,但一般是城镇人或买卖人站柜台时穿的。

“马拉爬犁比车快”。爬犁(雪橇)曾是东北人的主要交通工具,一般用马拉爬犁,还有用狗、鹿、四不像等动物来拉的。东北地区冰雪期比较长,冬天车子行走比较困难,而爬犁只要有冰、有雪,便可在其上自由行走。剧中抗战胜利后,馨桢和馨萍一家下了火车之后,就是乘坐爬犁回家的。滑雪板也是常见的冬季交通工具,彭兴华离开日本人阿玲家时使用的就是一副自制的滑雪板。

东北地区的许多民俗都受寒冷气候的影响,气候是民俗文化的基础。《松》剧中除了上述介绍的民俗之外,还有像冬钓、抽冰嘎(陀螺)、嗑瓜子等。

五 地域文化之——土匪胡子

东北土匪,俗称胡子,自清末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存在2个多世纪,是关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幅员辽阔的东北大地,在中国版图上偏远于中原,自古为“化外之境”,历代政府难以统治。这里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浓郁的边疆风情和神秘的民俗文化。20世纪初,随着外国势力不断蚕食东北以及清政府对疆土的开禁放恳,出关谋生者日益增多,一时间,山东、河北、河南等地的流民涌入东北,贫穷和饥饿笼罩着关东大地。“乱世英雄四方起,有枪便是草头王。”东北成了土匪的王国。为了抵御土匪的抢劫,一些大户人家成立自己的武装,保护自身利益,剧中程八爷家的炮手,李祖琦的商队,就是这样的组织。

东北土匪也抗日。土匪构成比较复杂,其中不乏良心未泯、有正义感的土匪,在民族危亡的关头,自觉投身到抗日队伍中。如报号“老北风”的张海天,在“九·一八”事变之后打起“抗日自卫军”的旗号,开始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英勇斗争。此外像报号“三江好”、“仁义军”、“余共仇”、“保国军”等土匪,都是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投入到抗日的洪流之中的,当然也不乏卖国求荣的败类。这些在《松》剧中都得到艺术的再现,许大马棒、五龙、程八奶奶手下的抗日队伍都是土匪出身,同时也是抗日将士。

东北土匪有许多行话、黑话,是这一特殊阶层为内部团结、保守机密、识别敌友所使用的一种行业“隐语”,反映了其组织内部的规矩和忌讳。例如,入伙叫“挂柱”,打劫人家叫 “砸窑”,劫道叫“别梁子”。《松》剧中大量使用了土匪黑话,如彭兴华和乔有志为救馨萍和宝忠上走马岭,遇到两个巡山的土匪——土匪:“压着腕儿(别开枪)。”彭兴华:“闭着火(压着枪机)。”土匪:“是熟脉子(同类)里码人,春点开不开啊(会行话吗)?”乔有志:“当然春点开(会行话)。”土匪:“扯出来的空子。”乔有志:“正想靠窑挂柱呢(打算入伙)。”土匪:“奔哪个绺子。”彭兴华:“海瞧(看朋友),里倒歪蔓(姓谢)。”这些黑话的使用,表现出电视剧鲜明的东北地域文化特征。

参考文献:

[1] 曹保明:《电视剧〈闯关东〉严重违反东北民俗》,《文艺争鸣》,2008年第7期。

[2] 曹保明:《土匪》,春风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3] 潘喜庭、魏福祥:《走上抗日之路的“老北风”》,群众出版社,1992年版。

作者简介:赵君秋,女,1964—,吉林市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工作单位:北华大学文学院。

推荐访问:松花 地域 江上 特征 电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