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开启新时代“健康江苏”新征程

时间:2022-11-01 18:50:02 来源:网友投稿

健康是国民的立身之本,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我们党对人民的郑重承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这项重大民心工程摆上重要日程,强化责任担当,狠抓推动落实。”

大力发展卫生与健康事业,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树立“大健康、大卫生”理念,坚持“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新时期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扎实推进健康江苏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这是“健康江苏”提出的新要求。

当前江苏省卫生服务建设与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快速变化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医疗卫生投入指标全国排名靠后。江苏的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2017年,江苏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万亿元以上,人均GDP达到9.5万元,居全国各省区之首。[1]截至2016年底,江苏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过81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达到9991.96亿元,用于医疗卫生的支出是712.77亿元。[2]从最新的2016年统计数据来看,人均卫生支出、政府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和政府衛生支出占GDP比重三项指标,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为1006.02亿元、30.0%和1.87%,江苏省最新数据分别为744.1亿元、24.8%和3.74%,在31个省(市)中分列第15名、第27名和第31名。

第二,医疗人力资源总量低于东部发达省份。江苏省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床位及其近5年的年均增长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医疗人力资源与东部发达省份相比仍显不足。2016年统计数据显示,江苏省千人床位数为5.54张,在以下6省市中,低于北京和上海,高于浙江、福建和广东;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为2.56人,低于北京、上海、浙江、广东,仅略高于福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为2.77人,低于北京、上海、浙江、广东和福建。

第三,临床医学重点学科建设与北上广“第一梯队”存在明显差距。根据复旦大学“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江苏省从2009年仅1家医院进入全国医院综合排名前50名,到2017年有2家医院进入全国医院综合排名前40名,分别是江苏省人民医院(第28位),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第30位)。临床医学国家重点学科,江苏省仅南京医科大学心血管内科,南京大学普通外科,苏州大学血液内科、放射医学科和骨外科5个学科入选,与北京(34个)、上海(28个)差距较大,与广东(9个)、湖北(7个)、重庆(4个)水平相当。

因此南京医科大学作为培养医学人才的摇篮、输送医学精英的枢纽,在坚决贯彻党中央、江苏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方面,就是要将健康融入办学、教学、科研与服务社会的全过程,真正以健康优先为核心。这种健康优先观不是单纯以物为中心,片面追求GDP增长,将卫生与健康单纯作为消耗性行业的发展观,而是把增进人民健康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义不容辞地推进健康江苏战略的进程。

一、好看病:优先保障对健康事业投入与发展,

满足健康事业需求和人力资源开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真正解决人民群众“好看病”的问题。2009年“新医改”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获得长足的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但是“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依然存在,“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可罗雀”的矛盾依然突出,人民群众看病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决。究其主要原因,在于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尚未落实到位,“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就医格局尚未形成。

“好看病”最重要的莫过于积极推进以家庭医生为前哨的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切实可行的做法应该包括:明确各层级医疗机构核心诊疗范围,医疗服务提供量的增长不再纳入医疗机构绩效考核,转而将各机构核心诊疗范围内服务提供量的增长和服务质量的提升作为绩效考核的主要依据。在严把质控标准的基础上,推进医生自由执业制度,完善家庭医生准入与激励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加快“医生集团”、“医生工作室”等新型服务模式的发展。

“好看病”需要医保制度的完善与托底。医保应尽快实施面向医联体的“总额预算+按病种付费”支付方式改革试点方案,配套强化评估与监管机制。尽快构建新型健康保障制度,加快按人头付费,面向医师服务团队支付等支付方式改革。同时将健康体检、体育健身等预防保健服务消费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好看病”需要加强区域内卫生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区域内卫生信息共享平台的搭建可以完善信息共享的安全机制、激励机制和病人参与机制。促进政府强化居民合理就医的社会宣传与舆论引导,培育患者良好的就医习惯。

“好看病”需要好的卫生人才队伍建设。针对江苏省卫生人才队伍短缺的现状,临床高尖端人才与基层全科医生的培养应该齐头并进的抓。首先,医科大学、专科院校应致力于培养高精尖医学人才,职业教育致力于培养全科通科医学人才,从招生、培训、考核到执业等多个方面,进行不同的培养、培训以及规范化指导。其次,提高全科医生的待遇水平,给予基层全科医生继续学习深造的机会,真正意义上为基层吸引并留住高层次的医务人员。再次,充分发挥全科医生“守门人”的作用,通过健康教育、健康宣讲等形式,提高人民群众对分级诊疗重要性的认知,培养群众正确的健康观和就医观,逐步改变群众的自由就医习惯,合理引导居民就医流向,促进分级诊疗的逐步落实。

南京医科大学已开始尝试为基层培养医生,在2017年招收代码为1503的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全部录取在临床与公共卫生两大专业,针对苏北地区基础医疗现况,进行课程设置与管理,以适应订单班的实际需求。此举极好地响应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的意见》,也对应着党的十九大“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的精神,以确保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系统能够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也确保全国人民的健康。

二、看好病:独立思考医科院校发展本质与

突破现有矛盾的路径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生活质量、健康安全的追求,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健康需求是“健康中国战略”的内在要求,也是党和各级政府需要努力实现的新的目标。“看好病”也顺势成为我们需要关注的重要话题。“看好病”怎么实现?作为医科院校应着力加强基础研究,加强临床研究,做好医学成果转化工作。

1.医科院校加强基础研究是重点

基础研究是以理解人体的机制、结构、功能(包括意识思维)为目的,通过对机理、药理、毒理的深入研究,探索疾病的发病机制与解决路径,进而指导临床问题的解决。基础研究作为临床研究的基石,推动着临床研究不断向前发展,为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奠定坚实的理论和实验基础。基础研究应该以问题为导向,以疾病为导向,以需求为导向,同时以临床疾病的热点、难点疾病为根本切入点,着眼于解决临床中会遇到的实际问题。不能仅仅是为了发表科研论文做研究,需要切切实实为人民健康着想,将科研成果做到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让人民群众受益。

2.医科院校加强临床研究是目标

临床研究是将基础研究所得的知识、结果扩展并应用于医学目的。基础研究的结果仅仅是实验室中的结果,究竟能否真正应用于临床,能否真正解释疾病的本质,能否真正对疾病起到决定性的预防和救治作用,这些问题都要深入开展临床研究,即真正在临床疾病诊治中尝试与应用,才能进一步的证实基础研究结果,使基础研究中的错误得以纠正,通过这样反复研究修正,真正意义上解决疾病问题,使人民群众看得好病,解决老百姓的健康问题。

加强临床研究过程中采取临床提升战略,鼓励临床医生成为研究型医生是关键。南京医科大学早在“十一五”期间,就将临床提升战略作为发展规划战略之一,如今在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中,再次强调临床提升的重要战略地位。南京医科大学牵头整合资源,形成支撑平台,让学校所有的附属医院能够借助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并通过构建团队,加强医院内部,医院与医院间,医院与学校间紧密联合,形成特色联盟。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促进基础与临床之间更好的结合,临床医生不断发现实际诊疗过程中的问题,基础科研人员协助其科学研究的开展,以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双赢。附属医院打造专职化的科研队伍,加快医院人才的培养过程,促使医务人员完成从临床型人才到临床研究型双栖人才的顺利转型,不断提高临床技术与科研能力,为人民群众“看好病”服务。

3.医科院校做好成果转化是关键

做科研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让研究创新成果真正体现其科研价值,切实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转化医学是搭建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纽带,以强大的基础研究为基石,以高精尖的医学研究成果为出发点,着力推动临床研究与临床技术的发展与提高,最终完成让人民群众受益的目的。

南京医科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的成立与发展,做到了打破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屏障,真正构建从实验室到病床的桥梁,把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治疗的新研究体系。利用现有的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优势,综合南医大和其他多方面的研究力量,在重大疾病的研究和诊治上争取取得重大突破。2017年5月17日,转化医学研究院肝病转化研究中心、COCO转化医学平台、肿瘤活组织样本库成立。2017年6月26日,转化医学研究院第二批服务平台成立,主要包括医学大数据平台、医学大数据解读平台、精准医学和真实世界研究平台、医工结合平台、专利转化与培训平台。第二批平台更注重整合省内医教研企各方资源,弥补从基础研究到开发应用产业链条间的断点,构建新型服务载体,以及构建第三方评价机构,为医疗机构、科研院所、项目产品等提供评估职能,真正做到从实验室到临床,从临床到实验室的双向转化。

三、少生病:努力构建健康和谐大环境

2016年,全国人均寿命为76.5岁,江苏省为79.19岁,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69岁,比2000年提高了5.09岁。同时全江苏省近三年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均居全国最低,居民总体健康水平显著提高,然而慢性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2015年,江苏省三级医院居民住院病例中,脑血管病(第1)、缺血性心臟病(第3)、良性肿瘤(第4)、消化器官恶性肿瘤(第5)、慢性下呼吸道疾病(第6)、糖尿病(第8)等慢性病,已经成为威胁我省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除了好看病、看好病之外,更希望的是不得病、少生病。但是随着工业化、生态环境、生活方式等变化,我国人民群众面临着多重疾病威胁并存、多种影响因素共存的困境,唯有从多种途径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健康危险因素,为实现群众“少生病”的美好期望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果仅仅将医疗治病等同于对健康的追求,不加强预防,就难以应对严峻的健康国情。

1.疾病预防是关键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中提到,坚持预防为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预防是最经济有效的健康策略,对于每一个人的健康而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政策存在现实意义,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从健康影响因素的广泛性出发,转变卫生与健康发展模式,更加关注人民群众的健康问题,重视疾病预防的重要作用,完善健康保障实现对生命全程的健康服务。2017年底,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发布,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在全国54所参评高校中获评A+等级。因而具备以权威学科为核心,为构建健康和谐大环境提供教育、科研支持并输送专业人力资源的条件。

2.健康教育是手段

从健康生活入手,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健康知识和技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是对疾病挑战最直接、最积极主动的应对。健康教育是通过有组织的、有计划的社会教育活动,教育人民群众树立健康意识,促使其改变不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从而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健康教育“投资于健康”可以有效提高劳动力工作年限和劳动生产率,促进“人口红利”更多转化为“健康红利”,降低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结构的负面影响,延长重要战略机遇期。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从小康向富裕过渡,人们更加追求生活质量,关注健康安全,不仅要求看得上病、看得好病,更希望不得病、少生病,看病更舒心、服务更体贴,这必然带来层次更高、覆盖范围更广的全民健康需求。医科院校精准对接和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健康需求是学科建设、学校发展的大势所趋,南京医科大学将坚持“显特、扬优、扶强”的发展方针,坚持改革创新、特色发展、全面发展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做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盼的重要支撑。

参考文献:

[1]娄勤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努力把“强富美高”蓝图化为美好现实[J].唯实,2017(11).

[2]数据来源:《江苏统计年鉴》

(李建清:南京医科大学副校长,健康江苏建设与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朱亚:南京医科大学健康江苏建设与发展研究院研究员,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王烨:南京医科大学医政学院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研究生)

责任编辑:张 杰

推荐访问:江苏 新时代 开启 健康 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