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东北二人转”对古代文学的传承与重构

时间:2022-11-01 19:20:02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二人转与古代文学有着很深的渊源,是古代戏曲文学中的一朵奇葩。二人转的传统剧目多取材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题材十分丰富。但二人转又是一种舞台艺术,因此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了改造和加工,主要表现在题材的创新化、情节的片段化、内容的崇古化、人物的理想化。

[关键词]二人转 古代文学 传承与重构

[中图分类号]I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7-0063-02

二人转是东北民间文化的瑰宝,是盛开不败的乡土艺术之花。她植根于广袤的松辽平原,遍布于白山黑水城乡,怒放在当地人民心里,素以淳朴的品格、大众的风采和顽强的意志而充满奋发的活力。“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肯定了老百姓对二人转的由衷迷恋。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其他文学样式相比,作为中国文学一部分的二人转文学发展比较缓慢。但近年来,随着电视、电影等媒介的传播,二人转日渐被各地观众接受与喜爱,逐渐成为超越地域的全社会的精神财富。

二人转与中国古代文学关系密切,在题材上对古代文学作品有一定的传承与重构。

一、题材的创新化

二人转的传统剧目取材多来源于古代文学作品,但二人转剧作家及表演者在撰写或表演二人转时,按照关东人的社会心态和理想追求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重新编演,无论是爱情戏,还是历史戏、公案戏等都融入了东北人独有的审美意趣及道德情感。

著名的二人转爱情戏《大西厢》,是据元代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改编而成的,由元杂剧的五本改编成四本连台戏《张生游寺》《西厢听琴》《西厢写书》《西厢观画》,家喻户晓的第四本《西厢观画》为“王西厢”所无,是二人转的创新发展。《西厢观画》写的是莺莺思念张生,想与其相会,故写信一封让丫鬟红娘带到西厢。红娘在去西厢的路上先欣赏起画来。后见张生读书,就调皮地吓他,谎称老夫人发现二人私会之事,今来问罪。然后才拿出书信。不久崔张情泄,老夫人兴师问罪,于是张君瑞被逼赴京赶考,金榜得中后状元回乡,迎娶莺莺。这出戏事件完整,故事叙述流畅,而且详略十分得当。题目叫观画,唱段中观画的内容最多,写的最详,文题对应。如红娘观画的唱词:

头一张哎呀

一代圣贤孔夫子

二郎担山赶太阳

三气周瑜诸葛亮

四姐临凡配夫郎

伍子胥打马沙江过

六国不敌秦始皇

七夕牛郎会织女

是八仙过海笑脸扬

九里山前数韩信

十面埋伏楚霸王

红娘观画的唱词,给崔张恋爱插上东北式的自由与纵放的翅膀,它比“罗密欧与朱丽叶”更加自由,它比“王贵与李香香”更加纵放,它比同期同类爱情人物,被赋予更具诗思的禀赋。[1]这种在题材上的增添和创新,使人物性格更加突出,情节更富有抒情性,故事也更添诗趣。

二人转《单刀赴会》与元杂剧《单刀会》同属历史戏,但由于时代背景不同,元杂剧《单刀会》出于“取材前代,意归当今”的目的,其着眼点不在于还原历史的本貌,而是在于借题发挥,在于表现元代当时“急切里倒不了俺汉家节”[2]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是通过关羽的勇猛无畏而表现的。二人转《单刀赴会》传承了歌颂关羽英勇无畏的精神,但是没有把关羽当做某一个时代的精神领袖,而是将关羽作为一个永久的智勇的历史人物去歌颂。戏词中先刻画了关羽勇武的外形,“头上戴二龙箭箭二龙五凤朝阳盔一顶,斜光斗如斗大九届盤龙的红缨顶梁安,上身穿唐泥凯罗袍袍袍儿,扣腰中系美玉无霞盤龙玉带腰中盤,护心宝镜明如秋月,杀人的宝剑沙鱼鞘安,穿一双虎头战靴银根襯,护背旗四根背后安。”[3]这样的关羽是百姓心中勇武的英雄形象。关于借荆州一事,在关羽“借荆州本是我大哥借,还荆州还得他来还”的简单回答中一概而过。二人转的重点在于要突出关羽使鲁肃军中“八大将官没动弹”的勇。二人转在取材于元杂剧的基础上,继承了关羽义勇的精神,但在题材上不断创新,突破了元杂剧《单刀会》的“矜庄严肃”,用通俗形象的语言突出关羽勇,使观众与演员产生共鸣,对那些曾经的历史英雄产生无穷的仰慕之情。

二、情节的片段化

二人转既属于戏剧文学,又属于舞台表演艺术,可将故事情节体现得淋漓尽致,而小说等阅读类的文学作品诉诸于笔端,流淌于人的心中,让人们从整体上把握故事的前因后果,二人转无法表现文学作品的全部,却能将其中的经典部分更深地雕刻在人们心中。这是二人转与文学作品的不同之处,也体现出它的创新性。

二人转剧目大部分都不是将名著中故事完整地呈现在舞台上,而是截取了故事中最惊心动魄、最感动人心的一个小片段,它们建立在观众对故事的前因后果有着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如《玉堂春》《独占花魁》《杜十娘》等剧目,基本都是观众耳熟能详的片段,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以《杜十娘》为例,这出戏唱主要是讲杜十娘与李甲坐船回家,而李甲被孙富利诱,把杜十娘出卖,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后跳进长江的故事。而原著小说中的杜十娘与李甲如何相爱,杜十娘怎样赎身,与烟花姐妹告别等情节在二人转中却没有体现。其他如二人转《马前泼水》《武松打虎》等只将古代文学作品中有道德意义及观众喜闻乐见且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的内容进行片段化的摘取。

二人转虽无文学作品的完整性,但聚焦于某一点的特性,却最能突出二人转的观赏性、集中性。

三、内容的崇古化

崇古就是指尊崇古代文化和古代圣贤。在二人转中充满了三皇五帝、历代贤能,这倒不是二人转喜欢发古之幽情,而是因为二人转作家或演员认为“讲今比古”有更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以二人转《蓝桥会》为例,故事源于《庄子·盗跖》篇:“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古代文学作品言简意赅地记录事情的起因及结果,不过多绕弯子,而二人转常在取材且改编于古代文学作品的同时,在表演时进一步加入古人古事以激起观众的兴趣,如魏魁元与蓝瑞莲井台相遇一段,二人的对话:

男:听我把百家姓往下盘,

我言说赵钱孙李

李甲领着杜十娘啊

走出烟花厦

女:佳人说周吴郑王

王三姐住寒窑啊

等他的丈夫一十八年哪啊

男:奎元说冯陈楚魏

魏宝川下高山收下李凤姐

女:佳人说蒋沈韩杨

杨八姐去游春那落下祸端[4]

在这几段唱词中,演员几乎句句都提及古人,而这些古人及其故事又为观众所熟悉,用古人的事迹来诠释道德观,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引起观众的兴趣,便成为二人转演员常用的手段之一。

但“讲今比古”有的时候并无“以古喻今”或“以古讽今”之意,不过是对古代英雄圣贤的经历或事迹作简要陈述而已。在观众的审美视野里,古代传奇人物与祖宗圣人在人们心中有很重要的地位。用“讲今比古”的崇古思维就使得二人转的故事内容情趣大增,更受观众欢迎,尊古崇古的思想在二人转世界有较深的社会基础。

四、人物的理想化

人物的理想化是指二人转为了达到表演效果和推动情节的需要往往会对人物的性格、外貌、行为等进行合理的改编。比如《黄老打犬》(又叫《诸葛亮招亲》)主要写诸葛亮下山去访黄老。至其家,见鸡、鸭、鹅、童子、丫鬟等皆为木制,有机关操纵,很难辩出是真是假。后听黄老说这些都是他女儿黄金婵所制,诸葛亮连连夸赞,黄老当面许婚,诸葛亮欣然应允,与其女结为夫妇。历史中的黄氏女本来很丑,在这个剧目中黄氏却美如天仙,人物被理想化了。经过美化的处理,让人们能更好地理解历史故事,更容易接受故事情节。

【参考文献】

[1]田子馥.二人转本体美学.时代文艺出版社,1996:p317.

[2]李道英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p40.

[3]二人转传统剧目资料(第二辑).吉林省文化局编印,1958:p39.

[4]二人转传统剧目汇编(一).吉林省地方戏曲研究室,1980:p46.

推荐访问:传承 重构 古代文学 东北二人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