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略谈戏曲的古老与现代

时间:2022-11-01 19:55:03 来源:网友投稿

中国戏曲有据可查的历史,也已有上千年,或者更为久远。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同样长的历史中,又有那么多的剧种已经消亡,戏曲就是在变化的取舍中存在、发展到今天。正是这一代又一代的变化,戏曲才有了生命力。汉百戏、晋参军戏、唐歌舞戏、宋南戏、元杂剧、明传奇、清昆曲,都曾风光一时,可是随时势更迭,现在谁还知道它们的真面目呢?但京剧,还有种类繁多的地方戏曲,至今仍活跃于舞台之上,说明它们符合观众的需要,尽管这一需要也很微弱了。

一个剧种的生命力,常常表现为它吸收、融合与革新的程度。今天的京剧,如没有当年徽班进京,糅京腔、昆腔、秦腔、弋阳腔为已用,它会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么?

现代戏曲,也应像今天的社会一样,改革、开放、搞活,敞开胸襟、摒除保守,这样才会有光明的未来。戏曲也要现代化,而且可以适应、走入现代化。

戏曲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蕴含着传统的文化精神,而传统文化至今仍是我们文化的主流,现代化并没排斥传统文化,而且还要与传统文化相融,这就是戏曲继续存在的根由。戏曲所折射出的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具有典型的东方艺术特征和中国文化特质,戏曲能够发展到今天,其原因也在于此,戏曲可以走进现代化,根据也在于此。

戏曲可以适应现代化,还在于它的艺术特色,即假定性与写意性。戏曲舞台上象征性的生活场景,灵活处理时空的手段,以及虚拟的程式性表演,这在全世界的表演艺术中,都是很“现代”的。这种戏曲本体的优势,与现代艺术非常吻合。

我们大多数从事戏曲艺术的人,都了解我所说的这些,但似乎还没进行艰苦的工作,或陶醉于其中不能自拔,或批判其陈腐不可救药。我敬佩那些在舞台上孜孜以求的实践者。

戏曲要现代化,还有很多事要我们去做。

戏曲不适应现代化要求的部分,主要是大批传统剧目中所宣扬的思想,什么愚忠愚孝、什么节妇烈女、什么因果轮回、什么才子佳人等,让现代人看了甚感滑稽。

除思想观念外,戏曲塑造人物的简单化、概念化、脸谱化,也难以让今天的观众、尤其是中青年观众接受。

“一人一事”的戏剧结构方式,曾被李渔确定为戏曲编剧的金科玉律。这种创作方法,面对今天的生活,不仅难以反映,而且也难以适应观众的欣赏要求。

另外,戏曲在听觉与视觉上,也有不少陈旧的东西,如剧情拖沓、节奏缓慢、唱腔老旧、打击乐过噪、乐器单调、舞美简陋等等,这都被大多数新观众所拒绝。

戏曲要进入现代化,必须正视自身的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戏曲才能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锐意革新,不断探索,戏曲艺术家们任重而道远。

现代的戏曲,必须走进市场。

其实,戏曲从来就是成长在“市场”中。古有记载:“贩夫竖子,短衣束发,每入园聆剧,一腔一板,均能判别是非,善者喝彩以报之,不善者扬声以辱之。”这就是当年戏曲“市场”的写照。当然,今天“贩夫竖子”们,有了更多的文化娱乐去消遣,不再以上戏园子“听戏”为唯一乐趣了。

几十年来,戏曲剧团大多被“包养”起来,娇贵地生活在城市里。当市场经济大潮袭来,就被弄得一时手足无措,于是,戏曲面临着又一场危机。严格地讲,这是戏曲剧团的危机,不见得就是戏曲的危机。戏曲本来来自民间,它被迫再转入民间,在民间重找生机。

据说,一些老京剧艺人,翻箱底找出绝迹几十年的“玩笑戏”,如《济公活佛》、《瞎子逛灯》、《请医》等,很受群众的欢迎。还有很多演员,包括一些很有名气的演员,走进茶馆、夜总会、酒店、公园去表演,也很有观众。许多剧团也开始下乡了,因为农村毕竟是戏曲最大的市场,那里还有众多的戏迷。还有些剧团闯入电视界,在这现代化的载体上,在这观众最多的屏幕中,一展戏曲英姿,为戏曲打开了更加广阔的天地。

戏曲现代化并不是指演现代戏,但现代戏更能展示现代戏曲。建国以来,戏曲的各剧种上演了大批现代戏,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尝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些人因没看到所谓的“戏曲程式化特征”,就斥为“话剧加唱”,认为不是戏曲改革的正路。

那么,正路又在哪呢?

无视50多年的现代戏发展史,书斋中称赞着“传统程式美”,呼唤“创造新程式”,只有不断地实践,才能创造出现代戏曲。

这又要扯到观众上了,我认为,观众需要的、接受的、理解的,我们的戏曲艺术就应该去实现、去坚持。尊重观众审美趣味的变化,也就是尊重艺术规律,也就是跟上了时代的步伐,而抛开观众谈戏曲现代化,无异于纸上谈兵。

戏曲现代化是一个非常艰苦和艰巨的历程,对大多数剧种来说,需要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努力。其间,或许有部分剧种因过不了“现代化”这一关,而被关进了“博物馆”,甚至销声匿迹地“死去”,但戏曲却一定会存在,存在下去的戏曲剧种,必定是现代化的戏曲。

古老与现代完美的结合,那就是不朽。

责任编辑 王庆斌

推荐访问:戏曲 古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