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巧用诗歌对联,激活历史课堂

时间:2022-11-02 13:00:04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文史结合是历史教学的重要方法。历史教师将诗歌对联引入历史课堂,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文科综合能力,是激活历史课堂、提高课堂效益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诗歌对联 兴趣 历史思维能力 文科综合能力

“诗言史,史含诗”,文史结合历来是中国学术的传统。“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如果写得好,会比历史记载更能反映社会风貌。”因此,适时适度地引用文学作品,会让历史课堂更加生动,学生的思维会更加活跃。以下是我将诗歌对联引入历史课堂的一点体会,与同行分享交流。

一、激发兴趣,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有了兴趣,学生才能在学习中感到轻松愉快,体验到学习之美,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引用诗歌对联,不失为激发学生兴趣、创设良好氛围的好方法。具体说来,对联就像兴奋剂,能让平淡的知识变得妙趣横生。如讲袁世凯复辟帝制时,我就引用袁世凯死后群众贴出的春联“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让学生通过这一明显有问题的对联,感受到其中“袁世凯对不住中国人民”的深刻内涵,从而体会到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功绩——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经验证明,在这个时候,即使是个别思想开小差的同学,也能饶有兴趣地参与到课堂中来。相对于对联的雅俗共赏、妙趣横生,诗歌则以其工整优美的语句和情景交融的意境,更能打动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沉浸在美的氛围之中,享受到美的熏陶。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便会不启而发。

二、启发联想,强化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历史是一幕幕动人的话剧,而历史教材却是干巴巴的压缩饼干,仅凭教材就要求学生理解到位、印象深刻是非常困难的。而诗歌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画出了一幅幅直观形象的历史画面,让历史重现,使学生“走进”历史,去触摸历史人物,感知历史现象,从而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记忆。如讲授南北朝佛教盛行的问题时,我与学生一起朗诵、分析了杜牧的《江南春》,此后只要涉及这一问题,学生的脑海中马上会浮现出千古名句“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又如,对东汉末年各军事集团连年混战,百姓生灵涂炭,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这段历史,曹操的“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诗句,既形象又具体,能使枯燥的教材和形象的历史画面结合在一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而且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三、提供史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学习的核心能力是历史思维能力。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景,提出新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究是我们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主要方式。此时,诗歌和对联就是很好的史料来源。如讲到辛丑条约时,我们就应当对李鸿章进行评价,这时就可以列出多种诗词对联,供学生分析利用。一种是李鸿章的作品,如最有名的诗句:“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 三千里外觅封侯。”还有李鸿章自嘲联:“受尽天下百官气;养就胸中一段春。”另一种是他人对李鸿章的评价,如“一生荣华出曾门,三朝辅政至中堂。少时有志匡华夏,老来失策亲虎狼。马关喋血卖国契,糊裱难堵漏风墙。辛丑叠恨终呕命,至死屈身背骂名。”在这样丰富的史料面前,学生的思维肯定会相当活跃,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一定能形成比较理性的评价,长此以往,历史思维能力自然提高。

四、加强学科联系,提高学生的文科综合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恰当适时地引用诗歌对联和巧妙设问,是培养学生文科综合能力的一个有效方法。 如引用毛泽东写于1956年6月的《水调歌头·游泳》:“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應无恙,当惊世界殊。”教师可以设问这一作品写于什么时期,时值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第几个五年计划时期,考查历史知识;设问诗中的高峡指什么?有哪几部分组成?让“高峡出平湖”成为现实的水利工程是什么?考查地理知识;设问这首诗的哲学启示,考查政治知识。除此以外,还有许许多多的诗歌对联包含政、史、地等科相关知识,如果教师仔细推敲,巧妙设问,就能起到启迪学生的智慧、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

综上所述,把诗歌对联巧妙适时地引入历史教学之中,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文科综合能力,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但对于诗歌对联的挑选应当以服务于历史教学为准则,否则便会偏离教学主题,不仅不会达到预定的效果,甚至得不偿失。

参考文献:

[1] 侯峻.毛泽东思想研究,2008(4).

[2] 白寿彝.史学概论.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

[3] 韩景慧.经典文学入课来.新校园:理论版,2010(10).

(责编 潘冰)

推荐访问:对联 巧用 激活 诗歌 课堂

上一篇:品对联 下一篇:考场如何撰写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