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南京民国建筑保护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2-11-03 12:20:07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民国建筑是20世纪产生的人类共同文化遗产,南京作为民国的首都,民国建筑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独创性。1949年国民党政权退出大陆后,南京的民国建筑经历了由默默无闻到引人注目的发展历程。通过对民国建筑特点的阐述,指出了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民国建筑正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和利用措施。希望对我国民国建筑的保护和利用具有借鉴作用。

关键词:南京;民国建筑;保护

Abstract:Minguo building(built during 1912~1949)is a common heritage of mankind. Nanjing ,as the capital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ts Minguo building is typical, representative and originality. In 1949, as the KMT regime quit the mainland, Minguo building in Nanjing experienced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from obscurity to striking. Through the description of Minguo building’s characteristics,the essay points out that due to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factors, it is facing a series of problems to be solved; also the essay puts forward measures for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I hope the essay can be helpful for the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to Minguo building in China.

Key words:Nanjing;Minguo building;conservation

中图分类号:TU-8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1)-06-27(6)

1912年1月1日,随着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民国建筑的历史由此拉开序幕。截至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在前后38年的时间里,在我国的南京、北京、上海、重庆、武汉、广州、厦门等大中城市,相继涌现出一大批民国建筑,它们种类多样,风格各异,体现了各个城市的独特个性和成就。其中南京作为民国首都,建筑成就辉煌,富有典型性、独创性和代表性,堪称是民国建筑的大本营。

1949年以来,民国建筑曾经一度不被世人重视。直到20世纪末,民国建筑作为人类的共同文化遗产,逐渐受到世人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呵护。民国建筑由最初的自生自灭发展到今天的引人注目,折射了我国遗产保护探索与实践的曲折历程。下面以南京为中心,就民国建筑保护的探索与实践作一回顾。

1对南京民国建筑认识的三个阶段

南京民国建筑是中国近代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建筑史上处于承上启下、中西交汇、南北交融、新旧交替的过渡时期,经历了由模仿到融会创新的发展轨迹。对南京民国建筑的认识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1.1第一阶段(1949年~1978年):自生自灭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里,由于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影响,南京民国建筑一直处在自生自灭阶段。在这一阶段,南京民国建筑如同一个旧时代的弃儿,无人问津。对于民国这一阶段历史,世人讳莫如深,即使如堂堂的总统府也是以“太平天国天王府遗址”的名义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的。

1.2第二阶段(1979年~1999年):崭露头角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20年间,在改革开放的思想指引下,历史学界率先突破民国历史这一禁区。1985年,张宪文教授主编的《中华民国史纲》出版,是1949年后大陆出版的第一部中华民国简史。从此,民国作为一个时代开始得到认同。这一阶段出版了些有关南京建筑的专著。

1.3第三阶段(2000年以来):焕发青春

进入21世纪,以“南京民国建筑”命名的图书相继问世。南京民国建筑从此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对于其保护也逐步提上议事日程。尤其是2005年5月初,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南京,南京市委、市政府将《南京民国建筑》作为珍贵礼品赠送给连战,引起台湾各界人士重视,对于南京民国建筑的保护和利用起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1983年至2006年,南京市文物部门积极上书江苏省文化厅(文物局)和国家文物局,先后公布了165处南京民国建筑为国家、省、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南京市规划局编制了《南京市民国建筑保护规划名录》,134处民国建筑被列为保护对象。

2006年9月27日江苏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批准《南京市重要近现代建筑和近现代建筑风貌区保护条例》,自2006年12月1日起施行。这一被誉为民国建筑保护“里程碑”式的举措,首次将民国建筑保护提上了“依法保护”的高度。

2南京民国建筑的特点

文学家冯骥才先生曾经说过:“天下任何名城的魅力,首先都来自它独有的建筑美。这些风情独特的建筑,是城市情感与精灵的化身,是一方水土无可替代的人文创造,是它特有的历史生活的纪念碑。”在中国近代史上,南京作为中华民国的首都,风云际会,华盖云集,都城内外各类建筑星罗棋布,这些建筑在为人类提供活动舞台的同时,又因人类的活动而充满生机和活力。时至今日,半个多世纪前活跃在民国舞台上的风云人物,大多已如过眼云烟,随风而逝;而当年的建筑,历经时代的变迁和人世的兴废,或多或少有一些保存下来。据房产部门和规划部门最新统计,目前南京保存下来的民国建筑有900处1500余栋。其中代表性的民国建筑有200多处(颐和路公馆区225处建筑算作一处)。这些民国建筑概括起来有三大特点:一是种类繁多;二是造型各异;三是内涵丰富。

2.1建筑种类繁多

南京民国建筑粗分的话,有公共建筑、居住建筑和工业建筑三大类。细分的话,可以分为八大类:一是政治、军事机关;二是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机构;三是市政、交通、电信部门;四是工商、金融、服务、娱乐、休憩场所;五是驻华使领馆;六是监狱;七是官邸、别墅、民居;八是陵墓以及纪念性建筑(详见《南京民国建筑》一书)。由此可见,从种类上来讲,南京的民国建筑门类齐全,应有尽有。

但不同种类的建筑其风格是不同的。就公共建筑而言,从品位上来讲,绝大多数都是由中央政府投资,属于国家工程,无论是建筑形式,还是所选颜色、使用的材料、采光效果,都代表了当时的时代潮流和官方价值取向。单从名称上就可以看出民国建筑的气度,中央大学、中央医院、中央饭店、中央体育场、中央银行、中央商场、中央博物院、中央研究院等等,全国有哪座城市还能够与南京相比呢?

居住建筑中的官邸别墅,多为个人投资,风格各不相同,体现了上流社会人物之间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水平的差异。南京民国公馆的密集度、数量之大、规格之高也是其他城市无可比拟的。

工业建筑尽管数量不多,但是均是当年的重点工程,有的还是国家项目。它们不仅见证了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轨迹,而且是我国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过渡的活化石。

2.2建筑造型各异

南京的民国建筑可分为两大系统、六种造型。

一是旧的建筑系统,分布在广大乡村、南京城南地区。以砖木结构建筑为主。它包含一种造型,即中国传统民族形式的建筑,以栖霞寺最具代表性。中国传统民族形式的建筑多为木结构或砖木结构,大多数是单层,少数是双层,宫殿、庙宇多为重檐歇山顶,民居多为人字顶。民国时期,这一形式的建筑基本上沿袭着旧有的功能布局、技术体系和风格风貌,保持着因地制宜、因材致用的传统品格和乡土特色。

二是新的建筑系统,属于舶来品,既有外国建筑师设计的,也有中国建筑师设计的作品,分布在南京城市内外。它包含五种造型:

2.2.1西方折中主义建筑

折中主义建筑是19世纪20年代在欧美一些国家流行的一种建筑造型。这种造型的建筑是有意识地将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语言混杂在一起,不讲究固定的法式,只讲求比例匀称,注重纯形式的美。这类建筑在清末南京开埠后比较流行,如1870年建立的石鼓路天主教堂采用的是法国罗曼式教堂形制;1888年建立的汇文书院钟楼采用的是美国殖民期建筑风格;1909年建立的江苏咨议局大楼采用的是法国文艺复兴建筑式样,等等。民国建立后,这类建筑逐渐淡出。南京下关的扬子饭店建于1912年~1914年,就地取材,用南京的明城墙砖砌造成法国的建筑式样,是民国年间西方折中主义建筑的实例之一。和记洋行英国总监办公楼建于1915年,是西方折中主义风格建筑的又一实例。

2.2.2西方古典式建筑

西方古典式建筑主要是指17世纪后期从法国兴起的古典主义建筑。其特点是以古典柱式为构图的基础,突出轴线,注重比例,强调对称,讲究主从关系。这种造型的建筑多被应用在宫廷建筑、纪念性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中。大约在20世纪初,这种风格的建筑出现在南京的校园里。建于1922年~1924年之间的国立东南大学孟芳图书馆、建于1924年~1927年的国立东南大学科学馆、建于1930年~1931年的国立中央大学大礼堂、建于1922年的国立东南大学体育馆、建于1929年的国立中央大学生物馆、建于1936年的新街口中央银行南京分行,均采用了西方古典柱式构图,是西方古典建筑的典型实例,显得坚实雄伟、华贵典雅。

2.2.3中国传统宫殿式的近代建筑

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在1929年制定的《首都计划》“建筑形式之选择”一章中,明确强调首都南京的建筑“要以采用中国固有之形式为最宜,而公署及公共建筑物,尤当尽量采用”。这类建筑群代表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南京建筑的一种潮流,即在传统大屋顶宫殿式建筑外壳中,包容了现代的使用空间,它反映了设计者娴熟的职业技能,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推崇。这种将传统的建筑形式与现代的功能、技术和建筑材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建筑方法曾在南京风靡一时,是中西方的建筑师力图将中国传统的建筑造型和西方现代建造技术结合起来而做出的一种尝试。代表性建筑有金陵女子大学会议楼、科学馆,以及1926年~1929年建造的中山陵、1928年建造的铁道部大楼(1945年后改为行政院)等。

2.2.4新民族形式的建筑

20世纪30年代,中国一些有见识的建筑师看到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与西方现代建筑技术、现代建筑功能相结合的矛盾,同时考虑到宫殿式建筑造价昂贵,费时费工,以及建筑格局呆板,于是提出了创新的主张,反对繁琐的复古主义形式,反对大屋顶,探索将中西方建筑有机地融合起来,创造出既具有时代气息又具有传统特色的新民族形式。这类建筑一般采用现代建筑的平面组合体型构图,大多采用钢筋混凝土平屋顶,或采用现代屋架的两坡屋顶,造型简洁对称,在檐口、墙面、门窗、入口部分以及室内施以中国传统建筑装饰,并辅以适当的传统建筑图案。这类建筑兼顾西方现代建筑技术、现代建筑功能的需要,同时又带有中国民族风格,追求的是新功能、新技术、新造型与民族风格的和谐统一。30年代南京对这类形式建筑的探索当时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代表性的建筑有1930年~1933年建造的中央体育场建筑群、1930年~1934年建造的紫金山天文台、1931年~1933年建造的中央医院、1932年~1933年建造的中山陵音乐台、1932年~1933年建造的外交部大楼、1935年建造的国民大会堂和国立美术陈列馆、1936年建造的中国国货银行等。其中以外交部大楼最为典型。

2.2.5西方现代派建筑

也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鸽子笼式建筑。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欧洲政治、经济和社会思想状况的变化,西方现代派建筑应运而生。这种风格的建筑强调建筑式样与时俱进,主张摆脱历史上过时的建筑式样的束缚,积极采用新材料和新结构,创造出反映时代特征的新建筑风格。由于这一风格的建筑实用、经济而又美观,便于新材料、新结构的应用,所以一经产生,迅速在世界各地传播开来。20世纪30年代这种思潮影响到中国的建筑师。他们紧跟时代的脉搏,在南京等地也设计建造了这一风格的建筑。如1932年~1933年建造的首都饭店、1932年~1933年建造的国民政府最高法院、1933年建造的福昌饭店等。抗战胜利后,这一风格成为新兴建筑中最常采用的建筑风格。如1946年建造的美国大使馆、1946年~1947年建造的美军顾问团公寓、1948年建造的馥记大厦、1948年建造的延晖馆等。

2.3建筑内涵丰富

南京城里林林总总的民国建筑,就像一部部无言的书,有形的画,凝固的音乐,哲理的诗,每时每刻都在向人们诉说流逝的历史。

2.3.1民国建筑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一座“心桥”

南京作为昔日民国的首都,是民国军政要人叱咤风云之地,如今这些风云人物相继作古,但他们的后代或居住在大陆,或寄居在台湾,或侨居在欧美,他们都有强烈的怀旧情结,都有叶落归根的愿望。南京作为他们的祖辈、父辈甚至是他们自身曾经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对于他们具有非同寻常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指出:“人是一种有环境需求的动物。它需要环境里有自己的历史,有记忆,有过去的痕迹。”南京的民国建筑是民国历史的物质载体,也是启发民族意识、唤醒民族精神的一面旗帜,对于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来说,一座座民国建筑不仅能够勾起他们对往事的回忆,而且能够加强他们回归祖国的信念,激发他们的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热情。

2005年4月26~27日国民党主席连战到南京访问,首先参观的地点就是民国建筑的典范之作中山陵,其次便是总统府,就因为南京对他们来说有特殊的渊源和感情。

2.3.2民国建筑是教育下一代的鲜活教材

南京的民国建筑中有一些建筑反映了中共革命斗争的历史,是对下一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的形象、直观而又生动的教材。

以文教类建筑为例,中央大学、金陵大学、金陵女子大学等文教机构是民国时期培养高等人才的摇篮,当年全国各地才子云集,从这些高等学府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科学家、教育家和文学家等。例如吴健雄博士曾经在中央大学度过美好的时光,吴贻芳博士更是金女大培养出来的精英。同时,这些高等学府又是民国时期历次学生运动的策源地或中心。从1919年的五四运动,到1931年的一二·九运动,再到解放前夕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在这些高等学府中求学的莘莘学子忧国忧民,勇敢地肩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同反动势力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斗争,为新中国的诞生付出了血汗乃至生命。今天,当我们领着我们的后代徜徉在这些美丽的校园中时,向他们讲述过去的故事,比单纯的课堂或书本说教更具有说服力。此外,革命史迹梅园新村、梅庵、八路军驻京办事处等地,均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 最好所在。

3面临的问题

南京民国建筑目前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

3.1认识误区

从时间上来看,南京民国建筑作为20世纪遗产,相对那些年代久远的历史建筑,显得比较年轻。从空间上来看,南京民国建筑星罗棋布于南京城内外,走在大街小巷,随时随地都会看到。从数量上来看,南京民国建筑现存1,300多处,与那些历经劫难的古代建筑相比,不属于珍稀品种。从种类上来看,南京民国建筑门类齐全,应有尽有。因此,人们往往忽略了它的存在价值,在旧城改造和环境综合整治中,致使南京民国建筑遭到不断地蚕食和毁损。

例如,位于宁海路25号的宁海路看守所,1998年被拆除;位于老虎桥32号的首都监狱在1999年被拆除;位于鼓楼广场中央银行在2001年被拆除;位于淮海路9号的中央大舞台在2001年被拆除;位于中山路82号的新都大戏院在2004年被拆除;位于中山路291号的三民主义青年团中央团部主楼在2004年被拆除;位于碑亭巷口的浮桥在2008年被拆除……这样的名单我们还可以开出一长串。

3.2建筑老化

南京民国建筑虽然与古代建筑相比比较年轻,但也是年过半百,历经战火和风雨,建筑材料都有不同程度的老化,有些建筑的功能已不能适应现代化的要求。在城市化建设的浪潮中,普遍面临着被改造的威胁,有的甚至被夷为平地。

例如,位于沈举人巷26号、28号的张治中公馆作为市级文保单位、南京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于2007年7月~2008年3月,被购得此房屋的新主人以“落架大修”的名义,夷为平地。

位于南京利济巷2号的侵华日军慰安所,是两栋典型的民国风格建筑。它是目前亚洲面积最大、保存最为完整、且被幸存的“慰安妇”指认的侵华日军“慰安所”。然而,利济巷2号慰安所早在2003年就被纳入南京市土地储备计划,成为以危旧房为主的旧城改造区,南京市房产局于2004年3月25日颁发了拆迁许可证。如何将这个极具历史价值的警世之地保存下去,这是摆在政府和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

3.3多头管理

今天的南京是江苏省省会,南京军区和江苏省军区所在地,又是各类科研院所和高校云集之地,这种状况造成了南京民国建筑的使用者、管理者分属于不同的单位、部门和个体。诚然,许多单位、部门和个人使用、管理的民国建筑,大多得到了妥善的保护,毋庸讳言,还有相当数量的民国建筑,由于缺乏统一的行政管理,有的在城市改造和道路拓宽的过程中被拆毁;有的主要立面上的广告、店招等商业装潢影响了立面的完整性;有的因不适当的装修造成毁损,有的遭到无序搭建和随意改建。

4采取的措施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应当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4.1加大宣介力度,提高全民认知水平

南京民国建筑作为体现南京文化个性的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是南京历史文脉中的重要一环,是南京一张富有特色的文化名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仅是城市的躯体,是城市的灵魂,是有形的资产,是无形的财富,更是时代的缩影,是社会发展的标志,是历史的见证物。政府部门要通过传媒推介、市民讲堂、学术讨论会、普及读物等多种形式,提升南京民国建筑的社会知名度,让全国人民了解南京民国建筑,让南京人民以拥有民国建筑而自豪。

4.2加大执法力度,严格依法按章办事

一是大力宣传相关法律法规,使人民自觉地遵纪守法。

二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2006年10月9日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布的《南京市重要近现代建筑和近现代建筑风貌区保护条例》,严格依法按章办事,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对于擅自拆除民国建筑、改变民国建筑式样和结构、违章搭建等行为,坚决予以惩处,并通报批评。

三是建立一支专业的民国建筑保护执法队伍,队员由公安局、文物局、规划局、市容委、建委等部门派员组成。鉴于南京民国建筑分布广、数量大,在建立一支专业队伍的同时,还应建立一支有效的群众联防体系,使专业保护与业余保护相结合,从而切实做好民国建筑的保护工作。

4.3成立南京民国建筑管理办公室

民国建筑作为南京20世纪最富有特色的遗产,分属于不同的单位和部门,种类繁多,性质各异。成立一个由市政府领导的民国建筑管理办公室,集中资金,进行统一的维修、保护和管理,显得迫在眉睫。

4.4建立多元化保护体系

新中国成立近60年来,我国对于文物古迹的保护始终停留在政府拨款的层面上,成效是显著的,但政府的负担过重,常有顾不过来之感。因此,在新形势下,我们有必要解放思想,采取政府保护与民间保护相结合的方式,对于一些民国建筑实施吸纳民间资本进行保护的策略。在国外,早已有这一方面的成功实践。在国内,民间资本也已经介入到旅游景点的开发利用。我们在出让这些机构民国建筑的经营权和开发权的同时,需要加强对民间资本的正确引导,牢固树立保护第一的意识。

4.5加强对民国建筑全方位的研究

在目前从事南京民国建筑的研究人员中,有的专家学者注重的是南京民国建筑的建筑价值,如刘先觉等人主编的《中国近代建筑总览·南京》;有的专家学者注重的是其艺术价值,如张燕主编的《南京民国建筑艺术》;有的专家学者注重它在建筑、历史、艺术三方面的综合价值,如笔者主编的《南京民国建筑》。但是,对于民国建筑的维修、保护和利用,仍然是研究领域的空白。由此可见,南京民国建筑的研究还刚刚起步。对于民国建筑不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就不可能保护好南京的民国建筑,也不可能有效地利用南京的民国建筑。

4.6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发和利用

在当今时代,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全球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我国加入WTO,文化产业已成为我国21世纪的黄金产业。而在目前,在对民国建筑妥善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利用,或者说将民国建筑作为一种文化产业进行开发利用则是一个新的课题。

进入21世纪,南京市政府确定了今后南京城市发展的总体长远目标:一是把南京建设成为充满经济活力的城市——长江下游现代化的中心城市;二是把南京建设成为富有文化特色的城市——国际影响较大的历史文化名城;三是把南京建设成为最佳人居环境的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江滨城市。随着南京旧城改造和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富有特色的老建筑如果一不留心,就会成为城市建设的牺牲品。因此,我们认为,无论未来的南京如何发展,民国建筑作为南京城的一个重要特色,作为南京的无形资产和有形财富,必须得到重点和妥善的保护。

5结论

需要说明的是,民国建筑的保护和利用两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妥善的保护为利用奠定了基础,而合理的利用又为有效地保护提供了物质条件。在国际上,巴西政府建设新首都巴西利亚,对于我们今天南京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合理地保护民国建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60年代,巴西政府建成一个全新的首都巴西利亚,其近乎完美的规划设计曾经赢得世界的一片赞扬。殊料80年代实行双休制后,一到周末,人们像逃避瘟疫一样离开这座城市,回到昔日的都城里约热内卢,留下一座空城,引发了一大堆相关的治安及城市管理问题。在国内,上海“新天地”广场的成功开发对于民国建筑的保护利用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该广场系港商出资建设,中心建筑是“中共一大”遗址,四周是居民的石库门老房子,再外一圈是由石库门改造成的休闲场所,外围是大片绿地。港商高价购买了土地使用权,但大部分土地都是用于公益性质的,从商业的角度来看这是蚀本买卖。然而,经过港商的合理开发,广场周围的房地产全部升值,成为上海最好的地段之一。

我们认为,南京民国建筑作为南京城的一道独特风景线,作为南京文化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如果不加以积极地利用,也就失去了保护的现实意义。就南京民国建筑而言,应发挥其群体优势,进行有步骤地、适度地开发利用。

总之,在20世纪遗产保护的探索和实践中,南京民国建筑的保护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南京民国建筑的保护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本卷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

[2]刘先觉,张复合,村松伸,寺原让治.中国近代建筑总览·南京篇[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3]陈济民,庄淑玉,卢海鸣.民国官府[M].香港:金陵书社出版公司,1992.

[4]张宪文.中华民国史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

[5]潘谷西.南京的建筑[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5.

[6]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南京建筑志编纂委员会.南京建筑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6.

[7]汪坦,张复合.第五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8]罗玲.南京近代城市建设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9]张宏.南京建筑MAP[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

[10]张燕.南京民国建筑艺术[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2000.

[11]卢海鸣,杨新华.南京民国建筑[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2]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性方法[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1.

[13]仇保兴.城市化过程中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J].中国名城,2008(1).

责任编辑:王凌宇

推荐访问:南京 民国 探索 实践 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