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非虚构主义”代表作

时间:2022-11-03 17:25:03 来源:网友投稿

全书摘要:今天的文明,由昨天的野蛮进化而来;今天的城市,由昨天的农村演变而来。今天的家乡,从昨天故土历史的尘埃里走过来。千年轮回,只在一瞬。面对沉重的历史,面对经济带来的繁华似锦,才发现我们贫穷的可怕:我们还能从口袋里掏出什么文化?文化退化得让子孙都不知所“禜”。回首低徊,幽幽地怀恋故土的往日……

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让我们欢欣不已。家乡的昨天,我们不该忘怀。那里有我们悠久的历史,深厚的传统,无尽的情思。作者以家乡为背景,历时十个春秋,以近似于考古学家的苛刻考证,讲叙家乡六百多年的史实;以亲切随和的散文笔调,描述家乡各种风情;以亲闻实见的事实,记录家乡的乡风民俗……这个家乡,就是寺庄村:一个五六百口人的小村庄。

没有村庄,就没有城市;没有农村,就没有中华民族,也就没有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

这,应该是真的。

中图分类号:I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7-0013-16

名家评语

〔1〕刘勰说“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读大可先生《香蒲草的记忆》,使我瞠乎其后。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已。首先以宏观的视野对张姓溯源,考证了人之初;又通过美丽的传说,道出地之始。先生大作博大精深,对于一个村庄的历史、人物、文化等层面探其源、清其流、瞻其前、虑其后,可谓寺庄村的百科全书。实感先生用力之勤、功底之深。先生文笔精妙,条条端端,娓娓道来,令人爱不释卷,真正炉火之锤手也。

——作家鲁嘉

〔2〕这是一本甚有价值的历史手稿。

作者用他对乡村的热爱,搜集了家乡的各种史料:建筑、地貌、墓碑、族谱、歌谣、风俗、口述故事,娓娓道出张姓源流,和家乡琐事,交织出这本溢满温情的村志。

寄望有更多这种重视乡土历史文化的作品,唤起我们对昨日、乡土、根的重视。

——网络作家弓

〔3〕文思敏锐,缀篇纷呈,甘守淡泊,志逾关河,以关注社会、人文进步为己任,伏案不息,创作、发表、出版了大量诗歌、散文、报告文学、文化专论等文学作品,其中《香蒲草的记忆》填补了志书空白,作品充满怀乡情结与忧患意识,在文化传播与文学创作方面取得突出成就。特此颁发“文学艺术成就奖”。

——中共忻府区委宣传部、忻府区文联授予“文学艺术成就奖”的评语

村名:来自一个美丽的传说

我不知道这样一件事情,枣树坡这个村名,从什么时候改成寺庄村?原因是什么?村民都这么猜想:或许村里以前修建过寺庙?或许村里以前就有寺庙?祖先这么改,一定有他们改的理由。问父亲?父亲说不知道。印象中,我村就是现在这个名字。

明朝洪武三年,始祖身背家佛观音从朔州马邑县徒步走来,为的就是求佛保平安。我想,祖先改名,是否与南观音庙有关?南观音庙在我脑海里没有印象。听父亲说,南观音庙在1958年拆了。拆的原因,好像和修铁路修水渠有关。它的位置,在村西南巷和水渠交界处。

村民回忆,南观音庙坐南朝北,背靠祖坟,面对村庄,圈洞成阁,阁上建庙。在庙西有条石头铺的小路,人们从这条小路进庙敬佛。庙下面是石头砌成的石洞,供人们行走,南观音庙拆后,村民把南观音请到村西奶奶庙内。

人们还说起这么一个故事,意思是说过去,原本没有寺庄村,也没有南窑头,更没有枣树坡。村东白石,过去叫古村,村里有座古寺庙,叫寿圣寺。

据《山西寺庙大全》831页记载:寿圣寺属明朝兴建,始建年代不详,地址在白石村。现存情况为:“十八罗汉殿、伽蓝殿、天王殿、龙王庙、关帝庙,保存较完整。”《忻州文史资料》11期127页有如下文字:“寿圣寺,位于下佐乡白石村内,明代建,市保单位。据清乾隆三十八年五月碑记:创建于元皇庆元年。总体布局:大佛殿居中,左右配殿为十八罗汉殿、伽蓝殿;大佛殿前为天王殿,东为龙王,西为关帝庙。天王殿面阔进深各三间,脊檩题记为明成化岁次乙酉年建立。前檐共七朵斗拱,单抄四铺作,余皆为清建。保存较完整。”

寺庄村,原来是寿圣寺院的土地,过去叫田庄子。后来寿圣寺香火旺盛,前来寿圣寺拜佛进香的人越来越多,寺院土地也逐年增加。寺院土地增加了,雇用的佃户,就是给寺院里种田的人,也相应增加。由此,发展成为一个村庄。

《忻州直隶州志》(清修·新印)16卷有这样文字:圣寿寺,一在奇村,一在白石村。寿圣寺,在寺庄村。

我以为,无论从哪方面讲,《忻州直隶州志》要比1995年3月出版的《山西寺庙大全》更权威,更可信。

寺庄村名来历,应该与“寿圣寺”有着直接联系。

此时,从我脑海驶出一辆马车:一个车轮子写着:从枣树坡开往寺庄;另一个车轮子写着:从土窑洞变成瓦房。这辆马车,应该就是识文断字的人们,经常说起的历史。

这就是我的家乡:位于忻州城西南,过去叫城南乡,现在改成豆罗镇。村东一公里是白石村,再往东是苏村、下佐村、豆罗村、关城村,关城村位于系舟山脚下。系舟山,就是传说中大禹治水时拴船的地方。《太平寰宇记》记载:“系舟山,尧遭洪水,系舟于此。”系舟山因此得名。由此可知,忻州过去是海底世界。

村南就是北同蒲铁路线,过了铁路,是南窑头,就是前面提到的枣树坡,再往南是五峰山。紧挨铁路,是一条大渠,名叫白石大渠。有人说是白石村黄罗道所修,有人说是明朝政府所修,都没有文字记载。

这条水渠,从阴山引牧马河水,沿牧庄村北从西向东流出,经寺庄村,再流到白石村,长约十华里。村民讲,以前因为分水浇地,三个村庄的人,经常因为用水时间长短,发生打架事情。最后商定一个办法:焚香分水。意思就是开渠时,先点一炷香,根据村子里的人,或者根据村子里的土地,然后根据这炷香烧的长短,来确定一个村庄的用水时间。

河对面是下河北村,形状似“金蛾扑水”,传说还有典故,然而不知,存史待查。西面是火车站,过了火车站是牧庄村,从牧庄村再往西走,就是阴山。《忻州直隶州志》(清修)6卷有这样文字:“阴山在州西南四十里牧庄西夏月凝冰积雪。”

推荐访问:代表作 虚构 主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