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介休涉水古庙闲谈

时间:2022-11-03 17:25:03 来源:网友投稿

崇尚水神修庙宇,乡民期盼有丰年。介休市域内古庙很多,其中涉水性质的古庙宇建筑不在少数。参与编纂水利志书三年来,因工作之需查阅典籍、造访古庙、抄录古碑刻是编辑者的基础工作。我们走访了许多古庙宇,发现涉水古庙宇可有以下几种分类:

一是从庙宇性质上,可分为佛教性质和道教性质;

二是从奉祀对象上,可分为:

1.崇尚热爱,对介邑范围内汾河、龙凤河、水库、水井、泉水等都十分崇尚热爱,人们将这些有限的水资源地加以利用而外还加以神化,立庙来求拜它,奉祀它。这类庙宇很多,例如上城南村水神庙、南桥头村河神庙、板峪村水神庙、西段屯村河神庙、文家庄龙王庙、宋安村三官庙等。

2.崇尚祭祀华夏始祖先贤尧、舜、禹和有功于洪山泉水的管理利用的先贤文彦博、王一魁,以及在中华古代四大水利工程建设中颇有建树的四位功臣英雄孙叔敖、李冰、西门豹、郑国(即源神爷)的洪山村源神庙、石屯村源神庙。

3.崇尚祭祀誓死捍卫社稷、宁死不屈守城、爱民如子的晋太安二年介休县令贾浑夫妇(即龙天爷)的西北里村龙天庙、兴地村龙天庙等。

4.崇尚祭祀北魏世祖时的西平侯、加龙骧将军源贺(即源公爷)的河村润济侯庙。

介休洪山村源神泉源神庙全图

三是从寺庙现存世状况来看(我在众多的涉水寺庙中选择了十处寺庙)可分为三类:一类属修葺维护良好者,设有专人管理的,如洪山村源神庙、兴地村龙天庙、板峪村水神庙、西段屯村河神庙等,约占十分之四比例。二類属寺庙基础现还存世,但都是断壁残垣、破砖烂瓦、蒿草遍地,如河村润济侯庙、宋安村三官庙、石屯村源神庙等,约占十分之三比例。三类属该寺庙已夷为平地,荡然无存了,仅能在历史、碑刻中找到记载曾经的辉煌。如上城南村水神庙、南桥头村河神庙、文家庄龙王庙,约占十分之三比例。某种程度上从这里也可以看到一个地方文物管理工作的水平。

下面详细地谈谈我所了解的介休地区这十处涉水寺庙的一些情况。

洪山村源神庙

洪山源神庙因有洪山泉源而建,故名源神庙。它座落在洪山镇洪山村东南狐岐山下。《尚书·禹贡》有“治梁及岐”之说,故有大禹治水曾经于此,有“千年禹迹人皆仰,功德于今胜水流”的诗句。为纪念大禹治水和尧、舜之功德,庙内祠唐尧、虞舜、夏禹。该庙创建年代不详,远在宋代之前已建有源神庙,因年久失修塌毁,北宋至道三年(997)重新建造,此后又经元至大二年(1309)重建,明洪武十八年(1385)再修,到明万历十九年(1591)知县王一魁重建于此,《新建源神庙记》,碑载:“顷之,见南山麓有平阜焉,喜而登其上,则连互诸峰,嶐嶐南负,左右盘礴,崛起若双阙,逶迤北下,益蜿蜒映带,不知其几里,豁然大观而飞泉数道,泻出于平阜下,两峰之间,如万斛珠随地而涌,又如鸥如鹭,腾骞于烟汀沙诸。其声冷冷然,锵锵然,若理丝桐,鸣环佩也。”

庙宇依山而建,势若阶梯,层层升级,步步登高,视角一步一变,景观随步变幻,可谓一步一景。庙前拱石为挢,上建牌坊,正面书“有本者如是”五个大字。背面书“溥博渊泉”,为王一魁手书。过桥抬头石阶三十登缭垣是龙虎殿,原塑哼哈二将守门。

出殿向上是山门,匾额原为王一魁所书之“源神庙”(现为李刚书),入拱门,正殿为卷棚悬山顶,三层斗拱,下配透雕空花雀替,工精艺巧,殿前有石雕石狮栏杆,雕刻十分精美。匾额为已故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邑人张颔老先生所书“胜水灵源”,楹联为“开门见山收不尽烟云景色,居心似水乐无边花鸟文章。”殿内神坛主位供奉有尧、舜、禹,两侧为有功于洪山泉的地方历史人物文彦博和王一魁,将文彦博与王一魁的塑像置于与尧、舜、禹并重的主神位置。神坛下的两侧,站立着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建设中颇有建树的四位功臣——孙叔敖、李冰、西门豹、郑国的彩绘塑像。两侧墙壁上绘有尧、舜禅让与大禹治水的壁画。

北边配殿原是阎罗殿,现已改为周易知识馆,门匾额“礼授尼山”。周易朴素的唯物主义,也是历代治水的哲学思想。

南边配殿为窑神殿,供奉太上老君,门匾额为“善上若水”。是当地群众为祭祀陶器之祖修建的,已经塌毁,现已修复。

东南方偏院正殿建有娘娘殿,祭的是后土娘娘,现为女娲娘娘及娥皇、女英。娘娘殿的改造凸显了水文化的主题,又兼顾了民众求子的需求。院下方建有轩室三间,门上悬匾额,书以“趋稼”。原为历代洪山泉水老人,渠长办公之所。

与正殿遥遥相对的是建在五孔窑洞之上的戏台及两旁的钟鼓二楼。戏台名“鸣玉楼”,五孔中为通道,左右为“云房”各二孔,为居士、山人、道士的居室,现有清乾隆介休文苑名士宋廷魁号竹溪山人的亲书“云卧”,实为难得的真迹。戏楼建筑精美悬山顶,悬鱼博风板上浮雕花纹、雕梁画栋,重檐转角屋顶有华美的琉璃饰件及楼阁吻兽,黄绿相间,金碧辉煌,气魄雄伟,雍荣华贵,富丽堂皇。

庙内碑碣27通,记载着我市五千年的水利文明史,从大禹治水一直到当今的水利变迁,所有记载与典故均可在中华古籍中找到答案。范围所及有歌颂自然造化,名人治水、水利兴修,水事纠纷的解决,水利规章的制定,从乡规民约到水利法规,从水源保护到节约用水、防止污染、以至水利规划、管理,是中华民族治水管水发展水利的一个缩影。现存最早的是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的《源神碑记》,其中记载当时的水利和风土人情,三月三的盛况。因有洪山泉水,当地的陶瓷生产发展水平,是全国现存完好的。《源神碑记》是关于陶瓷生产的三通古碑中历史最长的一通。同时还有歌颂中华古代四大水利工程的“忆昔孙叔敖芍陂而楚受其惠;文翁穿腴口而蜀以富饶(四川都江堰);史起凿漳,魏则邺有稻梁之咏(关中水利);郑国导泾水于秦则谷口始有禾黍之谣,后世称水利必归焉”的记载。

推荐访问:介休 古庙 涉水 闲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