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现代音乐与佛教音乐的对话

时间:2022-11-04 09:30: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佛教音乐是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在现代化的今天,佛教音乐深受现代多元化音乐的影响与冲击。本文从音乐美学和佛教美学的角度出发,主要分析了现代音乐与佛教音乐的结合美。

关键词:现代音乐 佛教音乐 音乐美学 佛教美学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佛教散发着独特耀眼的光芒,佛陀的智慧惠及着世界各地的众生,对指导人生成长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佛教有着非常丰富的音乐,音乐学家称其为佛教音乐,梵呗佛乐是佛教音乐内容的中心。它简约质朴,有着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是佛教给予人类的宝贵的文化遗产。然而,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发展,佛教历史文化之一的寺院梵呗,在今天深受着世俗音乐的影响。现代多元化音乐——流行音乐、电子音乐等层出不穷,日新月异,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和浸入了神圣的佛教音乐领地。然而,这样现代音乐与佛教音乐的结合,不但没有使两败俱伤,反而凸显出更多与众不同的“音乐美”,并不失为一种新型的音乐方式,对现代音乐的发展与佛法的传播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本文将要介绍的马丽《天籁妙音》专辑,是一张佛教音乐的光盘,旨在把佛教独特的魅力通过音乐向世人传达。其中它包括11首歌曲,歌词多为各种著名经文和咒语,也有古代高僧大德以及其他人士作词或与之相结合,赋予现代音乐的编曲,由云南丽江纳西族歌手马丽运用多种唱法所演唱。著名高僧大德仁增南嘉对此的评价为:“每一个音符传递的都是佛陀圆满智慧的教义,每一首歌曲表达的都是积极向上光明美好的佛教精神,旋律优美,曲调动听,仿若天籁妙音。”笔者深受这张专辑的音乐所感动,由此从中探寻它的音乐美来感受它的魅力。

一、唱词美

语言的发明为人类的交流拓展了广阔的空间,成为人类思想的载体与表情达意的工具。而在本专辑的唱词里,无不彰显出浓浓的诗意和传递着深邃的情感。该专辑的唱词构成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佛教经文或咒语组成,另一部分为古代高僧大德抑或其他人士所作,且其中不乏自创词与佛教经文相结合的歌曲,全都充满着多趣的特点。首先,大部分的歌词呈现对称形式,且由作词者的编词与佛号组成。比如,在第一首《观音赞》中:

“观音菩萨、妙难酬,清静庄严、累劫修;

三十二应、周尘刹,百千万劫、化阎浮。

瓶中甘露、常遍洒,手内杨枝、不计较;

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

南无观世音菩萨!”

这首《观音赞》由古代高僧大德作词,歌赞礼敬的对象是观世音菩萨,又称观音菩萨。观音菩萨是佛教中智慧和慈悲的象征,在全世界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里的文辞朴实而情感充沛,虽整首歌词只有短短63个字,但是却形象地歌颂了观音菩萨泛爱一切众生、母亲般无私爱护的高尚品质。在结构上采用典型的大繁若简的样式,前八句以左、右两个对称乐句的重复来结构偈文。这完全符合中华民族平衡对称之形式美的偏爱。两乐句的对称形式,也许还隐含着更为深刻的佛教寓意:虔敬的佛教信仰者每日勤思修行,期待着往生极乐世界庄严佛土;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永远地接引人们脱离轮回之苦,达至光明彼岸。最后第九句以著名佛号“南无观世音菩萨”来结束整首,起到总结点题的作用,对菩萨至深的情感荡漾心中,千言万语汇成一句神圣的名号,真诚涌念真情感叹,不断强化《观音赞》的歌颂主旨。

其次,所有的文辞简约而不简单,朴实而不失色。富有文学色彩,朗诵起来也比较容易朗朗上口,流畅自然。比如,第七首《觉》:

“来去匆匆梦无凭春又空,

山水重重天流云西复东,

此生误多歧路水过花谢知何处,

烟雨蒙蒙背转身望苍穹解脱种种多徒劳千万重。

剪断影孤身行恒河濯清过往痛,

圣人朝东敲响破晓的钟,

菩提下送来清凉的风,

河山移动唤醒沉睡的梦。

慧灯长明在心中。”

此首由刘雍洋作词,文辞似虚幻却又真实,字字句句,沉静睿智,禅意悠悠,直抵心性。它提出了世人在世俗中的多种无可奈何与迷茫,但通过佛法的指导得知如何放下与解脱的方法。体现了佛家认为的,万物讲究因果,一切杂念,都是妄想执著,都是对心灵的污染。主张修行悟道,启发了人们对“诗道之悟”——艺术灵感特征的认识。句句富有诗意,韵味无穷,亦可当诗经般字正腔圆地念诵,也可配以圆融、宁静的旋律来咏唱,更好地表达佛子心中尊崇之情。

本专辑里所有的唱词都符合佛教一贯提倡的简约精神,以及摒弃矛盾、消解冲突、提倡社会和谐的生活哲学,体现了佛教美学浓厚的人本智信特征,是非常值得品味的。

二、旋律美

语言不是万能的,尤其是在传达奥妙至极的佛教情感与意绪时,语言常常显得力不从心,于是适宜的音乐便应运而生。西汉的《诗大序》中就有说:“情动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通过分析,音乐对礼敬诸佛的作用非常重要。专辑当中歌曲的音乐旋律悦耳动听,风格迥异,有欢快也有舒缓,有铿锵也有宁静,在佛法中体现出了非常殊胜的功德。

第五首《金刚七句》:

吽 吽

欧坚耶杰呢向灿 邬金刹土西北隅

巴玛给萨东波拉 莲茎花胚之座上

雅灿巧格欧哲尼 稀有殊胜成就者

巴玛炯内义色札 世称名号莲花生

括德客卓芒布果 空行眷属众围绕

且杰吉色达哲杰 我随汝尊而修持

辛吉洛协夏色所 为赐加持祈降临

格热巴玛色德吽 格热巴玛色德吽

这首是本专辑中不多的一首旋律较为轻快的歌曲,以莲花生大师(又称:莲师,它是十方诸佛菩萨的总集,对整个教法的恩德无与伦比。)的金刚七句为歌词,多次念诵会有非常巨大的功德。这首歌词呈现对称式,旋律流畅,节奏规整,情绪热烈,富有歌唱性。前奏先以具有民歌风格的和声进入,配以笛子和箫的声音,从而营造出动听的鸟鸣声;巴乌沉稳而柔美的音色,仿佛春天里充满活力的气息扑鼻而来,使人精神愉悦。无论是吟唱还是听闻此曲,诵赞之情会显得更加深邃浓郁,常常至诚感动,法喜丰泽,使信众者对莲师升起更为强烈的信心。这里,佛教美学中的“和”的特征表现得较为明显。和,即和谐、祥和、和平。佛教音乐的和在音响上表现为温文尔雅、柔美舒缓,既使用不太尖锐紧张的音响,也不执著于偏心太过协和来表现。佛教认为,世间是为一体的,原本没有对立,没有冲突,而佛教音乐也正体现了大圆融大和谐的美学构建。这首加以电子音乐融合的歌曲,节奏虽较为轻快,但音响上是柔美悦耳的,能够愉悦身心,显现真性情,使僧侣信众升起对莲花生大师强烈的恭敬之心。就像诗人徐志摩对佛乐的赞叹一样:“大圆觉底里流出的欢喜,在伟大的,庄严的,寂灭的,无疆的,和谐的静定中实现了!”

第八首《弥陀赞》:

阿弥陀佛身金色 相好光明无等伦

白毫宛转五须弥 绀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无数亿 化菩萨众亦无边

四十八愿度众生 九品咸令登彼岸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

这首《弥陀赞》歌赞礼敬的对象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在广大佛教徒心中,有无比尊崇的地位。此文辞朴实而情感充沛,前大半部分旋律较为舒缓,表现了阿弥陀佛无上慈悲的形象,高潮时至最后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上,音域升高,然后放宽节奏,反复云绕在高音区的旋律把咏唱者虔诚的心表现到极致,最后流畅过渡到称阿弥陀佛名号,音域复归于平和、宁静。旋律曲折婉转十分优美,情调沉静娴雅极具温馨,体现了佛教美学中的“清”。清,即清莹、清净、清澈。佛教认为,一切杂念,都是对心灵的污染。佛教音乐的清,在音响形式上具体表现为音色明朗、音声圆融。这符合佛教的追求。而这首歌曲的编创无论是旋律或是歌手的演绎,让人感受到的尽是清丽悦耳,清澈澄明,唱奏着纯净、明朗的乐章,同时也体现了“清、远”是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审美情趣及特有的气质和艺术魅力,也反映了佛教音乐美学的核心思想。

在第九首《莲花生》中,只有一句歌词,即莲师的咒语“嗡啊吽 班杂格热班玛 色德吽”组成。此首歌曲属于流行唱法,配乐以电子器乐为主,加以中国民族乐器二胡的点缀,旋律圆融而悠扬,呈现出多彩的新鲜感。前奏由清脆的钢琴声进入,前面四句节奏较为平静、舒缓,音域低沉,情态体验倾向于抑制性,像是歌手在对莲师诉说;接着开始进入高潮,节奏稍微变强,音域也逐渐变宽,音越高,情态体验越倾向于兴奋性。此时此刻,像是佛子由衷地在抒发对莲花生大师无限尊崇又无比亲近的心绪与情怀。音乐中一起一伏、一张一弛的的变化,使情绪在声音语言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奥妙的佛教世界被及时而敏感地描摹出来。给简短的圣号配上和润、畅达、宁静的旋律,低吟轻唱一遍又一遍,只见信众眼里流出或庄重、或喜悦、或虔诚的情绪,佛法精神更加铭记于心。

凝神谛听其中所有歌曲,您会发现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尘世间的一切喧嚣烦杂抛之脑后,犹如置身世外桃源,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三、专辑《天籁妙音》的其他亮点

(一)伏藏大师德威多杰仁波切的原声

在本专辑中,其中的亮点就是在多首的歌曲里面加入了著名的伏藏大师德威多杰仁波切亲自念诵经文的原声,多在歌曲伊始作为前奏引入,如第二首《德威多杰上师住世祈祷文》,第三首《班玛嘉波》,第四首《莲花满苍穹》以及第十首《斜阳清心》。伏藏大师德威多杰(格勒仁波切)是当今时代最为殊胜的伏藏大师之一,他是慈悲的化身,时刻为解救天下苍生而着想。他的声音低沉粗犷,恢弘而不失柔和,庄严而略带温馨,念诵时节奏抑扬顿挫、韵腔宽广,把佛教宁静淡定的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歌曲一开始由大师以较自由的散板和拉宽的节奏深情念诵一小段藏语经文引入,这里也体现了佛教美学中“远”的特征。远,即悠远、深远、高远、佛教千百年来,一直倡导看破红尘放下杂念执着气象高远。同时,佛教音乐吟唱的也是高远深邃的乐章,正是悠长的气息深远的韵腔是心无杂念的写照,而伏藏大师念诵经文时律动沉稳、气息悠长的特征正是与之相符。大师原声的引入与现代音乐元素编创的歌曲相结合,使佛教音乐的特征表现得更加明显,能让信众们产生法喜之心,更易接受这种新型的音乐;也为现代音乐的发展拓宽了道路,增添新鲜感。

(二)中西方乐器的运用

本专辑中,除了以电子合成器音响为主之外,其中加入的中西方乐器也是不可置否的亮点之一。这里几乎每一首歌曲中都有乐器的演绎,主要使用的中国民族乐器有二胡、箫、二胡、笛子以及巴乌,主要的西方乐器有:吉他、小提琴与大提琴。这些中国民族乐器都有着独有的特色,二胡音色与人声相似,有着较高的情感表现力;古筝音色优美、音域宽广;箫,柔和典雅;笛子,音色明亮独特,穿透力强;而哈尼族的吹奏乐器巴乌,则更具柔美悦耳的特色。这些乐器在演奏不同音域的音乐时,似乎在描绘一幅幅美丽的坐落在僻静山林里的佛教寺院山水画,万籁俱寂的清晨,林间古刹的袅袅梵音,晨钟暮鼓,空寂寥廓,给歌曲赋予了浓厚的佛教气息。同样地,西方乐器也风格迥异。吉他的优雅,小提琴的优美与大提琴的浑厚丰满,给歌曲带来了端庄、严肃、隆重、神圣的气氛,这与佛教仪礼音乐尤其是祭典、普济雷佛教仪礼音乐有异曲同工之妙。

人生路漫漫,佛曲情悠悠。佛教音乐的温文尔雅的美与现代音乐流畅、豪放的美,是社会文化、精神以及心理需求发展的必然产物。我们要吸取并发扬佛教音乐的精华文化,去其糟粕,并与现代音乐有机会地结合起来,给予人们美妙、新奇的视听盛宴,同时能够使“梵音海潮音”传播得更远、更深。愿每一位听到的众生,都能种下善法的种子,远离心中的烦恼困惑,拥有光明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张前.音乐美学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2]祁志祥.似花非花·佛教美学观[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

[3]周耘.曼妙和谐·佛教音乐观[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

推荐访问:佛教 音乐 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