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藏族舞蹈的由来与特点5篇

时间:2023-05-01 12:00:03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藏族舞蹈的由来与特点

  

  藏族舞蹈历史

  藏族舞蹈历史

  藏族的民间舞蹈以歌舞形式居多。下面是店铺为大家详细介绍藏族舞蹈历史,欢迎大家阅读!

  藏族舞蹈历史

  1、“果谐”(圆圈歌舞)的舞蹈历史

  “果谐”是流传在西藏农村的一种拉手成圈,分班唱和,此起彼伏,顿地为节,载歌载舞的自娱性圆圈歌舞。常见于农区的村头、旷地、打麦场上。时逢佳节,人们从白天唱到夜晚,从深夜跳到黎明。“果谐”的兴起和西藏的农业发展相关,它和秋收打场男女分班唱和的劳作形式及修房筑屋“打阿嘎”的劳动节奏有直接联系。舞蹈动作多以2/4节奏变化,重拍起步,膝盖到脚掌直向落地,顿地为节,步法结实稳扎,劳动气息很强,男女在舞中还相互交替进行构成竞舞场面,长于抒发群体的热烈欢腾情绪是其基本的风格特征。

  2、堆谐(城镇踢踏舞)的舞蹈历史

  “堆谐”(城镇踢蹈舞),是指从拉孜到定日一带的农村歌舞,17纪中叶,五世达、赖在其规定的“雪顿节”上,后藏炯巴藏戏团在演出藏戏时,穿插表演了六弦琴伴奏,踏步为节,重脚上节奏音响变化,欢快热情的“堆”区民间舞,后通过艺人和舞蹈世家加工规范,城市化了的藏族踢踏舞。以拉萨、日喀则最为盛行。

  3、“果桌”--锅庄舞的舞蹈历史

  “果卓”--锅庄舞,早期与西藏奴隶社会和盟誓活动相关,后来逐步演变成为歌舞结合,载歌载舞的圆圈歌舞形式了。在古代,锅庄多施于祭坛礼仪,宗教色彩很浓,跳时比较拘谨,神情端庄,“多垂头、俯袖、束手而舞”。

  4、“羌姆”的的舞蹈历史

  要说起藏传佛教寺院舞蹈“羌姆”的来源,就必须追溯到藏传佛教在西藏得以兴起的经过。在公元7世纪时,印度高僧莲花生来到西藏宣传当时流行于印度的佛教。然而,西藏当地原始多神崇拜的苯教深入人

  心,对外来宗教采取排斥、拒绝的态度。为了能在西藏推行佛教,印度高僧莲花生采取了将印度佛教与西藏原始苯教相互结合的方法,既保留了佛教教义、对唯一最高主神如来的崇敬,又将笨教中的各种神灵收纳为护法神,而符合了藏族对原始多神进行崇拜的心理,至使西藏地区在唐代诞生了藏传佛教。

  藏族舞蹈的特点有哪些?

  “颤”、“开”、“顺”、“左”、“绕”是各种类不同藏舞的共同特点,或称为藏族舞蹈的五大元素,从而构成了它区别于其他兄弟民族舞蹈的美学概念。

  藏族舞蹈中除上述共有的主要特点外,在舞蹈的动律上还普遍存在着最基本的“三步一变”、“后撤前踏”、“倒脚辗转”、“四步回转”的共同规律。

  藏族舞蹈的步伐十分丰富,从脚部动作上可概括为“蹭”、“拖”、“踏”、“蹉”以及“点”、“掖”、“踹”、“刨”、“踢”、“吸”、“跨”、“扭”等12种基本步伐。

  藏族舞蹈的手势,可归纳成“拉”、“悠”、“甩”、“绕”、“推”、“升”、“扬”七种变化。

  藏舞中的技巧主要有:辗转、刨腿转、踢腿转、果谐转、跨腿转、跳跨转、推磨转、蹲转、跪转、掖转、正反转、扭腰正反转、拧身反跨转、点步翻身、踏步翻身、点转、平转、小蹦子、死人蹦子、躺身大蹦子、平转虎跳以及跨腿跳、吸腿跳、盖腿跳、撩腿跳、蹭步跨腿跳、兔子跳、猫跳等等。

  藏族舞蹈的"文化特征有哪些?

  1、在藏族传统文化典籍“大小五明学”中,把舞蹈归于“工巧明”(即工艺学),这就表明舞蹈艺术在理论上被定位于大文化范围之内,并形成具有成熟理论依据的艺术形式之一。

  2、藏族人民都在他们的社会生活中创造了一整套反映民族生活、思想情感并具备一定审美特征的艺术表现形式,并且顺应自然规律和文化发展规律,结合民族所处地理环境、政治历史、宗教信仰、民俗民风的不同,又形成了具有藏民族地方特色风格的“藏舞”。

  3、藏族是一个宗教信仰非常普及的民族,以至于全民信教。观看藏舞表演时,可以注意舞者双手的动作,双手在藏族舞蹈中尤为重要。从对双手的基本要求看,除灵活多变外,手势还要如同“莲花印”,即双手要像盛开的莲花瓣,要有层次地旋转,在旋转中产生优美的想象,这充分展现了藏族人民对宗教的虔诚和信仰。这种舞蹈姿态所反映出来的心理愿望既符合舞蹈艺术的基本要求,又体现了先人们讲究匀称的美学文化思想。

篇二:藏族舞蹈的由来与特点

  

篇三:藏族舞蹈的由来与特点

  

  浅谈藏族舞蹈的文化特征

  【摘要】藏族舞蹈具有出浓郁的宗教文化和农奴文化气息,它也是一种文化融合的舞蹈形式,充分体现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所处的生活环境。通过分析藏族舞蹈的文化特征,进而深入挖掘藏族舞蹈中所蕴含的艺术魅力,有利于藏族舞蹈的传承与创新,充分展示出藏族文化的风格和特色。藏族的生活习俗、宗教文化、地理环境等均对藏族舞蹈的文化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分别从这三个方面来分析藏族舞蹈的文化特征,并分析藏族舞蹈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藏族舞蹈;文化特征;宗教文化;艺术价值

  一、藏族舞蹈的文化特征分析

  (一)藏族生活习俗对藏族舞蹈文化特征的影响。藏族居民基本上都生活于高原地区,其气候寒冷,当地居民需要长时间地穿着厚厚的皮袍,但因高原气候的多变性以及为了方便劳动,他们经常会将长袍的两只衣袖别在腰部,偶尔也会把一只衣袖斜披在后背上,这也就逐渐演变为藏族人民独特的穿衣风格。因为受到胯部服装和众多装饰物的影响,筒靴也十分硕大,让他们在行走的过程中步伐显得拖沓、沉重,且由于他们在上下山的过程中膝部的弯曲程度也很大,种种的因素使得藏族舞蹈具备颤膝的运动规律。不管是踢踏舞、跳锅庄舞,还是跳弦子,都需要向跳舞的人敬酒,以此表达钦佩、尊重和友谊。在藏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酒是不可或缺的,既有高度的白酒,又有低度的青稞酒,无论男女老少,皆是开怀畅饮,以酒欢歌、以酒交友、以酒抒情,而蒙古舞蹈中也同样是以酒交友。藏族舞蹈的敬酒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分成三轮,充分表达出藏族人民对吉祥生活的美好祝愿。

  (二)宗教文化对藏族舞蹈文化特征的影响。藏族人民的宗教信仰是根植于灵魂最深处的,对人们的思想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藏族舞蹈中也充分体现出宗教文化的艺术魅力。如锅庄舞蹈中俯身低首地颤动前行,就是对佛朝拜、俯身叩头的虔诚意识在舞蹈中的具体表现。藏族舞蹈不只是在民间表演,也会在重要的宗教活动中进行表演。这就真正体现出舞蹈艺术与宗教文化的高度结合,通过舞蹈或面具来表示出各不相同的图案。比如:藏族舞蹈“跳神”,一般都会在重大的宗教活动中进行表演,采用独舞或双人舞的形式,有着较高水平的技能要求,舞蹈演员必须通过长期的培训

  和练习才能达到标准。虽然舞蹈充满着浓厚的迷信色彩,但也渗透着寺庙僧人的艺术修养,是藏族艺术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内容,因此,在藏族舞蹈中必须做好传承。

  (三)地理环境对藏族舞蹈文化特征的影响。锅庄舞的由来据说是藏民长期在外从事放牧工作,在煮茶的锅下方安放几个定锅桩,人们吃完饭后就习惯性地围绕着锅庄欢快地跳舞,最终就得名为“锅庄舞”。当遇到节庆日时,藏族人民会在庄院中集中进行歌舞表演,也称作锅庄舞。当然,锅庄舞也有多种跳法,常以牧区和农区来进行分类。农区锅庄舞的跳法,通常是弯腰前俯、上身前颤的舞蹈动作,所有的男士和女士都分为两排,肩并肩、手拉手地围绕着锅庄跳动,该舞蹈表现出对家乡美景的赞美之情。

  二、藏族舞蹈的艺术价值

  (一)传承藏族艺术风格。在藏族文化传承的过程中,藏族舞蹈为其开拓了非常广阔的空间,渗透到藏族人们的生活中,记录着藏族历史的演变,充分体现出民族信仰、宗教哲学观念。藏族舞蹈不但表现出藏族人民对“神”的敬畏和崇拜,更流露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藏族人民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创作舞蹈的形式与技巧,运用自身所具备的独特语言,向世人展示藏族的发展史,充分体现出藏族人民团结一心和坚毅的精神。在藏族舞蹈的传承和创新中,必须用最古朴的方式来凝聚上千年的历史。可以说,藏族舞蹈是研究藏族发展史和藏族文化的“活化石”。

  (二)影响当代文化。藏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而藏族舞蹈同样经历了长久的历史演变,所以始终展现出藏民族的文化魅力和精神内涵。藏族舞蹈以民俗传统为基本前提,将生活元素融入舞蹈动作中,用一种独具特色的方式来进行舞台表演,凭借本民族丰富的文化积淀和顽强的精神品质来提升藏民族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通过欣赏藏族舞蹈,很容易就能看出藏族人民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和人文精神等,能带给人美好的视觉享受,还能从精神上给人以熏陶和启迪,从而也会逐步影响到当代文化。随着信息交流的加快,各个民族的文化也在不断地交流和碰撞,但大部分的民族文化还是能够有效地融合在一起,不断改善着当代文化。

  三、藏族舞蹈因受到生活习俗、宗教和地理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逐步形成了独具民族文化特色的舞蹈形式,其中所渗透着的丰富的文化特征和艺术价值,能进一步推动藏族文化和藏族精神的传承与传播,从而让更多的人能认识藏族,感受藏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篇四:藏族舞蹈的由来与特点

  

  藏族的传统舞蹈是什么?

  藏族的传统舞蹈是什么?

  藏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人口较多、分布地域广阔的民族之一。藏族的传统舞蹈是什么?下面介绍藏族的传统舞蹈——大鼓舞。

  藏族的分布区域以西藏自治区为主外,还遍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多个省份。藏族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具有悠久的民族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也正是由于藏族具有以上的人文特点而出现了:因藏族生活地域的差异、各自与周边其他民族的交往,而在相同类别的文化现象与艺术品种、节日和祭祀活动中,形成了诸多形式不一、风格各异的礼仪和歌舞。

  藏民族是个信仰藏传佛教的民族,同时也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漫长民族历史孕育下的若干节日中,几乎找不到不以歌舞作为敬奉神灵和欢娱民众、借以把节日欢乐气氛推向最高潮的先例。

  在藏族的民间节日中,希冀丰收与欢度“望果节”是辛劳了大半年后人们的最大期盼和喜悦。在藏语中“望果节”的“望”字,意为“田地”,“果”为“转圆圈”,“望果节”的整个意思便是:围绕丰收的田野歌舞。

  “望果节”的由来和酬神仪式的舞蹈,在《笨教历算法》中有一定的记载。传说在公元五世纪末,藏王布德贡坚向笨教教主请教保佑作物丰收的办法时,教主指出:让耕作的农民在即将收获的田地周围绕行并舞蹈娱神,上天将会赐予丰收。从此,每年收获之前,笨教僧侣充当祭祀队伍的先导,高举幡旗、手拿缠绕哈达的木棒“达达”与羊右腿,率领着各个村落手持青稞麦穗的农民和盛装妇女,排成长长的队伍,围绕农田地界进行“收敛地气、祈求丰收”的法式活动。在这浩荡的游行过程中,人们不停地高呼赞美神灵和祈求丰收的口号,直至回到村中,把麦穗和小旗插在谷仓或神龛上为止。

  西藏的“望果”活动在八世纪中期前,只有十分简单的祭祀仪式。至八世纪后半叶黄教创立,“望果”活动被加入了更多的宗教色彩,成为具有整套宗教祭祀仪式、包括“绕田游行”和“庆典”两部分活动,而列入藏族农区节日。

  后藏农区“望果节”活动的日期,随青稞麦的成熟而定,节日一般三至五

  天不等。活动的规模大小和举办时间长短,根据各乡的经济能力而定。

  望堆举行“望果节”时,为筹备活动,人们较平日更早地开始忙碌。妇女们点燃场院的炉灶,开始了煮茶、捣奶……;男人们忙着支撑帐篷、布置铺满兽皮的‘观礼’座席、在场院南边已垒起的高台上插柳枝和青稞麦等。近中午时分,“望果节”的庆典会场终于布置就绪。在主人热情的招呼下,受邀的外乡宾客依次就座于嘉宾席,并接受主人献上的青稞酒,按习俗用中指蘸酒挥弹三次,以表示对天地诸神的敬重。

  “望果节”的庆典仪式,在乡长简短的讲话后开始。乡里的代表一一走到高台前,虔诚而认真地把带来的茶、酒、食品供奉在高台上的柳枝和青稞前,以此表达百姓对神灵赐予丰收的祈求与感激之情。放供品于没有神像的柳枝和青稞前,其因是藏族自古有着原始多神崇拜的传统,他们崇敬高大的树木,认为大树有连接天地、沟通神人的功能,因此许多崇拜仪式都在大树前的空地上进行,以达到祀神和娱神的目的。但自古有“高原粮仓”美称的后藏,要想在这里找到一片林子是十分困难的,因此农区的“望果节”活动一般都在村边的场院举行。为了与神灵沟通,人们只好在场院边临时搭建个高台,台上用插放披挂彩色布条的柳枝来象征祥云围绕的参天大树。

  礼仪结束之后便是用于“娱神”舞蹈的动。伴随着激烈的鼓声,一位头戴画有星辰蓝色藏戏面具、身着五彩藏袍的老者首先登场亮相。他肩上斜挎铜铃和宝剑、手持缠白色哈达被称为“达达”的神杖,踩踏着鼓乐节奏向场院中心舞来。这位崇高的神灵代言人站定位置后就开始挥动神杖,承担起指挥娱神舞蹈的`职责。在老者的一个手势之下,四周早已待命即舞的八名鼓手,便大步流星地向着场地中心疾鼓而来。这些百里挑一的剽悍男子,枣红色脸堂配上盘在头顶夹杂着殷红丝线的油黑发辫,更透着神采奕奕的阳刚之气。他们身披五彩短披肩、脚蹬红黑间色高腰藏靴、腰旁横挎直径约六十厘米绘有五彩花纹的大鼓、双手各持马蹄槌,在边击鼓边双脚不停地跳跃下,进行着快速而灵巧的队形变化。他们忽而组成圆圈旋转飞舞,忽而排成两队穿梭驰骋,以队形的变化达到渲染气氛、表现舞蹈力度的目的。然后通过舞者所采用的各种姿态,来体现每个舞段的主题。

  《日喀则大鼓舞》的编排,首先以热烈的圆圈舞队形,呈现着人们和谐而稳定的生活情景。转而在快速击鼓的节奏下,鼓舞以大段相互穿梭和跑动的队形变化,来表现好男儿搏击沙场、英勇抗敌,直至凯旋归来的征战过程。在一段激奋人心的鼓舞之后,接下来的便是一段抒情的慢板。刚才还是剽悍、英武的勇士,顷刻间竟又文静得好似闺房绣娘。随着神杖“达达”的摇动,鼓手们的舞步也因悠扬的鼓乐变得轻快,投入了技艺精湛、仪态万方的“四人小场子”表演,再次回复到人们对和平家园的赞美与向往之中。

篇五:藏族舞蹈的由来与特点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浅谈藏族舞蹈

  作者:周智慧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年第04期

  摘要:藏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藏族舞蹈由于历史条件、地域环境、生产生活方式、宗教习俗等因素,形成了不同的舞蹈形式和独有的舞蹈魅力。

  关键词:藏族舞蹈;基本特征;风格特点;独特舞姿;服饰因素;作品赏析

  中图分类号:J73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1-0178-02一、引言

  舞蹈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一种文化的集合体,它有效地反映了民族文化的典型状态和样式。民间舞蹈是表达民族思想情感最有力的“形象语言”,它是一切舞蹈之母,它的舞蹈艺术来源于民族文化。

  藏族居住在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由于地域的辽阔,藏族舞蹈在民间呈现的形式和种类各异。藏族人民酷爱歌舞,每当劳动之余,不论男女老少,聚集于宽阔的草地或家院里,歌声嘹亮,舞姿翩翩,尽情欢舞,抒发他们对劳动、生活以及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舞蹈已成为藏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自娱性艺术形式,哪里有藏族群众居住,哪里就有藏族的舞蹈艺术。神秘、圣洁的民族,信奉藏传、佛的宗教意识,使藏族舞蹈带有凝重、虔诚的意识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优美的舞姿和独具个性的舞蹈风格形式。

  二、藏族舞蹈的基本特征

  藏族舞蹈的特征,是同藏族人民的历史条件、社会制度、风俗信仰、地理环境、生产方式、文化传统等有着密切联系的。

  (一)藏族舞蹈的体态特征

  藏族舞蹈独特的体态共同特征,中心偏前,身体微前送或九十度的前俯。藏族女性的形态特征,前倾、含胸、垂臂、懈胯,在运动中习惯于将多流动、多变化的下身动作与上身动作相随,形成自然悠摆的舞蹈特点。藏族男性是以膝部以下的外开行到懈胯、垂臂的体态特征,结合下肢动作的主动,带动上肢动作的随动,形成特有的舞蹈动态。

推荐访问:藏族舞蹈的由来与特点 藏族 由来 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