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交流材料

时间:2023-05-19 14:30:04 来源:网友投稿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交流材料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积淀了持久的精神动力。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青年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力量,是民族复兴的主力军,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在大学生群体中有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发挥爱国主义教育的课堂作用,在以理服人中巩固爱国根基 课堂教学是高校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通过知识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对爱国主义的理性认知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任务。无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还是专业课,都应当更加重视爱国主义教育,有效满足大学生获取爱国主义知识的需要。

1.在教学目标上,推动整体性目标与个性化成长相结合。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始终贯彻“着眼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始终高扬爱国主义旗帜,着力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使爱国主义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这一教学目标。由于学科背景、知识结构、个人境遇等客观原因,大学生个体对爱国主义学习的思想期待有所不同,高校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要关照具体教学对象,形成分对象、分层次的目标。高校要注重把爱国主义教育的整体性目标与大学生个性化成长相结合,在推动整体性目标实现的前提下,充分把握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和学习期待,使教学的深度、广度符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且“依据专业、年级的不同与课程思政开展协同育人;
依据生源、民族的不同与思政工作开展协同育人;
依据年龄、性别的不同与心理教育开展协同育人”,切实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在教学内容上,推动理论学习与历史文化、时代发展相结合。在爱国主义教育课堂中,重点是要讲清楚爱国主义的本质是坚持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要让大学生从理论上明晰,从情感上感知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第一,要将“四史”学习融入爱国主义教育中,加强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使大学生通过对历史的解读,学会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把握历史必然性,学会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宏观视野,理解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和人民的选择,弄懂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的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第二,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中国迅速发展、美国等西方国家不断唱衰诋毁中国、企图分裂中国等复杂的国际形势,应帮助大学生正确分析意识形态分歧和西方国家背后的政治意图,提高大学生抵御思想蛊惑,保持清醒、明辨是非的能力。第三,要引导大学生树立适应时代发展的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促进大学生理解新的历史方位下党和政府的治理逻辑,充分认识当代中国的爱国主义是当代中国人民在新时代最庄严的使命担当,从而将自己的命运和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结合在一起,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

3.在教学模式上,推动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互联网大数据时代,运用网络平台进行线上教学已然成为是一种重要教学模式。高校必须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契合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利用好网络教学平台,通过翻转课堂等形式打造高质量爱国主义教育线上课程,使线上线下互相补充。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中,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收集大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主动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和行为表现,充分利用网络的即时性,将大学生关切的问题转化为可便捷获取的学习素材。另外,可以通过查看学生对网络课程和视频资源的观看时长、互动平台的问题解答频次等来了解大学生的学习进度,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与此同时,提高大学生的参与度,鼓励其自主收集与爱国主义相关材料,以录制微视频等方式积极参与互动。爱国主义教育要始终坚持“内容为王”,不断增加新要素,进行内容创新,避免过度关注教学手段的“花样”,以致忽略了教学内容在思想上的引领及理论上的深入。

二、营造爱国主义教育的校园氛围,在以文化人中厚植爱国情感 爱国主义教育需要进一步厚植大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高校应根据文化传统和时代精神来构建充满爱国主义气息的校园文化,通过具象化、日常化的校园生活实践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厚植爱国情感。

1.注重开展爱国主义仪式教育。仪式教育是一种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由仪式所塑造或唤起的情感体验能够长期凝结在群体和个体的内心深处,既能让参加者反复回味和再体验,也能延续而作为一种源动力固定下来。在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传统节日周期性地开展爱国主义仪式教育,让大学生在仪式活动中增强爱国体验,强化学生个体对国家、对历史文化的认同感以及对社会发展的责任感。一方面,高校应在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国家公祭日等纪念日中,通过举行或观看主题纪念仪式活动,促使大学生牢记历史、铭记苦难,进而激发对党的领导及祖国今日成就的自豪感。另一方面,高校也要注重通过日常仪式,如入党入团宣誓、升旗仪式等,让大学生在肃穆庄严中体悟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帮助大学生理解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近些年,不少高校的校庆典礼、开学毕业典礼、表彰大会等为增强师生集体主义荣誉感起到了重要作用。

2.大力弘扬校史中的爱国榜样。校史人物及其故事是校园文化中最具有感染力的内容,是涵养大学生文化自信、强化归属感和认同感的重要文化资源。习近平强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大家要把他们立为心中的标杆,向他们看齐,像他们那样追求美好的思想品德。”校史中的爱国榜样作为大学生同一学校的优秀先辈或同辈,更能够引起大学生的共鸣,从而激发“见贤思齐”的道德意愿。高校应充分发挥爱国榜样引领、示范和激励的作用。第一,努力挖掘校史资料,组织多种形式的展览、报告、口述历史、文艺表演等,充分讲好爱国榜样真实的爱国奋斗故事,并注重把爱国榜样事迹融入“四史”、校史的发展历程中,将其所体现的爱国、敬业、奉献、创造、奋斗等精神阐释出来,回应大学生普遍为之困惑的人生观、价值观等重大问题,有效抵御部分大学生以自身利益为标准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现实倾向。第二,充分利用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陈列室以及随处可见的雕塑、橱窗等人文景观来营造一种氛围感,大力弘扬爱国榜样和时代楷模,使整个校园成为一本生动的、具有生命力的爱国主义教科书。

3.着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网络建设。网络是当代大学生进行学习与生活的主要场域,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阵地。高校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的数字化建设。第一,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实效的提升,有赖于一支数量充足、素质全面、业务能力强的新媒体队伍。队伍组成包括学校网信管理人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大学生党员等,因为“这些人员或者有党史理论功底,或者全面地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大学生使用新媒体平台的情况,或者具有新媒体网络技术和新闻编辑能力”。第二,在具体的宣传渠道上,高校要积极将微信、微博、学习强国等学生喜爱的社交媒体作为宣传平台,占领信息传播的制高点,避免爱国主义教育陷入不接地气的理想化误区。第三,在内容打造上,主动设置议题和议程引导大学生思考爱国主义价值内涵,回应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和热点问题,推送大学生身边的、充满校园正能量的新闻,推送蕴含党的百年发展历史、红色故事、时代楷模人物事迹等内容的优秀作品。第四,在宣传话语上,高校要准确把握住大学生的心理特征、阅读习惯和话语接受习惯,运用大学生愿意听、听得懂的生动活泼的网络语言来阐发爱国主义的价值内涵。与此同时,高校要严格进行信息筛选,对消极内容或情绪及时进行疏导,营造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的校园网络空间。

三、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社会实践,在知行合一中强化爱国行动 理论与实践是不能分割的。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让大学生将爱国之理、爱国之情融入实践,转化为报国之行动。

1.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高校要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巩固课堂教学的成果。第一,组织红色文化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生动活泼、身临其境的现场教学,给大学生带来更深刻的心灵震撼和情感触动,从而加深其对课程相关内容的理解,强化爱国主义相关知识建构。第二,开设专门的、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实践调研课。调研本身就是在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优良学风,有助于大学生“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因此,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使大学生作为实践课的“主导者”,通过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调查等方式进行实践调查研究,完成一项爱国主义主题调研实践,通过深度调研加深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持续激发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

2.鼓励参与各类志愿服务。爱国主义实际上也是一种道德规范,对个人同社会、国家的道德关系起调节作用,要求个人具有奉献社会、保卫建设祖国的义务和责任。志愿服务本质上是一种道德实践,有利于参与者深刻感受到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之间的意义关系,高校要积极组织和引导大学生参与各类志愿服务。第一,遵循志愿服务的基本特征和原则,明确参加志愿服务是实现自我发展、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是实现个体超越私向化倾向的、为整体而奉献的鲜活实践形式。第二,充分利用高校自身的“专业”优势,组织相关的既有系统性又有针对性的课程培训,提高志愿服务的专业化水平,有针对性地提供更高质有效的服务。第三,持续的志愿服务需要激励机制,高校可以定期开展志愿服务动员大会,定期组织优秀志愿组织、志愿活动、志愿者的评选活动,并给予其表彰和奖励。

推荐访问:爱国主义 教育工作 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