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中西医结合治疗炎性肠梗阻的体会

时间:2022-10-22 16:55: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距1998年黎介寿院士在《中国实用外科杂志》发表《认识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特性》一文中第一次系统论述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简称炎性肠梗阻)已近20年。这20年来对炎性肠梗阻的认识有了长足发展,从发病机制、诊断、治疗、预防措施等各方面都有了系统、完善的论述,已做为独立病种存在。炎性肠梗阻约占术后肠梗阻的80%-90%[1]。笔者作为基层医院的医生,从初遇炎性肠梗阻时的惶恐无措到现如今的胸有成竹,之间有自己的心得体会,现简述如下。

【关键词】炎性肠梗阻;中西医结合;综述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7--02

一、定义及发病机制

(1)定义。发生在腹部手术后早期(术后7~30d),指由于腹部手术创伤或腹腔内炎症等原因导致肠壁水肿和渗出形成的一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同时存在的粘连性肠梗阻。腹部手术创伤是指广泛分离肠管粘连、长时间肠管暴露以及其它由于手术操作所造成的肠管损伤。腹腔内炎症是指无菌性炎症,如腹腔内积血、积液或其它能够导致腹腔内无菌性炎症物质的残留。在诊断之前必须排除机械性梗阻和继发于腹腔内或腹膜后感染、电解质紊乱等原因造成的麻痹性梗阻。

(2)发病机制。国内普遍认为是因巨嗜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胞质分裂和其他炎性介质反应引起肠壁充血水肿、纤维蛋白渗出,导致肠动力障碍、肠粘连,形成一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同时存在的粘连性肠梗阻[2]。肠壁有水肿,炎症渗出,肠襻间相互粘着致肠蠕动障碍,肠腔有机械性的不畅。炎性肠梗阻既有机械的因素,亦有动力性的因素。炎症造成的肠蠕动减弱是梗阻的主要原因,其次是肠壁水肿引起的肠腔阻塞,所以很少出现剧烈腹痛。炎性肠梗阻病变范围较广,但多为肠管间粘连,故较少发生肠绞窄[3]。

二、临床症状及诊断

(1)临床症状亦表现为腹痛、腹胀、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肠梗阻典型表现,实际在临床诊疗中如何区分粘连性肠梗阻和炎性肠梗阻是选择治疗方案的重中之重,虽同是肠梗阻,但治疗方法却存在很大差异,如错把炎性肠梗阻当做粘连性肠梗阻,可能错误地选择手术治疗,分离相互粘着的水肿、炎症肠襻,必将加重肠襻的损伤,最终导致肠瘘;如将粘连性肠梗阻误认为是炎性肠梗阻,进行非手术治疗,可能贻误手术时机,同样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所以想要辨别炎性肠梗阻就要了解其特殊性,首先腹部术后初始几天可有排气、排便等现象,一旦进食则马上出现梗阻症状,这是其典型症状,其二就是腹痛症状不显著,以腹胀为主[4],如病人有剧烈的腹痛,应警惕机械性或绞窄性肠梗阻的可能。

(2)诊断。首先腹部查体未见肠型或蠕动波;触不到明显的肠袢或包块;叩诊多为实音,听诊肠鸣音减弱、稀少或消失,听不到金属音或气过水声,随着肠管炎症的消失,肠腔逐渐恢复通畅,蠕动恢复,梗阻缓解[5]。腹部X线立位平片发现多个液气平面,并有肠腔积液现象;腹部CT检查可见肠壁增厚,粘连成团的肠襻相对固定以及肠腔积液积气,腹腔内渗出,无高度扩张的肠管,无绞窄性肠梗阻特点;B超可发现局部或弥漫性肠管扩张,肠腔内积气积液,肠粘膜皱襞呈键盘乐器按键样整齐排列状,肠管运动活跃或消失,亦可观察肠管的血运状况及有无腹腔积液等。全腹CT对炎性肠梗阻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可以显示肠壁水肿及增厚、肠腔积液积气、肠管扩张和腹腔渗出等现象,同时可帮助排除腹部的其他病变,如腹腔感染、脓肿、机械性肠梗阻等。通过动态观察病人腹部症状、体征以及CT影像的变化,能够了解病变的进展情况。

三、治疗及预防措施

当下对炎性肠梗阻的治疗已基本达成共识,首选保守治疗,治疗方法无非不过禁食、胃肠减压和纠正内稳态、应用生长抑素减少消化液的分泌量、TPN等常规治疗,视病情适当应用抗生素,如无严重感染,一般不用广谱抗生素。视病人营养状态应适当输注血浆白蛋白,并在输注后静脉注射利尿剂帮助多余的水分排出,有助于肠壁水肿的缓解及肠蠕动功能的恢复和切口愈合。炎性肠梗阻有其特殊性,是肠壁的一种炎症反应,故诊断成立后应开始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进肠道炎症和水肿的消退。同时配合中医中药治疗,效果显著。在临床实践中首选大承气汤加减,该方为中医通里攻下法的经典方剂,具有活血化瘀、荡涤肠胃、泻热除满、推陈致新等功效,基本方为厚朴15g,枳壳15g,桃仁l0g,赤芍15g,大黄(后下)20g,芒硝15g冲服,随证加减。经胃管注入同时采用保留灌肠治疗使药物直达病所,再配合针灸治疗,取中脘、天枢、太冲、脾俞、胃俞、足三里、上巨虚等穴位,必要时辅以电针。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其治愈率及疗程均优于单纯西医治疗,从而避免再次手术[6],是经济、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对于炎性肠梗阻,除了诊断及治疗,预防亦很关键,怎么预防才能减少该病的发生,笔者认为必需要养成良好的手术习惯和不断提高自身手术修养。炎性肠梗阻系手术创伤或腹腔内炎症等原因引起,故将手术创伤降至最低,能很大程度上减少该病的发生。术中注意保护肠管减少肠管在空气中的暴露时间和暴露面积;避免钝性剥离,减少肠管粗糙面;避免或减少肠管损伤;彻底清除腹腔积血积液、异物和坏死组织防止腹腔污染;关腹前将大网膜铺在切口下方等等。好的手术习惯的养成及修养的提高是术者不断总结经验,勤于思考,去粗取精的过程,也是一个合格的手术医生必备的素质。

四、总结

炎性肠梗阻病情复杂,治疗时间长,导致病人的住院时间过长,治疗费用过高,尤其在阑尾切除术后出现炎性肠梗阻,病人及家属大多表现出不理解,进尔会有不配合治疗的情况出现,这时就要耐心与病人及家属沟通,反复多次沟通,多关心病人,都会配合治疗。为避免术后不配合治疗情况出现,做好术前评估、术前谈话及宣教,让病人及家属术前了解该病,大大降低了术后沟通困难。同时严密观察病人,疾病千变万化,不能固守陈规,一旦出现肠绞窄、肠坏死腹膜炎迹象时,则及时中转手术,以免贻误病情。

参考文献

「1]徐少明.术后肠梗阻的手术选择[Jl.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3,23(8):505一506

[2]崔念基,卢泰祥,邓小武,等,实用临床放射肿瘤学[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5:245

[3]张国强.术后早期肠梗阻的诊断的治疗[J].中国临床学,2002,9(4):434-435.

[4]尹路,黎介寿,李宁,等.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处理[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33(1):32

[5] 朱维铭,李宁.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治.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0,20(8):456

[6]鄭庆麟,郑远航,王奕龙.中西医治疗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58例[J].广东医学,2000,21(4):343

推荐访问:肠梗阻 中西医结合 体会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