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斑鳖资源现状研究进展

时间:2022-10-19 16:05:02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 结合近几年苏州动物园和长沙动物园联合斑鳖繁育项目,本文主要综述了斑鳖物种资源及近几年的濒危研究进展和保护现状,以期为斑鳖物种保护项目提供一定的理论积累。

关键词 斑鳖;资源现状;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S96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1-0224-03

Research Advance on Resource of Rafetus Swinhoei

CHEN Jing 1 CHEN Da-qing 2 * YAN Xia-hui 3 DI Min 2 TANG En-si 2 YANG Jun-long 3

(1 Suzhou University,Suzhou Jiangsu 215001; 2 Suzhou Zoo; 3 Changsha Zoo)

Abstract Combined with Rafetus Swinhoei Turtle breeding program of Suzhou zoo and Changsha zoo in recent years,this article mainly reviewed the species resources,endangered research progress and protection status,in order to provide certain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species conservation program of Rafetus Swinhoei.

Key words Rafetus Swinhoei;resource status;research advance

斑鳖[1](Rafetus Swinhoei)又称斯氏鳖[2]、癞头鼋,曾有学者建议改名为“黄斑巨鳖”[3],属龟鳖目(Testudines)、鳖科(Trionychidae)、斑鳖属,是一种独特且特别濒危的物种,被列为国家I级保护动物,属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极危(CE)物种。据《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2017年版查詢:斑鳖属(Rafetus)有2个种,分别为斑鳖(R.swinhoei)和大食斑鳖(R.euphraticus)。大食斑鳖分布于伊朗、叙利亚、伊拉克等幼发拉底河流域,属于次一级的E级濒危物种。

斑鳖从被发现的那一天起,就在争议中走向濒危。由于斑鳖个体数量稀少,每个个体又存在特异性,斑鳖物种的保护没有历史可以借鉴,确实存在很大困难,因而也备受国内外专家的关注。目前,斑鳖是世界上最濒危的大型鳖科动物,被称为“水中大熊猫”,现已证明全世界仅在中国和越南有3只存活个体,其中1只雌性、2只雄性。关于斑鳖到底是怎样的一个物种,又为何特有、如何濒危,查阅资料发现关于该物种的研究记录和文献都比较少。

1 发现及命名

斑鳖的正名花费了很长时间,甚至曾长期被错误鉴定为鼋(Pelochelys cantori)[4]。

1.1 典故中发现斑鳖

长寿、吉祥之意的龟鳖类动物曾流传于很多文章。比如《西游记》里驮着师徒渡过通天河的巨鳖;太湖景区的鼋头渚;太湖中有座山叫鼋山;杭州一典故“藩司前看癞头鼋”;《红楼梦》中贾宝玉的一段话“明儿我掉在池子里,教个癞头鼋吞了去……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等。一般的鼋不会超过100 kg,而斑鳖体重可达100 kg以上,背甲长80~110 cm及以上,斑鳖有斑纹,有“猪鼻子”,腹部有2个胼胝体[5],赵肯堂认为“古籍和资料中所指的鼋,今天看来应该都是斑鳖”[6]。

1.2 命名史

直至近代,John Gray根据驻上海一个英国领事Robert Swinhoe所获得一个标本,1873年首次将其描述并命名为斯氏鳖(Osaria swinhoei)[7]。但此后100多年来,除了获得一些博物馆标本之外,这种鳖的最早描述却被淡忘。1987年,学者Meylan等重新研究了斑鳖的模式标本,恢复了其有效种的地位,并将之改到Refetus属中。斯氏鳖(Osaria swinhoei)更改为Rafetus swinhoei[8]。20世纪90年代,经过赵肯堂教授的仔细研究,斑鳖终于能够作为一个独立的物种出现在人类视野里[9]。2002年,斑鳖被确认为有效物种。2006年9月在斑鳖保护合作及交流研讨会上才得以正名,命名“斑鳖(Refetus swinboeni)”,俗称“癞头鼋”[10]。

2 地理分布及濒危现状

斑鳖曾广泛分布于中国的长江下游流域的太湖地区、云南南部以及越南北部的红河流域[9]。目前,斑鳖的濒危等级是极危而非野外灭绝。据IUCN标准,一个动物在野外50年没有被发现才能宣布为野外灭绝,而越南2008年在野外发现了1只雄性斑鳖。北京大学的闻丞博士曾组织队伍到云南南部的元江流域调查,他们发现当地人1995年捕获并随后放生的1只大鳖完全符合斑鳖特征。海南师范大学史海涛教授的课题组经过1年多的野外调查,也在元江流域发现了野生斑鳖存在的证据。因此,可以说不论在人工条件下还是野外,拯救斑鳖都是有可能的[11]。

目前,全世界确切记录的斑鳖个体有19个,14个为标本(除模式标本外,上海自然博物馆6只,上海复旦大学1只,苏州科技学院2只,苏州动物园1只,北京动物园1只,上海动物园1只,苏州西园寺2只);据新闻报道,苏州西园寺雄性斑鳖于2007年8月19日死亡[5],越南1只雄性斑鳖于2016年1月19日死亡;还有3只活体,苏州动物园1只雄性斑鳖,长沙动物园1只雌性斑鳖,越南北部同莫湖发现1只野生斑鳖。

3 濒危原因及体态的鉴定

斑鳖个体如此少,追述其原因离不开以下几点。一是斑鳖未被正确认识和鉴定。在历史记载上,斑鳖常常与鳖科鼋属的一物种鼋相混淆,斑鳖正式命名的时间短,长期得不到保护;另外,在体态上幼体斑鳖和中华鳖、山瑞鳖等非常相似,很难区分,次成体时和鼋相似,被误认后得不到保护。二是餐饮文化。鳖类在硬壳外覆盖柔软的革质皮肤和裙边,富含胶原蛋白,是人类营养滋补和防治疾病的高级补品。如果斑鳖能长到成体,因个体巨大,被人类认为有灵性,或许不敢吃,但由于幼体斑鳖和中华鳖很像,无法得到保护。待长到次成体时,又和鼋差不多,还是不能摆脱被食用的命运。三是栖息地的破坏。斑鳖是大型肉食动物,生活于江河湖沼中,底栖,位于食物链的顶端。需要太湖、元江(红河)这样巨大的淡水水体作为狩猎场、繁殖场和躲避天敌场所[10]。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太湖被污染,富营养化严重,已经不适合斑鳖生存。因此,近50年来太湖未发现斑鳖。现在中国唯一可能存在野生斑鳖的河流是红河,虽然红河还保持原生态状态,但由于马堵山水坝的修建,阻断了斑鳖的洄游路线,妨碍斑鳖去红河上游河漫滩产卵,现存环境困难重重,野外探寻也很困难[10-12]。四是非法捕捉和买卖。现实中龟鳖类动物常常被过度利用,比如用于观赏、餐饮和医药,造成不法分子无休止的偷猎事件。另外,一些商家受利益驱使,一味渲染龟鳖的食用、强身和医疗价值,导致非法买卖[13]。

综上所述,有效鉴定斑鳖,才能有效保护该物种。斑鳖是亚洲最大型的鳖类,体型呈椭圆形,背甲前缘平滑,具大而沉的软壳,头部结实而短粗,吻突短而厚,类似猪鼻,眼睛大,位于头部侧上方,亚成体背部呈深橄榄色到棕黑色,成年头部、颈部和背甲都有许多深黄色的圆点和条纹,四肢和裙边上也有些不起眼的小斑点。这种花纹随着成长而消退。到了成体,头和颈部只有很细的一些黄绿色斑点与花纹,甚至有时聚集成小块的印记。腹部具有2个胼胝体,体长可达110 cm,体重可达180 kg。斑鳖幼体尚无标本,对其情况不甚了解。背和四肢则几乎是一致的橄榄灰色。喉咙和腹甲四肢的腹面主要呈现一致的深灰色,但腹甲上可能会出现不规则的、大致对称的黄色区域。其四肢末端近内侧3趾有爪[5]。

4 栖息环境及食性

斑鳖曾广泛栖息于黄河、长江、太湖、钱塘江、红河、马江流域和台湾澎湖水道。台湾澎湖水道仅记录于1万年前,黄河种群在20世纪中叶绝灭,太湖流域目前已野生灭绝[10],其余地区是否有分布尚且不知。

由于野外未发现斑鳖种群,本文主要以国内2只斑鳖栖息环境为例:2只斑鳖现居住在苏州动物园。自然生活在2 个连通的大小池塘,池塘总面积约1 400 m2,深2.0~2.5 m,池塘底部有淤泥,淤泥最深处约1 m。大池塘中央有人工小岛,种有芦苇,可供斑鳖晒背。大、小2个池塘均仿照自然环境,小池建造了人工沙滩,大池建造了人工泥土和沙滩各1/2,都呈斜坡型,高度为60~90 cm,供雌性斑鳖自由选择产卵地。在大、小池塘的岸上种有植物,可起到净化池塘水质作用[14]。斑鳖主要以新鲜鱼肉、各种虾类、鸽子、鹌鹑、鸡肉、牛肉等为食,添加钙片和多维元素片[14]。据各媒体报道,国内外专家曾聚集苏州,就2只斑鳖栖息环境提出改善意见和具体整改措施。

5 行为学表现

据苏州动物园观察记录和文献报道,成年斑鳖的行为学表現主要有苏醒、呼吸、晒背、吃食、排泄、交配、爬沙、产卵。

苏醒:每年3月中旬,农历惊蛰前后,气温达到18~19 ℃时,冬眠的斑鳖会从埋身的池底淤泥里苏醒,在水面呼吸,太阳充足时会爬栖在池塘岸边斜坡处晒背[14]。

呼吸:可用肺呼吸也可通过皮肤甚至咽喉吸收氧气。肺呼吸时,若气温高,斑鳖会经常在水中抬头把鼻尖露出水面呼吸,气温越高,呼吸次数越多,每隔数分钟至几十分钟抬头呼吸1次,呼气时喷射出含在口中小股水柱,然后张嘴掀鼻进行吸气,10~15 s后头部又沉入水中;气温低时,可数小时不露出水面[14-15]。

晒背:有时会在岸边晒背,有时会在水中浮游晒背,晒背时斑鳖可以长时间保持静止不动,有时四肢外翻竖直。

吃食:每年5月初开始喂食,当年的10月中下旬停止饲喂。饲喂时间主要根据季节和气温而定,温度在20~28 ℃时13:00饲喂;温度在28 ℃以上一般9:00喂食。喂食采用划动水面形成条件反射,斑鳖自行游到岸边采食。每年的6月是斑鳖采食的高峰期。同时,每年夏季气温达到31~36 ℃时,斑鳖会钻进池塘底部的淤泥进入“夏眠”。雄性斑鳖1年平均采食25~30 kg[14]。

爬沙:雌性斑鳖在产卵前有明显的爬沙行为,可能是为了寻找合适的产卵地址,试探性地挖掘沙土并填埋。

交配:斑鳖是雌雄异体、体内受精的动物[15]。每年春季苏醒后,雌性斑鳖和雄性斑鳖一般就会在水中发生交配行为,苏州动物园也曾发现2只斑鳖在岸边斜坡处似有1次交配行为。

产卵:斑鳖是卵生。雌性斑鳖一般在每年5月底至7月中旬产卵,雌斑鳖产卵期间在水面活动量增大,并在产卵前18 d左右翘起尾部,泄殖腔分泌一种稀薄白色或淡黄色液体。产卵多在雷阵雨后的黄昏或拂晓,水温25~28 ℃,气温26~30 ℃。1年一般2~4窝不定,每窝产卵45~70枚,每次产卵间隔12~36 d。卵为白色钙质壳、圆形。重量平均为(20.1±0.7)g,直径平均为(32.6±0.7)mm。雌性斑鳖在产卵时非常警惕,也有护卵行为,主要表现为在产卵地低点附近的水域守护。在苏州动物园联合繁育项目区域曾发现过斑鳖受精卵的出现,但存活天数不长[15-16]。

6 斑鳖保护的进展

1992年,苏州铁道师范学院赵肯堂教授,即为斑鳖正名的第一人,为拯救斑鳖到处奔走呼吁,殚精竭虑[17]。

2004年,国际动物学大会上,国内外专家采纳了赵肯堂教授的建议,决定付诸行动,拯救斑鳖[17]。

2006年9月,由农业部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办公室、中国动物园协会(CAZG)、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中国项目共同主办,苏州动物园、金鸟基金协办的斑鳖保护合作交流研讨会在苏州举行。国内外专家40多人分析、讨论并起草了“保护斑鳖行动计划”[17]。

2007年1月, CAZG、WCS、苏州动物园和西园寺4家组织在苏州召开斑鳖池塘改造研讨会,国内外专家通过实地考察最终确定了斑鳖池塘改造设计方案,苏州动物园被确定为主要的斑鳖饲养基地。并于同年9月,中国动物园协会协调苏州动物园、长沙动物园及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三方斑鳖联合繁育项目;同时开展野外调查工作,主要由农业部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办公室负责,具体工作委托海南师大的史海涛教授。

2008年5月6日,长沙动物园的雌性斑鳖运至苏州动物园,开始联合繁殖项目。并在当月,2只斑鳖首次交配。

2008—2014年期间,中国的2只斑鳖一直生活在苏州动物园斑鳖池基地,采用自然交配、自然产卵,自然和人工2 种方式孵化。每年WCS都会来苏州动物园参与技术指导工作,同苏州动物园、长沙动物园一起就斑鳖的生存环境、饮食调整、人工孵化等做细致讨论,协助斑鳖繁育项目的顺利实施。

2015年、2016年,中国动物园协会、苏州动物园、长沙动物园及WCS经讨论协商分别进行了春、秋季的人工采精和授精试验,并采集了斑鳖血液、皮肤和口腔黏液样品,用于基因测定和遗传学分析。专家希望在日后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进一步收集目前已知的所有存活斑鳖的活体样品,按照国际规范标准将斑鳖的遗传基因和生殖资源永久保存起来,为斑鳖的野外调查和保护提供科学支持。

7 结语

仅存的活体斑鳖,不再仅仅象征着健康和长寿,更多的是面临着野生动物生物多样性岌岌可危的困境,多年来保护工作者虽然对于现存2只斑鳖的日常生理行为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但繁殖保护的道路还是困难重重。

到目前为止,参与繁殖研究工作的斑鳖仅仅只有苏州动物园的雄性斑鳖和长沙动物园的雌性斑鳖。虽然现在对于斑鳖物种宏观的生物生态学领域有一定了解和积累,但相对于单一个体的研究结果很难排除动物个体特性的表现,很多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还没有彻底探清;另一方面,由于长时间对斑鳖物种的误解,存留的个体已经少之又少,现在看来,这2只斑鳖的繁育保护工作是斑鳖物种得以存活的重要希望。相信随着科学研究领域的不断发展和提高,以及各方对斑鳖物种保护措施的不断加强,斑鳖资源的保护还是有很大希望。

8 参考文献

[1] 赵尔宓.我国两栖爬行动物部分属种中文名的建议[J].动物学研究,1994,15(增刊):193-195.

[2] 张孟闻,宗愉,马积藩.中国动物志(爬行纲.第1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71-72.

[3] 王剑,史海涛,韩联宪.Rafetus swinhoei名称的历史考证与中文名更改为“黄斑巨鳖”的建议[J].生物学通报,2010,45(7):11-12.

[4] CHANG M L Y.Preliminary report on some reptiles from Chekiang[J].The China Journal,1934,21(5):251-253.

[5] 陈大庆.斑鳖的饲养与保护[C].华东地区动物园论文集,2007(28):188-191.

[6] 赵肯堂.濒临灭绝的斑鳖[J].大自然,2005(2):22-23.

[7] GRAY J E.Notes on Chinese mud-tortoises(Trionychidae),with the des-cription of a new sepecies sent to the British Museum by Mr,Swinhoe and observations on the male organ of this family[J].Ann Mag Na Hist,1873(12):156-161.

[8] MEYLAN P A,WEBB R G.Refetus swinhoei(Gray)1873,a valid species of living soft-shelled turtle(family Trionychidae)from China[J].Journal of Herpetology,1988,22:118-119.

[9] 王劍,史海涛.黄斑巨鳖分布的历史变迁[J].动物分类学报,2011,36(4):919-924.

[10] 赵文阁.对世界龟鳖类保护大有裨益的著作:《中国贸易龟类检索图鉴》英文版简介[J].野生动物学报,2014,35(1):119-120.

[11] 吕顺青.斑鳖[J].森林与人类,2009(8):78-85.

[12] 顾辉清,马小梅.鼋在我国的历史地理分布和现状[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3):45-48.

[13] 《中国药用动物志》协作组.中国药用动物2部[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300-302.

[14] 陈大庆,狄敏,顾文华,等.人工饲养环境下斑鳖采食量与温度关系的初步研究[J].野生动物,2011,32(4):214-216.

[15] 马再玉,田见良,石科,等.雌斑鳖的饲养探讨[J].野生动物杂志,2007,28(5):30-32.

[16] 陈大庆,严霞晖,杨俊龙,等.人工饲养环境下斑鳖产卵规律的研究[J].野生动物,2012,33(6):339-341.

[17] 吕顺情.斑鳖拯救之路的一丝曙光[J].大自然,2008(1):14-15.

推荐访问:研究进展 现状 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