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浅析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特点

时间:2022-10-20 15:35:02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民主化进程的加快,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成为一种越来越流行的趋势。就我国教育发展的历程看,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从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性质看,存在差异性特点;从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程度上看,存在多层次性;从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形式上看,存在以媒介传递为主的特点。

关键词:家长;学校管理;特点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1)05—0078—02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若只有学校而没有家庭,或只有家庭而没有学校,都不能单独地承担起塑造人的细致、复杂的任务。”“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中会像纸铸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学校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最懂教育、最能运用教育规律进行教育活动的机构,但是学校的教育活动如果离开家长的支持和参与不可能是完善的。

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重要性,从其发展态势来看已不言而喻。长期以来,尤其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西方国家十分重视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后,逐步由家长参与学校教育上升到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和决策的层面上,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在我国,随着教育民主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家长对学生除学习之外其他事物的关心和参与意识的不断提升,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呼声越来越高,很多学校都通过如“家长委员会”等形式建立了家校合作的运作机制,并且开始了初步的行动,慢慢步入了正轨,同时这也是体现我国当前教育改革、提高学校管理效能的重要方面[1]。在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发展进程中显现出不同的的特点,那么对这些特点的分析,就必然反映出教育管理民主化的进程度及其需趋于完善之处。

一、从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性质上看存在差异性

从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性质上看表现为主动参与、被动参与和不参与。这种参与性质的不同,其原因是来自多方面的:

首先,来自家庭内部的原因来看,不同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不同,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意识强弱不同。部分家长缺乏参与学校教育的意识,没有认识到参与“家校合作”是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有些家长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完全推给了学校,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持这种思想的家长一般不会热心参与对其子女的教育,相反他们还会把家长参与子女教育看做是学校推卸责任,是学校无能的表现。而有些家长只盼子女成“龙”成“凤”,过于关心子女的学习成绩,在学习方面愿意与学校配合,积极督促孩子做功课,而在其他方面却置若罔闻,认为只要成绩好就万事大吉,其他都无关紧要。还有些家长自称文化素質不高或工作忙碌而推脱没有能力或没有时间参与学校教育活动,这更是推卸责任的一种表现。只有少数家长注重孩子的综合素质培养,自身综合素质比较高,又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的,愿意积极探究教育知识和规律,这样的家长在参与学校管理方面总能有积极主动的表现。一些“问题学生”的家长,往往也是“问题家长”,他们一般都成为家校合作的非合作对象。

其次,来自学校方面的原因。就学校而言,部分校领导和教师认为学校的职责在于教书育人,父母将其子女送入学校,学生们的学习生活的安排就应由学校和老师全权负责,家长不应过多干预,学校的此种行为更加促使家长对其责任持漠视态度。而有些校领导和教师认为家校在共同促进学生学业进步方面的合作是必需的,但如果家长进入校内干预学校日常运作和决策,他们则倾向于自我保护并产生某种程度的消极情绪,担心职业和形象受到挑战和威胁。还有些校领导和教师认为家长缺乏教育管理知识和经验,更不懂教育管理工作的方式方法,反而时常给学校带来麻烦和干扰。

一方面,有的学校迫于竞争性的市场环境,不得不考虑教育产品的购买者——家长和学生的需求。作为消费者,家长有权利为自己的子女选择更好的学校,有权利对学校提供的教育服务进行监督。另一方面,学校为了争取最优化的教育资源,也主动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的教育管理。学校为家长参与学校管理设置的门槛高低以及搭建的合作平台如何仍然是家长参与性质变化的一个主导因素。

二、从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程度上看表现为多层次性

美国学者大卫·威廉姆斯(David Williams)研究发现,家长在学校中渴望扮演不同的角色,其角色范围可从指导孩子或课堂辅助到参加校委会制定学校规章等。另外两位学者兰根布伦纳(M.R.Langenbrunner)和索恩伯格(K.R.Thornburg)则把参与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家长角色分为三类,这三类角色的划分正体现出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程度上的变化特点:

首先,家长作为支持者和学习者的浅表层次的合作。这种层次的家校合作在尚处于初级阶段的我国家校合作中是较为普遍存在的。以这种角色身份参与对孩子的教育是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传统模式,往往受到教师、家长和学校管理人员的偏爱。这类参与的具体方式有家长会议、家长小报、家长学校、家庭教育咨询、家校书面联系、电话联系、个别家长约见等。在这些活动中,家长与教师的面谈,经常只限于讨论个别孩子的教育问题,而与学校整体教育工作无关。家长只对自己孩子的进步感兴趣,学校则要求家长尽最大的努力来促使其孩子进步。学校与家长的关系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联络性质大多是单向的,由学校安排,家长一般处于被动,不懂也不敢向学校提出个人要求。这种层次的合作目的主要是学校得到家长对其孩子教育的支持,家长在活动中学习有关教育理论和方法。这种参与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技能。另外,家长的自信心以及家长对其孩子和自身的教育期望都会随着参与而有所提高。

其次,家长作为学校活动自愿参与者,自愿为学校提供无偿服务的初步深入性合作。这种合作与作为支持者和学习者的合作角色比,更上升一层,初步深入到学校管理层面的工作领域。家长自愿参与的活动范围很广。如:可作为班主任的辅助人员帮助教育学生;可就某门学科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可就自身经历给学生作非正式报告;可参与学生课外活动形式的设计与活动场所的联系;也可帮助学校做一些不直接与学生打交道的工作,如图书室、负责家长室的工作,设计或整理课堂常用资料和学习游戏等。还可帮助进行特殊儿童的教育或职业指导等。显然,这种类型的参与已渗透到学校日常教育活动甚至课堂教学。以这种角色身份参与的家长,关注的已不仅只是他自己孩子的教育,而是把参与社会教育的管理内化为自身的义务和责任。但是,以这种身份进行的参与活动对家庭和学校都有较高的要求。

最后,是作为学校教育决策层面的参与者的较高层次的合作。这种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决策的全过程,即决策形成、决策执行和决策监督。出现这种层面的合作是基于家长和学校对教育管理本质以及合作意义的共同认识,家长委员会制度运作相对成熟,积累了一定的参与管理经验。美国学者赫斯(R.D.Hess)认为,家长参与决策的理论基础,首先是人们对没有参与制定的决策在执行过程中缺乏责任感;其次,整理信息、决策、推行的过程本身就具有教育意义,家长、学校相互学习,有益于改进管理技能;再次,家长最了解其孩子所处的家庭环境,也最了解孩子的个人情况,因此,必须干预其孩子教育过程的规划。家长参与教育决策可以不仅限于某个学校,其范围可以扩大到地方,甚至国家的教育行政机构,以影响整个教育体制的管理和运行。目前,虽然各地区中学多有成立“家长委员会”,但也多是形式大于内容或有形式没内容,像这种层面的合作在我国中学教育阶段还极少存在,可以说其存在的条件还不成熟。而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其教育管理体制和立法上的支持已显现效益。

三、從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形式上看表现为以媒介传递为主

中学阶段的学校与家庭交流的方式多是通过媒介(如成绩单、活动通知单、家长联系簿、手机信息等)来传递信息,以告之家长学校的计划和日常活动,采用人际间的交流(如家访、校访、家校探究互动、协助课内外教学活动等)这种方式相对较少。家长会可谓是我们最常见的家校合作形式,教师们往往把它看成是向家长汇报的好机会,教师在家长会上讲学生的问题和不足较多,却很少与家长协商解决问题的办法。

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是学校和教师仍掌握着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形式决定上的主动权,家长很少有机会来表达参与学校管理的愿望和要求。一些学校成立家长委员,在形式上看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是,若没有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机制,最后也必定是流于形式。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在传统模式上若有所突破,还要依赖于教育管理民主化进程的推进,依赖于人们对家校合作意义的真正认识和理解。

综上所述,从家长参与学校管理不同侧面的特点来看,我们亟需调动多种力量推进家校合作的朝着广度和深度发展。因为,国外多年的研究表明,家长参与学校教育与管理对青少年、儿童在社会、情感、意识和学业方面的成长与进步有重要影响。如美国西南教育发展实验室最近的一份报告显示:当学校、家庭和社区共同参与教学时,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就更好,愿意呆在学校的时间更长,也更加喜欢学校。同时,该报告也得出以下结论:无论家庭的收入和背景如何,只要其家长参与教学,学生更有可能得到更好的考试成绩,选修更高水平的课程,超过班级的其他学生,同时圆满地获得学分;按时上学;社交技能更好,改进行为,更好地适应学校;毕业,并且继续中学后教育。研究也表明,家长参与也能提高教师的士气、热情,增强他们的教育责任感、自豪感 [3]。由此可见,我们国内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和管理对提高教育质量有非常巨大的潜力。正如美国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管理的六项标准中总结的:“过去三十多年的研究表明,家长的积极参与,有助于孩子的学业成功,积极有效地鼓励父母和家庭其他成员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比其他任何形式的教育改革都更有潜力。”[3] 西方国家为保证家长积极有效地参与学校教育和管理,在国家政策和制度层面作出了许多重要规定,其出发点就在此。

参考文献:

[1]李香叶.从人文关怀视角谈家长参与学校管理[J].中国校外教育,2010,(5).

[2]美国特雷莎·朗格内斯.整合教育:另一种教育模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04.

[3]杨天平.美国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管理的六项标准[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1).

(责任编辑/ 郭伟)

推荐访问:浅析 学校管理 家长 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