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高校学生网络性心理障碍探析

时间:2022-10-20 16:25: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 互联网已经成为高校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上网聊天与游戏基本上成为目前大学生网络生活的主旋律,一些大学生因过分迷恋,导致了网络性心理障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因此,调适大学生网络性心理障碍是全社会和大学生自己迫在眉睫的任务。

关键词 网络性心理障碍 调适 大学生

“网络性心理障碍”是指患者往往没有一定的理由而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问和精力在国际互联网上持续聊天、浏览等,以致影响生活质量,降低学习、工作效率,损害身体健康,并出现各种行为异常、心理障碍、人格障碍、交感神经功能部分失调等症状。目前全球有20亿多网民,其中患有某种形式的“网络性心理障碍”网民约占网民人数的6%左右。由于网民中高校学生占据一定的比率,因此关注、研究高校学生“网络性心理障碍”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一、高校学生网络性心理障碍的类型

网络性心理障碍,是互联网络成瘾综合症(简称IAD)的一种。高校学生因上网过度可能引发的网络性心理障碍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认知过程障碍

过度上网学生的认知过程障碍主要有感知觉障碍、注意障碍、记忆障碍和思维障碍。感知觉障碍是因长时间激烈的网上游戏、聊天等刺激而产生的虚幻的知觉,实际上是大脑皮层感受区异常兴奋所引起的,与感觉器官无关。注意障碍包括注意增强障碍和注意减弱障碍,表现为过分注意网上图片、游戏、图象等所引发的过高警觉、注意涣散、注意迟钝、注意力难以集中等症状。记忆障碍是指由于长时间上网的大学生因为大脑的记忆力不能得到充分的锻炼,表现出明显的记忆力减退。思维障碍是指思维僵化,并且因思维僵化而导致自学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欠缺。表现为听课、读书抓不住要领和重点,不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善于归纳和总结,拙于言辞或善侃不善写等。

(二)情感过程障碍

网络引发的情感过程障碍主要包括病理性优势心境和情感反应障碍。病理性优势心境是指某种病态心理笼罩着整个人的精神状态,如上网学生因为在游戏中获胜所表现出来的异常持续性情绪高亢、游戏失败或长时间不能过关所表现出的异常持续性心境不佳。情感反应障碍指情绪的始动机能失调, 出现与客观刺激不相符的过高或过低的反应。如反应速度缓慢,情感反应迟钝;情感活动减退,对周围的任何刺激均缺乏相应的反应;焦灼不安,紧张恐惧,顾虑重重。

(三)意志行为障碍

主要包括意志增强、意志减退和意志缺乏。意志增强表现为学生不顾疲劳地使用各种方法企图取胜游戏的病态意志;意志减退是指终日沉醉于虚拟世界的上网学生,经常在上课和做作业时情绪低落,对老师讲课、做作业不感兴趣以致意志消沉,对学习产生厌恶感,并逐步失去信心。意志缺乏是指学生对除上网以外的任何活动都缺乏动机、要求,对工作、学习缺乏自觉性,个人生活极端懒散,行为孤僻、退缩。

(四)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是指没有认知过程或智力障碍的情况下,人格显著偏离正常。如对他人的感受漠不关心,缺乏同情心;忽视社会道德规范,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任,不计后果,常因微小的刺激引发攻击、冲动或暴力行为;无内疚感,不能从挫折中吸取教训,知错不改;不能与他人维持长久关系,责怪别人,强词夺理,或为自己的粗暴行为进行辩解;对政治冷漠,重者可能走上反动道路。

二、高校学生网络性心理障碍的特点

(一)病症发现的隐蔽性

网络性心理障碍是人类进入以因特网为标志的信息时代后高科技环境下的产物,是伴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而出现的新疾病,是网络用户在现实环境和网络虚拟环境的巨大反差下形成的特殊心理状态。因此,对于网络性心理障碍的认定本身就存在诸多的困难。患者自身也很难意识到自己已经患有此种病症,其周围人员也无法在患者患病初期进行确认。一般来讲,网络心理疾病患者的发现都是在中后期,而网络性心理障碍一旦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患者的心理就会发生严重扭曲,极易做出对自身健康和社会安全构成危害的行为。

(二)生理疾病的并发性

网络性心理障碍是由于患者长期处于网络的虚拟环境中而形成的心理疾病,是以长时间上网为基础的。而上网持续时间过长,就会使大脑神经中枢持续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引起肾上腺素水平异常增高,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血压升高。这些改变可诱发多种生理的并发疾患,如植物神经紊乱、体内激素水平失衡、紧张性头痛、免疫功能降低等。同时,由于眼睛长时间注视电脑显示屏,会导致视力下降、眼痛、怕光、暗适应能力降低等。所以网络性心理障碍与以上因长时间上网而产生的生理现象又统称为互联网络成瘾综合症。

(三)治疗手段的模糊性

网络性心理障碍产生的根源在于人脑的潜意识发生了病变,其特征业已突破了传统心理疾病的特点。医学界和心理学界对此种疾病的认识也只是处于起步阶段,因而很难单纯依靠医务人员或心理专家来对此类疾病进行治疗。笔者认为:必须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四)预防和治疗的紧迫性

许多心理障碍(包括网络性心理障碍)都是文化抑制的结果,也就是说一个人受教育程度越高,所受的文化禁忌越深,内心的冲突也就越强烈。因此,大学生上网过多,就很容易形成网络性心理障碍。随着网络在高等院校的普及,网络性心理障碍的患者将出现快速增长的趋势。高等院校的管理人员和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从引导学生科学高效使用网络人手,预防网络性心理障碍在大学生身上发生。

三、高校学生网络性心理障碍的调适

大学生网络性心理障碍的调适,主要是指外部环境的调适和自我心理调适。

(一)外部环境的调适

1.建设一批受青年大学生欢迎的健康文化网站,扩大健康文化在网络上的宣传阵地

让大学生不仅有自己喜欢的符合自己身心健康发展要求的网站可上,而且可以随时在网上获取丰富的、有先进思想的资料。加强网络管理,提高对网络的控制能力,有效地抵制西方意识形态在网上的渗透和消极腐败文化在网上的传播。打击网络犯罪,清除网上文化垃圾,规范网上行为,为青年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网上生活空间。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网络伦理、网络法制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其具备网络法制意识、树立正确的网络伦理道德观念。

2.建立健全校园信息网,充分满足学生网上信息需求

建立一个较完善的FTP站点,并多装一些最新的软件以供下载使用和学习;将学校的宣传版制成网页;定期推荐一批好的网址,指导学生正确上网;增加专业信息资源,可在校园网中多设一些权威性的专业学术站点的镜像,设立一些有实在内容的专业学术网页;将网络有机地应用于教学,在加快教学软件开发的同时,加强其在教学中的应用,尝试用网络教学代替部分课程,改善现有的教学方式;调动教师利用网络进行教学的积极性,在教师中间普及网络教学的基本知识,使他们能在网上提供更多可以为学生利用的有用信息,例如将教学讲义在网络上发布,利用网络加强学生与教师的联系与交流;在校园网上开辟教师网页,让教师走进网络去了解学生,师生之间可通过E—mail等方式促进沟通,也可通过网络收发作业、进行学术思想交流;将网络应用于学校管理,一方面学校可利用网络收集学生对学校事务的建议及学生关注的问题;另一方面,让学生可以利用网络了解学校的规章制度;在校园网上坚持和强化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优秀文化教育,组织专家制作一批思想性高、教育性强、趣味性强、适应性广的信息资源用于主旋律教育,这样就能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声像交融的特点,把学生的上网注意力吸引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增强青年大学生的抵抗力,克服上网引起的网络性心理障碍等问题。

3.普及使用网络知识

网络知识缺乏是影响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的主要障碍,也是致使大学生盲目上网、聊天、打游戏的主要原因。目前,几乎所有高校都会举办一些网络知识讲座,但都缺乏系统性而达不到很好效果。针对这一现状,学校应有一个网络培训的系统计划,通过系统的网络知识讲座、开设选修课、或将网络应用渗透到有关课程等方法来提高学生使用网络的水平。在传授网络应用知识的同时,注意加强网络素质教育,使学生上网时能够进行比较好的自我管理。采取多种形式,适时组织大学生进行信息交流活动,如开展网络知识竞赛、组织网络信息咨询、网上新闻调查等活动,既可激发大学生学习现代化网络知识的爱好和兴趣,巩固网络知识,又可通过活动,知道他们在从事什么样的网上信息活动,了解其思想动向,及时掌握其心理变化。

4.各部门加强交流合作

教育、文化部门应制定分管措施或办法,从教育上加以引导,从文化上加以熏陶;公安、司法部门应尽快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管理办法:工商、税务部门应加强对网络经营场所的监查审核,对“网吧”进行整顿,取缔非法“网吧”;电信、网络部门应做好网络文明铺路工作,挖掘和扶持一批优秀中西文网站,尤其是为大学生开设的网站或网页,让它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加鲜活、更加科学;技术、设备部门应加快研究适合我国网络国情的安全检查软件和防杀病毒软件,共建网络安全长城。

5.开设网上心理咨询中心

经常性开展网上心理健康调查与研究工作,积极探索网络环境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加强网络知识的深层次教育,教育大学生提高上网自制力。注意预防“网络成瘾症”,引导大学生建立一定的信息价值标准,不断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防疫能力,形成健康、文明上网,健康、文明下网的好习惯。

(二)高校学生自我心理凋适

首先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明辩真假,分清是非,增强抵御网络环境负面影响的能力。其次把自己的注意力从消极上网转移到积极的大学生活中来。最后应养成良好的网上生活习惯。从网上汲取知识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应根据学习要求和生活规律规定自己的上网时间,养成有计划、有目的地上网,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参考文献:

[1]无障碍网络教育环境的构建,孙祯祥等著,2008.12,科学出版社

[2]大学生网络心理,陶国富、王祥兴著,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6

[3]青少年网络心理,陈光磊、黄济民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12

[4]网络心理咨询理论与实务,罗红著,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9

推荐访问:探析 性心理 高校学生 障碍 网络